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大爷

李木

<p class="ql-block">  陶大爷是一个孤寡老人,住在我家后街的两间土房子里。</p><p class="ql-block"> 我们营子是一个有一百五十多户人家的村庄。那时家家几乎都是七、八口人的家庭,有在生产队劳动的男女劳力,有上学的学生,有嗷嗷待哺的幼儿。唯有陶大爷一人一户清清冷冷的过日子。</p><p class="ql-block"> 陶大爷叫什么名字?村子中也很少有人知道,大家都称呼他“陶二”,大概他在家中排行老二,又没有上过学,所以陶二就是他的名字了。</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的陶大爷已经是六十多岁的人了。他中等个子,一副憨厚可掬的笑脸儿,背略有点儿驼。夏天穿着一件蓝色的对襟上衣,一条青色的免裆裤子,冬天也是蓝色的对襟棉袄,青色的免裆大棉裤,头上戴一顶褐色的毡帽,毡帽两边儿垂着耳朵,右手戴着一副用山羊皮做的套袖。</p><p class="ql-block"> 我曾经好奇的问奶奶,谁给陶二做衣服鞋子?做饭吃?陶二为什么没有娶上媳妇?奶奶告诉我:陶二自己会做饭,只是过大年时蒸豆包,他不会做,就请邻居帮他蒸豆包。他的衣服和鞋子及行李都是大队出钱买布料,派女劳动力帮助拆洗后做好的。奶奶说:陶二年轻的时候也上过几回媒人,只因陶二的母亲嫌弃人家女方脚大,辞退了媒人。挑来挑去,给陶二的婚姻耽搁了,所以光棍儿一个。奶奶说陶二有时与村里人闲谈,多次说起他母亲辞退媒人的事,颇有怨言。</p><p class="ql-block"> 我听后想,这位母亲用自己的眼光替儿子挑媳妇,结果耽误了儿子一生,太不明智了。看陶大爷孤孤单单的样子,他母子可能都悔不当初了。</p><p class="ql-block"> 其实陶大爷的父母早就去世了。陶大爷到五十七、八岁时就享受了五保户待遇,大队和生产队都不让他再去田间参加生产劳动,供养他生活需要的一切。生产队每年都派人给他修房子,大队定时给他送吃穿用度,陶大爷对他享受的待遇非常满足,每次生产队或大队派人送东西给他时,他都老泪纵横,抹着眼泪连连说:这些东西还有呢,够我用了,够我用了。他非常珍惜集体给他送来的柴米油盐等项用度,平日里省吃俭用,不浪费,不外借。用他的话说就是,不糟蹋集体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物质极度匮乏,集体供给他的用度也是刚好满足需要而已,但陶大爷为了节省费用,也会挖野菜,把野菜掺到米面中去吃,为的是节省下一部分粮食;也会摸黑儿不点灯待着,为的是省下一些灯油;也会自己上地里拾些柴草,为的是省下集体送的烧柴。</p><p class="ql-block"> 有邻居去他家中借米借盐,他都必须让人家还回来。有人图小,赖着久久不还,他就去索要回来。有人背地里说他,死心眼儿,不会用集体的东西维人。</p><p class="ql-block"> 村里有些人对陶大爷的做法不理解,有人质问他:老陶头,你是个绝户头子,集体供你吃穿用,你那样节省图个啥?陶大爷也不生气,笑哈哈的回答:我白吃白喝集体的东西,不省着点儿用,那怎么对得起共产党对我的照顾呀?听的人哑口无言。</p><p class="ql-block"> 社会主义集体的甘露滋润着陶大爷的心田,他把一颗感恩的心融进了日常的行动。</p><p class="ql-block"> 农村那些年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热潮,倡导改良土壤,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提出“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的口号。各生产队向农户分配任务,每个农户在春耕时要向生产队提交几车粪肥,生产队集体也开始沤肥。陶大爷因为是独户,生产队没有给他派任务。但陶大爷却毫不犹豫地承担起了积攒粪肥的任务。他拴了一副柳条筐挑子,打磨了一副木头扁担,用粗铁丝定制了一副粪叉子,开始了沿街串巷捡粪的劳作,这种劳作陶大爷一直坚持了几十年,直到他病重不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陶大爷捡的粪大都是猪粪,也有一小部分是驴粪。那时节村子每户人家都仅养一至二口猪,而且均都是散养。到了晚上才将猪圈起来。村子里有专职猪倌,早晨六点左右,去生产队劳动之前,猪倌就会在一个较开阔的地方,大声吆喝着:撒猪了——,撒猪了——。后来改成吹河螺筒。寂静的村庄,早晨正在吃早饭的人们,听到吆喝或河螺筒声响,每户都会走出一个人来,往指定的地点赶猪入群儿。全村一百五十多户人家,二百多头猪汇聚在一起后,猪倌才会将这群猪赶着往营子下坎的荒地里去放牧,直到太阳落山,生产队收工后,猪倌才将猪赶回来,村街上又再次响起:圈猪了——,圈猪了——,或河螺筒声,各户人家又都到猪群里将自家的猪赶回来。