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9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2024 <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27日11时15分,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经不断演进发展,形成今天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北京中轴线”由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以及居中道路遗存等五大类遗存共同组成,其选址、格局、城市形态和设计体现了《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理想都城范式,展现了中国古代王朝制度和城市规划传统,见证了北京城市的发展演变。</p> 钟鼓楼 <p class="ql-block">北京的鼓楼、钟楼位于北京城中轴线偏北的位置,是元、明、清三代的报时中心,始建于元至元九年( 1272年),明永 乐十八年( 1420年)重修,明嘉靖十八年( 1539年)重修鼓楼,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修钟楼。</p> <p class="ql-block">鼓楼呈大红色,共有二层,通高46.7米,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上 覆灰筒瓦绿琉璃剪边,为重檐三滴水木结构楼阁建筑,内遗存有25面大更鼓。</p> <p class="ql-block">钟楼为灰色砖石建筑,共有二层,通高47.9米,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采用重檐歇山顶,内遗存有八角形木框钟架和铜钟等文物。</p> 景山 <p class="ql-block">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在北京大规模营建城池、宫殿和园林。依据“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之说,紫禁城之北乃是玄武之位,当有山。故将挖掘紫禁城筒子河和太液、南海的泥土堆积。</p> <p class="ql-block">在“青山”(元代,这里有座小土丘,名叫青山),形成五座山峰,称“万岁山”。明初,朝廷在景山堆煤,以防元朝残部围困北京引起燃料短缺。因此该山又称“煤山”。</p> <p class="ql-block">明崇祯十七年( 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明思宗朱由检)自缢死于万岁山东麓一株老槐树上。清军入关后,为笼络人心,将此槐树称为“罪槐”,用铁链锁住,并规定清室皇族成员路过此地都要下马步行。并在崇祯皇帝自缢处,立下马碑。清顺治八年(1651年),万岁山改称为景山。.</p> <p class="ql-block">景山上最高点为“万春亭”,视野极佳,可俯瞰故宫全貌及景山周边。万春亭所在位置位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并处于北京城的中心点位置。</p> 故宫 <p class="ql-block">故宫,又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这.座宏伟壮丽的宫殿群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 1406年),历时14年才完工。故宫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精华,展现出了古代匠人的卓越技艺和无穷智慧。</p> <p class="ql-block">站在景山万春亭上一览故宫全貌,是花得最值的两块钱。</p> <p class="ql-block">神武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 ,原名“玄武门”。清康熙帝(玄烨)即位为避讳所以将其易名"神武门”。原来门楼上设有钟鼓,每日起更、黄昏时鸣钟108响。清代,该门是帝后巡幸和去京西各园时进出的大门。当选秀女时,此门也是被选女子出入紫禁城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角楼是紫禁城城池的一部分,它与城垣、城门楼及护城河同属于皇宫的防卫设施。角楼造型奇特多姿,十字形屋脊,重檐三层,多角交错,大木构架和斗拱是很复杂的。经过有关人员仔细实测和研究,才悟出其中绝妙规律,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智慧。经过修缮后的紫禁城西北角楼,已焕然一新。色彩调和,黄色琉璃瓦顶和鎏金宝顶在阳光下闪烁生光,衬着蓝天白云,越发显得庄重美观。</p> <p class="ql-block">神武门西北角,是角楼的绝佳拍摄地,游客的网红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万春亭位于故宫御花园内浮碧亭以南,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建。万春亭、千秋亭是一对造型、构造均相同的建筑,仅藻井彩画有细微的差别。具体区别在宝顶上,万春亭顶部宝顶上有云文(或者火焰纹),而千秋亭则没有。</p> <p class="ql-block">乾清宫:故宫“后三宫”之第一宫。连廊面阔9间,进深5间,重檐庑殿顶。崇祯于此宫内迫周皇后悬梁自尽。清康熙时为康熙幼年时代寝室。内有"正大光明”匾,清朝雍正设“秘密立储”制度后传位诏书藏此匾后。此处为明清两朝礼制上的皇帝正寝,直到清初也是皇帝在紫禁城内的实际寝宫,而至清代第三个皇帝雍正移居养心殿后,皇帝就不复居此。</p> <p class="ql-block">乾清门为紫禁城内廷的正宫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乾清门后的区域是帝后寝宫以及嫔妃、皇子等居住生活区域,内廷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的正门,在清代是皇帝“御门听政”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保和殿在明初时称为”谨身殿”,后称“建极殿”,清朝时称"保和殿”。袁世凯登基时一度改名为”建极殿” 。"保和” 二字是说要保持事物间的协调关系。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宴请外藩王公大臣的场所。从乾隆开始,殿试由太和殿移到此举行。