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漫漫古丝绸之路,有多少神秘古国,吸引着古往今来人们的关注,尤其是那些中亚国家,早就引起了我们的旅游兴趣。从地理位置上看他们与我们近在咫尺,几乎跨过新疆就能抵达。但那里纷繁复杂的历史、独特的民族文化,我们都很生疏,充满好奇。</p> <p class="ql-block">终于我们踏上了中亚之旅。</p><p class="ql-block">我们的路线只集中在中亚东南面小小的一部分。在夏季的酷暑天气,十六天时间要走完中亚五国,时间太紧张了,只好放弃了吉尔吉斯斯坦。</p> <p class="ql-block">7月1日,23名老同学老朋友,从北京、上海、常州和长沙汇集大兴机场,飞往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尽管已是深夜,飞机又一再晚点,但全体队员个个精神抖擞、兴致勃勃。</p> <p class="ql-block">阿拉木图(Алматы)曾经是哈萨克斯坦的首府和首都,虽然历史不长,但它是哈萨克斯坦的历史名城。现在哈萨克斯坦靠石油发展得比较快,而且人口又少,其国力在中亚五国中最强,有望成为发达国家。</p> <p class="ql-block">7月2日早晨,参观阿拉木图独立纪念广场。</p><p class="ql-block">独立纪念碑建于1999年,碑高28米,顶部为高6米的金武士,站在有翅膀的雪豹上,它象征着哈萨克土地上坚强的国家政权。站在纪念碑下,高大的雕塑直插蓝天,仰头望去几乎有些许晕眩。</p> <p class="ql-block">碑脚四周有四座塑像,分别是“天上的智者”、“大地的母亲”和两个孩子,代表着共和国的历史和美好的未来。不过,这个广场实在不算大,也就是个城市花园。</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底部放有一本打开的书和一个金色的手印,这个手印是哈萨克斯坦第一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的手模,意为"选择与享福",并刻有哈、俄、英三种语言的祝福语。有不少人来这里按着手印许愿,希望能心想事成,以至于手印被摸得锃亮。</p> <p class="ql-block">环绕纪念碑的镂空雕塑组成的"独立曙光"组雕,共10块。画面描述的历史,是从公元前6世纪生活在哈萨克草原的塞人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哈萨克斯坦独立,各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p> <p class="ql-block">广场对面是原总统府,现为阿拉木图市政大楼。现在哈首都已迁往阿斯塔纳,位于哈北部。哈萨克斯坦独立后,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局面,该国首都阿拉木图在东南部靠近我国新疆一带,而北部既是能源重地,还聚集了很多俄罗斯人。纳扎巴耶夫总统为了防止北部地区有 变,独立四年后迁都阿斯塔那。</p> <p class="ql-block">潘菲洛夫—28勇士纪念公园。</p><p class="ql-block">公园始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为了纪念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击退德国法西斯坦克进攻,表现英勇的前苏军316潘菲洛夫近卫步兵师1075团的28位勇士(其中有10名为阿拉木图人)而命名的。</p> <p class="ql-block">苏德战争爆发以后,苏联红军总部在阿拉木图立即组建了这支部队。这支部队当时以哈萨克人为主。不论是在前苏军时期,还是现在的俄军时期都一直保留这支部队的番号。战争结束后,这28位勇士全部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p> <p class="ql-block">现在,公园是当地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缅怀先烈、假日休闲的主要场所之一。</p> <p class="ql-block">走在绿树成荫的小道上,远处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一座童话般美丽的教堂。这就是阿拉木图升天大教堂,位于潘菲洛夫公园里,是阿拉木图历史最悠久、最大的东正教堂。这座教堂建于1907年,它是世界第二高的木结构建筑,未使用一根钉子。</p> <p class="ql-block">1911年阿拉木图遭遇大地震,这座教堂却幸免于难,完好无损的保留下来。经过1990年的修复和现代化改造,如今以糖果色的新拜占庭风格展现于世,给人既古老又现代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走进教堂,仿佛走进俄罗斯的大教堂,墙上的圣象与壁画,都是由俄罗斯工匠绘制的。他们用高超的画功,配以耀眼的金色、彩色的玻璃和绚丽的色彩,为教堂营造庄严肃穆的神圣与艺术氛围。</p> <p class="ql-block">参观阿拉木图绿色大巴扎。这是一个规模巨大的集市,有上百年的历史,是阿拉木图市民采购蔬菜水果和生活用品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牛羊肉很新鲜,还有马肉出售。</p> <p class="ql-block">蔬菜也很丰富,价格还是挺便宜的:1人民币=65坚戈,一公斤土豆、西葫芦合3.8至4.6元人民币。</p> <p class="ql-block">阿拉木图市有一条以我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命名的街道。</p><p class="ql-block">冼星海到莫斯科进行音乐创作,二战爆发后,辗转到了阿拉木图,在这里度过了他生命历程中的最后两年半时间。