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博物馆新馆展览区分为青州历史展厅、龙兴寺佛像展厅、有邻衡王府展厅、香山汉墓陶俑展厅、石刻艺术展厅、陶瓷展厅、书画展厅和临时交流展厅等8个展厅。现在让我们来看其中之一的有邻衡王府——衡王府历史文化专题厅。<div>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宪宗朱见深封其七子朱祐楎为衡王。弘治十二年(1499)朱祐楎就藩青州,传六世七王。无奈世事难料。明亡,衡王府被夷为平地,地上建筑仅存两座石坊,石坊现存于青州潍坊护理职业学院老院区南,是王府遗物遗迹中最著名、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处(前文有介绍)。但存世160余年的衡王府没有因此而烟消云散,其名、其址、其故事,一直流传在青州的坊间里巷,更是访古人士孜孜不倦挖掘的一段史事。</div> 据考证,衡王府的宫殿区主要分布在青州荣军医院一带。王府的大致范围,北至后宰门,东至东华门,东华门以东的偶园原为衡王府的东花园;南至衡王府石坊,俗称午朝门;西至西华门。 雕狮栏柱 明(1368年-1644年) 高154、宽50厘米 1983年衡王府石坊东出土<div>可惜没有看到青州博物馆老馆门前的那对石狮子,那可是衡王府的老守卫。也没有见到那对铁鹤。如此重要的文物,我搜遍网络却找不到有关其下落的一丝痕迹,不由得心生疑惑。若有哪位知悉告知,不胜感激。</div> 衡王府的建筑规制基本上是一个缩小版的皇宫。 衡王府当时的机构设置情况 下图:孔子像刻石 明 青石质 高142、宽79厘米,线刻孔子半身像,像高84厘米。明代根据唐代吴道子所绘制的孔子像为蓝本的线刻作品,上部为孔子头戴折冠像,下部为明衡王的孙子——新乐王朱载玺亲笔书写的撰文。明衡王府遗物,现收藏于青州市博物馆 下图的两铜钟也是衡王府遗物。左边名“佛顶尊胜陀罗尼咒龙钮铜钟”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 高140、底径110厘米 商河王朱翊金夐募捐所铸。铜钟上所载铭文为佛经、佛咒等,并有精美的佛教图像。<div><br></div> 钟腰所铸佛经为“诃叶心咒”“黎哞随心咒”“佛顶尊胜陀罗尼咒”等。 另一铜钟名“八卦纹龙钮铜钟” 高161、底径123厘米。丰肩束腰之形,下侧钟翼外侈。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铸造。 看细节:钟肩上下饰变形回纹,两组回纹间铸饰8个突出的涡纹状的圆形,直径约17厘米。该铜钟下为八翼翅,一翅残,钟翅上分别饰八卦图形。铸有道教图案及经文。 下图:十二生肖陶俑 明(1368年-1644年) 1985年衡王府玉田怀简王朱厚烃墓出土 青州市博物馆馆藏<div>这一组生肖俑仅11件,独缺马俑,鸡俑头残失,件件栩栩如生,当为泥塑精品。<div>拍摄时为避开反光,贴着玻璃,16-35头还是拍不全11件。</div></div> 朱厚烃,恭王朱祐楎次子,封为玉田王。玉田王妃马氏,温柔貌美,深得郡王喜爱。马氏命短早故,玉田王厚葬之。<br>既然厚葬,怎会唯缺午马。有说墓中女主人姓马,寓以与十一生肖同好之意。不知是杜撰还是事实,无可考证。<div>贴着玻璃拍,还是躲避不开反光干扰,囧</div> 牛蹄虎牙,特征明显。古代工艺师水平令后人佩服。 来到汉梦华章——香山汉墓陪葬坑出土文物展,青州博物馆基本陈列之一。<div>2006 年 6月,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和青州市博物馆组成考古队,开展了香山汉墓的勘探及陪葬坑的发掘工作。经发掘陪葬坑,共清理出 2000 余件陶俑、陶器,2000 余件青铜质、铁质武器,经勘探确定主墓室是一座“甲”字形大型土坑竖穴墓,这是汉代诸侯王一级人物的葬制。