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孙中山文献馆」藏着两处千年文化遗址【翰墨池】、【番山亭】。</p><p class="ql-block">「孙中山文献馆」1927年由各地华侨为纪念孙中山而集资兴建,于1933年落成开馆。由中国近代建筑的先驱、东莞籍建筑师林克明先生设计。原为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孙中山文献馆,如今是“中山图书馆少儿部”。位于广州市文德路81号原广府学宫后段,北倚古番山,东临翰墨池,环境清幽。周边番山遗址以“番山云气”、“孤兀禺山”曾列明清羊城八景,翰墨池据传为千年古迹,周敦颐《爱莲说》植莲学宫后番山侧之小池,即指该池。</p> <p class="ql-block">【翰墨池】始建于1370年,是番禺学宫遗迹。池子方正古典,池水碧绿如玉。</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文献馆」该建筑布局紧凑,功能合理。主体建筑设在原高地上,四角尽端以小亭屋顶形式处理。四周采用回廊式,构成一个正方形平面。中央有一个大跨度的八角形大阅览室。正面大厅为重点装饰部分,墙裙与地面用大理石铺砌。两侧房间为管理人员办公室,大楼梯左右两廊为一般阅览室和开架书库,后座二层为书库,二楼前座为研究室和会议室,八角亭回廊为展览廊,左右两廊为一般阅览室。</p><p class="ql-block">外观是一座整体方形、中央突出的八角形亭式建筑。主体建筑的周围以中国式的白色栏杆构成正方形的台阶,以红墙绿瓦衬托,具有民族传统形式的风格,古朴雅致,丰富多彩。</p> <p class="ql-block">【番山亭】位于原孙中山文献馆旁的山坡上。始建于1167年,据考:昔日这里是番山所在地,高有数丈,连绵起伏。番山、禺山不是很高,两山蜿蜒而来,像长城一样,蔚为壮观。山上种植有高大挺拔的木棉树,后五代的南汉主刘垄凿推平番山, 禺山二座山修建宫阙,遂使二山夷为平地。</p><p class="ql-block"> 原称“九思亭”北有孔子燕居亭,南有广府学宫的尊经阁,九思亭的得名与学宫、孔子有一定的渊源和关系。孔子在《论语.季氏》中就有"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至取湖月案行探见得思义",即教导人们做事都要反复多方面去思换史船点量。</p><p class="ql-block"> 南宋的哲学家、教育家朱熹也讲过:"九思终有益,百忍自无虞"。用"九思"来命名此亭,当然是要人们铭记孔子的箴言,凡事都要九思,不要鲁莽。</p><p class="ql-block">事过境迁,往日的"九思亭",原来的形式与原貌已经难寻其踪影,现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 建在一高50厘米的台基上,六角攒尖顶,边长1. 45米,三面设台阶,其余三面砌筑栏杆。</p><p class="ql-block"> 人们现在称呼它为「番山亭」,但它依然像一位老者,给我们讲述着番山的历史,讲述着时代的变迁,也好像给每一位进孙中山文献馆去寻求书本知识的人讲"九思"的道理。</p> <p class="ql-block"> 如今这两处年代久远的遗址都经历了重修,典雅的小亭立于山丘,方正的池水碧色如玉,既点缀了文献馆的一方书香,也仿佛重现了千年间的沧海桑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