1998年10月,阿拉木图市决定将市内的弗拉基米尔大街命名为冼星海大街,并为冼星海竖立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当我在网上看到这条消息时,心头涌上万般思绪:这位了不起的人民音乐家,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竟飘泊于异国他乡,度过最艰难的时刻,令人唏嘘!今天我们来到他的纪念碑前,为他献上鲜花,并一起唱响“风在吼,马在叫……”,将此歌声献给他!</p> <p class="ql-block">与冼星海大街并行的是拜卡达莫夫大街,他是哈萨克斯坦的著名音乐家。当年这位异国的同行曾向流落他乡的冼星海伸出无私的援助之手,两位伟大的音乐家在艰难岁月里结下了深厚友情。</p> <p class="ql-block">冼星海纪念碑以荷花为造型,荷叶层叠,荷花绽放,有着浓郁的东方色彩。碑上镌刻着冼星海创作的歌颂哈民族英雄的交响诗《阿曼盖尔德》的第一行乐谱。碑文用中、哈、俄三种文字镌刻:“谨以中国杰出的作曲家,中哈友谊和文化交流的使者冼星海的名字命名此街为冼星海大街”。</p> <p class="ql-block">乘缆车登上科克托别山。</p><p class="ql-block">这里是阿拉木图的制高点,又称绿色山丘,海拔1130米。山上建有阿拉木图电视塔,风景十分秀丽。</p> <p class="ql-block">山上是观景的好地方,整个阿拉木图市尽收眼底: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不愧是哈萨克斯坦最大的城市,文化经济中心。</p> <p class="ql-block">山上利物浦四音乐才子的纪念碑:约翰·列侬在长椅上弹着吉他,他身后站着保罗·麦卡特尼,乔治·哈里森和林戈·斯塔尔。这是《2007年-音乐盛典》大奖的颁奖典礼,在这里举行的披头士长凳揭幕式。现在,孩子们都愿意和音乐家们一起合影。</p> <p class="ql-block">晚餐时,观看了哈萨克姑娘的精彩歌舞表演。</p> <p class="ql-block">7月3日 参观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这是中亚最大的博物馆之一,2014年修建,介绍了哈萨克斯坦历史和文化。</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外观和内部,都有明显的哈萨克毡房的影子:圆圆的屋顶,一束光从高高的屋顶上摄入。</p> <p class="ql-block">当年武士的金头盔。</p> <p class="ql-block">这是伊塞克金人墓出土的服饰及武器复原展示。这个金人为“盔甲勇士”,全身盔甲由几千片熠熠生辉的金片缀成,高耸的头冠和靴子上也布满金片,腰间的长剑和匕首古朴而威严。出土于1970年的“伊塞克金人”,是哈萨克斯坦享誉世界的考古发现。考古学家研究认为,“金人”埋葬于2500年前,是一位20岁左右年轻的塞人王族。</p> <p class="ql-block">这些石人与我国新疆地区草原石人很相像,可能都是哈萨克先民的守墓人。草原石人大都选用整块岩石雕凿而成,男性石人多为武士造型,宽圆的脸庞,双眼细长,高颧骨,有八字胡,面部表情凝重而深沉。</p> <p class="ql-block">这些出土的瓷器,不论造型还是图案,都有着与我们的瓷器不同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走进恰伦大峡谷(Sharyn)。</p><p class="ql-block">恰伦大峡谷被誉为“天然奇观”,是世界上最壮丽的峡谷之一。因其雄伟壮丽的景色而吸引着世界大量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恰伦大峡谷位于阿拉木图市以东约200公里处,坐落于阿尔泰山脉的脚下。这座峡谷的长度约为90公里,最宽处20公里,最深处约1,000米。</p> <p class="ql-block">大峡谷地势起伏,山峰耸立,峭壁陡峭,形成了独特的地貌特征。这里的山峰多为花岗岩和片麻岩,呈现出各种奇特的形状,有的像尖塔直插云霄,有的像巨人的脸庞雄伟壮观,反正张开你想象的翅膀,去欣赏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怪异山峰。</p> <p class="ql-block">返程可以乘坐摆渡车,不过那也是一种令人难忘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走到峡谷深处,便听见隆隆的水声,恰伦河切着崖壁流淌,水流很急,带来了阵阵凉意。</p> <p class="ql-block">尽管气温很高,但多云的天气并不暴晒,峡谷里又时时山风阵阵,沙砾的小路走起来很轻松。尤其是到了河边,伴着恰伦河的波涛声,所有的疲惫一扫而光。</p> <p class="ql-block">7月4日 清晨从大山里醒来。</p><p class="ql-block">昨晚我们住乌斯季库门高原上的萨德村(Saty),这里是哈萨克美丽宁静的小山村。由于靠近恰伦峡谷和科尔赛湖,这里竟建有景区酒店。</p> <p class="ql-block">草地上,一辆闲置的拖拉机,勾起了多少遥远的遐想。</p> <p class="ql-block">科尔赛湖(Lower Kolsay Lake)。</p><p class="ql-block">当年这里没修公路,到湖边都要靠骑马,如今交通便利了,哈萨克人的马只有去上面更高的两个湖时,才有人会骑。大片林海映衬下的哈萨克骑马人,构成一幅壮丽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科尔塞湖是天上北麓的堰塞湖群中最低一个,海拔1818米。它的面积不算很大,但湛蓝的湖水,静谧而深邃,被誉为“天山上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据说上面两个湖更美,可我们已经被科尔塞深深的吸引了。大家围着湖散步,寻找最美的拍摄角度,留下最美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科尔塞湖还设立了许多旅游项目,周边有民宿、野营地,还可以骑马、游泳、划船等等。