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江南好,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白居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 绿</b></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哪一个颜色最能代表杭州,我想那一定就是绿了。</p> <p class="ql-block"> 那些花花草草以其对温度特有的敏感随时向我们报告四季的变化,正所谓“一叶落而天下知秋”。春天枝头新吐出的那抹嫩绿,夏天的浓绿,秋天的焦黄,冬天的灰褐。每一种颜色凝聚的都是大自然精心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 初到杭州,我已经惊讶它的绿了。放眼望去无一处不是绿色,行车路过一处高楼,那层层的阳台也被这绿色所覆盖,这绿色也就从地面向空中蔓延了,连空气似乎也是绿色的了。</p> <p class="ql-block"> 近了西湖,算是真正感受到它的绿了。从苏堤行至白堤,黑峻峻的路面在浓密的树荫下向前方伸展开。道路的两旁,青树翠蔓,岑参错落,高低交织。一阵风吹过,枝摇影动,那无尽的绿色也随之开始舞动起来。七月,炽热的阳光穿透那浓密的枝叶,一条条光的丝带在路面上跳动,当它与这如盖的绿色中和后,也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温度,显得柔和、唯美。设若沐浴着晨露,披着晨光,氤氲着西湖的烟波,那又该是一番怎样的情韵呢?是一番怎样的绿的情愫的呢?我不敢去想,也不想去猜测,我不想用任何的虚构来割裂这眼前的美好,这满眼的绿。</p> <p class="ql-block"> 当视线与远山撞在一起的时候,我又惊异与这山的绿了。那是一整块的绿,从山脚一直铺展到山顶,绿的凝重,又绿的通透。山整个的被绿所包裹,看不见一点它本来的颜色。隔着一汪湖水,无法分辨树与树的界限,只能看到层层向上的堆叠,一直堆叠到那绿的尽头。在与天相交接的地方,分明有一条翡翠般的泛着绿的光带在游走。这对于一个在北方生活的人来说,是非常震撼的。同行的朋友告诉我,附近的山上多是樟树、红枫、银杏、玉兰等,这忽的又让我的脑海中出现了秋天西湖的景象,那时的西湖也许应该是绚烂斑斓了吧。</p> <p class="ql-block"> 群山怀抱中的西湖,应该是被宠坏了得。山野间绿的精华都流淌、汇聚在这湖水之中,它不仅是绿,它绿的澄澈、绿的通透、绿的精神。群山合抱下的西湖沉淀出烟雨江南最为柔美的一面。我一直都以为西湖的美是在淅淅沥沥的雨中的,细雨下的西湖烟波朦胧,雨丝风片,撑着一把油纸伞,一个丁香般的结着愁怨的江南便在这雨中悠然晕染开来。点点雨滴跌进湖水之中,将这满湖的绿色击成一个个涟漪,他们相互推搡又相互交融。岸边柳树的枝条也在湖面上柔弱的轻摇,风一来,那碧绿的枝条便在湖面上划破一道口子,柔波下细嫩的肌肤一下子裸露出来,不由得让人心痛起来,叹息那群山守护下的一汪碧水,竟然这样不堪,柔美的没有一点风骨。</p> <p class="ql-block"> 见识了西湖整体的绿,却不经意间被它绿的雅致所吸引。湖边小径曲折盘旋于柳荫之下,亭轩古拙藏匿于藤蔓掩映之中。在好友的带领下,在绿树环合的背后见到一雅舍,一道回廊,几间草房,数只小船错落有致,四周清溪环绕,流水潺潺,锦鳞游荡,房舍后还有几方茶园;廊下一张古琴,一位“西子”,一曲优扬的古调在耳畔萦绕不绝。如果不是事先告知我这里是一家餐馆,我真不敢把它与吃饭这种俗事相联系。选定了一张临窗的位子,举目望去,青树翠蔓,远山近水全都映入眼帘。这一刻勾栏听曲、雅舍品茗、小船听雨、檐下观花,一下子变得具象了。这湖水、青山、绿藤、清茶渐渐地融为一体,绿成一体。</p> <p class="ql-block"> 如果只有绿的西湖那无疑是单调的,在那青山绿树间突兀而出的楼阁、佛塔,也让这绿变得丰富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 塔</b></p> <p class="ql-block"> 塔,似乎是所有旅游城市最不可或缺的元素了,杭州也是。</p> <p class="ql-block"> 西湖的边上有一座塔——雷峰塔;钱塘江的边上也有一座塔——六和塔。</p> <p class="ql-block"> 来杭州的人是一定会去一趟雷峰塔的,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也许仅就是一种情怀而已。