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五十年

易复刚

<p class="ql-block">我一辈子只干了一件事,就是当老师。从1970年第一次登上讲台起,先后在三个学校工作过,但都是讲课,从没间断过。甚至退休以后仍坚持讲课,直到2020年才金盆洗手。作为终生教书匠,我已有50年教龄了。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我想回顾一下从教五十年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1963年,我考上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开阔了眼界,学业上突飞猛进,还在报刊上发表过文章。当时没想到要当老师,甚至想入非非,还想像40年前的系主任郭沫若、鲁迅那样当作家。后来,政治空气越来越左”,才知道像我这样先天不足的人,搞文学没有前途,只有风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1966年文革爆发,9月我去北京上海串联,目睹了种种现象,不堪回首。当然也有难得的浪漫。11月13号,我们14位同学组成“踏遍青山”长征串联队,从校园出发,徒步两千里,历时两个月,走到井冈山、韶山、长沙。此后我对历史,地理、时政、旅游的兴趣倍增,受影响一辈子。</p> <p class="ql-block">1968年我大学毕业,第一次拿到工资,每月48.5元,算是参加工作了。按当时政策,大学毕业生先到部队农场劳动锻炼。我来到珠江口番禺县庙贝,在7039部队农场七连过着军事化的生活。政治教育严格,农业劳动繁重,时间安排紧张,一年半没休息过一天!此后我才像个男子汉。</p> <p class="ql-block">1970年4月,我离开部队农场,漂洋过海,来到海南岛东方县。名曰“东方”,却位于全岛最西,靠北部湾,是全岛、全省最穷的县。搞了几个月斗批改后,我被分到罗带中学。它离县城十几公里,靠环岛西线公路,非常荒凉。学校刚办高中,下页是当时唯一的房屋——老师宿舍。</p> <p class="ql-block">到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下到村里去发动学生前来上课。9月6号,就在这宿舍前坪,我拿着带电池的喇叭,给已到校的各年级学生,集中上第一课——教唱样板戏——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我们是人民子弟兵》。想不到我人生的第一课,竟是音乐课!也开启了长达50年的教学生涯……</p> <p class="ql-block">在罗带中学四年半,我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与学生打成一片。他们没把我当成政治上有问题、被贬到海南的“臭老九”,我也没把他们当成没见识的农村娃。我走遍了公社每个村子,到过大部分同学家,学会讲当地方言“君话”。那次罗带村同学邀我步行十几公里到县城去,就为拍这张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带的第一批学生,是罗带中学高一班。在那个只讲政治、只讲劳动的年代,我尽量利用讲台,利用家访、谈心,给他们讲外面的世界,鼓励他们要有眼光,努力学习,告别“定娃娃亲”的陋习。1972年毕业后,我们也一直紧密联系(当时初高中都是两年)。1974年我调离海南时最得意的事,是辛勤的付出已开花结果,我最器重的两个学生成为罗带中学头两位大学生。唐开兴(右)考上湛江水运学院,王盛贤考上武汉水利水电学院。这是临别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1974年10月,我调回家乡工作。这是另外两位好友罗大强(右)和 唐道珍特地赶来送别,用单车推着我的行李走到县城,并拍下这张告别照。(20年后,正是唐道珍的奔走联系,才接上中断一时的联系,延续了几十年的友谊。而罗大强与唐开兴王盛贤,都是我最贴心的朋友) 再见了,我亲爱的学生朋友!再见了,我工作起步的地方——罗带中学!再见了,我的第二故乡——海南!</p> <p class="ql-block">告别罗带中学近20年后,我才第一次来到海南。发现经过改革开放、海南建省,东方和罗代带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1994年2月,我和部分同学在原来罗带中学旧址的合影。