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炎帝陵——2024年3月版纳回京记(15)

<p class="ql-block">炎帝陵位于宝鸡市神农镇的常羊山上,是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主要场所。炎帝生于姜水之岸(今宝鸡市),随着历史发展,其后代又沿渭水向东南迁徙到湖北、湖南、山西等地,广义上,炎帝是一个氏族部落,存在若干世系。故全国有五处炎帝故里,即陕西宝鸡、湖北随州、湖南炎陵县和会同县、山西高平,均被视为炎帝故里,其中,炎帝一、二世均生活在宝鸡。所以,宝鸡为炎帝最早的故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p><p class="ql-block">炎帝陵分为陵前区、祭祀区、墓冢区3部分。</p> "神农之乡"为陵前区的古式牌坊。 <p class="ql-block">在宝鸡这座城市诞生了周、秦两个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p> 炎帝庙殿堂正中为炎帝座像,像高4.5米,目光炯炯,庄重慈祥。 <p class="ql-block">关于祭祖:</p><p class="ql-block">"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意思是祭祀天地,是报答天地覆载之德,而祭祀祖先,则是在尽孝道,感谢赐予生命之恩。</p><p class="ql-block">当你在虔诚祭祀祖先时,通过对祖先高贵品德的赞颂,则会潜移默化的恪守伦理道德;通过对先祖的人格与能力的赞扬,告诉自己以及子孙后代要见贤思齐;通过对先祖拼搏奋斗精神的弘扬,懂得稼墙之艰难,从而笑对坎坷,面对人生更加坚强、努力和从容。通过对先祖赐予生命的感激之情,领悟生命的珍贵,从而更加懂得感恩与珍惜生活中的一切。祖先是我们生命的根本,犹如河流有源头,而树木有根系,根深则叶茂,源远而流长。我们尽孝道,对祖先、父母恭敬,我们的生命才能够更加壮大,人生才能更加幸福。</p> <p class="ql-block">炎帝神农氏的诞生:</p><p class="ql-block">一位叫任姒的女子与一位男子结为对偶婚,当他们在秦岭以南(今宝鸡常羊山)游玩时,任姒"感神龙首"而怀孕,十个月后生下一个"人身牛首"的男婴,即炎帝。</p><p class="ql-block">炎帝刚生下来,头上长着两个肉角、浑身长满疥疮,其母抱他到村旁的一眼泉水"洗三"。炎帝刚一放进泉里,就从泉里游出九条龙,向炎帝身上喷水,瞬间,帝头上肉角消失了,身上的疥疮没有了,变成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大小子,任姒抱回家,三天后就能说话,五天后就能走路,七天后就长出了牙齿,三年后就能下地干活。炎帝超人的发明创造,被族民推举为部族首领。他"以火得王",于是大家就称他为"炎帝"。</p> <p class="ql-block">炎帝神农氏的死:</p><p class="ql-block">传说,炎帝活了140岁。一天,姜氏城出现了瘟疫,炎帝到天台山上采药。采药中,炎帝看到一种不知名的长有黄黄的小花的草,就摘下一片叶子,像平时尝百草一样,放到嘴里,谁知肠子一节一节地断开,还没有来得及用茶解毒,他就中毒身亡了。</p> 祭祖广场,传说炎帝是农历七月初七去世的。 <p class="ql-block">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及清明节是炎帝祭日,海内外各界民众聚于炎帝陵及炎帝祠进行盛大的公祭仪式,共同拜祭人文初祖--炎帝。</p> 广场两侧分别设有鼓亭和钟亭。古时,击钟报晨,击鼓报暮。 钟鼓亭在古时,除了报晓告暮之外,还起到报警的作用。 根——祖先 石碑“炎”的背后为祭炎帝文。 <p class="ql-block">穿过祭祀区,继续向上走,便进入墓冢区。沿着长长的陵道拾级而上,两边塑立着百代帝王石像,我这里记录了16位,依历史顺序依次排列为:尧、舜、禹、启、夏桀、成汤、盘庚、纣王、周文王、周武王、周幽王、周平王、郑庄公、齐桓公、秦穆公、宋襄公等。</p> <p class="ql-block">帝尧(甲辰前1375):是帝誉高辛氏的儿子,国号为唐建都平阳。自古以来为人们公颂的君王。</p> <p class="ql-block">帝舜(丙戌前2255):是警叟的儿子,帝尧举用并禅让于他在位二十八年,以土德治理天下。</p> <p class="ql-block">大禹:崇伯鲧的儿子,因治水有功接受帝舜的禅让登上天子之位,逝后安葬拎浙江绍兴。</p> <p class="ql-block">帝启:启禀承天命,赞继大禹之道,顺利地实现从禅让走向世袭,国家的雏形已初步确立,中国从原始社会跨入了奴隶制社会,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进步。