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满阳光的旅程——伊比利亚半岛纪行(马德里及周边)

老羊

读塞万提斯的《堂·吉柯德》是哪一年的事儿了?<div> 时间过去了那么久,抹去了很多记忆细节,但是那位身段颀长,面孔瘦削,有一匹瘦马,持一支长矛、一面旧盾的西班牙骑士的身影,始终留存在记忆的深处。</div><div> ——这时候,他们远远望见郊野里有三四十架风车。堂·吉诃德一见就对他的侍从说:“运道的安排,比咱们要求的还好。你瞧,桑丘·潘沙朋友,那边出现了三十多个大得出奇的巨人。我打算去跟他们交手,把他们一个个杀死。”<br> 桑丘·潘沙道:“什么巨人呀?” 他主人说:“那些长胳膊的,你没看见吗?那些巨人的胳膊差不多二里长呢。”<br> 桑丘说:“您仔细瞧瞧,那不是巨人,是风车∶上面胳膊似的东西是风车的翅膀,给风吹动了就能推转石磨。”<br> 堂·吉诃德道:“你真是外行,不懂冒险。他们确是货真价实的巨人。你要是害怕,就走开些,做你的祷告去,等我一人来和他们大伙儿拼命。”<br> 他一面说,一面踢着坐骑冲出去……他一枪刺中了风车的翅膀;翅膀在风里转得正猛,把长枪截作几段,一股劲儿把堂·吉诃德连人带马直扫出去。堂·吉柯德滚翻在地,狼狈不堪。桑丘跑近一看,他已经不能动弹,驽驿把他摔得太厉害了。”</div><div> ……</div><div> 夕阳下,桑丘扶着堂·吉柯德渐渐走远了。</div><div> 这么多年后,我们来了。<br></div> 沿着一望无际的cerro calderico山脊行驶,当我们的大巴车从略显荒凉的村庄中穿过,来到一片灰黄的山丘上时,蓝天苍穹下,一座座巨大的圆锥顶风车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孔苏埃格拉(CONSUEGRA)风车小镇到了。 孔苏埃格拉是西班牙卡斯蒂利亚-拉曼查(LA MANCHA)自治区著名的风车小镇,也是塞万提斯笔下堂·吉柯德大战巨龙的真实场景地。 放眼望去,每个风车蓝色或深灰色的顶仓象小毡帽似地覆盖在白白的筒仓上,长长的扇叶向四周伸展开去,屹立在蓝天黄土间。 我们在这个举目无边的山丘上,跟风车作伴,和400多年前那个古老的故事相会。 风车是拉曼查地区的代表性景观之一。孔苏埃格拉小镇共有11座风车散落在起伏的山丘上,这些风车是当年人们用风作动力加工粮食的磨坊。 每个风车筒仓都有不同的名字写在门楣上方:bolero、Clavileno、Rucio…… 如今孔苏埃格拉成为卡斯蒂利亚-拉曼查地区最受欢迎的风车小镇,对公众免费开放。 托莱多离马德里仅71公里。<div> 托莱多古城位于西班牙卡斯蒂亚-拉曼查自治区的托莱多省 。它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几种文明荟萃之地,因此还被誉为"三文化"名城。</div> 托莱多全貌的最佳取景地不是在城里,而是在城外山谷瞭望台上。这个观景台比古城略低,从这里可以看到蜿蜒的塔霍河、托莱多城堡、主教座堂的罗马式尖顶……古城如画般地在眼前铺展开来。 1986年,托莱多古城(Historic City of Toledo)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br>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br> 托莱多城的历史长达两千多年,曾先后是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城市,西哥特王国的首都,科尔多瓦酋长国的要塞,基督教国家和摩尔人战斗的前线,以及公元16世纪查尔斯五世统治时期的最高权力临时所在地。