当年的懵懂少年,如今都穿西装革履,坐轿车出入了。我还能用君话交谈,能记起许多同学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同学们都很争气,学习优异,事业有成。这是20年后我重返海南时的合影。其时唐开兴已成为石油企业家,海南富山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后被评为海南十大功勋企业家。王盛贤后来成为水利专家,后任东方市水务局局长。他们都说当年有幸遇到我,否则很可能是另外一种命运。</p> <p class="ql-block">2022年7月,我应邀第五次回海南,参加罗带中学高一班毕业50周年纪念活动。这是我与唐开兴在海花岛的合影。我还题诗一首祝福。</p><p class="ql-block"> 罗带中学高一班</p><p class="ql-block"> 毕业50周年纪念</p><p class="ql-block"> 1972——2022</p><p class="ql-block">北部湾畔 罗带河旁 欣逢首届 幸为同窗</p><p class="ql-block">磋砣岁月 奋进时光 雨露滋润 桃李芬芳</p><p class="ql-block">半世重聚 两鬓微霜 回首往事 共话苍桑</p><p class="ql-block">当年小树 如今栋梁 天涯望断 山高水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湖南省农科院子弟学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4.10——1985.7</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1974年10月,我调回阔别11年的家乡,在湖南省农科院子弟中学工作。学校位于长沙市最东郊,周边被农田包围。作为“农”字号单位,少不了农业劳动,可以说周边的每一片农田里,都洒下过我的汗水。而食堂里,常常会遇到一位爱穿长统套靴下田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他就是后来名满天下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p> <p class="ql-block">在农科院中学,我带的第一个班是高三班。一年半里,我几度走访过每个同学的家,认识他们的全家。40年后,我仍能讲出他们家庭成员的名字。不是我我记忆力特别强,而是确实把他们放在心上了。在我的权力范围内,开展了第二课堂活动,教他们写诗、朗诵、唱歌、出小报、办讲座。周总理逝世后,我还带领全班同学,冲破重重阻力,勇敢举行了悼念活动。而在学农劳动、文体比赛中,他们也表现出色,屡创佳绩,是市的先进集体,曾在大会上发言。</p> <p class="ql-block">高三班最大的遗憾,是读书时正逢文革,恢复高考时,还在农村插队落户,错过上大学的机会!只有几个例外,如班上年龄最小的贺平,就考上了广州外语外贸大学,毕业后又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英语部录用。后来她到美国发展,成为著名的女企业家,其照片还上了美国华人杂志的封面。</p> <p class="ql-block">我结识高三班同学已有50年了。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里,我们一直保持联系、维持友谊。尽管有同学先于我离开人世,尽管有同学远隔他乡,但始终有一个核心集团。特别是近二十几年来,每年都组织了多次规模不等的聚会。这是2017年的一次聚会,高三班的凝聚力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2016年以后,我与旅行社合作,十几次牵头组织旅游活动,高三班同学都是主力军。我们先后去过厦门、川西、新疆、云南、湛江、西藏,还去过印度、尼泊尔、南非、中东欧九国……这是2018年1月,我们到黑龙江的旅游照。其中刘敏已成为我旅游活动的接班人,前途无可限量。</p> <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后,我的主要精力从当班主任转为教课。这是14班的毕业照,他们参加1980年高考成绩优异。当时正逢人才断档之际,他们脱颖而出挑大梁。