</p><p class="ql-block">但是,静静的坐在这里,享受湖边片刻宁静,耳边传来云杉林里的鸟鸣,脚下涌起朵朵清澈的浪花,真是何等惬意!</p> <p class="ql-block">猎鹰秀。</p><p class="ql-block">哈萨克人世代从事游牧,他们生活在大草原,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捕猎不用现代化的武器,而是用传统的猎鹰。因此训鹰是哈萨克人的绝活儿,而哈萨克猎鹰人也被誉为世界上最后的鹰猎人。</p><p class="ql-block">英俊的猎鹰父女表演者。</p> <p class="ql-block">猎鹰人为我们介绍了猫头鹰,金雕,隼和胡兀鹫,个子有大有小,但一个个都目光炯炯,威风凛凛。</p> <p class="ql-block">胡兀鹫全身羽色大致为黑褐色。它是因嘴下吊着的黑色胡须而得名。它主要取食腐尸上其他食腐动物不能消化的部分,会把骨头从高空抛向岩石打碎。这只胡兀鹫把一根长长的骨头直接吞食了。</p> <p class="ql-block">孩子们既兴奋又害怕,很想与鹰们亲密接触,又吓得一动不敢动。</p> <p class="ql-block">美貌的哈萨克姑娘策马而来,“左牵黄(马),右擎苍”,英姿勃发如古战场上女将军。可惜这里场地小了点,无法看到雄鹰展翅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晚上飞离阿拉木图,结束哈萨克斯坦的旅行,进入乌兹别克斯坦。</p><p class="ql-block">哈萨克斯坦给我留下最主要的印象是辽阔、宁静、蔚蓝色,就像博物馆里的这幅画:独立纪念碑雕像、国徽、宪法和国旗—蓝色的天空和金色的太阳。</p> <p class="ql-block">塔什干的夜空灯光璀璨。</p><p class="ql-block">不由对脚下的这片土地充满期待:塔什干(Toshkent)是乌兹别克斯坦首都,是乌兹别克语石头城的意思,具有2500年的历史。它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商业枢纽之一,我国的张骞、法显、玄奘都曾在这里留下过足迹。</p> <p class="ql-block">7月5日 塔什干老城观光。</p><p class="ql-block">这是老城中心的库凯尔达什宗教学校,建于15世纪。后经过多次修复,仍保留当年瓷砖工艺的一些细节。据说19世纪时,清真寺的顶部,曾被当做行刑场所,犯人从上面被扔下,甚是恐怖。</p> <p class="ql-block">庭院两侧的房子是学生宿舍。因为正是上课时间,我们只能在学校门口悄悄往里面观望。</p> <p class="ql-block">琼苏大巴扎(Chorsu Bazaar)</p><p class="ql-block">也叫绿色圆顶巴扎,这名字更容易被记住。这个独特的大圆顶,很像个漂亮的大帐篷。</p> <p class="ql-block">登上二楼,立即被其宏大的规模震惊。巨大的穹顶之下,密密麻麻排满了一圈圈的货架,看上去倒是干净整洁,井然有序。</p> <p class="ql-block">各类奶制品都有玻璃罩罩住,看着十分新鲜清洁。</p> <p class="ql-block">现烤的囊柔软而香味十足,与新疆的囊一样,都是深受欢迎的主食。</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地小伙子求婚时,上姑娘家必拎的礼品盒,感觉和北京的点心匣子很相似。</p> <p class="ql-block">哈兹罗提·伊玛目广场上聚集了塔什干最壮观、最漂亮的伊斯兰建筑 ,也是乌兹别克斯坦的官方宗教中心。</p><p class="ql-block">乌兹别克斯坦的导游(负责前段行程)安琪儿在为我们讲解。他在中国学习时,老师根据他名字的中国发音,为他起了这么个女性化的名字,他就欣然接受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广场东侧的哈兹罗提伊玛目星期五清真寺,两侧竖立着54米高的宣礼塔,气势宏伟。</p> <p class="ql-block">星期五清真寺是伊斯兰教中,穆斯林在每周五下午进行宗教仪式的场所,这些场所是当地宗教活动的中心。由于清真寺的巨大体量和两个高高的宣理塔,要想拍全只能到远处清真寺的背面。</p> <p class="ql-block">莫耶穆巴雷克图书博物馆,因馆内珍藏着7世纪的奥斯曼《古兰经》而闻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在馆内房间正中的石头展台上,放着这本神秘的《奥斯曼古兰经》,它的形成与我们的孔夫子的《论语》有点相似:穆罕默德在世的时候,他的启示言论是身边众多追随者临场记录的。七世纪穆罕默德去世后,他的言论被收集成册即是《古兰经》,一众抄写员把收集得到的经文抄录成一本完整的书籍,这就是最古老的古兰经。</p> <p class="ql-block">《古兰经》最早的手抄本是抄写在羊皮纸、莎草纸上的,用赫加齐体书写的。为了便于传播与书写方便,抄写员选择使用更简单的字体。</p> <p class="ql-block">这本最古老的古兰经,一千多年来历经坎坷。公元7世纪,阿里继任为第四任哈里发 ,将这本古兰经带到什叶派都城现今的伊拉克库法;14世纪,帖木儿征服库法,又将它带回帝国首都撒马尔罕;后来落入沙俄之手,但最终回归乌兹别克斯坦,如今静静的躺在塔什干图书博物馆的展台上。</p><p class="ql-block">世界各地都有慕名而来的参观者。</p> <p class="ql-block">中午,品尝塔什干著名的手抓饭。这里是亚洲手抓饭中心,Besh Qozon乌兹别克语“五口大锅”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五口直径2—3米的大锅,轮番上阵,大块羊肉、胡萝卜、洋葱头和鹰嘴豆与米饭不停翻炒,阵阵香气冲击着人们的味蕾。这只是一口较小的锅。</p> <p class="ql-block">这里每天要做1000公斤的抓饭,而且只做抓饭,搭配些凉菜、馕饼和饮料。</p> <p class="ql-block">与新疆的手抓饭相比,其味道可以说各有千秋。