八一三事变和淞沪会战

徐芳诚

八一三事变,是指七七事变以后的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蓄意已久地为扩大侵华战争在中国上海制造的事变。<br>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八一三淞沪抗战、第二次淞沪抗战,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发生在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它是中国抗日战争的第一场大战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场大战役。在3个月的淞沪会战中,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日军投入9个师团22万人,伤亡9万余人(一说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73个师70余万人(一说约80万人),伤亡25万余人。这次战役被称为东方绞肉机和血肉磨盘,震惊中外。<br> 淞沪会战结果是日本获胜、上海沦陷。但是在八一三事变后的淞沪会战中,中国军民浴血奋战,迫使入侵日军转移战略主攻方向,由北向南强行变为由东向西,从而拉长了日本战线,有利于中方实施长期作战的方针,击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也让世界看见了中华民族的斗志。<br>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逐渐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自1874年出兵台湾开始,日本发动了一系列侵略中国的战争。(1879年,侵占本属中国领土的琉球;1894到1895年通过甲午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霸占中国台湾省;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日本出兵最多,随后,它通过《辛丑条约》取得了在北京和天津的驻兵权;1914年,出兵中国山东。)1927年6月27日,日本外务省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通过了《对华政策纲要》。会后,内阁首相兼外相田中义一根据会议内容起草了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内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一战后,日本在华扩张受到了英美列强的遏制,中国的北伐战争使日本在华利益受到削弱,促使日本政府调整对华政策,加快吞并中国东北地区的步伐;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发生,日本经济遭受沉重打击,陷入极端困境,并导致政治危机,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日本法西斯势力决意冲破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趁英美忙于应付危机、蒋介石大规模“剿共”之际,夺取中国东北,以摆脱困境,并图谋争霸世界。<br> 1931年9月18日,日军挑起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并一手炮制了伪“满洲国”。接着将魔爪伸向华北,阴谋策动“华北自治”。<br> 1932年1月28日,日军挑起一二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又称一二八淞沪抗战,日本称上海事变或第一次上海事变、淞沪战争。是日本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为了转移国际视线,并迫使南京国民政府屈服发动的进攻上海中国守军的事件。日本海军第一遣外舰队司令盐泽幸一指挥海军陆战队分三路突袭上海闸北,第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指挥下奋起抵抗。<br> 从1936年5月起,日本陆续增兵华北,不断制造事端,频繁进行军事演习,华北局势日益严峻。1936年6月,日本天皇批准了新的《帝国国防方针》及《用兵纲领》,公然宣称要实现控制东亚大陆和西太平洋,最后称霸世界的野心。8月7日,日本五相会议通过了《国策基准》,具体地规定了侵略中国,进犯苏联,待机南进的战略方案。同时,还根据1936年度侵华计划,制定了1937年侵华计划。日本当时执行的是参谋本部参谋次长石原莞尔制定的《国防国策大纲》,提出假想敌顺序是美、苏。对华战略则是“做好稳固日满和北支(华北),完成进行持久战的准备的基础工作”,反对扩大战争。