如彭光治是中学政治教师,成绩斐然,被派去支援西藏,后任十一中校长。胡建中是外科大夫、骨科专家,号称“胡一刀”,后被派往津巴布韦援非行医,现在是湘雅医院副院长。</p> <p class="ql-block">邓亮是14班的高材生。1980年考上湖南师大生物系后,又到北大、荷兰莱顿大学深造,获博士学位。此后到美国研究肿瘤防治。2018年回国后,在杭州、广州研究抗癌药物取得突破,发明了药王K药的细胞株和细胞工艺。期待成果能攻破癌症顽疾,为人类造福,为学校争光!</p> <p class="ql-block">在农科院子弟中学工作了11年,与同事也结下深厚的友谊。我觉得这些老师是我遇到的最好同事,班子齐,学历高,素质好,加上子弟学校特有的人脉关系,能形成强大的合力。离开农科院30多年了,我每年都会去看望他们,称之为“回娘家”。不必提前打招呼,总会找到老同事的,这位不在那位在,走到哪家就在那家吃……</p> <p class="ql-block">高18班是农科院中学的又一个高峰班!他们赶上了好时代,拨乱反正后,社会风气好,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老师认真负责,每科都有名师把关。参加1983年高考时,全班大获全胜,包揽了郊区高考的前几名,学校名声大震。这些同学考上大学、参加工作以后,都干得很不错,喜报頻传。</p> <p class="ql-block">在我的资料库里,还保存着几十份同学的作文。我当年批改作文时,见到佳作总是爱不释手,常拿到外班去讲评,以激发他们的写作积极性。我还特地发给作者几张备课纸,让其抄写一份留下备用。积累30年,于是留下这些“文物”。它们见证了我的良苦用心,也见证了同学的茁壮成长。</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湖南省广播电视学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播音专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1985.7——2003.7</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p> <p class="ql-block">1985年,我调到湖南省广播电视学校时,恰逢第一个教师节。这也是一个转折点: 我从农村、远郊来到闹市,从中学来到中专,从教基础课转为教专业课。在这里我工作了18年,直到2003年退休。这时它迎来了更大的转折: 与银行学校合并,改名为湖南省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搬到星沙,并升为高职大专。</p> <p class="ql-block">我来到广校时,正巧开办第一个播音班——播音85!广校成为北广之后,全国第二所培养播音员的学校。之所以有这个底气,是因为它有一根台柱——路英校长!他是湖南播音界的泰斗,也是我的良师益友。他荜路蓝缕,以启山林,使播音成为学校的名片。从这里培养出了大批播音员主持人,他们是电视台的门面,广校也被誉为“电视湘军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广校第一届播音班是播85。该班的毕业生现在都没播音了,但在别的岗位上,他们也干得风生水起。如当时班上三大美女之一的张晓娅,现在已是湖南省博物院副院长,而该院的火爆程度,在全国仅次于故宫。我还该感谢她,20年前她还是省博人事科长时,最早告诉我省博招募志愿者的消息,使我成为全省第一批志愿者。</p> <p class="ql-block">第二届播音班是播89班,1991年毕业。我只上过他们一期课,当最后一期班主任。全班只收36人,把关严格,质量整齐,分配最好。从班里走出的播音员有仇晓、金晓玲、谢红、李红、刘俊、周杰等。他们有的到外省发展,有的出国打拼,有的当记者歌手,可谓风采奕奕 ,星光熠熠!</p> <p class="ql-block">播音89班同学出道于上世纪90年代,电视湘军崛起。该班出的明星中,知名度最高的是仇晓。她主持过的栏目有《幸运3721》《真情对对碰》等,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湖南电视的当家花旦。她容貌出众,养颜有术,年过半百而依然像青春美少女。而且她从不摆架子,谦恭有礼。</p> <p class="ql-block">第三个播音班是播921班,两年四个学期里,我每期都教他们一门新课,对他们非常熟悉。