托莱多城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在同一种环境中孕育了不同的文明,而产生多种文明的主要原因是三种主要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这块土地上共同存在。 <div> 塔霍河(Tagus)逶迤流经古城的东、南、西三面,河水湍急,形成天然屏障。城北建有两道城墙,共有9座留有各时代印记的城门点缀在城墙之间,河上只有三座吊桥与外部相通,地理位置险要。</div><div> 这样的地形在冷兵器时代易守难攻,是筑城建堡的好地形,但它也限制了城市的发展。西班牙腓力二世国王迁都马德里后,托莱多的地位渐渐衰落,仅作为一座历史古城呈现在后人面前。<br></div> 塔霍河上的圣马丁桥建于十三世纪,距离观景台不远,位于托莱多古城的边缘。现在的托莱多古城还保留着两座带有防御塔楼的桥梁,这是其中之一。 既然托莱多全城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那么古城看什么?我们在当地地接导游的带领下,看无法细数的教堂、看篷布遮顶的小巷、看散布在街头巷尾的古老建筑……穿行在古城内纵横交错的街道上,所有景点都在步行范围之内。 给我们派的帅哥地接叫哈维,小李导游说他太太是中国人。 托莱多古城的风格有异于西班牙其它城市,它没有奔放、豪迈的气质,安静且低调,跟随地接导游脚步穿行在蜿蜒曲折的横街窄巷,时间似乎倒流到逝去的年代,那些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历时间的洗礼,都磨砺成了古城光滑的路石、粗犷的墙面、静默的雕塑和沉寂的教堂。<div> 一切仿佛早已走远,一切仿佛还在身边。</div> 摩尔人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汗水和足迹,留下了打着他们烙印的修道院。 很多街道上方挂上长长的布条,不知道它的作用是为了装饰还是为了遮阳,但无疑给行人增加了几分凉爽。 这里是卡斯蒂利亚-拉查曼大学托莱多校区法律与社会科学院(前圣佩德罗修道院)。朝气蓬勃、前途可期的年轻人取代了死气沉沉、行动迟缓的修士,但沉默的建筑仍有不变的容颜。 石墙斑驳,街角巷尾尽是古城沧桑的味道。 经过圣依德方索教堂。它是托莱多最经典的巴洛克式风格寺院,也是耶稣会教徒的静修之地。<div> 这个教堂是古城内的一处制高点,进入登顶,可以俯瞰古城街景。</div> 从窄窄的街道狭缝中,看到了大教堂的哥特式尖顶。 宗教,是人们心中的寄托和期望。 从狭窄的小街来到市政厅广场,眼前豁然开朗:宏伟挺拔的托莱多大教堂巍然屹立在蓝天白云下。 “1226年,在大主教罗德里戈·希门尼斯·德·拉达的命令下,在6世纪用作清真寺的西哥特大教堂的基础上,开始建造圣教堂,以纪念圣母玛丽亚升天。这座建筑的哥特式风格明显受到了法国的影响。它长112米、宽60米,由5个中殿组成,88根柱子和72个拱顶提供支撑。<br> ……<br> 1493年,大主教唐·佩德罗、天主教伊莎贝拉的顾问,关闭了最后一个拱顶(工程完工)。<br> 托莱多大教堂是教区的主教座堂。主教在这里主持圣餐和其它礼拜仪式,并行使他的教权。”——摘自教堂导览说明书<br> 历经二百多年的建设,穆德哈尔、巴洛克及新古典主义风格,渐渐加进到这个原来以哥特式风格为主的建筑中。使教堂汇集了不同艺术之长,兼收并蓄,正如导览介绍中说的,是“西方和欧洲文化的熔炉”。