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西山,著名的旅游景区。当你游览时,都会穿过山麓上的茶马花街,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很少有人注意到位于上山方向左边的栈道口处立有一块碑,上书“升庵亭”,顺势往前方看,山坡上一方极普通的小亭即为“升庵亭”。 如果你有心的话,从升庵亭左手边转下去,走下树林中幽幽的石梯,就来到位于公路旁的“升庵祠”。 升庵祠,位于滇池之滨的高峣村,是一座不起眼的祠堂,很多路过的人们都在不经意间匆匆而过。但这里却是1987年公布的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升庵祠原为“碧峣精舍”,系杨升庵故友、乡绅毛玉(高峣人)的私人庭园。当时毛玉任吏部给事中,与杨慎友情笃深,在“议大礼”的政治斗争中,被逮下狱,廷杖创发至死。 明嘉庆十六年(1537年)杨升庵将其买下,改建为“紫翠新居”作为居所和讲学著述之地直至去世。明万历初年,云南布政史刘之龙将“碧峣精舍”改建为“太史祠”,供奉杨升庵的画像。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云贵总督范承勋重修太史祠,题额为“碧峣书院”。咸丰七年(1857),重建,改名“升庵祠”。 升庵祠是一座三院三殿的中式庭院,背靠西山,面临滇池,旁有清泉,花木繁盛,幽雅秀丽。 祠内古木参天,楼台亭阁巍然肃立,祠堂静谧。 走进升庵祠大门,左手边的木刻上,撰写着杨慎著名的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走进大门的正对面,镌刻着“炳耀南天”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升庵祠为砖木结构,由门楼、大殿、配殿构成四合院。 天井有相传杨升庵所植的一对香椽树,春夏之季,香气飘溢。 正面的大殿为单檐歇山共五间,陈列着杨升庵的生平介绍。 杨升庵,名杨慎,号升庵,明代文学家、学者、官员,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成都新都区人。 杨慎官至翰林院修撰(皇帝的秘书),嘉靖三年(1524年)卷入“大礼议”事件(一场明世宗能否改换父母的重大争论),触怒世宗,被杖责罢官,谪戍云南。自此他在云南度过的余生的三十五载,在文学、史学、哲学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还将“春城”的雅号赐予了昆明。 杨慎在滇南三十年,博览群书。其诗词曲各体皆备,自有一定的风格。其诗沉酣六朝,揽采晚唐,创为渊博靡丽之词,造诣深厚,独立于风气之外。 著作达四百余种,涉及经史方志、天文地理、金石书画、音乐戏剧、宗教语言、民俗民族等,被后人辑为《升庵集》。 祠东原有明初修建的普贤寺,明末,徐霞客游滇登太华山时曾在此驻足,后来便将普贤寺维修后辟为徐霞客纪念馆。 这是一座古朴清幽的四合院落,园内古木参天、树影斑驳、花木繁盛。 松柏掩映间有一座坐西朝东的大殿端严屹立,殿内正中塑有一座徐霞客的半身雕像。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今江苏江阴人,我国明代伟大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 他毕生从事旅行考察,足迹广远,成就丰硕,做出了超越前人的重大贡献,被誉为“千古奇人”。所著《徐霞客游记》被誉为“千古奇书”,涉及广阔的科学领域,内容丰富,具有多方面的科学价值。 毛主席曾说过:“如有可能,我就游历黄河、长江,从黄河口子沿河而上……翻过长江上游,然后沿江而下,从金沙江到崇明岛。我有这个志向……我很想学徐霞客。” 1638年的夏天,51岁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来到云南昆明,乘小船横渡草海,在准备游览滇池西岸的太华山(今昆明西山)路经高峣时,他拜谒了这座为纪念状元杨慎修建的太史祠(今升庵祠),并在内歇息用饭。 一天之中,徐霞客两上两下西山,转而行向滇池,赞誉道:“遥顾四围山色,掩映重波间,青蒲偃水,高柳潆堤,天然绝胜。” 徐霞客写下了《滇游日记》的开篇之作《游太华山记》,写道:“草间舟道甚狭,遥望西山绕臂东出,削崖排空,则罗汉寺也,又西十五里抵高峣,乃舍舟登陆高峣者,西山中逊处也”,让“千百年莫之一睹”的边疆胜景第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昆明升庵祠,古香古色、底蕴丰富,既有纪念杨慎的祠堂,又有纪念徐霞客的纪念馆,虽然不大但很值得一看,让人们在了解历史事件,瞻仰名人传奇的同时,增加自己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