根据墓葬形制和陪葬坑出士的随葬品,推断该墓应属西汉前期,墓主人身份较高,可能是菑川国的贵族。现香山汉墓为“山东省文保”。<br></div> 香山汉墓陪葬坑出土的陶俑种类多、数量大、彩绘保存完好,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被评为当年全国重要考古发现之一,同时为人们了解、研究汉代的仪仗制度、物质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div>下图:陪葬坑中的仪仗俑阵</div> 香山汉墓陪葬坑中最重要的发现,是数量达1000 多件的陶俑。陶俑种类丰富,造型各异,包括仪仗俑、牺牲俑、家禽俑三类, 俑列。汉代陶俑的性质与秦始皇陵兵马俑类似,主要作为陪葬之用。其个体尺寸都比秦代小很多,但是内容更加丰富,除了仪仗列队外,还有官吏俑、女侍俑,甚至还有鸡鸭、牛羊等动物俑。 长袍男立俑,骑马俑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div><i></i><br></div> 这里展示的香山汉墓陪葬坑出土的彩绘陶器、陶俑,是目前我国同时期同类文物中彩绘保护最好的。 立俑绝大部分为男俑。女俑数量稀少,均为瓜子形脸,身形纤瘦,黑发绾髻长垂,体态婀娜。下图最右边两个(一正面一背面)即是女俑。 陪葬坑出土的仿铜礼器陶壶,色彩绚丽。 彩绘陶马 西汉前期(前206年-前141年) 2006年青州香山汉墓陪葬坑出土<div>马俑体型健壮,昂首挺胸。两眼圆睁外突,嘴部微张;马周身饰以彩绘,马具纹饰色彩鲜艳,线条清晰流畅,立体感较强。</div> <p class="ql-block">下图露腿的是侍俑,地位最低。</p> 青州博物馆馆藏书画有来自青州当地人的创作,也有外地名家的作品。时代跨度从明代延续至当代,尤以明清至民国时期的作品最为丰富。如于希宁梅花轴、清杨涵墨竹图轴、明雪蓑松鹰图轴、明·仇英清明上河图等。<div>下图:明 · 仇英 《清明上河图》(局部)</div><div> 此图为明代画家、明清仿作之“鼻祖”仇英参照了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构图形式,采用青绿重设色方式,描绘明代苏州城的社会生活情景,重新创作的明代仇英版《清明上河图》。</div><div>整篇画卷主要可分为四个大内容:<br>首先是村郊春光,田野牧歌。小河潺潺,杨柳依依。赶路的人儿有挑担儿的,有骑马儿的,那年代,骑马的自然是有钱人。</div> 这应该算是近郊别墅吧,还是三层楼的,仔细看,三楼有两人在下棋,一人凭栏看风景;底层有一妇人与一幼童(想是母子俩)正看门外一队送亲人马经过,好不热闹。画的右边是一片沿河草地,牛羊成群,牧童们在树荫下闲聊,一派悠闲和平景象。 看戏哪,围着一大群人,估摸着有百把人头,个个神态生动自然。都是男人,女人上哪儿了呢?戏台一边有亭台楼阁,不能跟男人挤在一起看戏的女人们在这唠嗑话家常。这就是男女有别吧。 <p class="ql-block">河的两岸渐渐多了房屋和人,不少竖着高高桅杆的船正停靠在船埠头,人们忙着抬货物下船,也有正忙着收帆的,一派繁荣气象。画卷中有多种船,如摆渡船,围篷船、官船等,均可以图像史料进行研究。</p> <p class="ql-block">然后是横跨两岸的虹桥。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虹桥是一座全木结构的桥,这种结构在当时的建筑技术中是非常先进的,展现了宋代桥梁建筑的特色。这座桥是画面中的焦点,张择端通过这座桥,展现了汴河两岸的贸易活动和市井生活,刻画出汴梁城的繁荣景象。