</p> <p class="ql-block">夏桀:夏朝末代君主。桀有才力,性暴虐,嗜酒好声色。殚百姓之财,建倾宫,修瑶台。为历史上有名的暴君。</p> <p class="ql-block">成汤,成汤从残暴的夏桀身上吸取教训,他以身作则,为老百姓做好事,整治朝纲,将阿谀奉承的奸臣赶走,重用忠心为国的大臣。商朝的兴旺,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古代文明的进步获得转机。</p> <p class="ql-block">盘庚,盘庚即位后,由奄(今山东曲阜)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并在迁都后重新施行商汤时期的政治制度,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商朝也因此再度兴盛,诸侯重新前来朝贡。自迁殷以后,商朝政治基本稳定,都城不再迁徙。</p> <p class="ql-block">纣王即帝辛,商朝末代君主。继位后,对内大兴土木、加重赋敛、严格周祭制度、改变用人政策、推行严刑峻法;对外屡次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其种种举措既在统治集团内部引发矛盾,也动摇了商王朝的统治基础。牧野之战,商军被周武王所率诸侯联军击败,帝辛身死,商朝灭亡。</p><p class="ql-block">帝辛沉湎酒色、穷兵黩武、重刑厚敛、拒谏饰非,是与夏桀并称“桀纣”的典型暴君 。</p> <p class="ql-block">周文王姬昌,在任五十年,积善累德,教化推行于南国。姬昌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广罗人才,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p> <p class="ql-block">周武王姬发,继位后,重用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等人治理国家,周国日益强盛。</p> <p class="ql-block">周幽王姬宫湦,周幽王沉湎酒色,不理国事,在位期间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尖锐化,政局不稳,为政贪婪腐败,重用奸臣虢石父主持朝政,加重对百姓的剥削,激起百姓怨愤,最终致使西周灭亡。</p> <p class="ql-block">周平王,为躲避犬戎的侵袭,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因秦国国君秦襄公在犬戎攻打周朝时,作战得力,提升为诸侯,赐封给他西戎攻占的岐山以西土地,并与秦襄公盟誓。由此,秦国不断壮大,周王朝开始衰落。</p> 郑庄公,春秋时期郑国第三位国君,春秋初期政治家。 <p class="ql-block">齐桓公,齐国第十六位国君,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孔子称赞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p> <p class="ql-block">秦穆公,在位期间,审时度势,在内政方面善于任用人才,加强国内的发展。对外采取以和为主的方针,与晋国保持相对友好,同时向西发展,使十二个戎国服于秦国,拓地千里,得以称霸西戎,并被周襄王赐予金鼓,成为春秋时代的霸主之一。</p> <p class="ql-block">宋襄公,春秋宋国君主,春秋五霸之一。即位后,在政治上倡导修行仁义,主张以此争得中原盟主地位。 在国际上,宋襄公紧跟齐桓公,积极维护齐国的霸权。</p> 墓冢区,这里就是炎黄子孙拜谒先祖的圣地。 <p class="ql-block">炎帝生于宝鸡天台山的蒙峪沟,长于姜水,是农业之神,医药之圣。 《白虎通号》中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p> <p class="ql-block">炎帝部落以宝鸡为中心,沿渭河向四周扩展,向西发展到中原大地,此处土地平坦肥沃,气候湿润,原始农业得到长远的发展。部落开始定居,开始建都陈,再迁往鲁,建都曲阜,后来炎帝部落与南方的蚩尤发生战争,求助于黄帝部落在涿鹿大败蚩尤。以后炎黄两部落联盟形成了华夏民族的主体。后来,炎帝部落一部分南迁,足迹两湖,一部分仍留于黄河流域融合于其他氏族部落之中,仍奉炎帝为祖。</p> <p class="ql-block">每年的七月初七,都会举行大型祭祀仪式,宝鸡周边群众百姓都会来祭奠,也有大批海外华裔前来寻根祭祖。</p><p class="ql-block">炎帝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来此寻根谒祖,可以深刻感受这份伟大的民族精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