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勐糯镇共有9个非遗项目、11位非遗传承人、2个非遗文化保护区。</h3> <h3>一、省级项目1个:傣族马腿琴弹奏及制作技艺</h3> <h3>马腿琴,是大寨傣族的弹拨弦鸣乐器,傣语称“玎罕”。傣语“玎”意为弹奏之琴,是傣族弹弦乐器的总称。马腿琴形似大象,上面是大象的头,下面音箱部分似大象的身体。大象被傣族人民视为吉祥的象征,但因琴体细长、小巧,当地傣族就把它称作马腿琴,其音色柔美细腻,惟音量较小。在大寨傣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马腿琴占有重要地位,是未婚青年专门用于求爱、倾吐爱情的一种主要方式,传说男的去找女的时候弹玎罕,狗都不会咬。当青年男女初恋时,小伙子要在夜晚到女方家,边拉起马腿琴边低声歌唱,向姑娘求爱,正在纺线、织布的小姑娘如果喜欢对方,就会拿凳子给小伙子坐下,然后听小伙子在火塘边弹琴,这琴声不能惊醒父母,又要让恋人听清楚,在这种特定的场合下,马腿琴的演奏,缔结了许多美满姻缘。<br>马腿琴多用当地生长的马墩树制作,配以大竹、牛角、铅、丝线、铜线或铁丝等材料,工具主要有凿子、刀子、桌子等,主要有做琴身、做共鸣箱、制作弦码、上弦线、系拨片、装饰外观等步骤。<br>弹奏马腿琴时,将琴身斜置于胸前,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拨弹奏。定弦为:g、a、d1或c1、d1、g1,音域为九度。右手技巧有单挑、滚奏、滑音、双音等,左手常用食指空弦打音、小指勾弦、擞音等。常用中、外两弦演奏旋律,内弦只作和弦。或自弹自唱,或男弹女唱,坐着或站着弹唱爱情歌曲,低音演奏,柔声歌唱,别具韵味。<br>勐糯镇大寨村傣族的传统马腿琴乐曲有:《恋爱调》《反悔调》《挖苦调》《花花调》等,每个乐曲的曲调较短,结构简单,速度悠缓,旋律大同小异,略有变化,但内容不同。如,恋爱调:出门时,爹妈交代要找一个来帮着办家务事。我爱你,爹妈让我问问你喜不喜欢到我家来做家务(女如答应就不动声,不答应就告诉他我已经有相好的了);又如,反悔调:你有两个心,你喜欢别人就把我甩掉。</h3> <h3>二、 市级非遗项目4个:1.傣族风俗礼仪传承项目(2010年列入市级非遗保护名录)<br>2.傣族剪纸技艺(2012年列入市级非遗保护名录)<br>3.傣族“老傣文”(2012年列入县级非遗保护名录,2020年列入市级非遗保护名录)<br>4.傣族象脚鼓舞(2016年列入市级非遗保护名录)</h3> <h3>1.傣族风俗礼仪传承项目(2010年列入市级非遗保护名录)</h3> <h3>勐糯的傣族是金朝章宗年(1193年)间移民来的,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勐糯坝最早的主人。他们一直在勐糯坝依水而居、繁衍生息,直至现在。又据《龙陵县志》记载,大寨傣族为清道光时期由镇康、耿马、昌宁等地迁入定居,信奉小乘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目前,勐糯镇共有3个傣族自然村(大寨、蛮岗、新寨),主要分布在勐糯、大寨两村,共有傣民1140人。勐糯镇大寨村傣族人民信仰小乘佛教,缅寺成为傣族重要的活动场所。缅寺供奉长老,由长老主持傣族泼水节、打斋节、开门节、关门节、红白喜事等活动、节日的祭祀活动。</h3> <h3>2.傣族剪纸技艺(2012年列入市级非遗保护名录)</h3> <h3>傣族剪纸主要用于装饰祭祀仪式的物品,如,太阳花、藤子花、荷叶花、吊兰花,多用于泼水节等重要节庆活动;藕叶花、四叶花、花瓶花,主要用于丧事,节庆的花花瓣要向上,代表喜庆,丧事的花花瓣向下,代表人要下土。</h3> <h3>3.傣族“老傣文”(2012年列入县级非遗保护名录,2020年列入市级非遗保护名录)</h3> <h3>据考证傣族文字产生于11世纪,文字有老傣文和新傣文之分,老傣文是指1955年以前使用的傣文,1955年傣族实行文字改革后使用的傣文为新傣文,并很快得到推广和使用,而老傣文则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面临着逐渐消逝的危险。勐糯镇傣族村落的傣民们使用的文字属于老傣文。<br>老傣文是兰纳王国(公元1262至1558)的文字,是一种元音附标文字,有12个原音字母,20个辅音字母,38个复合元音韵母和带辅音韵尾韵母,没有声调。创制之初仅用于宗教活动,被称为经书。</h3> <h3>4.傣族象脚鼓舞(2016年列入市级非遗保护名录)</h3> <h3>勐糯镇象脚鼓舞是傣族流行最广泛、表演水平最高、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传统民族舞蹈,有独舞、对舞、群舞等多种表演形式,可在多种场合表演或自娱。