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国界医生手记》好书推荐

三清山夜话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无国界医生手记》描述了人道精神并非只是单纯的慷慨或善举。对无国界医生来说,“人道”不是口号,也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人道行动也不是为了竞争谁的手术做得最多、帐篷搭得最快。人道行动为的是救助危难中的人,减轻他们的痛苦,协助他们恢复自主能力,可以有尊严地活下去;无法挽救的,也使他们得以拥有着人的尊严离世。每个人都能够关怀不幸者并向危难中的人伸出援手,不论你是医护专业或者非医护人士。无国界医生香港办事处是一道门,方便亚洲地区的有志者参与这民间组织的国际人道救援工作。很高兴有机会与中国内地的读者分享这《无国界医生手记》。书中所有的作者都身体力行地参与了人道援助,他们的每一个故事,都是有关人道的故事。人道,也就体现在他们对生活的态度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是什么样的人明知危险,却自愿走进原不属于他们的天灾人祸?是什么驱使他们面对重重阻挠困乏,依然坚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从卢旺达种族屠杀到海地地震,从云南怒江到也门海岸,从受恐怖袭击的伊拉克市集到香港越南船民禁闭营,从安哥拉的围城到苏丹丛林到柬埔寨的五星级酒店,31位无国界医生的前线医务及后勤人员,执笔写出参与人道工作的见闻和感受。对实际行动中遇到的喜悦、冲击、挫败、困惑或惊惧,畅所欲言,实话实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无国界医生手记》各作者,大都与中国有过一段渊源,或经无国界医生香港办事处招募远赴海外参与救援工作。他们所言种种,读者当可感同身受,又或记忆尤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这简体中文版本,是在香港初版的基础上修订内容,并增添全新文稿8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更新后重版的手记集,关于无国界医生中国志愿者亲自参与记录的故事……很喜欢装帧设计,内封用了类医疗纱布的白纱网,外封硫酸纸上烫了战地医院里急促的针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适合搭配《地狱里的希望》一起阅读,能够更好的理解世界上最高效的独立NGO组织是如何运作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如果你也认同人的行事准则为趋利避害,那么我们好像很难去理解为什么同时也有人抛弃原本舒适安逸的生活方式与工作环境,主动来到地狱里得到满身伤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兴许这种世界大爱离我们太过遥远,光是应对自己的生活就已手忙脚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但我同时也认为,人道主义除了缓解他人的痛苦、拯救危在旦夕的生命之外,也只是去做一些“这条小鱼在乎”的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善待他人以令仇恨无孔而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新版的《无国界医生手记》保留了一些曾经让我们为之痛心、揪心、振奋的过去的故事,也增加了11篇新的故事,作者来自北京、山东、广东、湖北、上海、新疆 ...... 让人一窥就来自我们身边的救援人员的风貌,他们的文字或严谨理性,或活泼张扬,或温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希望这本书,能带你走进无国界医生的世界。也许会有一天,你也会是讲述故事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本书特约编辑 魏保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编辑推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是什么样的人明知危险,却自愿走进原不属于他们的天灾人祸?是什么驱使他们面对重重阻挠困乏,依然坚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真理,值得他们穿越千山万水,值得他们走进本不属于他们的天灾人祸。他们的真理是希波克拉底誓言,是人道精神,是不分国界的救死扶伤和医者仁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不刻意煽情,只记录无国界医生救援人员正身处的真实前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对无国界医生来说,“人道”不是口号,也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名人推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听到‘无国界医生’这一称呼是1988年我任四川省卫生厅厅长时。但让我真正了解这一国际人道救援组织,还是15年前我任卫生部副部长访问非洲一个国家时。当时,那个国家贫穷,疾病多,医疗条件又差。我在参观该国基层卫生工作时,偶然见到了为防治疟疾等传染病工作的两名女性无国界医生,她们在生活和工作条件都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起早贪黑,兢兢业业为贫穷、危困中的人群实施人道救援工作,让我十分感动。她们真不愧为白衣天使,值得我学习和尊重。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参加这一为人类健康、为人民造福的慈善国际组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殷大奎,原卫生部副部长、卫生部健康教育首席专家、中国医师协会终身名誉会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为人道,爱心奉献无国界;保医疗,紧急救援有医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王智琼,广东省医师协会首任会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在我从事全球健康治理和妇幼健康多年的科研与实践中,我越来越感受到一个事实,那就是疾病的根除已经完全跨越了国家的物理边界;想要解决一个本地的问题,往往需要从全球化的角度寻找解决方案。阅读《无国界医生手记》时,这种感受愈发强烈——无国界医生的工作,源于人性中最朴素的守望互助的情感,更终于你我每一个人的健康与福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唐昆,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副教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读书笔记 在伊拉克重症病房的 120 天——刘一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通过同事之间的聊天和讨论,我发现这或许也是东西方人在思维上的不同,欧美人普遍能接受姑息治疗的观念,对于肿瘤晚期患者或者ICU内病情逆转希望渺茫的危重患者,治疗目标以减轻痛苦为主;而在国内的ICU内,无论是医务人员,还是患者家属,大家仍习惯“拼到底”的治疗模式。在什么节点选择姑息治疗,这个问题没有正确答案,对答案的追寻也无所穷尽。时至今日,我仍在思考,也愿意去下一个项目继续探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引自 在伊拉克重症病房的 120 天——刘一云</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