</p> <p class="ql-block">参观帖木儿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很有特色的建筑:蓝色的圆顶,圆形的房屋,看似圆形的帐篷。</p> <p class="ql-block">展览大厅巨大的穹顶之下,正中放着《可兰经》,正前方是三幅巨型画,记录了帖木儿大帝的生平事迹。</p> <p class="ql-block">安琪儿在地图前讲解帖木儿帝国的庞大版图:东起北印度,西达小亚细亚,南濒阿拉伯海和波斯湾,北抵里海、咸海。到了1404年,帖木儿甚至率20万军队准备攻打中国明朝,因第二年病逝而未能如愿。</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武器装备。</p> <p class="ql-block">古丝路上的中国元素:这是清代的青花瓷花瓶,后面的图案,感觉是为丝绸之路上的国际交流,已经融入西域风格。</p> <p class="ql-block">帖木儿广场与帖木儿雕像。</p><p class="ql-block">广场中央矗立着帖木儿大帝的铜像:这位传奇的帝国缔造者,身着戎装,纵马奔驰,右臂前指,展现出一幅不可一世的征服者姿态。这座雕像不仅是塔什干的城市标志,也象征着帖木儿辉煌。</p> <p class="ql-block">乌兹别克斯坦的国鸟为丹顶鹤,塔什干独立广场胜利拱门上,设有鹤的雕塑。展翅欲飞的鹤,象征着和平与安宁。</p> <p class="ql-block">独立广场上的烈士长廊。</p><p class="ql-block">长廊的壁龛里用铜板刻着二战期间乌牺牲的烈士名录。二战期间16-60岁的男士都要上战场,乌兹别克有 150万人参战,牺牲40万人,他们的名字刻在这些铜板上。这些铜板就像一本书,可以一页一页翻看,让后人永志不忘。长廊上的木柱雕刻着具有民族特色的精美花纹。</p> <p class="ql-block">走过长廊来到“哭泣的母亲纪念碑”前。哭泣的母亲,代表着乌兹别克斯坦的广大民众,为纪念在“二战”中牺牲的乌兹别克士兵和全体遇难的儿女而哭泣,碑前长明火长燃不熄。</p> <p class="ql-block">塔什干地铁开通于1977年11月6日,是中亚首座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到目前为止,塔什干有 43 座地铁车站(包含一条地面轻轨线路和三条地下线路),其中三条地下线路仍在不断扩建之中。</p> <p class="ql-block">塔什干的地铁,从其布局、规模、雕塑以及艺术造诣,都<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着鲜明的苏联地铁的因素,虽然还不能与莫斯科地铁相提并论,但也极具民族特色和视觉冲击力。所以这里不仅是交通枢纽,也是一座地下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棉花站的棉花马赛克墙,当地的棉花与纺织品,都有悠久的历史和很高的质量。</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宇航员地铁站,内部装饰了仿银河的顶部设计和蓝色陶瓷圆形框内的宇航员画像,除了加加林外,这位是著名的女航天员。</p> <p class="ql-block">地铁票价为每张2000苏姆,相当于人民币不到2元钱。这张地铁票可以在不出站的情况下随意乘坐,非常亲民的价格。</p> <p class="ql-block">这位塔什干美女充满好奇的目不转晴的看着俩中国老大爷,可老大爷们直视前方,目不斜视。</p> <p class="ql-block">7月6日 飞乌尔根奇。</p><p class="ql-block">空中俯瞰,阿姆河(Amudaryo)蜿蜒曲折,沿着河两岸是大片整齐的农田。阿姆河突厥语是海或大河的意思,全长2540公里,是中亚流量最大的内陆河。有河流就有绿洲,就有生命,就有文明。</p> <p class="ql-block">乌尔根奇(Urgench)位于乌兹别克斯坦的西北部,在阿姆河左岸谷地,沙瓦特运河畔,是花拉子模州首府和工业中心。</p> <p class="ql-block">这里过去被称作“新乌尔根奇”,历史上曾被成吉思汗夷为平地,重建于18世纪中叶,是希瓦汗国在此地建立都市,作为贸易中心。如今乌尔根奇市是一座典型苏联风格的现代化都市,有铁路和机场,距希瓦古城35公里,是前往希瓦的一个交通枢纽。</p> <p class="ql-block">希瓦古城(Khiva)。</p><p class="ql-block">希瓦,盼望已久想看的古城。“我愿出一袋黄金,但求看一眼希瓦。”世上多少人为了这句古谚语,不远千里万里赶来,就为看它一眼。</p> <p class="ql-block">我们住进了古城里这家四星级的酒店。真没想到,古城中有这样完善的住宿条件又极具民族特色的酒店。</p> <p class="ql-block">酒店有餐厅,饭菜做得也非常好,丰富、可口,外加优美的环境。</p> <p class="ql-block">希瓦,这名字是由突厥语“干燥”一词演变而来的。这里真是干热干热的,我们在下午五点以后进古城参观,竟还感觉热浪滚滚!</p> <p class="ql-block">希瓦分为新城迪昌喀拉和伊钦喀拉两部分,伊钦喀拉指的是内城,即被高耸的城墙包围下的古城。昔日外城居住的是平民百姓,内城居住的则是王公贵族与宗教领袖。如今,内城已是一座城市博物馆:城内保存着所有的历史古迹:有8座清真寺、31座经学院、14座宣礼塔、12座陵墓和6座王宫,面积达26公顷。</p> <p class="ql-block">这是著名的“永未完工”的卡尔塔米诺宣礼塔,当时的统治者阿明汗本想将其建到80米高,可以遥看布哈拉。不过后来因他与外敌交战被杀而中止。现在它虽然只有不到30米高,但塔身那些蓝白相间的美丽图案,华丽非凡,称得上是最美之塔。</p> <p class="ql-block">希瓦最古老的主麻清真寺(Juma)。</p><p class="ql-block">清真寺建于1789年。这里竟然有218根雕花木柱,真是一座雕花木柱博物馆。很多木柱下端和石头柱座相连接的部分很细,还垫了骆驼毛,据说这是这些木柱能够防蛀,能长存近千年不朽的秘诀。花剌子模地区自古就以生产雕花木柱闻名的。