也就是说:挑动在西北的国共内战,同时建设满洲国,巩固华北,堵住俄国人南下,再向南洋渗透,得到马来亚的橡胶和文莱的石油,同时挤走英国人,争取把手伸到“东印”(荷属殖民地东印度群岛,是如今的印度尼西亚),确保石油供应,以后再和美国进行“最终战争”。日本30年代早期的计划中还有海陆军联合攻占武汉的计划,但在石原的这个计划中,鉴于中国政府的实力已有所加强,日本已经放弃了一旦开战就攻占武汉的计划,因为那是日本国力所不允许的。但是,日本海军在七七事变之前已有扩大战争的准备。虽然日本军部有一部分人主张不扩大战争,中日之间就停战已开始谈判,但海军方面还是在继续准备扩大作战,认为如果陆地作战的话,海军的偷袭也是有必要的,所以继续在制订作战方案。<br> 1937年7月7日,日军挑起七七事变,在北平西南宛平县(今属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制造军事冲突,企图在华北制造第二个满洲国,进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队在平津地区奋起抗击日军侵略,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全面开始。<br> 日军侵占平津后,企图侵占上海,而后进攻南京,猖狂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7月9日,红军全体指战员通电全国,“红军愿即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并请授命为抗日前驱,与日寇决一死战”。7月11日至21日,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为了应付七七事变后的复杂形势,数次召开会议,讨论初期的战略政略和各方面准备情况。为确保首都安全,遵照国防计划甲案,陆军集中兵力准备歼灭上海的三千日军海军陆战队,海军堵塞江阴全歼日军长江舰队。后机密泄露,日本长江舰队仓皇逃出长江口。<br> 图为8月11日,8艘军舰、20艘商船、200多艘民船和大量装满石子小船自沉于江阴下游,阻塞江面。<br> 上海淞沪地区位于长江下游黄浦江、吴淞江汇合处,扼长江门户。由于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淞沪停战协定》的限制,中国军队不能在上海市区及周围驻防,市内无正规陆军,仅有淞沪警备司令杨虎所辖上海市警察总队及江苏保安部队两个团担任守备,兵力薄弱。中国军队准备防御上海的第一批部队是第87、88师,原为国民政府的警卫部队,是德国顾问训练出的样板师,全制式德国武器装备,为国军精锐,秘密开到上海附近。军委会命令驻扎在苏州的装备优良的第2师补充旅第二团换上保安队服装秘密进驻虹桥机场等战略重点,以充实上海兵力。<br> 日本在一二八事变以后,即在上海虹口、杨浦一带派驻重兵,专设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司令部,驻沪兵力有海军陆战队3000余人,大批日本舰艇常年在长江、黄浦江巡弋。日军以上海公共租界为其军事根据地,恣意横行,不断挑衅。<br> 图为日本海军陆战队驻上海虹口的基地,日军官兵正在作战前动员,即将开赴前线,进攻中国守军。<br> 冯子超在《中国抗战史》中指出:“日本帝国主义之进攻上海,不是偶然的挑衅,而是侵华的蓄意的继续。”1937年日军侵占平津后,企图侵占上海,而后进攻南京,猖狂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7月12日形成对中国作战计划内部方案,要对中国实行海上封锁,攻击中国舰队。详细方案有海军航空兵第一、二航空战队空袭杭州,第一联合航空队空袭南昌、南京等。日本海军进行一系列准备,在各地进入备战状态,海军军令部严格命令将长江流域下游城市的日本侨民遣返回日本,至8月9日为止。日本从佐世保调来军舰载有大批军火和陆战队,日本的各种兵舰集结上海的已达30余艘,内有驱逐舰莲号、知床号、姆号、保津号、初春号、名取号、初云号、子日号、鬼怒号、若叶号,巡洋舰由良号,运输舰,还有航空母舰一艘。<br> 图为停靠在上海港口的日本军舰。<br> 1937年8月9日,日军蓄意制造事端,派遣驻上海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和一等兵斋藤与藏驾军车直冲军用的中国上海虹桥机场,遭到保安队的阻拦后,他们竟开枪打死一名保安士兵。机场保安队进行自卫反击,将日军官兵二人击毙。这一事件被称为八一三事变直接起因的“虹桥机场事件”。二名日本军人擅自驾车持枪强闯机场警戒线是一种严重的挑衅行为,也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线。日本帝国主义以虹桥事件为借口,命令大批日军陆续登陆,派飞机在沪宁、沪杭线上空侦察。<br> 图为中日双方代表正在事发现场调查。<br> 8月10日,中日双方就此事开始交涉和谈判。