<br> 据说至今西班牙的宗教领袖——首席红衣大主教还住在这里,体现了托莱多是西班牙深厚宗教传统的起源之地。 从左到右依次是"地狱之门"、“赦罪之门”、和“审判之门”。据说,从赦罪之门进入教堂的人都能得到宽恕。 市政厅在托莱多大教堂的一侧,这座十七世纪的建筑因为大教堂的存在,常常会被人们忽视。 尽管我们常常对欧洲的大教堂赞叹不已,但看多了,也会审美疲劳。选择在大教堂周围闲逛,最后在佐科多弗广场( Plaza Zocodover)坐下,看看风景,看看路人,体会一下闲散和放松的感觉。 佐科多弗广场是我们在托莱多最后的集合点,也是市内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广场,曾在1589年10月29日被大火摧毁,现在看到的广场是在原址上新修建的。 佐科多弗广场拱门。 拱门下有堂·吉柯德的铜像。<br> 商店里也有堂·吉柯德铜像。 佐科多弗广场离阿尔卡萨城堡很近(就是我们在城外观景台上看到的高处最显眼的建筑)。如今,这里包含了兵器博物馆与卡斯蒂利亚-拉曼恰图书馆。 图书馆位于顶层,具有古城内最高的观景位置。在博物馆的底层,还可以看到城堡原来的真迹——都已成为残垣断壁的砖墙。<div> 但是对于游客来说,观赏性一般,外观也就足够了。</div> 阿尔卡萨尔城堡前的雕塑。 托莱多高铁站只有往返于马德里之间的列车。车站正好位于我们就餐餐厅的对面,偶然发现这栋建筑颇有特点,一问,原来是高铁站。 大家饭后赶紧过去参观。候车室具有典型的摩尔风格,无论是地砖、壁饰,还是天花,小巧精致,细节考究。<div> 都说火车站是一座城市的门户,一看这自带古风的车站就知道这座城市有历史、有故事。<br></div> 离开有历史、有故事的托莱多小城,来到西葡行的最后一站——马德里。<br> 在西班牙首都城市马德里市,我们参观了马德里王宫、普拉多博物馆、丽池公园、太阳门广场、马约尔广场、圣米格尔市场等景点,重点是前两个。<br> 王宫与阿穆德纳圣母主教座堂相对而建,这是从谷歌地图下载的俯视图。 1561年,腓力二世(1527年-1598年在位)将王宫从托莱多迁到马德里,为迁都第一人(其间腓力三世曾在1600—1606年将国都短暂迁回故地)。虽然官方没有正式公告迁都,但是十六世纪中期,马德里已是西班牙事实上的首都。<div> 马德里王宫(Palacio Real de Madrid)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纪(约860-880年间)摩尔人建造的堡垒。腓力二世(Felipe II)迁都后,将堡垒改建为一座文艺复兴风格的城堡。然而1734年因失火,城堡付之一炬。当时的国王是大名鼎鼎的腓力五世(Felipe V,1683-1746)。1735年,他邀请意大利设计师菲利波·朱瓦拉(Filippo Juvarra,1678-1736)来到西班牙主持皇宫设计修建, 没想到仅仅9个月后设计师就去世了,只留下了一个木质的模型。菲利波的学生乔瓦尼·巴蒂斯塔·萨切蒂(Giovanni Battista Sacchetti,1690-1764)继承了老师的事业,设计建造了这座边长180米的正方形宫殿。</div><div> 1760年,卡洛斯三世又从意大利西西里请来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师弗朗西斯科·萨巴蒂尼(Francesco Sabatini,1722-1797)对宫殿进行扩建,这是王宫最大的一次改、扩建工程,今天我们看到的房间大部分都是那时候设计建造的。主体工程于1764年10月竣工,卡洛斯三世当年便入驻王宫,从此这里成为历代西班牙国王的居所。