</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里最古老的几根木柱,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纪,是从别的清真寺挪过来的。木柱刻满了岁月的印记,伸手抚摸斑驳的木纹,仿佛千年时光从指尖流过。</p> <p class="ql-block">帕赫拉万·马哈茂德陵墓建筑群(Pahlavon Mahmud)。</p><p class="ql-block">这恐怕是希瓦最美建筑。马哈茂德是一名生活在13世纪的诗人,他是一位接近完美的超级“强人”——既是诗人和哲学家,也是力大无比的摔跤手,同时还是一位富裕的商人,并且品格高尚、气度不凡,受到众人近乎神明般的崇拜。</p> <p class="ql-block">这座陵墓清真寺建得比较晚,建于19世纪初,其建筑风格大气雄伟,巨大的圆顶覆盖着蓝色琉璃,因此也被称为“希瓦的蓝色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陵墓的光线很暗,营造出分外庄严肃穆的氛围,石碑后的雕花墙面,衬托出独特肃静之美。</p> <p class="ql-block">门外蔚蓝色的明快装饰,雕花木门上镶嵌着象牙,与屋里昏暗的肃穆氛围,形成巨大的反差,仿佛一门隔开了两个世界。</p> <p class="ql-block">这扇木门已用玻璃罩保护起来,但还能清楚的看到,木门上繁复华丽的雕花,来自久远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夏季清真寺(Summer Mosque)。</p><p class="ql-block">这是库希纳堡内最美丽、雅致的建筑,墙上天蓝色的瓷砖装饰毫无留白的余地,2根修长的石柱(应该是石基座)要比主麻清真寺的高很多,上面刻满了繁复华丽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Tosh-Hovli 宫。</p><p class="ql-block">建于1832-8141年,由被称为“建筑可汗”的阿拉库里汗主持修建。据说,阿拉库里汗曾打算完工后取代库希纳堡作为王宫,但建筑师没能在2年内为其完工,而被可汗处死。</p> <p class="ql-block">皇宫内设有展览,可汗宫殿引人注目,它的内饰十分奢华,对可汗皇宫当年的生活状态,可见一瞥。</p> <p class="ql-block">皇宫的生活起居。</p> <p class="ql-block">这张老照片十分珍贵,真实记录了当年可汗王子及王妃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阿米尔·图拉经学院建于17—19世纪,位于古城北门附近居民生活区。经学院破坏严重,地面、墙砖、墙体、木构件、木基层等,均存在严重程度不等的问题。由中国负责修复任务,本着“修旧如旧”的修复原则,中国专家在不改变文物原貌的前提下,尽量使用当地传统工艺和材料,同时充分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并在当地招募了一批懂传统建筑工艺的工匠,结合他们所熟悉的工艺做法开展文物修复工作,最大限度保持文物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历史信息。</p> <p class="ql-block">除了古建筑修复外,中方工作人员还做了环境整治,按照传统方式设计了道路和广场的地面铺装,还对街道进行了适当的电缆入地、排水管线敷设等基础设施改造,使内城区域恢复了昔日的风采,古城南北轴线再次畅通。</p> <p class="ql-block">希瓦尽管是一座城市博物馆,但也是一座活的古城。很多清真寺内部已改造成酒店、餐厅、商店。</p> <p class="ql-block">夕阳照在城墙之上,映出柔和的光影,随着时光一寸一寸的攀升着。</p> <p class="ql-block">希瓦内城2.5公里长的城墙,是在18世纪被波斯人毁掉后重建的。从那厚实的城墙,弓字型弯弯曲曲的设计,可以看出可汗对入侵者有很高的警惕,严密的防范。可惜攻城不一定从外部而来,内部斗争同样凶险,互相残杀和王位的争夺,从未间断过。</p> <p class="ql-block">登上城墙俯瞰全城,古城风貌一览无余。真不愧是“千顶之城”,一眼望去,眼前满是大大小小的宣理塔和穹顶。真是一眼千年啊!夕阳下的古城笼罩在金色的余晖里,静谧、肃穆而神秘。</p> <p class="ql-block">夜色更浓了,古城从白日的酷暑中解脱出来,焕发了更加迷人的色彩,犹如一千零一夜里的神话世界。</p> <p class="ql-block">夜色中,阵阵凉风吹来,人们在清真寺的高大宣理塔下,在马哈茂德著名陵墓群旁,团团围坐,品美食赏歌舞,洋溢着欢乐而热烈的激情,恐怕这就是他们对宗教与生命最好的诠释?</p> <p class="ql-block">希瓦,迷人的神秘古城。</p><p class="ql-block">希瓦的历史可追溯到2500年之前,它先后被波斯人、突厥人、阿拉伯人、蒙古人以及帖木儿大军摧毁—占领—再摧毁—再占领。城头变换大王旗,这座古城与撒马尔罕和布哈拉一样,承载着中亚厚重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7月7日 抵达土库曼斯坦库尼亚乌尔根奇。</p><p class="ql-block">为了不走回头路,我们先从希瓦出乌兹别克斯坦,进入土库曼斯坦的库尼亚乌尔根奇,然后再出土库曼斯坦进入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虽然两进两出乌兹别克斯坦,但这是最顺最经济的路线。</p> <p class="ql-block">土库曼斯坦因其封闭和独裁,成为众人眼中最神秘的国家。自2006年尼亚佐夫时代结束后,现在的土库正逐渐开放,每年接待世界游客也接近三万人,我们有幸成为这三万人之中的成员。</p><p class="ql-block">从希瓦到土库曼斯坦边境口岸,仅60公里。但是在土库口岸等待及办理的各项入境手续,竟花了近四个小时。