他们的组织力、凝聚力很强,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档次高、有意义。我曾带他们去参观清水塘 毛泽东杨开慧故居。毕业前夕,又带他们去井冈山参观,留下终生难忘的回忆,这是在龙潭瀑布留影。</p> <p class="ql-block">播音92班同学中,现在仍从事播音工作的明星不多了,但“老总”不少,光是担任湖南卫视頻道总监的就有4位。还有获得全省荣誉称号的模范,有诸多立功受奖人员,有援疆援藏的领导,有在海外干得风生水起的华人……2023年我80大寿时,几位美女代表全班录制视频以表祝福。</p> <p class="ql-block">第四个播音班是播音941班。两年内我也教了他们四门新课,对他们的情况也很熟悉,班上三大才子、四大美女的合称,也是我最早叫开来的。从其中还冒出了两位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 一位是四科都得了最高分的王燕,另一位是现在大红大紫的汪建刚(艺名汪涵)。</p> <p class="ql-block">退休前夕,2002年9月教师节时,我参加了汪涵、马可主持的脱口秀节目《越策越开心》。当时被邀的还有同班同学王燕。其卖点,一是回忆当年在播音94班的逸闻,特别是汪涵的趣事。二是展示半年前我参加《超级英雄》答题赛获奖的事。收获是让大家知道我是汪涵、王燕的老师。</p> <p class="ql-block">20年来我100多次上电视,至少有10次与汪涵有关。有时提供线索让记者来采访我,有时参加他主持的节目。我参加过四次《超级英雄》、两次《越策越开心》、一次《天天向上》。每次他都与我拥抱,称我为“授业恩师”,出题让我回答,以秀我的知识面和记忆力,确实给足了面子。</p> <p class="ql-block">第五个播音班是播961班。班上有个帅哥魏哲浩,高1米83,还是我的岳阳老乡。毕业前夕看他的实习录像,觉得与正式播音员无异,当然看好他。蒋宏杰是同班同学,每天最早来到教室,坐在讲台下第一排。后来他们一同分到经视台,被称为为金童玉女,后来结为夫妻,但并不是同桌恋。</p> <p class="ql-block">几十年来,我从电视上看学生明星最多的是魏哲浩。因为天天都看18点半的《湖南新闻联播》,经常看到他播音。他牢牢坐稳湖南台的男一号,是湖南的形象代表,全省的“省脸”。最近他被评为全国十佳新闻播音员,真为他高兴。这是我80大寿时,他们一家录制的祝福小视频。</p> <p class="ql-block">第六个播音班是播971班。班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体育迷唐文超。他能现场说解学校篮球赛,被誉为小宋世雄。分到经视台后,他也主持体育节目。2004年雅典奥运会前,他特邀我为嘉宾,一起直播讲解《奥运看点》的开幕式,让我过了一次体育节目的瘾,也是第一次做直播节目。</p> <p class="ql-block">播音97班的大明星非李好莫属。他在湖南卫视主持过《音乐不断》,后来去江苏卫视也干得风生水起。2012年11月,我应邀去南京录制《一站到底》,才知主持人是他和夫人晓敏。这也是个答题节目,但难度大得多。我的表现也比过去有进步,是我最满意的一次,当然是沾了他的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湖南省广播电视学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非播音专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85.7——2003.7</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1985年我刚调到广校时,还遇到另一喜事——开设了电大新闻专业,高中起点的三年制大专班。我担任过新闻2班班主任。这是1988年春,检查实习时在马王堆乡的合影。这个班确实藏龙卧虎,30年过去,他们都成精英骨干,几人被评为全省十佳记者,还有省委委员、三八红旗手。</p> <p class="ql-block">电大新闻二班班长是龚若飞,后来成为著名电视人。他任制片人的《还珠格格》曾轰动华人世界,执导的《恰同学少年》曾获金鹰奖、飞天奖、五个一工程奖。他的获奖作品还有《血色湘西》《青春出动》《大唐情史》等。我非常器重他,还把《恰同学少年》作为讲课范本,看了几十遍。