11日,日本驻上海总领事向上海市长提出如下要求:中国方面的事件责任者谢罪,并处刑;限制停战协定(地区内)内保安队员人数、装备、驻军地点;撤除该地区内所有防御工事;设立监视以上实行的日支兵团委员会,力行取缔排日抗日。如此苛刻要求几乎等同于宣战布告,国民政府方面当然无法接受,军委会委员长蒋介石决定:不可能接受如此条件,准备战斗。<br> 11日,日军第3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命令日舰开进黄浦江、长江各口岸,所属分舰队紧急开赴上海待战,同时命令在佐世保待机的海军第1特别陆战队以及其他部队增援上海。<br> 12日,日军开赴上海东南四礁山,并再次制定增兵方案,决定派遣第11师团、第3师团组成一个军增援上海。<br> 图为8月12日,日本海军陆战队以保护居留民的名义从虹口驻地出动装甲车准备进攻。<br> 同时,中国方面为抢得战争主动权,赶在日本援军到达之前消灭驻沪日军,军委会决定“围攻上海”,并作出了相应的兵力调整,以京沪警备部队改编为第9集团军,张治中任总司令,辖3个师1个独立旅及上海警察总队、江苏保安团等部,担负反击虹口及杨树浦之敌任务;苏浙边区部队改编为第8集团军,张发奎任总司令,守备杭州湾北岸,并扫荡浦东之敌。中国空军主力也南下作战。<br> 8月11日,军委会命令张治中率领第87师、第88师向淞沪挺进,海军将江阴以下长江中的航标全部破除,并在江阴江面筑成阻塞线。<br> 国军进至上海市区,13日晨,张治中下达了对虹口一带的警戒令。集团军主力于上海北站、江湾、吴淞一线,第88师一部对丰田纱厂之日军警备;第57师第169旅进至徐家汇至工部局苗圃一线;独立第20旅第659团,集结于北部泾桥及虹桥机场。<br> 图为开赴淞沪前线的抗日部队。<br> 1937年8月13日,战云密布,淞沪抗战正式爆发。<br> 8月13日晨3时,日军以上海虹口预设阵地为依托,向淞沪铁路天通庵站至横滨路的中国守军开枪挑畔。上午9时15分,日本海军陆战队一部越过租界,到宝山路、北四川路等地布防,与在八字桥一带修筑工事的中国军队第88师262旅523团1营先头部队迎头相遇,一时双方枪声大作,至11时稍停。日军随即开始沿北四川路、军工路一线发起进攻,停在江上的海军舰炮轰击闸北第87师、第88师守区,两师旋以迫击炮还击。<br> 图为停泊在黃埔江中的日舰炮击上海闸北一带。<br> 八字桥位于虹口、闸北交界的柳营路、同心路、水电路交叉路口,横跨俞泾浦,最早建造于民国初期,叫保安桥,分为东西两侧两座桥,是木质结构的。由于呈八字形排列,故得名“八字桥”。两次淞沪抗战都在此引爆。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东侧桥被毁,仅存西侧一桥,1933年改建为钢筋水泥结构。当时,八字桥是虹口通往闸北的主要干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敌得之可楔入我阵地,阻断我南北联系,使我有骨鲠在喉之感;我得之进则可作为攻击之据点,守则构成全阵地体系之核心。”<br> 张治中原计划在14日对日军发起总攻,但在13日双方就在八字桥发生交火。下午4时,日军向八字桥等地的中国守军发起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八一三战役正式开始。张治中随即命令第九集团军(下辖第36师、第78师、第88师)立即反攻,围歼驻沪日军。<br> 中国空军出动仅有的几百架飞机轰炸虹口日本海军陆战队、汇山码头及海面舰艇。日军有2000多架飞机,双方爆发了空战。<br> 13日傍晚5时,日本海军上海特别陆战队司令官下令全军进入战斗状态,严密警戒。<br> 13日夜,日本近卫内阁召开临时会议,决定陆军派兵上海;发表帝国政府声明:“断固膺惩”南京政府。海军第3舰队司令长谷川下令:“第二空袭部队对南京、广德;第三空袭部队对南昌;第十战队及第一水雷战队飞行机对虹桥机场予以突袭。”<br> 图为8月13日,国军264旅在八字桥。<br> 8月14日,日军开始总攻,空军也到上海协同作战。由于东海台风,日本海军对于中国各地的空袭延迟至14日开始,首先袭击了杭州、广德。14日11时30分,台北和长崎的日本海军基地接到命令“明晨出发,空袭南昌、南京。”随后,日军派遣军舰16艘,陆战队在淞沪登陆。<br> 图为日本舰队抵沪,载来大批增援日军和大量军火。<br> 日本驻华海军旗舰出云号重型巡洋舰利用制海权的优势率领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封锁了海岸线,并对上海市区肆无忌惮地进行炮击。<br> 图为出云号巡洋舰利用水上飞机对目标进行侦查指示后炮击闸北国军87师阵地。<br> 日军对上海的进攻直接威胁着蒋介石的统治中心南京,也威胁到英、美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这就使国民政府不得不增调军队,实行抗战政策,变被动挨打为主动进攻。<br> 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告“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br> 14日清晨,中国空军出动战机76架次,又对日军盘踞的公大纱厂、汇山码头和停泊在黄埔江上的日本海军舰艇进行空袭,日军在上海的据点陷入一片硝烟。