</p> <p class="ql-block">挂着现任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画像的白房子,是土库的安检站,除了每人行李要开箱检查,竟然每人还要做核酸检测,并还要等待每人的核酸结果出来才能放行,这恐怕也是世界独一份了;室外的女厕所只有一个蹲坑,男厕所没开门。我们众多女生在太阳暴晒下排队等候,一名小战士也顶着太阳,在一旁专门为我们“站岗”。</p> <p class="ql-block">为了晚上要进沙漠里的“地狱之门”,我们三人乘坐一辆越野车,八辆车一字排开,飒是拉风。我们的土库导游,坚持坐在越野皮卡的车斗里而不和我们挤在一起,表现了极强的职业素质。</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乌尔根奇,不同于乌兹别克斯坦的乌尔根奇。这里是库尼亚-乌尔根奇(Kunya-Urgench),即老乌尔根奇,古称玉龙杰赤。它是古代花剌子模王国的首都,丝绸之路在中亚地区的重要交易都市之一。1220年,玉龙杰赤遭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侵略,守城者们进行顽强抵抗后最终于1221年沦陷,惨遭屠城。后在金帐汗国的统治下重建,但于14世纪末又被帖木儿帝国所摧毁,此后该地区的繁华便日渐没落。</p> <p class="ql-block">这是图拉别克哈努姆陵墓。</p><p class="ql-block">图拉别克哈努姆陵墓(Törebeg Hanym Mausoleum),被考古学家认为是一座陵墓,但也有人认为它是建于12世纪的一座神庙。不论它具体是什么建筑,它都是中亚最完美的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座建筑仿佛是按照天文学原理修建的:穹顶内365个细瓷部分代表一年365天,穹顶垂直下方的24个弧形代表一天24小时,下面12个较大的弧形代表一年12个月,4扇大窗户代表一个月4个星期。</p> <p class="ql-block">据说蓝色的穹顶代表着天堂,其实这深邃的湛蓝色更像神秘的太空,美丽的星星闪烁,构成变幻莫测的星空。如果真有天堂,那就抬起头去寻找吧。</p> <p class="ql-block">精致无比的雕花木门,乌亮的木质上,繁复华丽的花朵枝叶,覆盖了每一方寸,阿拉伯的神秘风韵,让人赞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雕花木窗棂,几何图形般的纹饰,映出悠悠的光影,满满的年代感。</p> <p class="ql-block">看我们还沉浸在对希瓦古城的兴奋中,土库的导游王海(也是留学中国老师给起的中国名字),不屑的说,这儿早在公元955年就是古代花剌子模王国的首都,在被成吉思汗屠城之后,再加上阿姆河改道,政治、商业的重心才渐渐移向了南部的希瓦。言下之意,希瓦算啥,远远排在这儿之后!中亚数千年的历史,常常弄得我们一头雾水,大伤脑筋。</p> <p class="ql-block">库尼亚-乌尔根奇遗迹,已经在逐渐考古挖掘和恢复修缮中,整个面积超过3.5平方公里,有的已经开辟为博物馆,包括丝绸之路驿站、清真寺塔和诸多名人墓等,其中最古老的建筑,有两千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在我们向远处遗址走去时,突然刮起了沙尘暴,眼前一切都被沙尘笼罩,就像蒙着面纱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萨义德·艾哈迈德陵墓(Sayid Ahmed Mausoleum)建于19世纪。</p> <p class="ql-block">库特鲁克·帖木儿宣礼塔(Gutluk Temir Minaret)。</p><p class="ql-block">这座宣礼塔是乌尔根奇主清真寺的一部分,建于14世纪20年代,是这里的地标性建筑。塔高约60米,是中亚地区最高的宣礼塔之一,据说在30公里外就能看到。这是老乌尔根奇主清真寺现存的唯一遗迹,几经倒塌又重维修。宣礼塔内有楼梯盘旋而上,楼梯共有144个台阶,但现在不能攀登了。</p> <p class="ql-block">苏丹·帖乞什陵墓(Sultan Tekesh Mausoleu)</p><p class="ql-block">苏丹·帖乞什是花剌子模帝国的创始人,默罕默德二世之父。据说这座坟墓是他为自己建造的,旁边还建了一座经学院兼图书馆,现已不复存在了。</p> <p class="ql-block">导游告诉我们,在这片废墟下,埋着因地震倒塌的苏丹·帖乞什建造的图书馆。日本人曾提出帮助考古挖掘,土库政府考虑后拒绝了,准备等有条件了自己来挖掘。</p> <p class="ql-block">当年人们赞扬老乌尔根奇:这座城市为突厥人最宏伟,最美丽,最重要的城市,充满了高级的巴扎,宽广的大街,众多的建筑,丰富的商品。虽然现在大部分已是遗址埋在地下,但遗存的建筑和隐约可见的布局,仍可让人感知其曾经的辉煌和灿烂。</p> <p class="ql-block">进入卡拉库姆沙漠,前往达瓦札的“地狱之门”。这里地下有丰富的天然气,1971年苏联在钻探时,挖出了一个充满天然气的大坑,原以为一把火可以将泄露的天然气烧完,却没曾想,这一烧烧了50多年,大火依然在燃烧。旷野里的大火坑,被取名为“地狱之门”,成为土库的著名景点。</p> <p class="ql-block">遇见著名的拉姆河,河水缓缓流淌。拉姆河是这片土地上的母亲河,却成为成吉思汗屠城的武器,他还用河水漫城,将丝路上的繁茂都城夷为平地。</p> <p class="ql-block">通往“地狱之门”的道路太差了!路面坑坑洼洼,布满了水塘、车辙和深坑。</p> <p class="ql-block">我们车队都是有经验的老司机,他们绕来绕去,有时甚至冲进沙漠,在沙丘中借道行驶。</p> <p class="ql-block">经过十多个小时的颠簸,遭遇了风沙、大雨和沙丘穿行的千难万险,终于来到了“地狱之门”。</p><p class="ql-block">真没想到,在一个直径近百米的大坑里,火焰就这么整整燃烧了50多年,从未间断过。</p> <p class="ql-block">漆黑的夜色,荒无人烟的沙漠,熊熊火光染红了夜空,很是诡异,“地狱之门”就这样开启着!</p> <p class="ql-block">十多个小时的沙漠颠簸,风沙大雨的折腾,面对这样的地球奇观,一切都值了!