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诗人之殇

半坡痴翁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邢 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双调•水仙子】题“脑瘫诗人”胡少杰离世</b></p><p class="ql-block"><b> 斯人大爱死犹生,脏器赠出诗未穷。天谴难损英名纵,生来只做龙。望一回浩瀚星空,晶晶闪,最最明,他在其中。</b></p><p class="ql-block"><b> 2024.8.13</b></p> <p class="ql-block">2021年7月24日在中华散曲工委主办的“第一届金莲花散曲文化艺术节”(内蒙古正蓝旗草原艺术公社)原平农民散曲社社员与中华诗词学会周文彰会长合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附:中华诗词学会周文彰会长访谈录</b></p> <p class="ql-block">“窑洞”诗人胡少杰</p> <p class="ql-block">“保洁员”诗人汪雯</p> <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个农民散曲社:原平市农民散曲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代在前进,诗人的形象也在随之改变……</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我的不同寻常的诗友们</b></p><p class="ql-block">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诗词学会会长 周文彰(口述) 邢佳璐(整理)</p><p class="ql-block">《人民政协报》(2024年07月17日 第 11 版)</p><p class="ql-block"> ▲“窑洞”诗人胡少杰</p><p class="ql-block"> ▲保洁员诗人汪雯</p><p class="ql-block"> ▲中国第一个农民散曲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提到诗人,您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风豪迈洒脱的李白?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爱国爱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杜甫?还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心境豁然旷达的陶渊明?</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心中,诗人无一不是风流倜傥、文人雅士之辈。然而,在我担任中华诗词学会会长期间,却接触到了一些并不典型的诗人,他们在用自己特殊的方式寄情诗歌、表达自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热爱抵万难——“窑洞”诗人胡少杰</b></p><p class="ql-block"> “脑瘫,它占据着我的身体,也改变了我的人生;它剥夺了肉体自由,却给了我精神自由。”</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的作者,是一位名叫胡少杰的年轻诗人,今年只有26岁,生活在陕北黄土高原一个名叫胡家圪崂的自然村。我通过中华诗词学会残疾人诗词工作委员会认识了他。</p><p class="ql-block"> 胡少杰是早产,出生时因为大脑缺氧,导致重度脑瘫,全身无法动弹,20多年来一直被“禁锢”在轮椅上。他的吃喝拉撒都需要别人帮助,只有一条腿勉强能动。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挣钱,他就与年迈的爷爷奶奶朝夕相伴,对于他来说,走出窑洞都是奢侈,只能练习用脚趾打字。</p><p class="ql-block"> 在网上文友的介绍下,胡少杰偶然了解到诗词,并进入网校学习。连学都没上过的他,从零开始学习格律诗,踏入了诗词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凡人莫看残身朽,我自逍遥醉且狂。”病情严重时,胡少杰呼吸困难,有时候会因缺氧而晕厥。然而身体所承受的困难越多,他越能从生活的点滴中发现美好,从诗词中获得力量。陪小外甥女玩泥巴,他写出:“我醉午风迷,小儿揉紫泥。童心今忽起,笑到日偏西。”坐在电动轮椅车兜风,他感慨:“残阳半落漫天红,银马初骑试逐风。心向云闲千里去,今须学步短墙中。”就算身在床榻,也要道出:“常在病床无奈何,三魂七魄互干戈。面朝天帝长声笑,一半神仙一半魔。”身虽不能动,但诗词给了胡少杰心灵的自由,这种力量足够冲破身体的桎梏,让他翱翔于天地间。</p><p class="ql-block"> 诗词不仅为他带来精神的力量,也让他收获了心灵的共鸣。</p><p class="ql-block"> 通过网络,胡少杰认识了一位陕北女孩。两人经历相似、精神契合,经常在网上以诗寄情。女孩写“十里桃花任君赏,诗人自古爱风流”,胡少杰和“纵有桃花十余里,唯怜一朵在心头”;女孩写“愁丝几缕无由结,独倚西窗望夕阳”,胡少杰和“晚云如解心头事,不该殷勤送夕阳”。虽未见过面,但通过诗词,两人编织着爱情之网。</p><p class="ql-block"> 甜蜜的日子随着2021年底的一条短信戛然而止——那是一张死亡证明:胡少杰的精神伴侣因病突然离开了人世。胡少杰悲痛交加,写下多首悼亡诗:“佳期只觉是寻常,捉弄娇憨小醋娘。噩耗传来久无语,月光应照短松冈。”“当时写罢绝情诗,泪湿红笺一霎时。而今再看痴心句,肝肠寸断已然迟。”……以诗寄情,是他最好的宣泄途径。</p><p class="ql-block"> 2024年6月27日,胡少杰的诗词集《最向东坡最好春》出版,在榆林市图书馆举行的发布会上,我以中华诗词学会会长的身份视频致辞。胡少杰得到了诗词学会、当地政府、残疾人联合会等多方面的关爱。