</div><div> 如今的马德里王宫只用于国事活动,在没有正式活动时向公众开放。</div> <div><div> 以前马德里王宫内部是不准拍照的,今年才刚刚放开,我们非常幸运地赶在了第一波。</div><div> 进入王宫,首先可以看到一座罗马式雕像,这是西班牙雕塑家罗伯特·米歇尔制作的卡洛斯三世(1716年1月20日-1788年12月14日)雕像。卡洛斯三世入住新宫后,这里成为9任国王的居所。直至1931年西班牙第二共和国成立,阿方索十三世退位离去。</div><div> 雕像正对着由萨巴蒂尼设计的宽阔的主楼梯,楼梯口的两座石狮象征着王权。</div></div> 大楼梯豪华的天顶画由意大利画家科拉多·贾昆托(Corrado Giaquinto,1703-1766)绘制,描绘的是西班牙大胜撒拉逊人(中世纪时的阿拉伯人)的战争,展现了王宫的威严和奢华。 楼梯间装饰得富丽堂皇,迎面正中矗立着白色的宙斯雕像。下方的西班牙王国盾徽章尤为醒目:王冠下红底金色城堡与白地紫狮分别代表卡斯蒂利亚和莱昂王国,红黄条纹代表阿拉贡王国,红底金色的十字链网代表纳瓦拉王国,灰白底石榴代表格拉纳达王国,中央3朵蓝底百合代表入主西班牙的波旁王朝。 楼梯间远景。 这不是照片而是一幅布面油画哦——胡安·卡洛斯一世全家。由安东尼奥·洛佩斯·加尔西亚绘制。<div> 胡安·卡洛斯一世1938年1月5日出生于意大利罗马,西班牙波旁王朝末代国王阿方索十三世之孙。他1975年11月27日即位,2014年6月18日正式宣告退位。他的左手边为索菲亚王后,曾到访中国并与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会面。最右边为现任国王腓力六世。</div> 地接导游在给我们讲解。<div> 以下图片按参观路线排列。</div> 圆柱厅(Salón de Columnas)因四周带凹槽的壁柱而得名,直到1895年,这里一直是一个宴会餐厅。后来用作举办重要的国家仪式,包括1985年胡安·卡洛斯一世签字加入欧洲共同体;1997年北约峰会首次接纳东欧三国,拉开了北约东扩的帷幕;2014年胡安·卡洛斯一世的退位仪式等。墙壁上有17世纪在布鲁塞尔编织的挂毯《使徒的事实》;拱顶上有科拉多·贾昆托绘制的《太阳的诞生》。 卡洛斯三世的前厅呈现宏伟的帝国风格,装饰采用19世纪初的西班牙丝绸。房间里还有弗朗西斯科·德·戈雅在1799年至1800年间创作的卡洛斯四世及王后路易莎的四幅肖像画。 下一个房间是卡洛斯三世时期设计的最美丽的大厅——加斯帕里尼大厅(Salón de Gasparini),由意大利设计师马蒂亚斯·加斯帕里尼(Matías Gasparini)设计成当时风靡欧洲的洛可可风格。这种起源于18世纪初的法国宫廷艺术,以繁复细腻的装饰著称,以弧线绘制出花叶的图案作为装饰,奢华中带有几分阴柔之美。<div> 看到穹顶转角位的中国人物和花鸟图案吗?</div> 现场人很多,画面很乱,从网上下载了一张加斯帕里尼大厅的广角照片,美仑美奂。 马德里王宫中最敞亮的房间当数镜厅,因墙壁上装饰的六面大镜子而得名。这间曾是卡洛斯三世的卧室,他于1788年在这里去世。后来用作卡洛斯四世的王后、来自帕尔玛的玛丽亚·路易莎(María Luisa de Parma)的梳妆室。1828年费尔南多七世重新装饰了它,以纪念他的祖父。<div> 王宫的多个房间都是采用百合花灯,它是波旁王朝的象征。</div><div> 正面墙壁上的《卡洛斯三世肖像》由马里亚诺·萨尔瓦多·梅拉创作于1784年。这个形象是否有点儿叫人失望?</div> 专门摆放陶瓷制品的陶器房间。 精美的陶瓷不仅用来摆放,还用于装饰墙面。 被黄色绸缎所包裹的黄金房间。 