传统象脚鼓舞中,男子形如狩猎、劳作之举,女子态势孔雀、刚柔相济,再现了傣族人民春播、施肥、割禾等劳动过程,表现了丰收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目前具有代表性的精品节目有《鼓韵》《鼓·哨傣》《泼水欢歌》等。<br>勐糯镇傣族象脚鼓有大、中两种,大鼓是象脚鼓中最高大的一种,傣语称“光亚”,中鼓傣语称“光吞”,是象脚鼓中用途最广的一种。平时演奏时,将象脚鼓背带挂于肩上,鼓身斜向身前,也可将鼓直立于地,左手扶住鼓边,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和右手配合交替敲击鼓面。演奏方法有正拍、闷拍、指拍(用一个指头)、掌拍和拳击(半握拳)等,右手多击重拍,在演奏高潮或情绪热烈时,甚至手肘和脚也参加击奏。当鼓手演奏时,为了改变鼓的音色和音高,还在鼓面中心糊上饭团,用饭团的大小、厚薄来改变演奏效果。象脚鼓因大小不同而发音各异,大鼓音色雄壮、浑厚,中鼓激越、昂扬。象脚鼓常与铓锣、傣镲组合在一起,为傣族的嘎光舞等民间舞蹈伴奏。此外,象脚鼓还与舞蹈相结合,作为独奏节目来表演,这就是人们熟悉的象脚鼓舞。</h3> <h3>三、县级项目4个:<br>1.勐糯民间故事传说(2016年列入县级非遗保护名录)<br>2.傣族泼水节(2023年列入县级非遗保护名录)<br>3.傣族织锦(2023年列入县级非遗保护名录)<br>4.傣族手抓饭(2023年列入县级非遗保护名录)</h3> <h3>1.勐糯民间故事传说(2016年列入县级非遗保护名录)</h3> <h3>勐糯民族民间故事、民歌、歌谣,多是世居勐糯的各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作和生活实践中,依据优美的生活环境,偶发事件或重大社会变革等,触景生情,并相互渗透,逐渐创造,积累,传承下来的,多为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又不断有人修改和加工充实,每个故事、民歌、歌谣,都有不同版本,但内容却大同小异。其次,也有部分傣文流传下来的,但至今多数篇目还未翻译出来。其中,故事《傈僳族人为什么爱打猎》、《“一指头”借碗》及《回茶盘》、《十绣腰包》、《民歌对唱》等十余首民歌小调,已收录在《云南民族民间文学集成龙陵县综合资料卷》(一);《乌鸦和蛤蟆》、《稀粥粥》、《三江口诸葛碑的传说》、《垦荒曲》等多篇民间故事、诗歌及部分抗日故事,已在《龙陵文化》刊载;傣族爱情长诗《七妹与岩杰焕》已由出版社出版发行;彝族(香堂)民间故事《啊琪》、《傣民生活习俗》等曾被龙陵文工队推上了文艺舞台。<br>近年来,在勐糯镇党委、政府组织领导下,由镇文化站牵头,黄正龙等人收集整理或翻译的《怒江湾的传说》、《石佛望月》等十一篇民族民间故事和《勐糯颂》等六首历史民歌,又以汉文字形式呈现于世(共八万余字)。现已全部选送《龙陵文化》编辑部编审。其中,《勐糯颂》已荣获龙陵县200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征文活动”优秀奖;《乡村美如许、原为活水来》荣获2014年“美丽龙陵”征文比赛二等奖,并在《龙陵文化》2015年第一期刊登发表。傣文《石佛望月》早已流传到临沧、德宏、缅甸一带,知情人都称赞说:“原来,勐糯就是召西它修炼成佛的地方啊!”现在,瑞丽木姐已塑有故事主人翁召西它的佛像。</h3> <h3>2.傣族泼水节(2023年列入县级非遗保护名录)</h3> <h3>公元638年,为傣历元年,傣历6月6日为辞旧迎新的元日之日,即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1386年历史。泼水节一般有三天,第一天叫“宛麦”,这一天,各家各户认真打扫卫生,拆洗被褥,干干净净地迎接新年;第二天叫“宛恼”,是空日,意思是既不计算在旧年之内,也不计算在新旧年之内;第三天,叫“麦帕雅宛玛”,即王子来到人间的那一天,这天傣家人穿上节日盛装,举行采花、挑水、洗佛、泼水等仪式。这一天清晨,小卜少们从山间采回百花,用于编织花房,小卜帽们把圣洁的井水或山泉挑到佛寺里,在太阳出来的时候,进行洗佛仪式。结束后,傣族人民手持鲜花恭敬地向长者、亲友、路人泼洒圣洁、吉祥之水,用手轻轻拍一拍后背肩,互道祝福、问候。<br>关于泼水节,傣族民间有个古老的传说:从前有个国王,生性暴虐,杀人无数。国王死后,被打下十八层地域,坐水牢、铁链缠身不能行动,得到恶报。国王托梦给王子,让王子多做善事为他赎罪。王子纯孝,到寺里供佛念经,用香水洗寺、用沙子铺路,为父亲赎罪。有一天,王子到禅河里洗去尘垢,然后盘腿坐在菩提树下思考解脱之道,倏忽战胜魔障得道成佛,于是这天成了佛的生日,即泼水节。所以,傣族泼水节有洗佛、堆沙、泼水等仪式。</h3> <h3>3.