但由于正值台风天气,参与空袭日本海军第3舰队旗舰出云舰的轰炸机未能命中出云号,炸弹都落在了离出云号十几米的水面。中国空军飞行员高志航驾驶“霍克三型”战机击落了一架正在出云号附近警戒的“九五式水观”舰载机,这是中国空军历史上击落的第一架敌军飞机。气急败坏的日本军部从日军驻台湾的鹿屋航空队派出18架九六式轰炸中国空军的笕桥空军基地进行报复,但惨遭高志航率领的霍克三机队迎头痛击,九六式被击落6架伤2架,而中国空军无任何损失,这就是创造中国空军历史的“八一四”空战。这次空战被上海租界内的英、美、法等国的记者争相报道,使之见诸各大报纸头条,让西方各国对当时贫弱中国刮目相看,也让当时的中国民众振奋不已。<br> 图为以手抛炸弹形式参与轰炸任务的英制德·哈维兰DH.60初级教练机。<br> 经过对日军据点大半天的轰炸,8月14日下午3点,张治中下令第87师和88师展开对日军据点的总攻,第87师主攻公大纱厂日军据点,第88军进攻虹口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双方展开激烈战斗。<br> 图为停在日商公大第一纱厂内的日军飞机。<br> 8月15日凌晨1时30分,日本近卫内阁发布《帝国政府声明》。日本裕仁天皇命令松井石根大将为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指挥第3师团、第11师团等军直属部队进攻上海,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br> 图为8月16日,乘坐军用卡车增援的日本海军陆战队。<br> 8月16日,日军退守虹口江湾以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为中心的据点。经数日苦战,第87师占领沪江大学,第88师占领了五洲公墓、宝山桥、八字桥等各要点。14日到沪的第2师补充旅(已改称独立第20旅)接替第88师(孙元良部)防守上海爱国女校、持志大学,并担任攻击虹口公园和江湾路日军司令部的任务。<br> 20日凌晨1时,国军第51师接到军委会发出的入沪参战电令,于4小时内集结所部于宝鸡火车站开往淞沪,参加上海作战。<br> 20日,国军第36师奉命攻击位于虹口的汇山码头,以阻止日军增援部队在虹口登陆。日本人则把汇山码头的仓库变成弹药库,还修筑了许多水泥碉堡,凭借火力和地形的优势对中国军队进行疯狂扫射,士兵牺牲惨重。其中,300多名中国军人攻入巷内与敌展开战斗,不料被日军以坦克阻塞路口,遭到火力袭击,全部壮烈牺牲。在码头争夺战中我军伤亡570人,毙敌400余人。该役在淞沪抗战中,与姚子青营长死守宝山、谢晋元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等战役同样驰名中外。<br> 20日晨至22日,宋希濂第36师、王敬久第87师、孙元良第88师和夏楚中第98师的进攻均受阻,伤亡严重。战局陷入僵持,日军龟缩据点负隅顽抗待援。<br> 图为位于虹口提篮桥南侧的汇山码头。<br> 8月21日,日军调集舰船30艘在吴淞,川沙,浏河一带炮击江岸。<br> 为了争取战争主动权,中国军队陆续开入战场,平均一天填补进去一个师,人数为1万人。而日本注意力果然被淞沪战场吸引,也开始往上海不断增兵。很快,反击战就升级成为一场大型战役。8月21日,以日本长门号、陆奥号战列舰为首的庞大舰队,运输着日军上海派遣军先头部队约1万余人从日本出发奔赴马鞍群岛。22日晚上,日军陆军在马鞍群岛乘换为轻巡洋舰、驱逐舰后,分别向川沙镇、吴淞口一带驶入。8月23日凌晨,松井石根率领的日军精锐第3师团(王牌)、第11师团全部及第1,第8师团各一旅团在海空火力掩护下,在吴淞、狮子林、川沙口等处陆续登陆,即向国军左翼军方面宝山、罗店、浏河一线进攻,同时突击国军右翼方面军方面的川沙及浦东各地。另以一部在般行至张华浜之间登陆,对国军淞沪围攻军侧翼造成威胁。淞沪会战进入反登陆作战阶段(又称沿江阻击战)。<br> 蒋介石对第三战区进行了人事调整,冯玉祥到新成立的第六战区去当司令长官,第三战区司令长官的职务由蒋介石本人兼任。蒋介石急令军政部次长陈诚为第15集团军总司令,指挥第98师、第11师及刚到嘉定的第67师、第14师火速分赴各处抗击登陆日军。<br> 罗店位于宝山西北部。国军在蕰藻浜以北,长江南岸的吴淞,宝山,月浦,杨行4点之间,构成一个棱形四边形防御地带。在其右侧是吴淞至宝山一线,阻击日军王牌第3师团西进;月浦至杨行一线为左侧,阻击敌精锐第11师团南下。宝山至月浦为正面,抗击从川沙口,石洞口等处登陆南下的之敌;而罗店至刘行一线,则是整个棱形防御地带的中心枢纽,势必成为整个淞沪会战的主战场。<br> 23日,由于陈诚第15集团军各部均未到达指定位置,日军在海军、空军掩护下攻陷罗店。张治中得悉情况后,派王敬久为淞沪前敌指挥官,急令桂永清中央教导总队第2团阻击张华浜之敌,李文第78师调1个旅支援吴淞,并抽出夏楚中第98师向宝山、杨行、罗店推进,夏楚中指挥所部及第11师抗击登陆之敌。