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讯】

双山张氏文化研究中心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张顺宗亲捐赠先人遗物“上马石”</p> <p class="ql-block">  八月十二日上午,夏南庄村宗亲张顺委托张琦嵩宗亲,将他收藏多年的我十七世祖云岱公当年用过的“上马石”捐赠给双山张氏宗族文化纪念馆。张琦嵩、张照旭宗亲冒着酷暑,开着电动三轮车将“上马石”送到了双山村。</p> <p class="ql-block">  十七世祖云岱公,一名秉彝,字性原,生年卒月失考,官拜从九品,例授登仕佐郎;其父效谨公(1752~1833) “以子贵”例赠登仕佐郎;其子人锐公,字敏学,议叙九品,例授登仕郎。按:“例授”指的是循例授官,这是‌清代官员铨选制度中的一种做法,是朝廷按照定例授予官爵。“议叙”是指‌清制官吏考核中对考核成绩优良者给予的奖励措施。</p><p class="ql-block"> “上马石”起源于秦汉时期,相传西汉的王莽个子矮小,不易上马和下马,开始竖立“上马石”,以后就成为风尚。特别是清代最为流行,以“马上得天下”的清统治者规定:满族官员无论文武,均需乘马,以不忘先祖遗风,所以宅前树立“上马石”成为大清王朝的一道风景。古代官员都是有等级的,所以上马石也有等级,住宅门前有没有“上马石”也成为宅第等级的一个划分标准。因此,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上马石”除了方便上下马的功能外,更多的是被赋予了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旧时北京的府第和大四合院、大会馆的门前都有“上马石”。</p><p class="ql-block"> 史料记载“上马石”多为阶梯形二步台阶石块,而目前已发现我族先人用过的“上马石”有二块,且都是三步台阶,在双山村发现的十三世祖学孜公以及夏南庄十七世祖云岱公宅前的“上马石”均为三步台阶。云岱公宅前的“上马石”大约制作于清朝嘉庆十三年戊辰(1808年)左右,材质为“青石”,尺寸如下:长86公分,高64公分,宽36公分;三级踏步,第一步台阶高36公分,第二步台阶高12公分,第三步台阶高16公分。</p> <p class="ql-block">  十三世祖学孜公宅前“上马石”材质亦为“青石”,尺寸为:长115公分,高80公分,宽38公分;三级踏步,第一步台阶高38公分,第二步台阶高19公分,第三步台阶高23分。学孜公是康熙三十八年“己卯科”(1699年)举人,四十八年“己丑科”(1709年)进士,初授内阁中书,后改盐城知县(正七品),勅授文林郎,可惜仕途短暂,入仕仅十年就与世长辞。因此‌其宅前的“上马石”应是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进士中第后制作的,比云岱公的要早近百年,由于年代久远,该“上马石”第一步台阶已毁损严重。有记录显示,在清代‌一些举人的官宅前也保存有完整的“上马石”,且康熙朝举人也可以选授知县、推官和地方教职等,所以学孜公宅前的“上马石”也有可能是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其乡试中举后制作的。</p><p class="ql-block"> 通过比较我族两块“上马石”的规格,可以看出在古代“上马石”确有等级之分。</p> <p class="ql-block">  在此,对张顺宗亲的捐赠义举表示衷心地感谢!对张琦嵩、张照旭宗亲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地感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双山张氏文化研究中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二〇二四年八月十三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