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润心怀,诚行天下 ——楚风书影系列之二:我读《论语》及其它 (2024年7月3日)

周光辉

<p class="ql-block">一渡水颜家老屋</p> 一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伏天读书,身外的天气炎热难当,而内心里的感受是清凉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因为外界与内心的对比,因为现实与精神的反差,我们有必要读一读两千年前的诸子文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年伏天前后,通读了《道德经》和《论语 大学 中庸》,《诗经》与《楚辞》只选读了木心推荐的一些篇章。读老子的《道德经》,先是读中华书局出版的张景、张松辉译注的《道德经》,后又阅读了叶自成的《老子全解》及余秋雨的《老子通释》。读完陈晓芬、徐儒宗译注的《论语大学中庸》后,又阅读了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及钱穆的《孔子传》、鲍鹏山的《孔子如来》、李硕的《孔子大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说实话,说是通读也仅仅只是读了一遍而已,对《道德经》和《论语》这两部著作仍然是不甚了了。当然,要熟悉消化其博大精深的内容,绝非是一时一读的事情。令我惊异疑惑的是,古人的智慧是不是远远地高于今人?像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尤其是老子、孔子,他们的思想是那样的深邃高远,他们的精神是那样的自由旷达,他们的品行是那样的清峻高洁。在“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春秋战国时代,他们早就站在中国思想文化的巅峰,历经两千余年的洗礼,其思想高度无以超越,其文学才华难以企及。更为重要的是,其思想学说对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和文化教育一直起着无以替代的引导作用,影响着历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让人顶礼膜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你读《诗经》,在炎炎夏日里,能让你弥漫在曼妙清凉的悠悠古风中,化身于三千年前那片静姝而洵美的土地,让你感受那“诗无邪”的人间美好。‘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在夏日熏风里,你读《楚辞》,能让你从屈子沉郁而悲愤的流放脚步声中,品味“逸响伟绝、卓绝一世”《楚辞》的浪漫之美。老子的“上善若水”,孔子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在月明星稀的夏夜,你读《道德经》与《论语》,沉浸其中浩瀚深邃的思想之巅,揣摩古代圣贤崇高的人格与气节,在难以扼止的汗颜与羞愧中禁不住地沉思自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子与孔子,一个是中国哲学的始祖,一个被尊崇为万世师表。其创立的道教与儒学,可谓是中华文明的肇始,是中华文化的渊薮,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起源。儒道学说,像启明星一样亘古不灭地照亮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进程,像不竭的源泉绵延不绝地滋养着中华文化的蓬勃生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子的《道德经》被认为是诸子之源,老子被尊为众派之祖。木心认为中国只有一个半哲学家,老子算一个,庄子算半个,这种说法只是他的一家之言。在诸子百家中,木心推崇的只有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墨子和韩非子,其中他最为崇拜的是老子和庄子。他之所以认可这七子,主要是从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学成就对后世的影响而言的。木心对孔子有偏见,这可能是受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影响。就我所知,当今仍然有着若许多的人对孔子缺乏全面了解,仅知道其孔圣人的名头,但不了解他“圣”在何处。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对孔子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范文澜编著的《中国通史》,承认孔子是封建社会集大成的“圣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伟大代表人。但他认为孔子学说妥协性多于反抗性,保守性多于进步性。日本平势降郎编著的《讲谈社•中国的历史》认为:历史上还从未出现过第二个思想家如同孔子一般受到历代的尊崇。学者李泽厚说,《论语》是中国文化的某种“心魂”所在。北宋名相赵普放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对这一惊天之语我无从体会,但原典儒学真的是闳中肆外,魅力无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认为老子与孔子是世界文化轴心时代对人类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文化巨人,是中国思想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最伟大的创立者。诸子春秋,是中华文明群星闪耀之时。往后有无来者难以断言,但用木心的话说,中国文化的黄金时代来得太早。</span></p> <p class="ql-block">被拆毁的清江桥湘塘廊桥</p> 二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论语》中这一句话不仅诗情画意,而且蕴含非常深刻的人生哲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读《论语》,好似在一个临山近水的茅舍草庐,手持盛有一壶茶汤的陶罐,坐在一方原木杩凳上,轻松自如地聆听孔子讲课。