而仇英的《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是一座石拱桥,这在明代是常见的桥梁形式。这座桥上的市景也由张择端笔下的几个草棚凉亭演变为木质售货亭,展现了不同年代的社会发展。虽然图像被压缩过,但放大看,还是能够分辨出桥上每个人的动态,甚至能看到有人骑着马挤在人群中上桥。桥上还有摆摊儿的,这个倒是沿袭至今仍然存在着。</p> 围绕着这条河,仇英精心描绘了明代苏州城的人世间。画中有网钓者,杂耍者,挑担者,看热闹者。。。众生相一个个鲜龙活跳,各具特色。 第三段落为市集街景。顺着河道,从城门外进入到市集里面,各色人群、各种店铺、各式车轿映入眼帘,房屋工整,路上的人熙熙攘攘,表现了热闹纷扰的市井生活和民俗风情,整个儿一幅“国泰民安,太平盛世”图。若感兴趣,可以放大了看,人物个个都很有意思,不仅有打架拉架的,如果眼睛够尖,甚至还能发现一个光膀子的呢。仇英不愧是擅长人物画的大家,人物造型准确,概括力强,形象生动,线条流畅。 与张择端原作相比,“仇本”中的房屋建筑更为规整宏大,尽是重楼台阁、深宅大院,商铺门面也颇为宽敞,其中裱画店、银楼、香楼、古玩瓷器店等都是明代的新兴行业。 明代服饰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不同身份的人在服饰的材质、样式、尺寸方面皆有严格的规定,不得越级。仇版《清明上河图》中,男女老幼、士农工商,形形色色、服饰各异。喜欢研究明代服饰的人士可以在其中得到许多重要参考史料。<div>下图描绘的是“拱桥集市”</div> 这部分描绘的好像是校场比武场面,人物也不少。 <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是为金明池宫殿。画面以宏伟辉煌的宫廷建筑、热闹的龙舟竞技结束。</p><p class="ql-block">仇英版《清明上河图》整篇画卷涉及人物形象两千多个,男女老幼、士农工商,形形色色,服饰各异,反映了这段时期苏州的市井生活。画卷中对苏州城里的文人士大夫深宅、郊外的乡绅小院、酒馆茶棚、商贩店铺等屋内的陈设均有细致的描绘,而“青楼”、“书坊”、“南货”、“鲜明花朵”、“女工铜针”等足以让人感受到明代苏州的风致。</p><p class="ql-block">有关仇英身世此处就不展开了,百度上都有。简单的说,仇英是漆艺出身,从小酷爱绘画,锲而不舍,终修得正果。仇英与沈周,文征明和唐寅被后世并称为“明四家”,亦称“吴门四杰”。此卷《清明上河图》代表了后世《清明上河图》题材创作的典型风格和最高水平。既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承前启后的风俗巨作,也是研究明代中后期社会生活和文化史的有力图证。(资料)</p> 下图:松鹰图轴 纵222、横111厘米。作者:明代雪蓑<div>纸本,水墨画。画面山石中长出一株老松树,主干遍体鳞伤,枝叶不多,但仍显得苍劲挺拔。松枝上栖落着五只苍鹰,目光炯炯,坚定锐利,各具神态。画面左上方,用淡墨绘出一只小猴子高攀于枝干,若隐若现,给画面增添了几分妙趣与深意。画面右方空处题款草书“天启五年五湖散人兼卅六洞天牧鹤使者雪蓑子画于四冷堂雪蓑”。<br></div><div>关于这位雪蓑子,奇人,有很多故事,可以在网上搜了看。</div> 局部放大,看,威风凛凛。 走进陶瓷展厅,被这个幽幽闪着亮光的黑家伙吸引了。细瞧,名为“东晋德清窑黑釉盘口鸡首壶”,东晋(317年一420年) 1985年9月青州市五里镇涝埠村出土。口径10厘米,高28.6厘米,底径13厘米。浅盘口,束颈,圆肩,鼓腹,肩一侧鸡首为流,引颈高冠,与之对称的一侧有引颈伏首口衔盘口的龙柄。<div><br></div> 放大了看,引颈高冠的鸡首,还有引颈伏首口衔盘口的龙柄。