</p> <p class="ql-block">1986年广校还开办了北京广播学院湖南函授站。我在函授站上课20年,觉得函授生好生了得!这是首届函授班游衡山的合影。最左那位叫张光前,他因太忙而耽误了考试,我就专为他一人补课,让他顺利过关。原来他拍《三国演义》去了,正是凭该片,他被评为全国十佳制片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我在北广函授88级上“语法修辞”课时,发现一个同学作业特别认真,就在作业本上写了长段批语以鼓励,说他一定前途无量!他叫罗范懿,是安仁县龙海乡的广播站站长,见了本人更令人感动。为不耽误学习,他把七岁的双胞胎儿女带来,三人挤在学生宿舍的一张床上,女儿还是残疾。</p> <p class="ql-block">罗范懿毅不负众望,后来成为作家。其惊人之举,是发起组织了“重走长征路”活动,两次从江西步行走到陕北。他是全国长征精神研究院院长,还出版过长篇小说、人物传记、报告文学、哲学论文集共20几部。每当新书出版,他总会送我一套,还深情地说:易老师,学生又给您交作业来了!</p> <p class="ql-block">1994年,广校又增开了新专业—— 电视节目制作专业,专门培养幕后的编导摄制人员。我被推为首个制作班的班主任,每当文科开设新专业,我都是第一任班主任。本来不想再干了,但经不起领导做工作,还是毅然挑起这付担子。这是我一生带的最后一个班,被戏称为我的“关门弟子”。</p> <p class="ql-block">带制作94班时,我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上,几乎每周都安排了活动,走出去参观,请进来讲座。1995年10月,我带33人去了娄底湄江,以《湄江行》为总题,策划了系列活动: 拍一部电视片,搞一次摄影展览,创作一个文艺节目,使我有了节目创作的初浅体验。</p> <p class="ql-block">李彦是制作961班的才女,毕业后成为晚会导演。她多次打造了重大节会活动的晚会,如《洞庭湖上》《蝶变》《党旗飘扬》《恰同学少年》等。我只应邀看过《浏阳河上》《光影如诗》,个个节目令人振撼。她被誉为“蝶变教母”“实演女王”,获省“三八红旗手”,都是实至名归的。</p> <p class="ql-block">与制作961班同时入校的,是制962和963班,初中起点的三年制班。他们显然懵懂、稚嫩些,但其中不乏好苗子,加上当时电视湘军风头正劲,多数都事业有成。2015年我出国旅游回来途经广州,他们结伴招待我,横幅的大字是:“易老师,有你真好!”我看了非常感动。</p> <p class="ql-block">声像951班是纯理科班,我没上过他们的课。但认识班上许多人,参加他们的衡山行,毕业多年后还被拖进班群……原来他们也想外出旅游,羡慕我带制941班去过湄江,就让我利用晚自习去介绍经验。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多次去他们班搞讲座,受到热烈的欢迎,只是没有记工作量而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教学中,我深感同学缺乏基本常识,就利用讲课和晚自习辅导的机会,义务开设讲座课。久而久之积累下好多套教案。如湖南历史、湖南地理、湖湘名人,历法常识,奥运会系列,明清皇帝,电视节目策划,都成为我的“保留节目”。为后来编写《文艺常识》、参加知识竞赛作了准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退休以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2003——至今</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b></p> <p class="ql-block">2003年我办了退休手续,但退而不休,仍发挥余热继续讲课。1986年学校开设北广函授站以来,我就在函授班讲课。2004年函授站改为中传湖南分院。我也得到兼职副教授聘书,讲授《新闻史》等课程,参予毕业论文答辩,直到2006年才退下来,在这里讲课整整20年。</p> <p class="ql-block">世纪之交,我的主要精力用于艺术类高考的考前培训。广校一直是影视艺术类专业的考点,我也一直担任编导类初试的考官。作为有心人,我搜集了资料,从辅导儿子起,逐步掌握了辅导方法,开始招收学员,在家里上小课。我认真负责,辅导得法,收费低廉,性价比高,有了不错的口碑。