可容纳145人同时就餐的餐厅让人惊艳。1879年为庆祝阿方索十二世迎娶第二任皇后而设,是欧洲王室宴会大厅之最华丽者。<div> 四周挂有16世纪法兰德斯壁毯,天花板上是德国画家门斯和巴耶等大师作品。</div> 走到过道,可以看到天主教双王伊莎贝拉和费尔南多的雕像。其中伊莎贝拉右手拿着一个半开的首饰盒,寓意不惜卖掉首饰支持哥伦布远航。 既然是信奉天主教的王室,礼拜堂必不可少。礼拜堂没有采纳萨切蒂最初的设计,而是由费尔南多六世决定采用文图拉·罗德里格斯在1749年提出的方案,并于1750-1759年建成。 礼拜堂富丽堂皇,以绿色的大理石作柱石,绘金描边的壁龛、门廊、柱顶装饰更增添了奢华高贵的气质。主祭坛上是雷蒙·巴耶乌(Ramón Bayeu,1746-1793)绘制的《大天使圣米迦勒战胜恶魔》。 礼拜堂天顶 这个房间收藏卓越的乐器。最引人注目的是1652年由尼克洛·阿玛蒂(Nicolo Amati)制作的低音提琴。阿玛蒂是弓弦乐器的最佳制作商,也是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的制琴导师。 另一个房间里摆放了5把由斯特拉迪瓦里制作的提琴,包括他一生中最后制作的一把琴,它们至今仍在很多重要的音乐会上使用。斯特拉迪瓦里(1644-1737)是世界最伟大的弦乐器制造师之一,出生于意大利的克雷莫纳。他制作的提琴声音圆润浑厚、音色优美纯净、传远效果极佳,外观设计也极具美感。 王座厅(Salón del Trono)和礼拜堂一样,都是王宫里最辉煌的房间。1737年由萨切蒂设计,直到1772年才完成全部装饰。意大利设计师绘制的天顶画,威尼斯工匠打造的水晶吊灯,刺绣与天鹅绒装饰的墙面……展现了卡洛斯三世统治时期的辉煌。这里一直是国王接见各国使节的场所,王座是卡洛斯三世时期的复制品。 王座两侧的雕像和镀金石狮都是从意大利运来的,据说有些还出自著名的巴洛克大师贝尔尼尼之手。 房间内的巨幅天顶画《西班牙荣耀》是提埃波罗父子的代表作,颂扬了伟大的西班牙日不落帝国。画面中可以看到挥舞旗帜和手牵战马的西班牙征服者,以及垂头丧气的被征服的黑人、印第安人和西亚人等。西班牙帝国堪称世界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鼎盛时期包括殖民地在内的领土面积曾达到2000万平方公里。<div> (图片来自网络)</div> 王座厅旁边的公务办公厅。 王宫的珍宝数不胜数,例如19世纪的法国银器 卡洛斯三世以白水晶、珐琅和宝石装饰的王冠。 中国瓷器等,无法尽述。 马德里王宫对面的阿穆德纳圣母主教座堂外观素雅,造型奇巧,赏心悦目。也是一个值得进入参观的地方,可惜我们的时间不够了。 王宫西侧是一条长长的走廊,望出去一片郁郁葱葱的花园叫做摩尓人花园。 王宫前面的广场叫阿玛利亚广场(Plaza de la Armería,又译作“军械广场”)。<div> 一间博物馆能不能拍照,对观感其实是有很大影响的。普拉多(Prado)博物馆建于18世纪,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博物馆之一,亦是收藏西班牙绘画作品最全面、最权威的美术馆。可是展馆除了大厅外,内部展区不得拍照。<br></div> 普拉多博物馆入口处。 等待入场的孩子们。 门口大厅的雕塑《萨拉戈萨保卫战》。这是被称为“西班牙卡诺瓦”的重要作品,在罗马的圣天使堡设计。当时雕塑家因为反对拿破仑的哥哥波拿巴·拿破仑成为西班牙国王而被囚禁在那里。该雕塑描绘了半岛战争(1808——1814年间)时期法国军队围攻萨拉戈萨时,一位年轻人护佑着在战斗中受伤的父亲的形象。 