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人言:“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人类的文明能够薪火相传离不开书籍的力量,离不开人们对知识的崇拜。捧一本书,择一清凉处,在蝉鸣鸹躁的午后,邂逅文字,得一片宁静,这是老师暑期的福利。“教”与“学”是分不开的,时常于字里行间行走,这是为师之道的源头活水。</p> 读书分享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堂教学研究正日益受到教育理论界与实践界的高度重视,这是因为课堂是教师最熟悉、最经常,乃至最重要的工作与生活的场域,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只借助课堂才能真正得以落实。《高效课堂: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围绕高效课堂这一主题,从先进理念的引领、课堂系统的优化、教学行为的转变三个侧面,对教学活动的五个环节—二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进行了系统的剖析和深入的诠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无疑,借鉴先行者的教育经验是一条捷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不是纯理论的书籍,而是一个个真实的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热门的教育案例。“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实生活中诸多的事实,说明了光有爱是不能够改变一切的,不要把爱太神化了。爱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光有爱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教育智慧,爱≠专业水平。作为教师,既要有爱心,又要有教育智慧,才能有效地教书育人。 </p> 语文1组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这并不陌生,却又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是我的学生,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沉思良久,书中的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对自己的学生要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这样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能让我们教师不知不觉地走进学生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多彩的心灵世界,换位思考可以让教师和学生们零距离沟通,打造一条无障碍通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呢?教育智慧就是从从日常善于捕捉的点滴小事中来,从科学的思维方式中来,从概括反思中来,从良好的心态中来。只要我们学会换位思考,向研究型教师努力,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明了化,你可以发现:原来教育可以如此轻松又愉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解利娟读《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麻烦制造者”,在案例42 中提到了这样一个男生。这位同学在英语课时放着自己桌子上的透明胶不用,却拿着同桌的透明胶使劲“挥霍”,让他还他还不肯。于是这名老师从他手上拿过透明胶,还给了同桌,并教育了一番,但遗憾的事并没有起到作用,这位同学从抽屉里拿出一元硬币丢给了同桌,继续大肆挥霍,老师再次夺回他手中的透明胶,并将一元钱还给了他,告诚到:“要经过人家同意才可以不能这么霸道!”接着作为男生整理好书包,转身走出教室,10 分钟后又回到教室,坐在位置上,放下书包,再次走出教室,走向厕所,下课铃声响他才回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着这个案例,我的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曾经在班里遇到过的几位“麻烦制造者”,在我已有的经验里,我认为课上不适合与这位学生进行争执,因为这样不仅会打乱课堂节奏,还会让教师陷入被动,这位学生显然不是一位好说话的乖宝宝,只要他不影响其他同学听课,他自己的个人问题可以课后找他商讨。但不得不承认,即使我知道怎样做,依然难免会被这类学生气得够呛,所以我十分理解这位老师的痛苦。但是王老师给出了另一种角度的思考。他认为在课上不论多么强悍的学生老师都要避免激化矛盾,不要和学生起正面冲突,那样就会正中学生的下怀,不要往学生的枪口上撞,不给某些学生表现自己强悍的机会。在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就把这位捣乱分子“干”在那里,让他想发威也找不到借口。比如询问一下“我不明白,你也有透明胶,为什么非要用他的?”如果他回答说“他的透明胶比我的好用。”那就让他接着用,从别人那里借一个给同桌,结束这场谈话,继续上课,避免矛盾,把这位同学晾一晾,下课再找其谈话,彻底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和成长史,了解他与家长、教师、同学的关系,找到问题症结,再加以引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遇到这种学生,不要越姐代庖主持正义,而是把它看成一个有趣的研究课题,而不是一个麻烦。没有一种好奇的、研究的心态,就会连续犯错误,使自己陷于被动。有了研究心态,它就会冲淡教师的道德义愤,心情就会比较平静,这种平静是最能“镇”住对方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何淑秀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师要会换位思考,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这个词并不陌生,却又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们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孩子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唐菲菲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span></p> 语文2组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进辉教授指出:“备课生活化,生活备课化“应成为这一种基本的教育理念,我是十分赞同他的主张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活既是学生学习的条件和环境,又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即服务生活,造福生活。这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不谋而合的。作为教师,不能把备课单纯地和生活割裂开来,唯备课而备课,心中无生,这无疑是违背教学规律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教师,首先要热爱生活,进而跳出生活,把自己来源于生活的独特体验融入到知识体系中去,传导给学生,课堂才能鲜活起来,才能更贴近学生的需求。