《论语》中的孔子并没有板着师道尊严的面孔,也不是一副“圣人”不近人情的样子,就是那么一个穿着得体的高个子男人,一位可亲可敬的先生。课上课下亦师亦友,和颜悦色,说话亲切而富有情感。他讲课不故弄玄虚,而是通俗易懂,用简单的话语阐述深奥的道理。孔子论述他最重视的“仁”,在《论语》中有27处之多。针对不同的人与事,仁有着不同含义。孔子通过与学生的问答,将“仁”的内涵与外延讲得清楚明白。孔子的教学方式,也很值得现代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借鉴与效仿。他不是老学究一样只知道死抠书本,也不像矫情迂腐的教师爷惯用居高临下的设问考量学生。而是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思考提问,然后言简意赅地回答学生。最值得称道的是,孔子擅长将理论知识与行为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用日常的言行去体现仁礼孝悌。弟子颜渊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告诉他要克己复礼,具体怎么做?孔子告诉他:“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学生子张问老师什么是“仁”,孔子告诉他要:“恭、宽、信、敏、惠”。孔子平易近人,常以平等的身份与弟子们相处,有时还打趣开点小玩笑,创造轻松愉悦的气氛。就算是较为严厉地批评弟子存在的缺点,但他仍然能宽容自己的学生。他批评爱睡懒觉的学生宰予,说他是朽木不可雕也。但孔子该批评的批评,对宰予的优点该肯定的还是肯定。孔子要是做了学生们不高兴的事情,甚至像一个孩子一样指天发誓,其憨态可掬,令人忍俊不禁。他乐天知命,为政勤勉恭敬,闲居安贫乐道,读起书来发愤忘食,听音乐可以三月不知肉味。他宠辱不惊,在周游列国时,面对揶揄嘲讽,甚至有人讥笑他是丧家之狗,他也是一笑置之。如此虚怀若谷,我想这应该是教师的榜样,是教育家的风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论语》既是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学,也是诲人不倦的教育实践学。孔子之所以被奉为万世师表,不在于他是第一个创设大规模私立学校的人,也不在于他拥有三千多弟子,而在于他所创立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为中国式教育提供了万变不离其宗的范式。我们仅引用《论语》中10句话,便足以堪称为教育的金科玉律,是所有教师应牢记于心的至尊宝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有教无类,循循然善诱人。吾道一以贯之。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部《论语》充满了情感,那是思想的温情,教育的温情,人性的温情,可以说是如沐春风的脉脉温情。这便是原典儒学的魅力,道在伦常,仁在礼俗。有人情味,有烟火气。不似汉代儒学,添加了阴阳墨法。也不像宋明儒学,融进了佛学禅宗。儒学最大的变异是宋儒时代,沦为存天理灭人欲的伪儒学说,成为君主专制主义的代名词。我们不需要添加了皇权专制意识的儒教,我们需要的是原汁原味的原典儒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任何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面对奔流不息的岁月长河,面对昼夜轮替的时间流逝,一个人的生命在生与死的这一时间段里,人在情在,情在念在,念在心在。心念则精神,唯有精神能超越生命。精神源自于信仰,唯有信仰可以与光同尘。信仰源自于文化的滋养与培育,进而生化为生命的遗传基因。学者李泽厚认为,原典儒学半是哲学半是宗教,是中国实用理性的哲学,具有终极关怀的宗教品格。</span></p> <p class="ql-block">峎山斗笠寨</p> 三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孔子做不成政治家,作成了教育家和思想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仁与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仁心,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是炎黄子孙的品格特征。以儒教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以人性为本源来打造人心。人心要以仁为根本,仁的本质特征是爱,朱熹认为仁是:“爱之理,心之德”。孔子提倡的仁人之心,并非来自上天的旨意,也不是外力所迫,而是生发于内心的性情,是所有人在日常生活中能付诸于实践的行为,是普通人也能拥有的精神境界。仁的构成,首先要从每个人的自身修养开始,所以有“吾日三省吾身”之言,才有修身立命之说。以修身来建立家庭道德秩序,再扩展到整个社会建立起有章可循的伦理秩序。《论语》中用“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阐述了这种从家庭之“仁”到社会之“仁”的递进过程。从人心淳朴,到里仁为美,再到世道清明,最终实现天下归仁,这是孔子给我们描绘的美好的社会图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儒学理论显著的特征,它不是形而上的说教,而是以情感为基点的教化,重在入情入理地塑造人性心理。何为“仁”,如何“礼”,不只是阐述空洞的理论,而是告诉你具体怎么做。儒学的教义是入心的教育,是在学习中自觉地内修,在内修中锤炼自己的品性,重视行为实践,将“仁”与“礼”外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这给人的启示是,没有触及人性心理的说教是无用的,没有天性敬畏感的管控是无用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阅读原典儒学最大的益处,在于懂得要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加强自我修养,在修身的过程中自觉运用于行为实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只有自觉自愿的学习,才能学而有思,思而有辩,辩而有悟,悟而有行。对每一个人来说,重要的是对事物的本质性认识,对人性本质性的认识。 “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人生的大目标必须从小目标的实现一步步做起,遵循内在的逻辑规律,一环紧扣一环,既明确追求的目标,又按照实现目标的路径去学习和实践,每一处转折都是人生修为的关键点,每一个关键点都是人生进取必走的阶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老子的以民心为心是天道,孔子的仁政德治是至理;孔子的克己复礼是忠言,老子的无为而治是善意。伏天读诸子,在滚滚热浪中感悟为学之道、为人之道及为政之道,倒是别有一番情趣。</span></p> <p class="ql-block">峎山鹅公寨</p> 四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仁心无限,礼有边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代《仪礼》中诸多礼法已被时代淘汰,但传统文化中的礼义却值得我们尊崇,蕴涵中华文明智慧的礼义成就了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美好形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孔子主张的“礼”,大而言之是社会应遵循的制度秩序,小而言之是个人应恪守的行为规范。孔子的克己复礼,志在恢复“制礼作乐”的周朝礼制。这并非简单的复古思想,也不是推行家天下的威仪,而是致力于培育社会文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社会文明的培育需要从个人私德的培育做起。但现代公民教育似乎忽略了运用传统的道德观念培育个人私德,甚至将儒学中传统的伦常理念视为糟粕,不加选择地予以摒弃,以致造成个人道德意识的模糊或错乱。岂不知伦常即政治,井然有序的伦常秩序能决定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宗教性的私德风尚能决定社会性的公德风气。现代礼仪偏重于形式感,但忽略了礼法过程中礼义的涵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历史的发展往往是迂回曲折的,在清流浊浪交错奔流的历史长河之中,时有可能遭遇礼崩乐坏的时代。因此,即便是现代社会,也应该在法治文明的框架内,按照《礼记•经解》中所倡导的五经修养,注重个人私德的养成。温柔敦厚而不愚,疏通知远而不诬,广博易良而不奢,洁净精微而不贼,恭俭庄敬而不烦,属辞比事而不乱。培育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格品质和道德观念,依照实用理性的传统文化思维,根植诚信,摒弃虚妄,攘斥奸佞,杜绝虚假之风,回归绝假纯真的本心时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真诚是天道法则,真诚的品德是做人的准则。个人私德的养成,最重要的是具有“诚”之品性。“诚”是儒教哲学中的重要命题,是整个儒学得以建立的基础。儒学之诚,对个人而言,涉及道德信仰的树立。对社会而言,涉及公德心的普及和公信力的认同。儒家学说中,论及仁政德治的圣王之道,有八个基本的步骤,这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而外王,在内圣修己的过程中,诚意是重要的转折点,在诚意这一分界线上,诚是忠信,意是中正。诚心一旦崩溃,意念便放纵。人心之诚,既是个人品德修养的基石,也是个人品德修养的准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这意思是说,做到了真诚可以自己成全自己,明白了道理可以自己引导自己。将真诚贯穿于一切事物的始终,没有真诚就没有万事万物。因此,君子特别重视真诚的可贵。现实社会最缺的似乎就是一个“诚”字,人无诚心,事无诚实,为无诚意,商无诚信。权力与资本的过分渗透,造成社会自我净化功能的萎缩。自律失度,滋生错位的比附心里。私德偏向,社会公德感失衡,社会公信力降减,个人私欲泛滥,传统道德观念的堤防面临崩塌的危险。人心不古,虚假盛行,伪善之风侵蚀社会的肌体。以致一些见风使舵之徒,丧失知识分子应有的风骨与气节,违背客观规律,悖逆实事求是,极尽谄媚奉迎之能事,成为“巧言乱徳”之人。失道则失格,失格则失节,丧失节操,也就丧失了为国为民的责任感。孔子认为“行己有耻”者,才配得上做士大夫。《论语》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作为知识分子,应效法古代具有崇高气节的士大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守君子遗风,养浩然之气,以民心为本心,以天下为己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孟子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志诚守礼,反省自律,做到完全真诚,那么得到的快乐会是最大的。</span></p> <p class="ql-block">白公渡的短码头</p> 五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论语》及诸子文章,对每一个人而言,可以读可以不读,读与不读并不重要。但如果把读《论语》及诸子文章作为人生必修的功课,这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阅读,而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是人生的一种境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阅读诸子经典可以视为一种仪式,一种恪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礼仪,一种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仪礼。以崇敬之心诵读,以虔诚之心默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躬身自厚,至诚无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在三伏天阅读诸子,与两千年前的先贤相遇,聆听他们的谆谆教诲,犹如即温听厉,让人感到阳光一样的温暖。其实,古代的先哲们一直在默默地注视着我们,并指引着我们前行的路,那就是以儒润心怀,以诚行天下。</span></p> <p class="ql-block">修缮前的放生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