</p> <p class="ql-block">中和殿在明初时称为“华盖殿”,后来称为“中极殿”,至清代时称为 “中和殿”。袁世凯登基时一度改名为“体元殿”。"中和” 二字是说凡事要做到不偏不倚,才能使各方面关系处理得协和调顺,符合中庸之道。面阔、进深各3间。四角攒尖顶。内设宝座,皇帝参加大典前先在此休息,或由近臣演习礼仪。</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明初称“奉天殿”,后称“皇极殿”,清朝时称“太和殿”。袁世凯登基时一度改名为”承运殿”。"太和” 二字取自《易经》乾卦”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句,是说宇宙间一切关系都得到协调的意思。建在有汉白玉围栏的三层高大露台上,为”前三殿”之第一殿,殿高三十五米,面积2381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座木结构宫殿。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为中国古代殿宇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顶。檐角有十个走兽,为中国古建筑之特例。太和殿是举行皇帝登基、颁布重要诏书、” 金殿传胪”(公布新进士名单)、 派大将出征以及每年元旦节、冬至节、皇帝生日等重大仪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门前的日冕。</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门前的狮子。</p> <p class="ql-block">九龙壁</p> <p class="ql-block">太和门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也是外朝宫殿的正门。太和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当时称奉天门。太和门左右各设一门,东为昭德门(明代称弘政门),西为贞度门(明代称宣治门)。太和门在明代是“御门听政”之处,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颁发诏令,处理政事。清代初年的皇帝也曾在太和门听政、赐宴,后来“御门听政”改在乾清门。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满族统治者定鼎北京后的第一个皇帝福临即在太和门颁布大赦令。</p> <p class="ql-block">金水桥分外金水桥和内金水桥,建于明永乐年间。内金水桥位于故宫内太和门前广场内金水河上,是五座并列单孔拱券式汉白玉石桥。</p> <p class="ql-block">午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 ,清顺治年间重建。楼阁巍峨,十分壮观。平面呈倒“凹”字型,分上下两部分。上 部正中为门楼一座,面阔9间,进深5间,重檐庑殿顶。两侧有重檐攒尖顶的方亭。下部为敦台, 正中开三门,两侧各有一掖门。门为皇帝出入专用,但在清代,新科状元、榜眼、探花在发榜之日可以从该门进出一次。此外,皇帝结婚时,皇后可以乘轿从中门进入,其他文武官员从左门进出,宗室王公从右门进出。清代时,午门还是皇帝每年冬至颁发下一年历书之处。遇有战争获胜,也在此处举行凯旋、” 献俘”的仪式。</p> 端门 <p class="ql-block">端门-午门进入三条道,左边是王公勋贵之路,右边是文官大臣之路,中间是一除了皇帝,只有四个人还能走御道:皇后,大婚时走御道入宫城。科举考试殿试的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考完后走御道离开宫城,是读书人最大的荣耀。</p> 天安门 <p class="ql-block">天安门位于故宫的南端,与天安门广场隔长安街相望,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设计者为明代的御用建筑匠师蒯祥。天安i ]被中华人民供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天安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五年(1417年) ,时称为承天门。位于故宫的南端,为皇城的正门。最初它仅是一座三层五间式的木结构牌楼,称”承天门”。天顺元年(1457年) ,牌楼毁于雷火。八年后的成化元年(1465年)重建为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的重檐歇山式城楼。崇祯十七年(1644年) ,李自成攻入北京四十日后便被迫撤出,撤退前将故宫宫殿及包括承天门在内的九道城的城楼毁坏。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 重修城楼,并取名“天安门”,名字有”受命于天,安邦治民”的意思。</p> 外金水桥 <p class="ql-block">横亘在天安门前外金水河上的三孔拱券式汉白玉石桥为外金水桥,重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金水桥的蓝本,出自南京故宫的内五龙桥。</p> 太庙 <p class="ql-block">太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年),为明清两代皇帝祭祖的地方,建国后改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主要建筑均为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前琉璃门,戟门桥,戟门,享殿,寝殿,桃庙。太庙按照“左祖右社”的古制与故宫同时期建成,历经明清两朝,是中国现存较完整的、规模较宏大的皇家祭祖建筑群。</p> 社稷坛 <p class="ql-block">社稷是“太社”和“太稷”的合称,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社稷为国家象征。每逢农历二月、八月的上戊日清晨, 皇帝会亲临社稷坛举行祭祀仪式,遇出征、班师、献俘、旱涝等重大事件,也在此祭祀。从明永乐十九年至清宣统三年历任皇帝在这里举行过一千三百余次.祭祀大典。</p> <p class="ql-block">中山堂在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北。原名社稷坛“拜殿”,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九年,它是明清两代皇帝在社稷坛 (五色土)祭祀休息或遇风雨行礼的地方。1925年,孙中山病逝北京并于此停灵,为示纪念。