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是二零二四年八月十一日,一家人来到了苏州园林的拙政园,又让我看到了二零十三年到上海游玩时的情景,人头攒动,想拍拙政园大门,那可真是太难了,四处都是密密麻麻的人群。进入园区后,每条道上和景点也都布满了人,真的是四十度的高温也没能阻止人们游玩的步伐,再一次体现了中国的人口众多,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强大精神。为了更好的了解拙政园,专门请了导游引路、详细的讲解,让我们一步步随着讲解员的脚步,走入了一个宽阔、美丽而又神秘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东北街178号,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同时也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拙政园以其精巧的设计和悠久的历史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探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拙政园是始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由当时的进士、明嘉靖年间的御史王献臣设计并建造。王献臣在仕途失意后,决定归隐苏州,并买下土地,历时16年建成拙政园。园名取自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的“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意在表达王献臣归隐后的心境和对园林艺术的追求,在建造过程中,著名画家文征明也参与了设计蓝图,展现了文人园林的意趣和山水画的意境。拙政园因此成为了典型的文人写意山水的宅园,不仅在园林艺术上有所贡献,也为绘画史、园林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而文征明的参与则为其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此后,拙政园历经多次转让和更名,但王献臣作为其首位主人,为园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拙政园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典型的江南园林的特点,淡雅、自然、精致。园内建筑以白墙、灰瓦、栗柱为主要特色,与周围的山水环境融为一体,给人以宁静、和谐的感觉。同时,园内的建筑风格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如儒家思想的“天人合一”、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拙政园占地面积52000平方米,又分东园、中园、西园三部分。东园山池相间,点缀有秫香馆、兰雪堂等建筑。西部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其中主体建筑鸳鸯厅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中园是拙政园的精华部分,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主体建筑远香堂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主景东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纷披,两山溪谷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面船舫形的“香洲”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鼎足之势之势,都可随势赏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拙政园的见山楼三面环水,两侧傍山,底层被称作“藕香榭”,沿水的外廊设吴王靠,小憩时凭靠可近不雅游鱼,中赏荷花,远则园内诸景如画一般地在眼前缓缓展开。上层为见山楼,陶渊明有名句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荷风四面亭:亭名因荷而得,座落在园中部池中小岛,四面皆水,莲花亭亭净植,岸边柳枝婆娑。亭单檐六角,四面通透,亭中有抱柱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拙政园的东部明快开朗,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中部为拙政园精华所在,池水面积占三分之一,以水为主,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西部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装饰华丽精美,主体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卅六鸳鸯馆。拙政园的整个环境虽由人做,自然生态的野趣却十分突出,尚保留着明代建园之初的风范,被认为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和中国园林艺术的珍贵遗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拙政园门的设计也是有讲究的,不仅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追求,也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哲学思考,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美学,每个门都有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象征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正门:拙政园的正门设计简洁而庄重,其砖刻门额“拙政园”三个字,是1960年新建大门时的复制作品,体现了园林的历史沿革和文化传承。这个门额的设计简洁明了,字体古朴,与园林的整体风格相协调,为游客提供了一个进入古典园林的仪式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大门左右门洞额:新大门的左右门洞额分别为“入胜”和“通幽”,这两个题词不仅具有指示性,还富含诗意。“入胜”意味着进入一个胜境,而“通幽”则取自唐代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名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寓意着通过这个门,游客将进入一个静谧而深远的园林世界。这两个题词不仅美化了门洞的视觉效果,也为游客提供了心理上的引导和期待。通过门的设计,游客能够感受到园林的精致、文化的深厚以及游览的愉悦和期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拙政园的室内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空间美学,通过巧妙的空间划分和视觉设计,营造出既开阔又深远的视觉效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室内家具陈设展现了明代家具的典型特点,如远香堂内的四面厅装置玻璃长窗,便于从室内观赏外部景色。香洲作为临水而建的仿舟船形象的舫厅(旱船),其内部陈设包括大镜前长靠背、圆台、靠背二只相向而置,以及壁悬木雕“海兰竹”挂屏等,展现了明代家具的精致和艺术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了导游的引路,我们就没有走马观花了,仔细观看了拙政园里的每一个细节,包括拙政园的窗户和地面砖画,其窗子的设计都充满了艺术性和文化内涵。这些窗子不仅具有实用性,如放进光线和新鲜的空气,更重要的是,它们充当了天然的取景框,将美的对象间隔起来,形成了独特的景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窗户被视为画框,而花园则永远在窗外。这种观念在拙政园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使得每一扇窗外的四季景色都各不相同,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拙政园其地面砖画设计都充满了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地面砖块的花纹代表着不同的意思,其中右边方方正正的地砖是供女人走的,体现了古代对女性的规范和期望,即规规矩矩、方方正正。而右边的石头形状像一个人字型,则是供男人走的,寓意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象征着当时居住在此的文武大臣的地位。此外,拙政园的地面砖画还采用了海棠花朵形、蝙蝠、铜钱荷花等图案,这些图案大多是用鹅卵石和瓦铺成的,寓意长寿富贵平安。这些设计不仅美观,而且富有深厚的文化意义,使得拙政园成为了一座集美学与文化于一体的园林艺术瑰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拙政园以景观居主要地位,以人工山水景观为主题。园中的池塘、假山、石桥等元素都精心布置,呈现出山水画般的美景。通过运用不同的水景、山石和植物来创造出变幻的景观,使人们在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1年,拙政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拙政园与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共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苏州园林(拙政园-留园-虎丘)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出这座园林,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也深深地被拙政园的建筑及园林所折服,园中的建筑和景观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呼应,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魅力,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更让我感慨拙政园的设计体现的深深的人文关怀。无论是从整体规划到细节处理,都充分考虑了人的需求和感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编辑:葡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摄影:葡萄,娜娜,部分来自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时间:二零二四年八月十一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地点:苏州拙政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