</p> <p class="ql-block">为我上辅导课作宣传的,除了实绩和口碑之外,还有两张王牌。一是我和易培编写的两本书:《文艺常识》和《编导摄制》,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是同类书籍中最早的。几年内一版再版,发行全国,还被盗版翻印。两本书还有许多不足处,但仅凭两人的力量搞出来,也是一件自豪的事。</p> <p class="ql-block">另一张王牌,是我的辅导课上了电视。那时湖南教育电视台开办了《招考》栏目,专门拍摄艺考教学片。我连续三年应邀录制了编导类辅导课节目,分别为《关门弟子》《名师访谈》和《模拟考场》。这些节目收视率并不高,但进一步确立了我在影视辅导课上的地位,我也有了第一批工作照。</p> <p class="ql-block">我的辅导效果明显,退休前十年,我每年都能送至少一人考上中传,考上其他学校和专业的就更多,圆了他们的大学梦和电视梦。后期我主要上大课,与学生缺乏联系,考试结果不得而知。这是2013年,马昂樨等同学考上了中国传媒大学文艺编导系,特地来向我报喜,我当然很有成就感。</p> <p class="ql-block">“艺考热”在2008年到达顶峰,此后就逐步降温,编导类专业降幅更明显。愿意参加辅导的学生也逐渐减少,我改变方针,不再在家里上小课,而只应邀去上大课。我前后去过的培训学校和培训班有:采之、荣志强班、微力量、众志、周志强班、金鹏、新星、范进超班、江涛班等。</p> <p class="ql-block">2012年,周二组志愿者利用省博因改扩建而闭馆的机会,提议由我上辅导课。我满口答应,还表示不收课酬。不久它被纳入省图书馆培训部的“百姓课堂”之内,取名“文史百科班”,相当于老年大学。有政府扶持, 但只给一点交通补贴,没有课酬。上课形式我很喜欢,更受到学员的欢迎。</p> <p class="ql-block">“文史百科”班受欢迎原因有三。一是学习模式轻松活泼,相当于知识沙龙,不考试、不考勤,没文凭、没作业,学员没压力。二是内容丰富多彩,知识性、趣味性、系统性、实用性很强。如阴阳历法、奥运史略、湖南常识、明清皇帝等。三是开展许多第二课堂活动,如参观、游览、旅游等。</p> <p class="ql-block">“文史百科”班的学员大部分是老人,上有比我大十岁的副厅长,下有暑假被奶奶带来的小学生,旁有前来蹭课的摄影班同学,外有娶了浏阳美女的德国朋友……这个班坚持办了五年,直到2017年新省博建成开馆、我回去讲解为止。但与我的联系一直保持着,成为我组织活动的主力军。</p> <p class="ql-block">退休后,我一直是红色宣传员,配合党的中心工作,讲过许多次党课。如抗战胜利70年、改革开放40年、建国70年、建党100年,我就为古汉城社区、水风井社区、桐荫里社区、西园百里社区讲过党课。如“抗战老兵的故事””难忘的三年、伟大的转折””我是文博志愿者”。</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些讲座,我尽量讲得有特点,有针对性。如针对冬泳队讲“毛主席爱游泳”,针对建工集团讲“毛主席领导的泥木工人大罢工”。而在讲党课的过程中,自己也受到教育。原来只觉得自己当志愿者有奉献精神,那次跟蓝天救援队讲党课,才觉得他们更伟大,不仅没有报酬,还要出生入死。</p> <p class="ql-block">我还多次为青少年讲课。如给马王堆小学“小小讲解员培训班”上过十几次培训课,带他们参观省博物馆。我还为香港某小学生参观团讲解马王堆汉墓墓坑,为国防科大附小讲“易爷爷的快乐法宝”,给育英小学讲“毛岸英的四个生日”,给南雅中学排练诗朗诵。为下一代浇花除草义不容辞!</p> <p class="ql-block">因疫情肆虐,各类讲课时常停止。2020年8月上旬,我还为江涛的怀化培训班讲过课。有一天只到了五人,还上不上课呢?我说只有一个人也上,坚持上完了课,站好最后一班岗,还拍照留念。此后果然停课,而我也再没上课了。真是“最后一课”了!离我第一次讲课,已有50年了!</p> <p class="ql-block">我当了一辈子老师,共讲了多少课?有多少学生?我无法回答,因为不好界定“课”的定义。只知我从教已有50年,整整半个世纪了!我今年80岁,退休20年,还是当志愿者20年、参加冬泳队15年。抚今追昔,不由感慨万千!我当珍惜余下不多的岁月,过好有品味、有意义的每一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