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 乡(寅午)

青青

<p class="ql-block">  挨到这个星期天又是七月十五了,联想到准备冬至回家园坟,就写下了下面的文章。</p><p class="ql-block"> 难忘的青葱岁月</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又来到了生我养我的地方,隔着院墙依稀还能看到窗台上的那盏火油灯(又名罩子灯),只是由于房屋年久失修,窗户几乎被蜘蛛网包裹,远看似乎那盏火油灯还亮着,只是落上了一层灰,似乎那火光仍扑闪着,既给人以明亮,却又无力的跳动,毕竟要耗去每斤0.13元的火油费,而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或许这0.13元可能就是一个人一天的工分,而且,这个亮光不允许给你一个人独享,在你学习的同时,母亲一般会在灯下缝补衣服或纳鞋底。</p><p class="ql-block"> 曾经,我在这微弱的灯光下完成了小学5年的历程,并以前三甲的名字考进了草埝中学。那个时候小学是5年制,初、高中都是2年制。</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最大的文艺活动就是看电影,其实就是几个来回看的革命样板戏和新闻简报。露天电影的幕布挂起来后,必须有人不停的摇动发电机,以供应放影机正常工作,这样银幕上光影才能动弹而不会断片。</p><p class="ql-block"> 待到上世纪70年代末,电开始进入千家万户,不少人由于怕安全,不敢靠近它。</p><p class="ql-block"> 用电灯不仅不污染空气而且亮度是火油灯的N倍,并且在发生短路时会及时熔断保险丝。一般家庭用15瓩就够了,也有人为了突出他奢侈和富有,用25瓩或40瓩甚至60瓩的,灯泡有卡口和锣口之分。后来发展用日光灯了,亮度更强了,人们最敏感的东西是起辉器和整流器,但它们都离不开保险盒和拉线开关。但火油灯一直没退出市场,因为由于当时常出现电压不稳等情况,造成计划外的停电,会让你束手无策, 这时的照明最为可靠的就是火油灯了。直到今天,现在许多年轻人结婚都还用它,名曰:长明灯。</p><p class="ql-block"> 临走时我也没带上那盏火油灯,让它静静地耸立在那里,它陪伴我度过了童年,常唤起我对家乡的记忆,怀念那和火油灯共同陪伴的岁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