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古国夏日行(一)——延吉敦化篇

涑水长流

<p class="ql-block">  2012年春天,我王氏家族准备再续家谱。家族中有威望的人士,成立了续谱理事会,九世振湘担任了理事长,十世洪运、洪田、洪海、洪发、洪勇、洪志为副理事长,十一世的我作为理事会成员,被委以重任,重点负责家谱文字资料收集整理编撰事宜。同时,理事会邀请了县史志办党史办退休干部王有瑞老师,赵俊臣老师,民政局退休干部武善爱老师担任了续谱活动顾问。三位老师在续谱事宜中都给予了大量的指导。在华通路桥公司工作的十世洪田、洪海叔的热情邀请下,决定夏天去东北游玩。 </p><p class="ql-block"> 7月10日,我们一行11人从费县出发来到济南,下午3点乘列车直达吉林省延吉市。7月12日早上,到达延吉市,四叔洪海早已在火车站等候,接着我们一行后,安排了早餐。</p><p class="ql-block"> 早餐后,我们先去洪运二叔家,看望了88岁高龄健康慈祥的三奶奶齐风英老人,三奶奶一直在二叔家生活。见到老家来人后,三奶奶,二叔,二婶非常高兴,与二姑,四姑及四姑父,王老师,武老师,俊臣二哥二嫂,贵申大哥啦家常。三奶奶和二婶问我的妻子怎么没来,我笑着说,她晕车,害怕出门。来到的第一天,几位叔叔为我们接风洗尘,安排好住宿和游玩行程。 </p><p class="ql-block"> 敦化亲情浓 。7月12日下午,在四叔五叔的带领下,我和二姑、四姑四姑父、贵强弟先来到敦化市,拜见我二姑奶奶家的表大爷大妈们等亲戚。其余人员于13号早上来敦化。我们首先来到茂刚大爷家,大爷大妈,建志大哥大嫂一家人非常高兴,热情,一见面就唠上了嗑。二姑奶奶只有三个儿子(我称呼表大爷),二姑奶奶在三大爷出后不久去世,时间1945年,年仅35岁。二姑老爷李仲明,老家山东日照,已去世多年。茂刚大爷、大妈都是退休医生。二大爷茂续夫妻都是退休教师。此时 ,二大妈已去世。三大爷李茂良是火车司机,也已去世多年,我们见到了三大妈。 </p><p class="ql-block"> 我和贵强弟弟又来到茂绪二大爷家里。1987年春天,二大爷曾回山东看望其二舅、舅妈(我的爷爷奶奶),那时候我认识了二表大爷。一晃,二十五年过去了。二大爷把他研究孔宪荣的资料给了我一份,我们在他的书房里合影留念。书房里挂着自己书写的《论语·述而》中的句子“不知老之将至”。其原文“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故事背景是,叶邑县令叶公沈诸梁问孔子的学生子路,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子路当时没有回答,回来向孔子汇报,孔子就说了这段话,意思是说他的为人,是用起功来就把吃饭都忘记了,乐呵起来就把忧愁全忘记了,就是不知道衰老要来了,如此而已。 </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也引用了这句话,其中一段: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可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p><p class="ql-block"> 对比孔子和王羲之的“不知老之将至”的认识,我的感觉孔子是乐观的,而书圣流露的更多的是伤感。茂绪二大爷曾给政府建议办国学讲坛及抗联英雄纪念馆等,未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书写这名句,也算感叹人生易老,壮志未酬吧。 </p><p class="ql-block"> 7月13日,我们一行在茂刚大爷、大妈,茂绪二大爷,建志大哥,三大爷家的小弟建伟的陪同下,到渤海公园游玩,正觉寺六鼎山大佛游览区等参观。 </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渤海国王简介碑前合影留念。据了解,渤海国(698年-926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以靺鞨族为主体的政权。其范围相当于今我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东北部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部分。 敦化曾是渤海都督府驻地。 </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公元698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建立靺鞨国,自号震国王。