就在这早撒猪晚圈猪之间,每头猪都要拉几泡屎,二百多头猪顺着村道往荒草地赶,一路哼哼唧唧的走着,一路排便,陶大爷就挑着粪筐担子,手持粪叉跟在猪群的后面捡着猪粪。有时两个粪筐都捡满了,他就急匆匆地挑着担子,往自家门前粪坑赶去,将一担子猪粪倒进粪坑后,再去追赶已经走的很远的猪群。直到猪群进入下坎的荒草地后,他才返回。</p><p class="ql-block"> 因为村庄里各户都有几分自留地和小菜园儿,每户人家撒猪和圈猪时也大都拿着一个粪箕子,随手将自家猪或他人家的猪拉的屎捡回去,用作自留地和小菜园儿的追肥。</p><p class="ql-block"> 所以每天跟着猪群后面捡粪的人很多,但因为陶大爷用的是一副挑筐,盛的猪粪多,别人粪箕子小,盛的少,陶大爷在别人回家往粪坑送粪的时段,又能捡一筐。陶大爷后来总结经验,捡满一挑筐后不再往家送,而是倒在路边儿,这样就能一直紧紧地跟着猪群后面,多捡许多猪粪,等猪群进入荒草地后,陶大爷才分别将两挑子猪粪再送回自家粪坑。</p><p class="ql-block"> 陶大爷一丝不苟捡猪粪的劲头,有时会与其他捡猪粪的人发生矛盾,因为一泡猪粪,陶大爷把粪叉子伸过去了,那人也把粪耙子凑到了跟前,陶大爷并不相让,手持粪叉,麻利地将一泡猪粪抢到自己粪筐内,那人急得直嘀咕:你认真个啥?集体又不缺少这一泡猪粪。陶大爷也不与人争辩,继续回头捡旁边的猪粪去了。</p><p class="ql-block"> 进入冬季后,村庄里的猪不再放牧了,但各户都将猪散撒着,猪在营子中来回乱窜。在凌冽的北风中,人们都畏缩在土炕上,守着火盆儿过冬。陶大爷却依然挑着他那副条筐,走街边,串胡同,跟在那些散撒的猪、驴后面,捡着猪粪和驴粪。只是手中又多了一个小煤铲子似的工具,碰到冻在地上的猪粪、驴粪,陶大爷就将挑子从肩上放下,用小铲子一点儿点儿铲到筐中。</p><p class="ql-block"> 陶大爷就是在整个冬日里也从未歇息的人。每天你都会看到一个挑着一副柳条筐,在村里的犄角旮旯、房前屋后捡粪的老人。他的毡帽上挂满霜花,没有戴手套的手黑黝黝的,手背上暴露出粗粗的青筋,肩头的扁担磨得亮铮铮的,像被石蜡打磨过一般,驼了的脊背,被一挑子粪肥压得反而挺立起来,迈的步子越来越坚实了。</p><p class="ql-block"> 人们都夸:陶二身体越来越硬朗了!</p><p class="ql-block"> 春节刚过,还没有走出正月,陶大爷就又挑起粪挑子,开始捡粪了。这时村庄各户的肥猪都宰杀掉了,猪少了很多,捡一挑子粪,需要在村中转好几个圈儿,但陶大爷仍然坚持着。有人劝他:新正大月的,在家里多歇几天吧。陶大爷笑笑说:我待不住,惦记着这些猪粪呢。</p><p class="ql-block"> 陶大爷将他整个身心都投入到这为集体捡拾猪粪的劳作之中……</p><p class="ql-block"> 春天到了,各生产队开始往耕地里运送粪肥了。陶大爷是第二生产队的户,自然陶大爷捡的粪肥就归第二生产队使用。陶大爷捡的粪纯纯的,不掺杂任何杂草和灰土,质量上乘,格外受欢迎。其他农户都是将纯粪肥留作自留地和小菜园使用,交给生产队的粪肥都是柴草灰和乱杂草沤的,根本无法与陶大爷交付的粪肥相比。生产队长在社员大会上多次表扬陶大爷这种“一心为公”的思想,号召大家向他学习。陶大爷听到表扬后,非常高兴,他说:我也是靠集体养活呢,我应该做的!</p><p class="ql-block"> 陶大爷捡的粪肥,每年春耕时生产队都派好几个男劳动力来淘挖,淘挖出来的纯粪肥要掺上一些墙根土,否则肥力太强,同时掺上土后,也能多上几亩田。陶大爷一年捡的粪肥,会够生产队追撒一大片耕地的,而这片耕地秋后的粮食产量要比其它地块儿高,因而陶大爷捡的肥就成了抢手货,其他几个生产队长都向大队提出:陶二的生活是靠全大队供养,他捡的粪肥也应该轮流分给其他各生产队,只让第二生产队使用是不合理的。争来争去,大队只好做一个决定:今后第二生产队要负责陶二一部分生活用度,陶二捡的粪肥仍给第二生产队使用,争执这才罢休!</p><p class="ql-block"> 那时路过陶大爷门口,他家门口的粪坑总是那么大,黑黝黝的粪肥,高高的隆起,结结实实地堆放在一起,远远地望去,像一座山峰矗在那里。</p><p class="ql-block"> 那年全大队推选学习毛选(毛泽东选集)积极分子,许多人都举手赞成选陶大爷,后来大队革命委员会综合考虑,没有批准。</p><p class="ql-block"> 陶大爷七十多岁时患病卧床了,大队和生产队就派劳力去伺候他,过些日子他在外地的侄儿来了,将陶大爷接走了,陶大爷走时对前来看望他的邻居颤颤巍巍地说:我那副挑筐放在你家,给我好好的保管着,我病好后回来还要用它捡粪的……</p><p class="ql-block"> 后来陶大爷在侄儿家去世了,大队送去了安葬费用。陶大爷居住的两间房子也被邻居买去拆掉了。村里人听到陶大爷去世的消息都说:老陶头知恩图报,是个好人!</p><p class="ql-block"> 那个挑着柳条担子捡粪的老人从村街上消失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