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万里长城自东向西横亘晋北山区,留下许多关隘,其中最重要,最著名的当属雁门关。它位于山西省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上,“天下九塞,雁门为首”说的就是雁门关。</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坐落在恒山山脉中段雁门山上,古称“句注山”。恒山山脉群峰挺拔、山峦叠嶂,险而且阻,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而雁门山这儿两山对峙,形如门,飞雁出于其间,因此得名雁门山。雁门关是明代长城的重要军事关隘,既是一条自然地理分界线,同时也是一条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人文地理分界线。</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恒山山脉东连太行山,西接吕梁山,横绝晋北,是一道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王朝的天然屏障。雁门山(勾注山)一带山势低凹,形成一处U形峪口,其形如门。北飞南归的大雁选择这处较低的山峪通过,人们把这处山峪称为雁峰,后世在雁峰上置关,故名雁门关。</p> <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中原王朝总是受到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犯。从战国时起到秦,汉数百年间,屡遭匈奴袭扰,侵犯。唐初,突厥可汗颉利曾率众攻入都城长安以西。唐朝以后,契丹人,鲜卑人,女真人,蒙古人,满人轮番登场,他们屡屡侵犯中原,荼毒百姓。</p><p class="ql-block">尽管每次侵犯的方式有所不同,规模也有大有小,而雁门关却始终是入侵之敌的主要通道。当然,也是中原王朝防御来犯的最前线</p> <p class="ql-block">北方游牧民族善骑射,在冷兵器时期的古代,骑兵集速度,机动于一体,其战斗力远超中原王朝以步兵为主的军队。为能有效防御北方游牧民族骑兵的入侵,从战国时与匈奴接壤的赵,,燕,秦等国即在其边界修建长城。秦始皇时期,第一次将长城连成一体,,即后来的万里长城,并在各险,要地带建筑城桓,关隘,工事,驻军防守。高大的长城有效阻挡了敌骑兵入侵,防御功能巨大。</p><p class="ql-block">光阴荏苒,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多为明朝建万里长城,雁门关也是这个时期得以重建。</p> <p class="ql-block">雁门山及后来的雁门关,其实就是一部长达两千多年的战争史。战国时,赵国大将军李牧率部北出雁门山,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犯赵。秦时,秦始皇曾派大将军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北打击匈奴,赶匈奴至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30年,汉武帝下诏整修雁门关。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护卫了中原王朝和百姓的安宁。</p> <p class="ql-block">唐初,北方突厥崛起,多次进犯中原。为防范突厥,唐朝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防守北方。《唐书·地理志》曾有描述“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陉关,亦曰雁门关。”薛仁贵,张守珪,郭子仪等名将都曾戌边,战斗在此。也是从那时起,雁门关的称谓一直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北宋初期,雁门关一直是宋(汉人)辽(契丹人)激烈争夺的战场。上演着数不清的宋辽双方的你争我夺,无数边关将士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以杨业为首的杨家将英雄群体。</p> <p class="ql-block">杨业(亦称杨继业)曾长期驻守雁门,这期间,杨家将士曾多次以少胜多,大败辽兵,当时的杨业被人们称为“杨无敌”。雍熙三年(986年),在雁门附近的战斗中,杨业陷入重困,身负重伤,宁死不屈,绝食殉国。杨家将忠勇报国的事迹名扬天下,千古传颂。后人们在雁门关北口设立“杨将军祠”,以兹纪念。</p><p class="ql-block">据悉,杨家将后人千百年来,一直繁衍生息在代县鹿蹄涧村,并建有“杨忠武祠”祭祀祖先。