</p><p class="ql-block"> 对胡少杰而言,诗词就是带他飞翔的翅膀,纵使生活万难,只要心中有寄托,热爱可抵万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苦难中生花——保洁员诗人汪雯</b></p><p class="ql-block"> “身健在,且加餐。疗伤煮字志尤坚。吾生多舛寻常处,笔意人生别有天。”在那难忘的抗疫期间,扬州市诗词协会的微刊让我认识了汪雯。55岁的她,身材瘦弱、目光灼灼,是扬州一家工厂的保洁员,生活中的她,毫不起眼,却已是一位创作了2000多首诗词作品的资深诗友,在网上拥有众多共鸣者,并被行内誉为“悲情诗人”。</p><p class="ql-block"> 汪雯从江苏省盱眙的乡村里走出来,自小喜爱文学,也曾对生活有过美好的畅想。一场失败的婚姻不只给她留下了身体上的伤痛,更多的是心灵的苦楚。离婚后,汪雯独自带着两个女儿生活。2018年初,在她做了人生中的第7次手术——乳腺肿瘤切除之后,30岁的大女儿也因乳腺癌进了手术室,每月需自费的医疗费用就好几千元,可她的退休收入每月只有2000多元,不得已只能再次走上工作岗位,做起了辛苦的保洁工作。</p><p class="ql-block"> 然而生活仿佛不肯就此放过汪雯。2020年7月,她在上班的路上遭遇车祸,颅骨破裂、锁骨粉碎、肋骨折断、肝脏破损……至今,她身体里还带有手术留下的钢钉。</p><p class="ql-block"> “有人问我修行法,只种诗花养气神。”长夜熬诗,煮字疗伤。每当深夜,汪雯仿佛变回了那个几十年前热爱文学的少女,在创作中与内心最本真的自己对话,用生活的苦难当作养料,将苦难熬成字句,用诗词疗愈心境。</p><p class="ql-block"> “逆境何尝不是性格的试金石,在境遇里我看似输掉很多,却让我赢来一颗百折不挠的心。”生活虽艰难,汪雯却始终有一颗乐观积极的心。2021年,扬州疫情暴发,汪雯是为数不多坚守工作岗位的员工。每日近两小时的上下班通勤路,看着空空的扬州城,让她心生诸多感慨,在完成保洁工作之余,她创作了50余首抗疫诗词:“大疫来时逆行影,严妆流汗苦炎蒸。重重关口源头阻,不让瘟虫机可乘。”“位卑国事系于心,常使诗人感慨深。写到几分情动处,眼中已是泪花噙。”……一首首深夜创作的抗疫诗词,让人们通过诗词了解到了疫情下的扬州城,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汪雯弱小身躯下所隐藏的巨大能量。经过扬州市诗词协会推荐,汪雯成为了中华诗词学会的会员。</p><p class="ql-block"> 2022年初,汪雯被推荐到扬州市邗江区竹西街道诗协专司诗教工作。在街道诗词协会的帮助下,她将自己的2000多首诗词作品整理成《汪雯格律诗词选》(上下册),同年5月,由街道诗词协会出版。</p><p class="ql-block"> 从煮字疗伤到寄情家国,诗词不仅让汪雯摆脱了生活的苦难,更让她开启了人生的更多可能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星星燎原火——中国第一个农民散曲社</b></p><p class="ql-block"> “泥腿跨进文化门,荷锄有兴吟诗文。街上才搭诗曲台,田头又将平仄闻。”这是原平农民散曲社的作品。该社是一个由农民自行发起的诗词组织,2008年8月成立,是中国第一个农民散曲社,社址在山西省原平市王家庄乡永兴村。</p><p class="ql-block"> 王文奎是原平农民散曲社的创始人,他是永兴村村民、退休教师。多年来,凭借对散曲的喜爱,王文奎骑着一个自行车,走街串巷地向村庄邻里讲散曲、谈民歌,把田间地头干活、树荫底下乘凉、墙根下晒太阳、麻将桌边打牌的村民们都聚在一起,挨个普及散曲文化,讲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p><p class="ql-block"> 原平农民散曲社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社内活动,比如“夫妻同写诗”“姐妹齐登台”“父子打擂台”等散曲比赛;开设了“传统文化大讲堂”,免费为全市各乡镇散曲分社社员进行辅导,现在已举办1000多场;将诗词成果编辑成册,先后出版了《兴农曲》《和谐之歌》《山水情韵》等10多册农民诗曲集……散曲文化像一阵清风,吹进了原平村民家。</p><p class="ql-block"> 原平农民散曲社现在有社员300余人,分布在全市18个乡镇的103个村庄社区。其中,有150名山西黄河散曲社社员,61名山西诗词学会会员,14名中华诗词学会会员。</p><p class="ql-block"> “写诗写曲迷心窍,三餐饱饭嚼诗道,痴情半夜背宫调。”通过社里举办的各种活动和诗友们的互相交流,散曲社的文化支脉散播得愈发广阔。2015年11月,原平市农民散曲社社长邢晨在第三届中国乡村文明发展论坛上发表演讲,讲述了乡村文化在自己身边活化发展的故事,面对中外嘉宾进一步让传统散曲文化“破圈”“出圈”;2016年,中华诗词学会授予原平市“中华散曲之乡”称号;2021年,在中华全国“金莲花散曲艺术节”大会上,原平市农民王有仁和张玉武获得了“中华散曲之家”荣誉称号;2024年4月22日央视17频道播放了农民散曲诗友们的专题片。</p><p class="ql-block"> 原平市农民通过朴实的文字,展现了新农村村民的文化风貌,将我国民间民俗文化风情传播到了更广、更远的舞台。</p><p class="ql-block"> 一点感想</p><p class="ql-block"> 限于篇幅,我不能一一叙说脑瘫诗人赵秋凯痴迷诗词的故事,盲人诗人周坚桥屡屡斩获诗词大赛奖的故事,打工诗人柯雪明苦中取乐工余写诗的故事,轮椅诗人刘向东助残恵残的故事,屡获科技奖的院士诗人王玉明“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故事,中小学教师、退休翁媪和各级诗词组织坚持诗教、以诗化人的故事……他们的故事,是我担任中华诗词学会会长以来最感到刻骨铭心的故事,从中,我进一步深刻地感受到了人们对中华诗词的热爱,深刻体会到了诗词工作的价值和意义。</p><p class="ql-block"> 在中华诗词学会会长的岗位上,我会和各级诗词组织一起,继续寻找和扶持“并不典型”的诗人们,动员各方社会力量支持和关爱他们,让他们成为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的独特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