大厅群雕<div> 普拉多博物馆落成已经有200多年了。十六世纪的欧洲是西班牙的时代,随着卡洛斯五世以及他儿子腓力二世带着西班牙军队在欧洲大陆纵横驰骋,西班牙王室也在全欧洲收集了大量最伟大艺术家的作品。一代又一代的王室收藏,形成了今天普拉多博物馆的核心藏品。</div><div> 由于普拉多博物馆内部不准拍照,只能凭记忆及资料覆盘几幅重要的作品:<br></div> 1、委拉斯开兹《宫娥》<div> 委拉斯开兹的《宫娥》(1656年)是普拉多博物馆的镇馆之宝。</div><div> 当你看这幅画的时候,先把自己当成正在为委拉斯开兹当模特、站在画家对面的腓力四世,你和王后的身影投在墙壁上的镜子里,随着你的一声招呼,所有人,从公主玛格丽塔,到随从包括那个侏儒,以及正在作画的画家本人,他们的视线都投向了你这边!</div><div> 委拉斯开兹正是定格了这个瞬间。他利用光线的明暗对比和人物的前后站位,加强了画面空间的层次感,把场景中的11个人物安排得明明白白。<br> 这样构思的场景是一个伟大的创新。其次是要捕捉每个人的瞬间表情。最后还得让光线匹配,表情协调,这才成就了这幅世界名画。</div> 2、委拉斯开兹《纺织女》<div> 这幅《纺织女》(1657年,原名《阿刺克涅的寓言》)无论是纺织女郎扭转的身躯,还是飞快转动着的纺车,都那么真实!构图取自于希腊神话故事:少女阿刺克涅是吕底亚的纺织能手,她向智慧女神雅典娜提出挑战,雅典娜不敌,恼羞成怒,将阿刺克涅变成蜘蛛,罚她终生纺线不止。<br></div> 4、弗朗西斯科·德·戈雅(Francisco José de Goya Lucientes,1746-1828)《裸体的玛哈》和《着衣的玛哈》<div> 戈雅是继委拉斯开兹之后的西班牙又一位引以自豪的大画家。如今在普拉多这座国家美术馆的门外,只为这两位画家树立了雕像。</div><div> 戈雅最为著名的作品就是这组绘画:《裸体的玛哈》和《着衣的玛哈》(1796-98)。这幅画高高地悬挂在普拉多博物馆的入口大厅里。一位姑娘躺在绿色天鹅绒的土耳其式长榻上,身下垫着丝质枕头和绣花床单,这是年轻美丽的玛哈,她以舒适轻松的方式斜靠着,径直注视着我们——观画者或者画家。<br> 她是谁?订购者又是谁?两幅画哪幅在先,哪幅在后?当时曾引起了巨大震动。两百多年过去了,这些问题至今依旧悬而未决。<br></div> 戈雅的另一幅作品《卡洛斯四世一家》。卡洛斯四世(1788年-1808年在位)是西班牙历史上一个很悲催的国王。当政时期宫廷腐败不堪,内外交困。一败于法国,二败于英国,最后遭遇拿破仑入侵,卡洛斯四世不得不让位给儿子。<div> 画面左后阴影处是画家本人的形象。<br><div> 地接导游带我们观赏、讲解了大约十来幅名作,这些“有故事”的画作,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兴趣,非常值得一看。</div></div> 从阿拉伯人在曼萨纳雷斯(Manzanares)河岸建城堡开始,马德里建城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促使这座城市真正发展,是在1561年西班牙王国的首都从托莱多迁移到马德里以后。现在,让我们回到马德里灿烂的阳光下,看看这位老牌帝国的首都景观。<div> 地图中的红点位置是我们的参观景点。</div> 丽池公园 (Parque del Buen Retiro) 坐落在马德里中心地带,它的历史可追溯到腓力四世统治时期。<br><div> 公园里几处知名景点是:有阿方索十二世塑像的大水池、维拉斯格斯之家、玻璃宫、玫瑰园和大花圃,花圃里种着一棵马德里最古老的树——墨西哥落羽杉。