第11师彭善部趁罗店之敌未稳,不惧敌机轰炸进至罗店西南展开反攻,其第33旅第66团胡琏部毙敌百余,成功收复罗店,这也是国军唯一一次收复罗店。惨烈的罗店血战正式打响。<br> 之后,罗卓英指挥刚组建的第15集团军向宝山、川沙口登陆之敌发起反击。经过近一周的日夜激战,国军官兵奋勇拼杀,以血肉之躯迟滞了日军强大攻势,大大遏制了敌迅速向内陆推进的势头。<br> 8月下旬,中国各部队继续围攻盘踞在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杨树浦等据点的日军。新抵达战场的中国军队精锐之师第36师迅速投入战斗,在战车掩护下攻入汇山码头,同时空军再次出动配合,轰炸地面及江上日军目标,终因装备低劣、火力不够威猛,面对钢筋混凝土筑造的日军工事一筹莫展。会战进入相持阶段。<br> 24日,第98师击退攻占狮子林的日军,歼敌数千人。第11师冒着飞机猛烈轰炸,收复罗店;日军不甘失败,调集坦克、飞机和重炮大举反扑,围绕罗店双方展开拉锯战,守军阵地几经易手。血战至29日,罗店再告陷入敌手,刚刚从德国回国奔赴前线的黄维率第67师奋力突入,随即又被击退。<br> 图为中国军人发起进攻。<br> 在淞沪会战中日军狂轰滥炸杀戮无辜。<br> 日军根本无视平民的存在,火炮轰炸从不区分是居民区还是军队驻地。反正他们的炮弹多,火炮的数量也占了绝对的优势,所以当时上海平民死于战火的非常多,除租界以外的城市大部分建筑都被日军炮火摧毁,尤其在闸北一带更是完全成了一片废墟。<br> 图为日本炮兵部队在上海人口密集区周围搭起大炮,轰击城市街道和居民区。<br> 在淞沪会战中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br> 8月28日,日机轰炸上海火车南站,炸死候车妇孺两百余名,整个车站沦为一片废墟。当时任职于美国赫斯特新闻社的中国摄影记者王小亭在现场目睹一个满身是血的幼儿坐在铁轨上嚎啕大哭,用最后一点电影胶片拍下了这一瞬间。这些胶片,画面放出来只有十几秒,于是他截取其中一个镜头,成为《中国娃娃》照片。胶片被美国海军军舰送到马尼拉,又由飞机送往纽约,两个星期后,刊登在美国影响极大的《生活》杂志封面上。照片彻底曝光了日本轰炸老百姓的暴行,有力地影响了当时的美国舆论,并引起了强烈的国际反响。由于上海南站远离战区,没有任何军事设施,日本的轰炸完全针对无辜平民。罗斯福总统立即向日本提出抗议,各国也纷纷谴责日本的行径。面对国际舆论压力,日本诡称当时飞行员误以为站台上是调动中的中国军队,所以发生“误炸”,同时拿出10万元重金悬赏抓捕这位中国摄影师。<br> 图为“上海南站日军空袭下的儿童”。<br> 31日拂晓,日军以飞机30余架,并以海军舰炮猛击吴淞,强行登陆;日军另一部由市轮渡码头登陆。中国守吴淞的第61师的一个团,伤亡过半,不支后退;惟吴淞炮台,仍由上海保安总团固守,让日军付出沉重代价。张治中把在刘行的第6师调到杨行、吴淞,驱逐登陆之敌。该师于31日夜,向吴淞攻击前进,与敌遭遇于杨行以北地区,发生激战。又第61师因损失惨重而被缩编为一个团,师长杨步飞被撤职,军政部命令第二师补充旅(即独立第20旅)充编该师,重组后的第61师下辖两个旅,钟松任师长,杨文瑔任第181旅旅长,邓钟梅任第183旅旅长,随后该师奉命在唐家宅、陈家行一线沿蕰藻浜右岸阻击日军,与日军第9师团往返拼杀,战况惨烈,第361团团长李忠、第365团团长季韦佩壮烈牺牲。<br> 图为吴淞炮台,中国部队正在用巨炮轰击对面的日军。<br> 9月1日,日军1000余人围攻狮子林炮台。日军为连接和扩大两个师团的登陆地,于9月2日至5日,连续以军舰、飞机、坦克支援,向防守月浦、宝山的中国第98师夏楚中部发动猛烈进攻,98师一部与敌反复白刃搏斗,多数牺牲,因伤亡过重,第98师撤出阵地。9月2日起,日军重兵进攻三官堂第6师阵地,并强渡泗塘河,被击退。3日至4日,日军连续向三官堂一带进犯,第6师18旅奋勇阻击,歼敌不少,但该旅伤亡甚众,旅长翁国华和团长朱福星负伤。5日晨,日军分兵夹击宝山至三官堂阵地,第6师腹背受敌,各村落都被烧夷,火药局守兵全部牺牲,第17旅旅长丁友松以下伤亡过半,相持至午,该师退守泗塘河。日军越过泗塘河桥向西侵犯,于是,狮子林、吴淞间联系通道被敌打通,而宝山城中国守军由此陷入重围。<br> 宝山城不大,但战略位置却十分重要,三面临海,是扼守长江和黄埔江的咽喉。东面川沙口、南面吴淞口均为日军登陆地点,北面要塞狮子林炮台也被日军占领,日军急于打通两处登陆点的联系,不断增兵。孤城宝山城已是中国军队最前沿的防守要塞。5日那天,日军集中30余艘军舰,掩护陆军从狮子林、川沙口、吴淞三个方向向宝山城发起总攻,并以一部迂回到西侧,宝山全城被围。日军再次猛烈轰炸宝山,甚至投下了硫磺弹。城内一片火海,守军仍顽强抵抗。奉命坚守宝山的98师292旅583团3营500余人在营长姚子青率领下,抱与阵地共存亡之必死决心,一次次打退敌军疯狂进攻。日军施放硫磺弹,城中燃起冲天大火,所有建筑化为瓦砾堆。战至7日晨,日军以坦克为前导始得突入城内,姚子青率全营官兵与敌巷战,打尽最后一颗子弹,至当日上午10时,除一人前夜受命突围向上级报告军情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姚子青的英勇事迹,获得了国共两党的认可。