公元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从此粟末靺鞨政权以渤海为号。公元762年,唐朝诏令渤海为国,渤海郡王开始获唐朝册封为“渤海国王”。直到公元926年被辽国所灭,立国229年,经历了十五个皇帝。渤海国作为古代东北地区的一支民族政权,受中原儒家文化的影响,在治国理政各个方面全面仿效唐朝,促进了东北地区经济文化的不断繁荣,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的一笔。 </p><p class="ql-block"> 参观大佛像时,与茂刚大爷合影。茂刚大爷退休后,又开了个小诊所。我们曾到诊所里坐了坐。我父亲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及九十年代中,在延边打工时,曾多次到大表大爷家。我父亲喜欢读书,表大爷也喜欢读书 ,曾送给我父亲一套旧版的三国演义 ,可惜有一半被人借去没有还回来。大爷说话幽默风趣,当时我们见面时,他已经虚岁八十二 ,说自己也是八零后。 </p><p class="ql-block"> 敦化亲情深,山东吉林心连心。山东人闯关东的历史,在我王氏家族史里也有深深地体现。 </p><p class="ql-block"> 我的曾祖父,排行二,共兄弟四人,闯关东全部下落不明。作为后辈我只知道,亲老奶奶和四老奶奶。大老爷爷,三老爷爷也不清楚是否结婚,四老爷爷新婚不久就闯关东去了,是否是兄弟四人一起去的,也无法考证。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曾祖母全氏决定带着两个儿子(祖父和大哥),三个女儿(我的三个姑奶奶)去东北寻亲。此时祖父八岁。 就这样,在延边住了十年,也没有找到曾祖父等亲人。祖父瑞卿在其个人简历上写着在延吉放猪🐷,放牛,种地。 </p><p class="ql-block"> 十年风风雨雨,十年稍纵即逝。三个姑奶奶出嫁,大爷爷结婚,爷爷奶奶在此订婚。 大姑奶奶嫁给了现属平邑的地方镇小平安庄的孔宪荣,其初为绿林好汉,专门对付日本浪人和恶霸地主,收编后任吉林省陆军的连长,抗战胜利后,任国民党吉林省保安总司令。1948年5月,已是国民党中将的孔宪荣 ,到南京开国大代表会,因反对内战,对蒋介石不满,在南京中山陵自杀。王有瑞老师的《费县历史百人传》中有详细记载。唐人的《金陵春梦》 第十六回:“孔宪荣悬梁表抗议,吴乃武自杀等启事”章节中也有描述。大姑奶奶家的表大爷,乳名龙观,在十岁时候,跟着大姑奶奶来过夏庄。我村的王彦祥 、李春卿老人(两位老人均已在近今几年内去世)都曾与其一起玩耍。大姑奶奶于1976年在南京去世。2012年8月,我曾与表大娘、表哥通过电话。表大爷已去世,表大娘是山东巨野县人。 </p><p class="ql-block"> 三姑奶奶初嫁延吉范家,后改嫁和龙市柏家,1953年病逝,年仅42岁。祖父的哥哥,汉卿大爷爷,结婚不久,因病去世,未留下后代。葬于吉林省安图县明月镇。 </p><p class="ql-block"> 最后,曾祖母带着祖父祖母回到了山东老家。时间大约是1932年。此后 ,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前又去过吉林一次。七七事变以后 ,就没有再去过东北。曾祖母1957年去世,终年73岁,葬在夏庄老村旧址东北王家林,现已被水库淹没。四老奶奶1980年去世,享年84岁,葬于夏庄村现址东北鸽子山下。 </p><p class="ql-block"> 思绪被亲情拉回来。在敦化 ,晚间 我们又一起聚餐。美酒是情感融合的催化剂。短暂的相逢是浓浓亲情的再次升华。二姑四姑是第一次来东北 ,和表大爷大妈们有说不完的话;建志大哥身材魁梧,大气稳重,乐和和的,酒量也大,香梅大嫂,热情大方,潇洒漂亮,在政府机关工作,话语亲切,有酒量,也会劝酒。那一夜,我回到宾馆吐了酒。 </p><p class="ql-block"> 当我提笔写这散文时,从壬辰夏月,到今年甲辰夏月,整整十二年了。看着在敦化渤海公园的大合影 ,一股悲伤之情涌上心头,照片上的四位老人大爷、大妈、二大爷、三大妈都已驾鹤西去。他们的音容笑貌永远定格在这张照片上,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祈祷天堂上的老人们潇洒从容,自娱自乐,保佑子孙后代平安幸福。 </p><p class="ql-block"> 3月13日中午,大表大爷一家为我们一行举行了欢送宴。大表大爷的孙子,建志大哥的儿子,具体操办的。小伙子,长得一米八几的个子,潇洒帅气,举止文雅,彬彬有礼。听大哥大嫂说,大学毕业在西安市工作。宴会档次很高,喝的酒是梦之蓝。由于昨晚我喝高了,就没有喝酒。亲情浓浓,言语切切。欢送宴为这次敦化走亲戚之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