雷锋塔的名气之大是六和塔所不能比的。这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谢两个人,一个是法海,一个是鲁迅。白娘子与许仙那段跨越千年的、超越世俗的爱情故事寄托了国人对爱情的几乎所有的美好愿景。千年修得同船渡,只为回报前世的恩情;烟雨断桥手相牵,只为今生相守的承诺。一个无情之人,哪里懂得情的可贵。法海的雷峰塔又为这段唯美的爱情故事增添了一份凄美的遗憾。可能正是这种遗憾的力量又增强了他为世人知晓的程度。中国人的秉性是善良的,是见不得凄苦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不能携手一生,但人们相信他们死后化蝶,翩然齐飞;焦仲卿与刘兰芝不能携手终老,但人们相信死后为鸟,交颈相鸣。雷峰塔也许压得住千年的蛇妖,却无法压得住人们渴望美好生活的愿望,所以雷峰塔倒掉了,那一堆残砖碎瓦下被禁锢的魂灵终得解放,重获自由。我不知道白娘子再一次来到断桥,看到游人如织,看到华灯竞放,是感慨世事变迁,还是慨叹良人不在。如果还有轮回,下一次惊艳千年的相逢又会是哪一年?那一边?哪一个烟雨的江南?</p> <p class="ql-block"> 相比雷峰塔,六和塔的名气就小得多。如果雷峰塔承载的是人们对美满爱情的渴望和追求的话,那么六和塔寄托的就是人定胜天的宏伟气魄。</p> <p class="ql-block"> 六和塔建于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传说古代钱塘江里的龙王十分凶暴,经常兴风作浪,淹没家田,百姓遭殃。渔童六和的父亲也被江潮淹死,母亲被卷走,六和万分悲痛,整日投石镇江,震得水晶宫摇晃不定。龙王只好求饶,以金银财宝与六和讲和。六和提出:一要放回母亲,二不许潮水祸害百姓。龙王无可奈何,只得答应。从此,钱塘江潮水不再泛滥,人民过着安居的生活。人们为了感激六和,就在他投石的小山上建了一座塔,这就是六和塔。这个故事首先弘扬的是以家庭为纽带的亲情——孝,另一个是以乡邻为基础的关怀——博爱,这不正是国人的基本情怀吗?</p> <p class="ql-block"> 六和塔位于钱塘江畔的半山腰上,山上树木葱茏,只有塔的上半身突兀于密林之上,庄重而又威严。拾阶而上,一转弯他便猛然屹立在你的面前,苍翠的树木与微红的塔身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他不同于雷峰塔,雷峰塔太过于热闹,太过于现代化,相比之下,六和塔就要古气、厚重一些。</p> <p class="ql-block"> 我来拜访他的时候,周围的一切都还没有睡醒,幽寂又空灵。旭日初升,江雾还未散尽,塔身仍有一丝湿润,他像一位老者,气定神闲,端坐江畔,注视前方。铁红的塔身已有些许褪色,沿着塔内的砖梯盘旋而上,一方方青砖冰冷而又坚挺,一块块黛瓦冷峻而又坚毅,我用了不到十分钟的时间便登顶,而他在这里一站就是千年。站在他的最高层,俯瞰广阔的钱塘江,江面波光粼粼,船只来往穿梭,两岸高楼林立,一派繁华祥和。江风徐来,看着来往的车流和匆忙的人群在塔下穿梭,我问塔:“你以千年的孤独来抗风霜,镇妖兽,守护一方平安,值得吗?”我没有听到回答,但我似乎又看到了回答。</p> <p class="ql-block"> 一座塔,我看到了小爱的轰轰烈烈;一座塔,我看到了大爱的平平淡淡。</p> <p class="ql-block"> 我问佛:人生在世能有几度春秋?</p> <p class="ql-block"> 佛问我:春秋大梦能有几人清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 佛</b></p> <p class="ql-block"> 如果要感受一座城的历史,一定要去感受两个地方,一是城墙,二是寺院。城墙守护的是人们的现实世界,寺院构建的是人的精神空间。</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其实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从骨子里来说,中国人其实是没有所谓纯粹的信仰的,大部分中国人的信仰都是即时的,务实的。渴望钱财时就去拜拜财神,渴望姻缘时就拜拜月老,没有孩子就去拜拜观音,要考试了就去拜拜文殊菩萨,总之“无事不登三宝殿”,一旦愿望达成,其信仰也就算结束了。有些极端者所求之事没有实现,就开始咒骂诸神,甚至推到神像,诸如此类。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供奉各种神像的道观、禅院乃至教堂在中华大地上鳞次栉比,遍地开花。