<br> 有关德清窑的介绍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 下图左:青釉盘口双耳壶 东汉(25年-220年) 口径13、高30.3、底径11.3厘米<div>下图右:青釉六系莲花罐 西晋(265年-317年) 口径11.2、高18.7、底径9.6厘米 1988年文管所移交</div> 隋代瓷器的生产出现了南北和融为一体的崭新局面,白瓷生产也真正走向成熟。 磁州窑和淄博窑的相关介绍 景德镇窑系和越窑系的相关介绍 元带的制瓷业前承宋代静穆典雅的古风,后启明代华丽多彩的新貌,成了承前启后的作用。<div>下图:“枢府”款印花白釉碗 元(1271年-1368年) 口径18.3、高5、底径7.4厘米 莲花盆村出土<div><br></div></div> 下图:元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 瓶高30、口径8.8、底径9.3厘米,1985年益都县粮油中转储备库元代墓葬出土。瓶敞口外撇,细颈,垂腹,圈足,口沿内绘卷草纹1周,颈部画蕉叶纹、回纹,,肩上及近底处饰仰覆莲瓣纹,腹部上下绘卷草纹1周,主题纹为云龙纹饰。一游龙张口、吐舌、圆目、舞爪,龙四周缀有流云和火焰纹饰。青花龙纹,矫健有力,小头细颈,双目炯炯,长身蛇尾,四肢强劲有力,颇具动感,以云纹作衬托,整体画面层次清楚,纹饰上下分7层,釉质细腻而莹润,白中泛青,胎质薄,纯净,胎体坚致细密,造型美观。(青州博物馆馆藏珍品重点介绍)<div><br></div> 同一处出土的还有一个元青花鹿纹盘。高1.4、口径16.5、底径13厘米。口沿作七瓣葵花形,唇边外折,浅腹,平底无釉,釉质细腻,白中泛青,莹洁光亮,青花鲜艳深浅不一,积釉处少有黑斑,边缘用青料绘卷草纹一周,盘心为两棵交叉的倒垂柳,树枝在微风中飘荡。树下画一只鹿,鹿作回首仰头状,一只前足抬起,三足踏地,作观望状,充满活力和生气,盘心边缘绘兰草、石头及其它花木植物,图案主次分明,浑然一体。(青州博物馆馆藏珍品重点介绍) 清龙凤纹粉彩大瓶 高90、口径27.5、腹径47、底径26厘米,1989年文管所拨交。瓶口呈花瓣形,折沿,上饰网纹,网纹间饰四朵团花,直高颈,黄釉地,颈上侧纹饰与口沿相同,主题饰粉彩花卉拱托八宝纹;颈与肩交接处,饰蓝彩线纹及绿色彩条,溜肩处有8个系鼻,用5根彩条组成,鼻之间有叶形开光花鸟,开光内饰花卉与飞鸟;腹部长圆,略鼓,近底部略内敛,上腹部饰由花瓣几何形图案等组成的圈带纹,腹部一侧饰双龙戏珠,龙为双角、细颈、长身蛇尾,双目怒视,四肢强劲有力,四爪舞动,周围饰牡丹和火焰纹;另一侧为丹凤朝阳,一只凤在奔跑,另一只展翅追逐,凤足细长,上下舞动,双凤首间饰太阳,双凤周围饰牡丹花;下腹部近底处饰两条圈带纹,一条由缠枝花卉和开光花卉组成,另一条由花卉和蕉叶纹组成;圈足,足底施釉。瓶胎质厚重、洁白,胎体坚致细密,粉彩釉质细腻,造型美观,全器纹饰上下9层,层次清楚。(青州博物馆馆藏珍品重点介绍) 粉彩二龙戏珠纹花瓶 清(1644年-1911年) 口径27.5、高91、底径26厘米 1991年春文管所拨交 下图左: 青花丙吉问牛纹莲子罐 明崇祯(1628年-1644年) 口径12.8、高15.4、底径8.7厘米 出口公司拣选<div>下图右: 青花釉里红蝶恋花瓶 清乾隆(1736年-1795年) 口径7.3、高37.4、底径11.8厘米</div> 五彩仕女纹花瓶 中华民国(1912年-1949年) 口径17.5、高42.2、底径14.4厘米 1977年中所大队王传建捐献 三个小时流连于千年历史长河中,惟感佩我中华民族的智慧、勤奋和孜孜不倦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若有机会,我还想来青州,再来青州博物馆好好看看。 <p class="ql-block">下篇:山东独行两周游记 —— 青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