</p> <p class="ql-block">景区里威风凛凛的杨业将军汉白玉塑像</p> <p class="ql-block">数千年来,雁门关始终是内地与塞外、中原与漠北 ,农耕与游牧的重要地理分界。中原帝国开疆拓土,由此向北推进扩张,达大同以至河套。北方游牧民族扩张领地同样由此向南进击,抵太原直捣中原。同时也是南来北往重要通道,历史上著名的“昭君出塞”故事,当时的和亲队伍就是从雁门关出塞的</p> <p class="ql-block">王昭君本是汉宫里一名宫女。汉元帝选昭君作为公主远嫁匈奴。昭君出塞后,促进了汉朝与匈奴的和平共处,推动了胡汉文化的交流。她在匈奴期间,将中原的文化传播到匈奴,进一步巩固了汉匈友好关系,深受匈奴人民的尊敬和爱戴。</p><p class="ql-block">下图是现位于呼和浩特市郊的“昭君墓”,这是笔者八年前,第一次从雁门关出塞,在呼和浩特市参观昭君墓时所摄。</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雁门关见证了无数的战争和冲突,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之间争夺的焦点。雁门关不仅在军事上有重要地位,还是重要的贸易口岸。历史上是著名的“玉石之路”和“茶马古道”,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民族通过雁门关进行贸易往来。同时也是中原与漠北的南北通衢交通要道,古代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许多商人、使节、僧侣等通过雁门关往来于中原与北方草原之间,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p> <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第一个景点,当地复原的明清时期的边贸街。在这儿,我们想象一下当年,北人们赶着羊群,牵着驼队,手捧皮毛,美玉,交易南人车上的丝绸,瓷器和茶叶,一派繁荣景象。</p> <p class="ql-block">我们今天看到的雁门关是明朝洪武七年重建的,由关城、瓮城和围城三部分组成。关城城墙高10米,周长约1公里。墙体以石座为底,内填夯土,外包砖身,墙垣上筑有垛口。关城内有众多的军事设施,如烽火台、敌楼、箭楼等,以及供士兵居住和储藏物资的建筑。关城外有护城河和吊桥,构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的城楼随山势而建,城墙的南端分别与关城的东西两翼相连,向北则沿着山脊延伸到谷底合围。登上关城,放眼四外,雉堞墩台、堑壕堡寨,历历在目,城墙如大雁展翅跃上山巅与万里长城相接,蜿蜒绵亘不绝。</p> <p class="ql-block">下图所示是瓮城门;石券门顶,额匾书刻“雁门关”三个大字。两侧镶嵌砖镌对联一副:“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一字一砖,相传为傅山先生所书。这付对联完美诠释出雁门关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请各位看官关注下图所示的路面,多么厚重的历史感</p> <p class="ql-block">据查百度得知,毛主席曾到过雁门关凭吊古战场。说是1948年3月23日,毛主席东渡黄河,借道晋绥解放区到西柏坡。路过代县时,4月7日,毛主席与周恩来,任弼时一道,登上雁门关,游览了关楼,三座关门,李牧祠等历史遗迹。毛主席站在关台高处,眼望长城内外,触景生情,良久思索。他对随行的周恩来、任弼时等说:“我的那首《沁园春.雪》应时应景应该就在这里。景区里陈列的巨石镌刻的《沁园春.雪》,用来呼应这个美好传说。</p> <p class="ql-block">在雁门关多个醒目位置,都能看到毛主席亲笔题写的“雁门关”三个大字,字体笔力千钧,气势磅礴,增辉雄关。想是毛主席当年在雁门关亲留墨宝。据说毛主席一生几乎没有给任何历史遗址和景点题过字,由此“雁门关”三个大字尤显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笔者曾三到雁门关,它厚重的历史积淀,它所彰显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它所代表的辉煌的中华古代建筑,还有它璀璨的民族融合文化,无一不吸引着人们去探索,去感受,去欣赏,去沉醉……</p> <p class="ql-block">狼烟散尽,战争远去,如今的雁门关以其“天下第一关”,“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雄伟气势,历代英豪传颂四海的赫赫威名,吸引了无数天南海北的游人前来,凭吊古战场,抒怀思古情,感受雄关威,欣赏塞上风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