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冷凝新滴

慧一文

<p class="ql-block">咳嗽许久未愈,静养在家,闲情之余,摆弄早年淘来的旧物,翻出一根上下贯通的“吸管”。</p><p class="ql-block">“吸管”形似小竹筒,分二节,总长9.5厘米。上端外围直径2.5厘米,中孔极小,直径仅0.45厘米;下端外围直径1.1厘米,中孔内径0.8厘米。“吸管”第一节全施粉青釉色,正面隐菊花瓣线;吸管第一节的侧面有一处小磕,露胎处呈现胎色,胎白且细腻。“吸管”第二节上半截施粉青釉,底部半截未施釉,胎釉结合处火石红特征明显。</p><p class="ql-block">结合胎、釉及型制,初判是一件比较典型的南宋时期龙泉粉青釉器物。</p> <p class="ql-block">但市面上,甚至博物馆里,这样的“吸管”并不常见,它究竟有什么用途?</p> <p class="ql-block">1984年在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乡发现的朱然墓中曾出土了一件铜水注。据《安徽马鞍山东吴朱然墓发掘简报》载,此器通高8.3厘米,腹径7.9厘米,圆腹中部和肩部共饰三周弦纹。除此之外,铜水注外侧多出一根上下贯通、可以活动的“吸管”。并且,朱然墓同时还出土了砚台,也印证了吸管这种水注的使用方法。如此看来,这件龙泉窑吸管也当属砚滴。</p> <p class="ql-block">砚滴也称水注、水滴、书滴、蟾注等,是研墨时的注水器。古代砚台一般很小,往砚池注水时,不容易控制水量,便有了砚滴这种小型的注水器具。既为“滴”,则水细缓流,水的进口、出口通常较小,清初诗人查慎行形容砚滴“前涓后滴”。 </p><p class="ql-block">砚滴的材质丰富,有陶瓷、铜、银、竹雕、玉石、玛瑙等。砚滴造型也各异,有各种动物、植物等,蟾形较为常见。古人对于砚滴的喜爱多见于诗词中,宋代诗人刘克庄《蟾蜍砚滴》诗云“器蛟瓶罂小,功于几砚多。所盛涓滴水,后世赖馀波”。而宋代诗人田为则借砚滴抒怀,诗曰“帘密收香,窗明迟夜,砚冷凝新滴。无人知道,个中多少岑寂。” 砚滴承载着文房之实用功能,同时寄托着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而今,传世的砚滴早已成为收藏者的案头清玩。而这件龙泉窑砚滴吸管,型仿竹节,精致小巧,釉色青翠,极为清雅。</p> <p class="ql-block">明代陶宗仪《说郛》中关于砚滴的使用是“捻其窍,则水不滴,放之则滴。” “窍”即气孔。砚滴出水的原理,是利用水的压强和大气压强之间的气压差,形成的“虹吸”物理现象。我轻捏着这根龙泉窑砚滴吸管,将吸管底部浸没水中,使其自动满水,然后用拇指捻住或放开顶部的“窍”,便能自如控制出水和水量。这种精巧设计赋予了器物“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灵性,体现古人的人文精神与审美情怀。</p><p class="ql-block">都说玩物丧志,但我觉得若带着学习研究的心态去玩,或就是玩物尚志了。</p><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1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