1938年8月12日,延安各界群众举行“纪念孙总理逝世十三周年及追悼抗敌阵亡烈士大会”,毛主席发表演讲,赞扬姚子青等烈士“无不给了全中国人以崇高伟大的模仿”。<br> 宝山保卫战进行的同时,罗卓英的第15集团军为克复罗店,与日军再度激烈交战。但日军在占领宝山后,以一部沿宝罗公路向西攻击,吴淞方面日军也越过泗塘河西攻,日军尚不断在各地登陆,中国军队顿时面临腹背受敌的威胁。至9月中旬,日军援兵陆续开到,中国方面因无制空和制海权,在进攻敌据点、抗击敌登陆和逐地争夺战中损失惨重,部队疲惫至极,被迫转入防御。此前,9月6日,第三战区发布的第二期作战计划:上海战区以持久抗战为目地,限制登陆之敌发展,力求各个击破之效。各个击破不能达成时,则依次后退于敌舰射程外之既得陆地,施行顽强抵抗,待后方部队到达,再行决战而取最后胜利。已做好攻坚不利转而实施防御作战的准备。<br> 图为日军进攻宝山,搭建木制直梯翻越城墙,展开侵略行动。<br> 9月9日,日军沿军工路、淞沪公路和月浦、罗店之线向中国军队发动强大攻势,我军同敌展开殊死搏杀。9月11日,第15集团军右翼阵地被突破,部队减员严重,退至罗店以南施相公庙、浏河之线预筑阵地,第9集团军亦转移到北站、江湾、庙行、蕰藻浜右岸之线预筑阵地,与日军形成对峙。在这场罗店争夺战中,胡宗南的第1军,罗卓英的18军,俞济时的74军光是师团级军官就阵亡10余位,团级以下军官换了几茬,18军67师师长重伤后,连在德国学习的黄维都被紧急召回接替指挥,而日军也在罗店付出了相当惨烈的代价。<br> 日军逐渐掌握战场的主动权,日本最高层决定将侵华的主要作战方向由华北转移到上海,并要求加快上海战役进程,再次作出增兵的决定,将华北方面军所属第9、第13、第101师团转隶上海派遣军序列,此外,还从台湾调来了步兵旅团、重藤支队、第1后备步兵团以及伪靖安军第1旅、伪李春山旅和伪于芷山旅等部队,这样,加上原有的几个师团,日军到9月下旬在上海的兵力,光步兵就达到了当初松井石根要求的5个师团,算上空军和海军的兵力,日军在沪总兵力达到20万人。<br> 面对敌人调兵遣将,国民政府迅速增派各省及中央军部队至淞沪参战。集团军中,除了原有的第8、第9、第15集团军外,又增加了薛岳的第19集团军、刘建绪的第10集团军,稍后,又调来廖磊的第21集团军。9月21日,前线部队部署也做了调整,以应对作战需要:第15、第19集团军编为左翼兵团,陈诚为总司令,下辖3个军团、江防军总司令部及总预备队,共约16个师、2个要塞司令部、4个独立团、1个江苏保安队;作战地域为蕰藻浜以北的万桥、罗店、广福地区;第9集团军为中央兵团,朱绍良(取代因病调任大本营管理部任部长的张治中)为总司令,下辖7个军18个师、1个独立旅、1个炮兵旅、1个淞沪警备司令部和1个上海保安总队;作战地域为北站、江湾、庙行一线及其以西地区;第8、第10集团军为右翼兵团,张发奎为总司令,下辖10个师、3个独立旅、3个新编旅、1个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和1个岸防部队;作战地域为苏州河以南至杭州湾北岸地区。加上不久后赶赴上海参战的第21集团军及川军刘湘部5个师,国军总兵力已达73个师、70余万人。<br> 中国军队转入防御后,日军开始发动大规模进攻。9月22日,日军集中主力猛攻固守罗店的左翼军阵地,至24日夜,日军复以两个师团持续冲锋,国军第159师、第160师全体阵亡。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鉴于日军有以主力于宝浏公路两侧地区击破左翼军之势,为保存实力,持久消耗敌人,乃命令左翼军各部队逐次转入第二线阵地防守,相继打击日军。此时,松井石根见从侧翼突入包围中国军队的企图无法实现,于是决定改分割包围为中央突破,集中兵力进攻蕰藻浜一线。10月1日开始,日海军、航空兵协同地面部队发起新的攻击。北路以山室宗武第11师团指向广福、陈家行;南路集中第3、第9、第13、第101师团强渡蕰藻浜,向大场、南翔进攻,以切断大场至江湾地区守军与外界联系,使之成为孤军。10月5日至9日,国军第8师、第59师、第61师、第67师、第77师、第90师及税警总团等作战部队相继退出阵地。9日起,日军再度集中海空军火力,配合步兵向蕰藻浜南岸强攻,最终被中国守军遏止攻势。10月15日,日军突破蕰藻浜,战局再度告急。10月19日,中国守卫蕰藻浜南岸的部队,配合廖磊第21集团军发动全线反击。当日,日军吉住良辅第9师团、伊东政喜第101师团及第3师团一部,亦向蕰藻浜南岸发起猛攻。激战至25日,部队被迫撤退。左翼军4个团在广福南侧向北路日军反击作战,也被日军击退。日军乘机反扑,兵锋直指大场。10月20日,日军秘密从华北和本土抽调精锐部队,以第6师团、第18师团、第114师团组成第10军,由日军皇道派军阀柳川平助中将指挥。第10军10余万人在上海南岸的杭州湾金山卫一带实施两栖登陆作战,从上海市区南部北上,对中国军队实行大包围。<br> 10月23日,日军以重兵直趋真太公路,威逼大场左翼。刘行方面日军,渡过蕰藻浜后攻向大场以西塔河桥,我军第18师朱耀华、第26师刘雨卿、第67师黄维等部经过艰苦抗击,阻住日军攻势。