1935年它被评为具有艺术历史价值的公园。<br></div> 阿方索十三世骑马雕像。 玻璃宫 奇怪而又独特的树木,难道就是那棵古老的墨西哥落羽杉吗? 知道公园里的这位大爷吹的是什么吗——前南斯拉夫歌曲《啊,朋友再见》。 圣米盖尔市场(Mercado de San Miguel)建于1916年,占地12000平方米。这个大市场以钢架支撑起了棚顶,以大玻璃窗圈起了四围。里面摊位林立、商品琳琅满目:奶酪、火腿、面包、水果、蔬菜等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 片火腿肉也是技术活儿。 熙来攘往的市场里,人声鼎沸。沉浸在其中,你会感觉到简单的市井生活非常轻松美好,让你有种想停下来坐坐的欲望。 马约尔广场(Plaza Mayor)是旧时马德里的中心。这个广场在1561年西班牙首都迁来马德里后开始修建,当时是举办集市、节日庆典和处决犯人的场所。几经修缮后,现在是居民和游客用餐、歇息、享受户外活动的主要公共空间。<br> 马约尔广场四周围绕着统一格调的四层楼房,因为这个相对封闭的广场历史上屡遭火灾,所以设计了九个大门供人出入疏散。广场中央立着一尊青铜雕像,这是1848年安放在此的腓力三世国王(Philip III)雕像。 游客纷纷在此拍照留念。 马约尔广场上的流浪画家。 以前太阳门就是马德里城市的东门,市民广场(Plaza Mayor,马约尔广场)在太阳门的西边。如今,太阳门东边盖起了议会、大型博物馆和火车站。于是太阳门广场就成了城市的中心。<br><div> 广场南边是18世纪建造的邮局,现在是马德里大区政府所在地。卡洛斯三世骑马雕像立于广场中央。<br></div> 除了政治中心,马德里还是西班牙国家的地理中心。这里是西班牙道路网络的0公里所在地。在邮局的人行道上,有一个“0 公里纪念”标识牌(Placa del kilómetro cero)。西班牙的道路就是从这里开始,呈放射状覆盖全国。<div> 太阳门广场呈半圆形,有十条大街由这里向外辐射。其中北边的几条街构成了一片繁华的商业区,由多家时尚店和餐饮馆,吸引着数不清的游客熙来攘往。</div> 太阳门广场南部广场上的市徽——熊爬树。 马德里大区市政厅。 西班牙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西班牙广场,马德里的西班牙广场呈长方形,广场上塞万提斯和他作品中人物唐·吉柯德、桑丘·沙潘以及作品人物的雕像是整个广场的焦点。 雕像顶端中心为地球,四周簇拥着五位女郎,代表世界上的五大洲。 嗨,唐·吉柯德,我们又见面了! 有人认识这是哪里吗——圣地亚哥伯纳乌体育馆,是目前世界上最成功的足球俱乐部皇家马德里的主场。皇家马德里足球俱乐部是一家成立于1902年3月6日的足球俱乐部,前称马德里足球队。1920年获国王赐封“皇家”的尊称,徽章上加上了皇冠,并改名为皇家马德里。<div> 今年6月1日我们在塞戈维亚时,西班牙国家足球队在欧洲杯足球决赛中夺冠,再次获得欧冠冠军。全城狂欢,为西班牙足球增添了新的荣誉。<br></div> 6月5日晚22:05分,我们再次搭乘迪拜航空公司的航班离开马德里,经迪拜回国。<div> 7月12日,收到朋友发的视频:数千名抗议者7月6日在巴塞罗那游行,谴责大量游客给城市带来的负面影响。主题名为:够了,让我们限制旅游业!<div> 这应该算是一个负面消息。好在我们去过了。不论是在历史上大起大落的西班牙,还是在路止于此的葡萄牙,就算今后不会再见,也有我们留下的仰慕和祝福。</div><div> (全文完)</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