</p> <p class="ql-block">已是深夜了,仍有人不舍离去。漫天火光中小小的人影晃动,仿佛就要被地狱吞食?</p> <p class="ql-block">7月8日 清晨从高处俯瞰“地狱之门”,旷野中晨曦下,一盆地火悠悠燃烧,真是另一番诡异的美。</p> <p class="ql-block">营地帐篷,晨光中格外宁静而安详,与“地狱之火”,形成鲜明的对照。</p> <p class="ql-block">参观土库曼斯坦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五个“撑天巨柱”,代表土库的五个省,中间圆柱上是土库的国徽模型。博物馆规定拍照需要交费。</p> <p class="ql-block">参观博物馆要有两个解说员:当地讲解员用土库曼的语言解说,再由我们的导游翻译成中文。</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1000年,粘土烧制的女性雕像,这人偶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p> <p class="ql-block">是不是这个插满了麦穗、又手持麦穗的人偶,是粮食丰收的守护神?</p> <p class="ql-block">戴头盔的帕提亚国总督雕像 ,帕提亚国王的女儿罗多古纳 (Rodogune)雕像 ,都具希腊风格,也混有东方成分。</p> <p class="ql-block">尼萨古城出土的象牙角杯(又名来通杯rhyton)尤为精致,雕工精美,令人惊叹,是帕提亚和安息帝国完美结合—融合东西方文化的代表之作。</p> <p class="ql-block">来通杯由象骨雕成,在老尼萨举行的仪式、宴会和奠酒中使用,杯口为“飞檐形”,杯体垂直,雕有希腊神祇图案,其题材是西方的,又具有东方艺术风格,体现了东西方文明在尼萨的交流融通。</p> <p class="ql-block">尼萨古城遗址(Nisa)</p><p class="ql-block">尼萨是安息王国,又称尼萨提亚要塞(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时期所建立的城市,并被认为是安息最初的首都,位于土库阿什哈巴德西北18公里处。</p> <p class="ql-block">从近些年的考古挖掘来看,尼萨挖掘出一些重要的建筑物遗迹,如神殿、陵墓、宫殿等等、并发现安息的铭文。铭文可能是迄今所见最早的安息语文献,内容反映当时存在各种类型的税收项目。</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的神殿大柱。</p><p class="ql-block">帕提亚人统治了旧尼萨几个世纪,直到公元 3 世纪,这里被萨珊帝国摧毁。</p> <p class="ql-block">尼萨坐落在中亚重要的商业和战略枢纽交叉路口,从以挖掘出来的遗迹显示这座城市受希腊化影响,但巧妙地将安息自身的传统文化和希腊罗马文化结合。</p> <p class="ql-block">另外许多希腊化的艺术品被发掘出来,:当地出土大量的来通杯(在土库博物馆看到的角状酒杯),不只有希腊风格—希腊神话故事人物的雕塑,也有鲜明的中亚装饰形式。</p> <p class="ql-block">尼萨没有留下一座完整的建筑,只有残垣断壁,散落在寂寞的沙洲之上。但尼萨凭借它位居丝绸之路核心区域,很好的融汇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尼萨出土的珍贵文物,也都证明了它在中亚文明中独树一帜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进入阿什哈巴德市区。</p><p class="ql-block">阿什哈巴德,阿拉伯语为“爱之城”之意。据说因为总统喜欢白色,首都采用了超过450万平米的白色大理石来装点市区各大楼的外立面,使整座城市成为白色大理石的海洋,被誉为“白色大理石之城”。不仅如此,这里的汽车也基本是白色的,汽车牌照是白色,连玫瑰花都是白色的,真是世界独一无二的白色之城。</p> <p class="ql-block">道路两旁的灯柱上,满是银白色与金色的美丽图案。</p> <p class="ql-block">我们住的酒店,里面真是金碧辉煌。</p> <p class="ql-block">独立柱高91米,表明土库曼斯坦于1991年独立。柱周围有众多土库曼斯坦历史著名人物雕像,西入口有土库曼斯坦首任总统尼亚佐夫的铜色雕像。</p> <p class="ql-block">独立柱前这两位著名的历史人物,没记下名字。</p> <p class="ql-block">中立门高75米,3个柱体支撑脚代表土库的3个不可分割的基础:独立、中立和民族团结。土库作为一个小国,为了防止别人的侵略,所以提出中立不参加任何的国际组织。1995年12月12日,联合国一致同意授予土库曼斯坦为中立国家,成为世界七个中立国之一。</p> <p class="ql-block">中立门顶部是12米高的尼亚佐夫总统金像,会随太阳方向旋转。中立柱已成为阿什哈巴德主要的标志性建筑和观光景点,每年12月12日的“中立日”也成为土库曼斯坦最重要和最隆重的节日。</p><p class="ql-block">导游告诉我们,现在总统金像已不再旋转,一直面向东方欢迎各方来客。</p> <p class="ql-block">地震纪念碑。</p><p class="ql-block">纪念碑上部是一只十五米长的青铜公牛,公牛的颈上顶着一个皲裂的球体——象征着地球,裂开的地壳上有一位女子双手擎着小孩。设计思想取材于突厥民族的传说:他们认为地球是由一头巨牛驮着。女子与小孩则象征着永恒和人类的延续。</p><p class="ql-block">1948年的大地震,使整个城市凭空消失,死亡人数近11万人,后来该城按苏联风格重建。</p> <p class="ql-block">这是苏维埃战争纪念碑,高高矗立的五个柱子,代表土库的五个州,中心的火焰永不熄灭。</p> <p class="ql-block">这是战争纪念碑,母亲呼吁和平。