此时,中国军队从大场东面,经大场、市中心向东北而成一半圆形阵线,绕于江湾以北。庙行、大场位置突出,遂成日军眼中钉,日军调集各种火炮、飞机集中猛烈轰击,方圆数里,几为焦土。日军接着又以40余辆战车为前导,掩护步兵夺占胡家桥、塔河桥、走马塘等处阵地。守军为保存实力向南翼转移,大场失守。大场丢失全线撼动,塞克特防线实际上已被突破。第三战区只得作出放弃北站——江湾阵地之举。<br> 图为10月中旬,日军攻击上海宝山大场镇。<br> 10月26日晚,守卫大场防线的中国军队第88师第524团第2营400余人(报界宣传称“八百壮士”),在副团长谢晋元、营长杨瑞符的指挥下,奉命据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掩护主力部队连夜西撤。在日军数万人的重重包围下,守卫四行仓库的中国军队孤军奋战,誓死不退,坚持战斗4昼夜,击退了敌人在飞机、坦克、大炮掩护下的数十次进攻,最终以牺牲9人、伤20多人的代价,取得击毙日军200多人、打伤日军无数的辉煌战绩。与此同时,上海人民也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支持和鼓励着壮士。人们冒着生命危险,把慰问品、药品源源不断地送入了四行仓库,支持壮士们抗击日军。战至30日,守军接到了撤退命令,退入英租界。这次英勇作战,中国军队以寡敌众,共毙日军200余名,被国际社会赞为奇迹。<br> 谢晋元带领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沉重地打击了日军不可一世的气焰,也鼓舞了中国军民的士气和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抗战的决心。<br> 图为800名在上海四行仓库守卫的英雄。<br> 罗店战役是淞沪会战最惨败之战,历时37天,双方在拉锯战中几度易手,惨烈程度堪比一战凡尔登。交战到10月26日,“血肉磨坊”罗店已是尸骨如山、血流成河、片瓦不存,只留下满地的弹片和焦土。对战的中日双方都出动了坦克、飞机、军舰、大炮。然而这是中国军队第一次海陆空协同作战,各兵种之间根本不懂配合,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战力。罗店战役仅第18军就伤亡1.2万人,67师师长李树森重伤,62团团长韩应斌和201旅旅长蔡炳炎少将壮烈牺牲。团、营、连级军官死伤殆尽,整个67师只剩下几百人。第74军伤亡也有4000多人。中国军队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实践了杀敌报国的誓言。<br> 图为惨烈的罗店拉锯战。<br> 10月27日,日军占领上海虹口江湾镇。<br> 图为日军谷川部队冲锋攻入江湾。<br> 这时,中央军部队撤退到苏州河南岸,左翼军也奉命转移。至10月28日,中国军队退入浏河、沈家桥、朝王庙、徐家行、广福、陈家行、江桥、北新泾至梵王渡一线的第二期既设防御阵地,新防线长达35公里。<br> 图为防御阵地上的国军士兵。(哈里森-福尔曼 Harrison Forman 摄)<br> 淞沪会战进入10月底11月初,中国军队虽处于被动地位,一再后撤,但仍控制上海,这无疑是与日本当初的判断和盘算背道而驰的。日本统帅部决定将战略重点转向华中、华东,成立华中方面军,还于10月20日下令从华北和国内抽调第6、第18、第114师团、国崎支队(第5师团第9旅团)、独立山炮第2团、野战重炮第6旅、第1、第2后备步兵团等部队共约12万人组成第10军,由柳川平助中将担任司令官,准备实施登陆作战以打开局面。同时命将在华北的中岛今朝吾第16师团转隶上海派遣军序列,淞沪前线日军兵力至此增至27万人。其中包括陆军9个师团另2个旅团、海军第3和第4舰队主力及空军力量。<br> 中国军民发起奋起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壮烈战斗,但是,中国军队经长期激战,消耗很大,同时在军事装备上又不占优势,日本又有海空军的协同作战,中国军队虽经英勇奋战,但处境渐渐不利。<br> 就在敌人大举调兵遣将、即将大兵压境之际,蒋介石却又深陷于列强干涉制止日本侵略的希望中,并宣布撤销撤退命令,各部队坚守原先阵地。短短时间内命令两次反复,使得中国守军士气大受影响,队伍秩序开始出现混乱。<br> 11月5日拂晓,日本新组建第10军8万人在柳川平助指挥下,由舰队护送在杭州湾金山卫附近之漕泾镇、全公亭、金丝娘桥等处突然登陆,包抄淞沪中国军队防线南方的背后。因蒋介石一直认为日军全力进攻上海正面,不会有从杭州湾登陆的可能,故在战事趋于激烈、兵源枯竭之时,将防守杭州湾的部队一一投入吴淞口和浦东一带前方战场,随着上海市区的巷战越来越激烈,忽视了杭州湾的金山卫。到日军登陆时,在杭州湾北岸从全公亭至乍浦几十公里长的海岸线上,仅有陶广第62师的2个步兵连、炮兵第2旅2团6连及少数地方武装防守,遂迅速即被日军击溃。日军登陆成功后,上海派遣军与第10军合编成立华中方面军,由松井石根统一指挥,日大本营规定其作战地域为联结苏州——嘉兴一线以东,任务以挫伤敌之战斗意志,获得以结束战局为目的,与海军协同消灭上海附近的敌人。