</p> <p class="ql-block"> 站在雷峰塔上,很容易就能发现一个个橘黄的色块散落在对面的山腰或是山巅,时而能够听见僧徒的诵经声和悠远的钟声。如果目力好,或许还可以看到禅院的香火袅袅升腾。</p> <p class="ql-block"> 灵隐寺始建于东晋成和元年(公元326年),位于西湖飞来峰景区之内。这里山灵水秀,峰奇木荣,古人认为这是“仙灵所隐,修仙得道”的地方,所以取名为“灵隐”。我来到这里缘于一个和尚和一个误会。这个和尚当然是道济和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济公”,因为“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形象设定,让他有别于传统僧人的木讷和呆板,多了几分随性和洒脱。一个误会就是语文课本中王安石的那首诗《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我误以为王安石登临的就是此地的飞来峰,来到此地以后我才知道,原来自己“张冠李戴”了。此飞来峰传说是从远处“飞”来的。道济和尚预知此山将来,苦劝此地村民赶紧逃难,却无人相信这个疯疯癫癫的和尚,无奈之下,和尚抢了一户新娘子转身就跑,招来全村老小一路追赶,刚追至村口,一座山突然降落村庄,这时村民才明白道济和尚的良苦用心。因为有了这个故事让这里冰冷的石佛像也有了温度。一个和尚,一个故事,延续了灵隐寺千年不灭的香火。</p> <p class="ql-block"> 这里大大小小的佛像近千座。供奉了六合八荒各路神仙,佛像分布于寺院的各个角落,他们都端坐在自己的神位上,凝望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人或信徒。至于世人所求之事诸神能不能帮得上忙那就不得而知了。我相信每一个来到寺院的人,从他踏进寺院的那一刻,与佛像四目相对的那一刻,心中便已满是祈求,毕竟完美的人生是不存在的,生活本就是一地鸡毛,一堆“剪不断,理还乱”的琐事,所以我们对美好生活充满了期许,面对这些佛像时,我们的期许也就变得纯粹、真诚又迫切了。</p> <p class="ql-block"> 进入寺院时,每人都会领到三支香。寺院中香火鼎盛,远远的就可以感受到他的温度。香,是一座桥,我们已焚香的形式来建立起人与神之间的联系。双手合十,点燃香火置于掌心,双手举于眉心,闭目,凝神,静气,对着自己所求之佛,默念所求之事,拜,再拜,又拜,然后近前上香,退后,拜,再拜,又拜。佛家有言“心诚则灵”,诚是没有标准的,更是无法衡量的,因此所求之事能不能如愿也就无关诸神是否灵验了,而是你的诚心有没有感动神明,所愿成真则心诚而神灵,所愿不成则神灵而心不诚。想到这里,我不禁会心一笑。</p> <p class="ql-block"> 以前我是不信那些所谓神佛的。但是在这里我好想突然明白了求神拜佛的真正含义。</p> <p class="ql-block"> 参观的路上,我遇到一位怀抱患儿的母亲,孩子没有头发,额上还留置着针头,手腕上戴着医院才有的红色腕带。我看见这位母亲遇佛便拜,从天王殿到大雄宝殿,从药师殿到华严殿,每一次跪拜都是小心翼翼,神色凝重,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然后一只手护着孩子,另一只手撑着地面,俯身,拜,再拜,又拜。母亲的衣服已经湿透,一侧的鬓发也以散乱,眼中已无泪水,但脸颊上的泪痕却清晰可见。我相信女人一旦成为母亲,她也就成了神!这位母亲如果有一线希望,她也不会来求神。如果现实有路,谁会来此深山寻路?如果现实可以解难,谁会把希望寄托与虚幻?再看看周边那些焚香之人,恭敬,虔诚,我不敢把他们的这种行为与迷信联系起来,那分明是一个个对美好生活充满期盼的魂灵,一个个于无奈之中渴求诸佛大发慈悲的生灵。可能这就是寺院香火鼎盛的原因吧,于绝望之中给人以慰藉,让无处安放的魂灵找到合适的归处。</p> <p class="ql-block"> 点燃手中的三支香,跪在佛像前,双手合十,举于眉心。</p> <p class="ql-block"> 拜——愿我负之人:我与旧事归于尽,来年依旧迎花开。各自安好!</p> <p class="ql-block"> 再拜——愿我爱之人:阅尽清风,览尽山川,携手一生如初见,同疏风雨!</p> <p class="ql-block"> 又拜——愿养我之人:健康喜乐且长寿。我养之人:无灾无难到公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