</p> <p class="ql-block">这是政府斥资9000万美元建造了世界最大封闭摩天轮,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是全世界最大的室内摩天轮。</p> <p class="ql-block">这是以“世界自行车日”为主题的纪念碑,底座上竟然是一群骆驼,是不是表现从骆驼到自行车,交通工具的飞速发展,代表了土库古国到现代的发展历史?</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巨大的温度计,时时显示每天的温度,提醒大家要注意炎热干燥的天气。</p> <p class="ql-block">这座是阿什哈巴德最高级的星辰酒店,各国政要和富豪到此,都以住进星辰酒店为荣。这家酒店与迪拜帆船酒店的设计者为同一人,所以看上去有些似曾相识。可惜天色已黑,已看不出它蓝宝石般的璀璨色彩。</p> <p class="ql-block">阿什哈巴德的街景非常漂亮,叫人目不暇接。当然政府机构是不能拍照的,车经过每一个高大上的建筑,我们都会紧张的问导游,能不能拍?导游王海很淡定的告诉我们,能或者不能,绝不多说一个字。我们后来有点故意不停的问,王海也是一脸无奈不停的回答,经常逗得全车人都大笑不已。</p> <p class="ql-block">7月9日 参观马场。</p><p class="ql-block">土库曼斯坦有三大国宝:汗血宝马(阿哈尔捷金马)、阿拉拜犬和地毯。土库曼斯坦的国徽中心,就是阿哈尔捷金马。这块织毯囊括了土库的三宝。</p> <p class="ql-block">阿哈尔捷金马是经过几千年培育而成的马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马种之一。据统计,在世界上,纯种的阿哈尔捷金马仅有3000多匹,土库曼斯坦拥有其中的2000多匹。对于马来说,血统越纯正就越聪明,土库的阿哈尔捷金马,是世界上少有的没有同其他马种混血的纯种马。有专家说阿哈尔捷金马的智商相当于7岁小孩。</p> <p class="ql-block">受过训练的阿哈尔捷金马,非常温顺,能够接受人们的抚摸。</p> <p class="ql-block">阿哈尔捷金马通常体高1.5米左右,体型饱满优美、头细颈高、四肢修长、皮薄毛细,步伐轻灵优雅、体形纤细优美,再衬以弯曲高昂的颈部,勾画出它完美的身形曲线。抚摸着它光滑细腻的皮肤,不由赞叹,真是马中美男子!</p><p class="ql-block">可惜只是室内观看,无法看到马在奔跑之后皮肤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经马雷市到梅尔夫(Merv)遗址。</p><p class="ql-block">梅尔夫古称木鹿,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在伊斯兰世界,梅尔夫曾与大马士革、巴格达和开罗等名城并驾齐驱。梅尔夫是中亚地区丝绸之路沿线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绿洲城市。这片宽阔的绿洲横跨了4000年的人类历史,仍保留着许多纪念性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1220年,成吉思汗的四子拖雷,调兵7万攻打梅尔夫,城攻破,除去400个工匠之外,其余的超过100万人被屠杀殆尽,城墙被拆毁。从此梅尔夫永远失去了世界级大城市的地位,结束了繁荣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桑贾尔苏丹陵墓</p><p class="ql-block">桑贾尔苏丹陵墓,建于12世纪,墓主是塞尔柱王朝后期的苏丹艾哈迈德·桑贾尔。它是目前梅尔夫古城中保存最完整的建筑物,高38米,外壁厚5米,地基深6米。因其结构坚固无比,蒙古军来袭时,用火炮、弹丸等各种办法破坏,却无法撼动其分毫,才使其得以幸存。陵墓后来在土耳其人的帮助下进行了修复,在开阔的平原上显得雄伟壮观。</p> <p class="ql-block">陵墓方方正正宽厚高大,顶部穹顶为四心圆券型,早年上面还贴着绿松石,美仑美奂。</p> <p class="ql-block">殿内两壁设有壁龛,墙壁有着精美的图案。陵墓内部的装饰比较朴素,而修复工程让曾经的蓝红雕带重新恢复如新。陵墓主人塞尔柱王朝的君王苏丹·桑吉尔,他曾被囚于希瓦,后逃回了梅尔夫,却发现这座自己深爱的城市竟遭受了突厥游牧民族的洗劫,结果在1157年郁郁而终。</p> <p class="ql-block">我们向梅尔夫的最高点攀爬,这里叫额可卡拉,是全中亚最古老的遗址,远看像个火山口。当时拜火教是王朝的国教,古堡最顶端是拜火教的祭坛,象征着着拜火教至高无上的尊荣。</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额可卡拉像一个直径约600米的巨大面包圈,只可以依稀分辨出城墙的轮廓。登顶俯瞰四周,只能看见堆堆黄土,一切遗址都被掩埋在黄土之下。</p> <p class="ql-block">吉斯卡拉(Kyz Kala)堡垒,位于梅尔夫城墙外,建于公元7世纪的萨珊朝。堡垒的城墙与众不同,由并排插在地上的一根根巨型黏土柱垒成。这种波浪形的城墙构造,是为了防御弓箭及火炮而设计的,所以蒙古军队无法破坏。</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可见的土城,是小吉斯卡拉(Little Kyz KaLa)。</p> <p class="ql-block">有人说,梅尔夫古城与乌兹别克斯坦那些修复过的“崭新”的遗迹是不同的。确实,就如老乌尔根奇、尼萨和梅尔夫,这些古迹在沙尘中摇摇欲坠,保留着时间带来的古老痕迹,有更加强烈而鲜明的历史感。但是它们颓败不堪的快速风化,也很叫人担忧。</p> <p class="ql-block">途经土库东部最后一个城市曼纳巴德,就要再次进入乌兹别克斯坦。对于土库曼斯坦的印象,我想是多元的:白色的首都,红色的地狱之火,金色的阿哈尔捷金马,尘土色的古城遗址,都给人极深的印象。土库是富有的,比如天然气,全世界已探明含量的天然气储量中土库就占9.3%,居全球第四。祝愿土库曼斯坦逐步走出封闭,更加开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