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宋代出现了《集古录》《金石录》《隶释》等金石学专著,这些著作中辑录了数量颇丰的汉代碑刻,奠定了后世碑刻考释与著录的基础,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金石学研究的高峰。宋代金石学家在对金石碑刻考释与辑录的同时,也关注了这些碑刻上的书法之美,对两宋隶书审美观念和实践均产生了一定影响。然而,宋代隶书并未因金石学的兴起而复兴,我们不禁生出这样的疑问:为何乾嘉之际的金石学研究引起了清人对篆隶书的广泛关注从而复兴了篆隶,而宋代金石学却未能推动篆隶复兴?笔者通过梳理两宋金石学史料,并结合江西出土南宋墓志中的隶书铭石,考察南宋时期江南西路一带隶书书写情况,试图解决这一问题。</p> <p class="ql-block">蔡邕隶书在宋代具有非同寻常的审美典范意义。《宣和书谱·隶书叙论》开宗名义:</p><p class="ql-block">其后汉有蔡邕、魏有钟繇得其(程邈)遗法,笔意飞动,点画间一一成形,断碑墨本几满天下,历千余年精神如在,学者仰之如景星凤凰,争先见之为快,是岂可多得欤。</p> <p class="ql-block">从司马光隶书《王尚恭墓志》来看,其用笔方折斩截,笔画刚挺有力,结体取纵势,字形修长,与蔡邕《石经》风格较为相似。北宋蔡襄盛赞王洙隶书:“君之隶字,乃得汉世旧法。仆之所作,但唐谓(一本作体)隶耳。”</p> <p class="ql-block">宋人对唐代隶书家明显持有贬斥态度,对其就近取法的做法颇有微词。《宣和书谱》中记载:</p><p class="ql-block">于僧翰,河南人也,工八分,与贝泠该俱擅名江左。泠该学明皇书,笔迹疏弱,但得其点画耳,意气格力殆无取焉。僧翰师韩择木之体……议者以谓僧翰字虽妍美而格律不高,亦其八分之学去古已远使技穷于此,亦不过如是而止耳。</p> <p class="ql-block">《新译三藏圣教序》, 宋太宗赵光义端拱元年十月七日建碑,是北宋初期的一块碑,云胜所书。 碑身早已断为两截,应是明朝嘉靖年间“ 关中大地震 ”时整碑仆倒而致。 碑石现存西安碑林第五室,大学时代去碑林访碑居然没有注意到,大约是因为这碑的隶书太俗了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