傣族织锦(2023年列入县级非遗保护名录)</h3> <h3>傣锦,即傣族的织锦,是流传在傣族民间的一种古老的手工纺织工艺品,多为傣族衣服、香包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少数民族特色的制品。傣族织锦出于妇女之手,体现了傣族地区男耕女织的农耕社会风习。傣族妇女劳作之余,在彩锦上织造出高洁的荷花、挺立的槟榔、吉祥的孔雀、庄重的大象、威严的麒麟和龙凤、佛塔等图案,表达了傣族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傣族织锦往往以白底衬托单一独立的图案或多次重复的连续图案制品,还有些图案呈现为剪影式的侧面造型,形象生动、轮廓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此外,傣族织锦还强调图案的对称性、对比性和连续性,讲究疏密结合、具象和抽象结合主要产地分布于傣族世居地区。</h3> <h3>4.傣族手抓饭(2023年列入县级非遗保护名录)</h3> <h3>早在农耕社会,傣族人民就发明手抓饭的吃法,手抓饭品类丰富,一般为多人餐。首先在桌子上铺一层干净的芭蕉叶,正侧方摆放孔雀头模型作为点缀,在正中间放上菠萝饭、紫糯米、白米饭等各色糯米饭,在饭的周围对称摆上一整圈菜肴和一圈水果,这些菜肴多为当地特色菜,如烤鸡、烤鱼、炸猪皮、香毛草排骨、生香菜、舂干巴等,傣族手抓饭强调荤素搭配、颜色和谐。<br>芭蕉叶、竹器是手抓饭中的重要元素。农耕时代,南方终年湿润,难以烧制陶器,但有芭蕉、竹子等植物,所以很早以前,聪明的傣家人将芭蕉叶作为盛饭盛菜的器皿,用竹子编织篮子、盘子,做成水壶、水杯等,这一习惯一直延续至今。</h3> <h3>四、勐糯镇非遗传承人</h3> <h3>勐糯镇共有11个非遗传承人简介<br>1. 傣族马腿琴弹奏及制作技艺传承代表性人物是(2人):<br>线国芳,男,1949年生人,傣族,家住龙陵县勐糯镇大寨村二组,2012年被认定为市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br>赧文安,男,1951年生人,傣族,家住龙陵县勐糯镇大寨村,2013年被认定为市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br>2.傣族风俗礼仪传承代表性人物是(1人):<br>万开福,男,1961年生人,傣族,家住龙陵县勐糯镇大寨村,缅寺长老,2005年被认定为市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br>3.傣族剪纸技艺市级传承代表性人物是(1人):<br>陈安定,男,1946年生人,傣族,家住龙陵县勐糯镇大寨村二组,2012年被认定为市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br>4.傣族“老傣文”语言文字传承代表性人物是(1人):<br>万如清,男,1945年生人(过世),傣族,家住龙陵县勐糯镇大寨村,2013年被认定为县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br>5.傣族象脚鼓舞代表性人物是(3人):<br>杨有泽,男,1988年生人,傣族,2016年被认定为市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br>陈龙,男,1989年生人,傣族,家住龙陵县勐糯镇大寨村二组,2015年被认定为县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br>杨付才,男,1981年生人,傣族,家住龙陵县勐糯镇大寨村四组,2015年被认定为县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br>6.勐糯民间故事传说代表性人物是(1人):<br>黄正龙,男,1958年生人,汉族,家住龙陵县勐糯镇大寨村包包寨,2015年被认定为县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br>7.傣族手抓饭代表性人物是(1人):<br>万开莲,女,(2023年被认定为县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br>8. 傣族织锦代表性人物是(1人):<br>杨兴芬,女,(2023年被认定为县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h3> <h3>五、非遗文化保护区</h3> <h3>1.勐糯镇大寨村傣族传统文化保护区(2005年列入市级非遗保护名录)</h3> <h3>2.勐糯民间歌舞艺术之乡(1996年列入县级非遗保护名录)</h3> <h3>文字:勐糯乡提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