第6、第18师团按照预先部署,分别向松江、沪杭铁路扑去。蒋介石得知日军登陆金山卫的消息后,立即命令淞沪战场前敌指挥官陈诚作出应变处置,陈诚急令右翼军的东北军吴克仁第67军前往增援松江,却未能退敌。<br> 11月8日夜,日军凭借强大火力从东、南、西三面突入松江城,第67军全军覆没,日军遂占松江。随即兵分两路,一部沿太湖东岸,经浙江、安徽直趋南京,主力则指向枫泾镇、嘉兴、平望。9日,切断沪杭铁路及公路。与此同时,日第16师团在中岛今朝吾指挥下在江苏太仓境内的白茆口登陆成功,前锋直指京沪铁路和公路,形成合拢之势。苏州河北岸的日军6个师团已于10月31日强渡苏州河,迅速向两路登陆日军靠拢,淞沪地区中国70万大军顿陷危险境地。<br> 日军增援部队在中国军队侧后方登陆后,战局于中方极为不利,已经无力消灭日军。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军队统帅部,考虑在上海作战比在遥远的北方大平原作战补给方便,避开机动力占优势的日军;且在有外国租借的上海开战,极有可能引起大国势力的干涉,并可能在外国调停下赢得一个光荣的和平,进而挫败日军对华北的野心,这对相对弱小的中国来说是极为有利的。蒋介石因幻想九国公约签字国的干涉,拖延了撤退时机,但此时西方国家绥靖之风盛行,称中国军队主动在上海非军事区挑起战争为破坏和平,对中国的要求置之不理。<br> 日军包围网形成后,前线中国军队大乱,部分部队为避免被围已经自行组织撤退。蒋介石仍死抱着对国联不切实际的幻想,迟迟不肯下令后撤,耽误了宝贵的时间。11月8日晚,蒋介石和南京统帅部有鉴于形势的严重,遂下决心命令第三战区当即实行全线后撤。9日起,左翼和右翼两大作战集团共60多个师的大军,从北起长江南岸的江苏浏河、南至杭州湾北岸的浙江乍浦这一线上,由东向西退向南京、苏州——嘉兴以西地区。由于命令仓促,指挥失控,没有讲明各部队撤退顺序,三四十万中国将士挤在几条公路上,被日军空军轰炸,大撤退演变成全面大溃逃,为南京保卫战的失利埋下伏笔。<br> 图为日军进驻上海市区。<br> 上海12万守军各自为战,无法统一作战。自11月9日起,日军击退中国军队零散抵抗,连占虹桥机场、龙华、枫泾、青浦。<br> 图为11月9日,日军占领上海徐汇龙华镇。<br> 11月11日,日军进至苏州河岸。午夜,南市巷战终止,南市和浦东担任掩护任务的部队奉令撤出阵地。12日16时半,日军占领南市。至此,上海市全境(除租界外)完全沦落在日军的铁蹄之下。淞沪会战至此基本结束。<br> 图为11月11日,进攻上海南市的日军机动部队。<br> 11月13日,国民政府发表告全体上海同胞书声明: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中国军队向吴福、澄锡国防线撤退,江阴保卫战开始;至此国军以60%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的代价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话语,淞沪会战拉下帷幕。<br> 图为日本鬼子在上海市政府墙上留字。<br> 从七七到八一三这段时间,经过全国人民的奋力和抗争,全面抗战的局面形成了。<br> 这次淞沪会战,中国虽然战败了,但为中国民族工业内迁争取了时间。同时它让世界清楚地看到中国政府的立场: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将其领土一块一块地征服侵吞,也证明了中国绝不会向日本投降。<br> 日军在上海浴血缠斗三个月,才勉强攻下国军的阵地,已经使得世界各国对于中国的抗日实力与决心,产生刮目相看的态度,而日军久战未胜,日本的民心士气,则出现了怀疑与困惑。日本几乎已经可以确定,无法在短期内结束与中国的战争,那么日本就将面临其战略最大的致命弱点,就是日本缺乏战争与民生的资源,根本经不起长期的消耗,一旦它无法在中国战场上达成速战速决,那么最后的溃败,也就成为日本无法避免的命运了。<br> 在淞沪会战惊心动魄的三个月当中,根据国共两党谈判达成的协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在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南方八省活动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国军在正面战场、游击队在郊区农村抗击日寇。全中国上下凝聚出了一个共识,就是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国“纵使战到一兵一枪,亦绝不终止抗战。”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悲壮的决定,整个民族决心以全面的牺牲来面对历史危机的挑战。<br><br> 注:图文来源于网络。<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