</p> 天安门广场 <p class="ql-block">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之一,位于长安街南侧,北京城的传统中轴线上。广场中心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西侧是人民大会堂,东侧是国家博物馆,对面是天安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人民英雄纪念碑》是1949年9月30日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兴建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并举行奠基仪式。1952年动工,1958年4月22日完成,5月1日举行落成典礼。</p> <p class="ql-block">碑身正面( 北面)镌刻毛泽东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背面是毛泽东起草、周恩来题写的碑文。</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担当碑体设计,浮雕内容由史学家.范文澜划定,浮雕由刘开渠主持并担任设计处处长及美术组组长。集中了中国最优秀的雕塑家:刘开渠、曾竹韶、王丙召、傅天仇、滑田友、王临乙、肖传玖、张松鹤。碑座下层大须弥座束腰部分嵌有反映中国人民近代史上革命斗争史迹的《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战游击队》《胜利渡长江》《支援前线》《欢迎解放军》十块大型汉白玉浮雕,浮雕高2米,总长40.68米,雕刻了170多个人物,生动而概括地表现出我国近百年来人民革命的伟大史实。风格采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传统,融合西洋写实手法。</p> <p class="ql-block">人民大会堂坐落在北京市天安门广场西侧,其建筑面积超过了17万平方米,整体气势恢宏。大会堂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中央大厅、万人大礼堂和各个会议厅。其中万人大礼堂是整个建筑的核心,它可以容纳超过一-万人同时就座,是举行重大会议和活动的主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纪念堂是为纪念开国领袖毛泽东而建造的,位于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南面,坐落在原中华门旧址。1976年11月24日按照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决议,毛主席纪念堂奠基仪式在天安门广场举行。</p> <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东侧,东长安街南侧,与人民大会堂东西相对称,是代表国家收藏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和文化客厅。</p> <p class="ql-block">正阳门,俗称前门,原为北京内城的正南门,是诸城门中最雄伟的一座,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原由城楼、箭楼和瓮城组成,191 6年拆除瓮城。现存城楼是光绪二十六年( 1900年)被焚毁后重建的。城楼为重檐三滴水歇山顶,面阔七间,楼下城台,中辟券门。箭楼是城楼前沿的防御性建筑。1916年后改修,即为现状。</p> <p class="ql-block">正阳门箭楼俗称前门,北京内城城门的防御工事。箭楼.上设有箭窗。正阳门箭楼是京师九门中唯一有 门洞的。古代箭楼门洞平日不开,只有皇帝去天坛或先农坛祭祀会开启。</p> 天坛 <p class="ql-block">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一四二O年),位于北京正阳门外南三点五公里偏东的位置。每年的冬至、正月.上辛日和孟夏,明、清两代帝王都要到天坛来举行祭天、祈谷和祈雨仪式。清乾隆年间进行大规模改、扩建,现存大部分为明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祈年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大祀殿”,为一矩形大殿,用于合祀天、地。</p> <p class="ql-block">皇穹宇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为重檐圆形建筑,名“泰神殿”,是圜丘坛天库的正殿。用于平日供奉祀天大典所供神版的殿宇。</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设于圜丘墙外,是古代祭坛壝墙专用门式,形似牌坊,以汉白玉石雕造。天坛圜丘内外墙各设门四组,每组三门,共设棂星门八组24座,称“云门玉立”</p> <p class="ql-block">斋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面积近4万平方米,是皇帝斋戒专用宫室。</p> <p class="ql-block">双环万寿亭是由一对重檐圆亭套合而成,结构奇特严谨,造型端庄匀称,屋面覆孔雀兰琉璃瓦,色彩明快,国内古建仅存一例。</p> 永定门 <p class="ql-block">永定门,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 1553年),是北京中轴线的最南端,也是北京外城的正门,寓意“永远安定”。建筑样式为两层重檐歇山顶三滴水楼阁式。</p> <p class="ql-block">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北京中轴线”所体现的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和“中”“和”哲学思想,为世界城市规划史作出了重要贡献(标准3);“北京中轴线”作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成熟阶段的杰出典范,代表了世界城市历史中的一种特有类型(标准4);认可“北京中轴线”的完整性、真实性和保护管理状况。世界遗产委员会表示,“北京中轴线”的真实性体现在其作为都城核心的延续性,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是“北京中轴线”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认可保持其现有形式的必要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