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新客观运动的先驱:卡尔·布劳斯菲尔德

西部摄影汇📷现代摄影学会

<h5></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德国新客观运动的先驱<br>卡尔·布劳斯菲尔德</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言冰 - 文</div><br> <h5 style="text-align: right">  ©卡尔·布劳斯菲尔德</h5> <h5><font color="#9b9b9b">&nbsp; &nbsp; &nbsp; &nbsp;在世界摄影史上,很多次新思潮、新“主义”的出现,都首先来自于绘画或者其他先于摄影存在的艺术门类(其与当时社会上的政治思潮有着紧密关联,而其根源又往往指向哲学的新动态)。一战后的德国,复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下,激进的、支持左翼思想的艺术家们主张摒弃表现主义那种抽象的、浪漫的和理想的艺术倾向,聚焦客观世界,并发出回归非感性现实的号召,主张“展现客观的未经过滤的对象”,一定层面上体现了当时艺术家、思想家群体对社会变动时的社会政治责任担当。他们的创作领域涉及摄影、绘画、雕塑、建筑、电影、素描、雕刻等。Neue Sachlichkeit一词源自德语,被译作英文是New Realism或者New Objectivity,中文又翻译为新即物主义或者新客观主义。</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nbsp;&nbsp;©卡尔·布劳斯菲尔德</h5> <h5><font color="#9b9b9b">&nbsp; &nbsp; &nbsp; &nbsp; &nbsp;这一称呼最先是1925年,由德国艺术史家古斯塔夫·弗里德里希·哈特劳伯(Gustav Friedrich Hartlaub)在德国曼海姆美术馆策划了这一理念的第一场展览“新即物主义:表现主义以来的德国绘画”(Neue Sachlichkeit: Deutsche Malerei seit dem Expressionismus),Neue Sachlichkeit(新客观主义或新即物主义)一词从此流传开来。</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卡尔·布劳斯菲尔德</h5> <h5><font color="#9b9b9b">&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在摄影领域首倡这一理念的艺术家便是阿尔伯特·兰格-帕奇(Albert Renger-Patzsch,1897-1966)和卡尔·布劳斯菲尔德(Karl Blossfeldt,1865-1932)。他们主张“更多地重视现实中具有丰富细节的影像——从变幻的风景、不加修饰的肖像,到盘根错节的植物形态的特写,从树木、石头的自然风干的结构,到冰冷的机械产品……在拍摄手法上,要求充分利用自然光,努力展现其丰富自然的影调和清晰的细节,凸显摄影家对光线极强的控制力,而不经过后期暗房特技加工”(林路在《摄影思想史》一书中介绍德国“新客观”运动时,如是说)。</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卡尔·布劳斯菲尔德</h5> <h5><font color="#9b9b9b">&nbsp; &nbsp; &nbsp; &nbsp; 德国摄影家布劳斯菲尔德还是个雕塑家、艺术家和教师,和他的父亲一样,痴迷于关注自然和植物的生长。虽然他没有受过一天正规的摄影培训,但他终其一生都在用自制的专门用于放大拍摄植物的照相机,拍摄这些植物的形态和结构。他始终认为,植物必须作为一种整体的艺术建筑结构而被注重。所以他对于植物的拍摄和呈现并不如我们预设的和以前看到过的有关植物摄影的图式那样,以类型学的样式来呈现植物(虽然类型学摄影也的确受到他的影响),而是以一种近乎陌生化的、刻意祛除“本真”植物类型形态的、类似雕塑和建筑特写般的形态和细节来呈现这些他眼里的植物,其中大多数都散发出一种金属光泽和质感。他对自己的创意不无自豪地阐释到:“植物也许可以被描绘成具有设计意味和客观性的建筑结构、形态以及装饰……这不仅是在艺术世界,而且同样适用于科学领域——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卡尔·布劳斯菲尔德</h5> <h5><font color="#9b9b9b">&nbsp; &nbsp; &nbsp; &nbsp; 1898年,布劳斯菲尔德被任命为皇家艺术博物馆学院的教师(他在那里一直工作到1931年),并为他的照片建立了专门的档案馆。自1923年开始,他在德国柏林的联邦美术与应用艺术学院担任教授一职。他的照片最初只是在柏林被当作教具广泛使用,直到1929年布劳斯菲尔德出版了他关于植物摄影的画册《自然的艺术形态》(原德文为Urformen der Kunst,英文翻译为Art Forms in Nature),《自然的艺术形态》也成为国际畅销出版物,他的作品仿佛才作为摄影作品被广泛关注,一夜成名。</font></h5><br>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卡尔·布劳斯菲尔德</h5> <h5><font color="#9b9b9b">&nbsp; &nbsp; &nbsp; &nbsp; &nbsp;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在《摄影小史》中这样评价他的作品:“现在这些微小之物透过摄影改变了尺寸,放大到容易表述形容的地步,这样一来,科技与魔术之间的差异显然只是一种历史性的变数而已。如此,布洛斯菲尔德拍的植物照片令人叹为观止,他让木贼变成古代的石柱样式,蕨类犹如主教的权杖,栗实与栎芽放大十倍后成了图腾柱,而起毛草就像哥特风格的纹饰。”同时认为布劳斯菲尔德和他的作品对于我们认知这个世界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卡尔·布劳斯菲尔德</h5> <h5><font color="#9b9b9b">&nbsp; &nbsp; &nbsp; &nbsp;布劳斯菲尔德得到了很多赞誉,本雅明还将他的摄影成就和拉斯洛·莫霍利-纳吉(Laszlo Moholy-Nagy)、奥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和尤金·阿杰(Eugène Atget)相提并论。超现实主义者们也赞赏他,乔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在1929年的《文献》(Documents)期刊上收录了他的摄影作品。</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卡尔·布劳斯菲尔德</h5> <h5><font color="#9b9b9b">&nbsp; &nbsp; &nbsp; &nbsp;最后再补充一点,对于新客观主义的认识,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史教授霍尔·福斯特(Hal Foster)则认为新客观主义因其模棱两可的立场和多样的风格记录了那个动荡的时代,但很大程度上也因为这种“多样性”而变得难以全面把握,并不能笼统地用“客观” “静态”等关键词将其概括。更重要的是,他根据普林斯顿大学德文·弗尔(Devin Fore)等学者的最新学术研究强调,新客观主义是“一种现代主义之后的现实主义/古典主义”。此处的“后”更多指的是“经……改造”,而非“与……对抗”。当然这将会是另一个庞杂的学术研究话题,篇幅所限,这里就不再赘述。</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卡尔·布劳斯菲尔德</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卡尔·布劳斯菲尔德</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本期编辑:刘建民</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