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刚毕业的老师更易受孩子所喜欢,因为他们的生活距离学生更近,反而,老教师由于受经验的约束,不变更自己的思想,不做到与时俱进,不如年轻老师更受孩子欢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手中无“教案”,心中有“教案”。这是我读完这篇文章最大的感受。手中无教案不是说教师没有备课,恰恰是教师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去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只是没有体现在我们所规定的教案上罢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反观我们的备课,从我刚踏上工作岗位开始,二十多年过去了,备课的形式一变再变,但本质依然没有改变过。各种形式的备课大都为了迎接检查、考核,很少能有为上好一节课而备课。甚至于为了教学方便,教案、课件都是直接拿来主义,教师照本宣科,问题、答案,事无巨细,基本省略了教师的备课过程,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实际。这样的备课、上课又怎能高质、高效?细细想来,实在可悲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陈传明读《高效课堂》</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高效课堂》书中提到科技进步带来的信息的高效利用,"网络教案"随之应用而生,集体备课成“教案之和”的代名词,“拿来主义”更是多数教师的惯用做法。备课已成为一种形式,一种任务,一种负担,成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不得不应付了差事。教师片面的认为备课就是“背课”,教师经常把上课说的每一句话、教学过程每一个环节所需要时间,甚至哪里需要停顿,哪里是重音等都写在教案上,把教案背的滚瓜烂熟,然后在课堂上照“案"宣科地上课。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常常是眼中无人,整个课堂就是自己在“背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到“背课”,我深有感触,我觉得我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的“背课”人。经常自己想当然地把教案“背”下来,觉得只有这样才可以胸有成竹地走进课堂。殊不知学生是多变的,课堂上会面对各种超乎预期的“预设“情况,“背课”是割裂了预设与生成,课堂上也容易闹出笑话。以后的备课中,我还是要用现代教学设计的理念来精心备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魏书生老师在回答别人问他“你备这节课用了多长时间”时,耐人寻味地说:“我的前半生。”备课的过程是教师为了能很好地实现自己作为教书育人的专业人员的任务,不断学习、增加知识、提高能力、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备课体现的是教师对专业发展的追求,是教师不断成长的途径。真正好的备课是教师高尚师德的表现,受教师责任心和事业心的牵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树立终生备课的理念,并在专业生活中戮力践行。终生备课的方式和途径,最主要的就是读书、思考、科研、实践。读书是自我的充实,是为了有更好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实践,是教师工作的根本,实践中、实践后还需要通过反思来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反思后再实践、再研究,并提炼经验成果,作理性概括,物化为文字,在文字表述的过程中梳理思想、提升认识。然后再读书、再实践,如此周而循环,终教师一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李晓凤读《高效课堂》</span></p> 数学组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近,我阅读了一本关于高效课堂的书籍,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打造一个充满活力、高效运转的课堂。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自己以往在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并收获了许多宝贵的启示。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书中提到,高效课堂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回想起自己曾经的教学,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是否真正对所学内容感兴趣。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还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我深刻认识到,要打造高效课堂,首先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的来说,这次阅读让我受益匪浅。我深刻认识到,要打造高效课堂,不仅需要教师的热情和努力,更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技巧。我相信,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将这次阅读的收获运用到实践中,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高效、有趣的学习环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胡旭东读《高效课堂》</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始终在寻找能够优化课堂、提升教学效率的方法。《高效课堂》这本书第一章节——“备课:在研究中预设教学的曲调”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通过深入研读,我获得了许多关于如何有效备课的宝贵启示,也更加明确了自己在教学道路上想要达成的目标。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备课这一环节中,我发现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备课并非简单地将知识点罗列出来,而是在深入研究教材、学生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预设出符合教学实际的“曲调”。这种“曲调”不仅包含了知识的传授,更融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情感的培养。因此,我的目标是,在备课过程中,更加注重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对学生的精准分析,以及对教学方法的创新探索。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数学教学为例,我在备课时会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会深入研究教材,把握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和逻辑结构,确保自己能够清晰、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其次,我会对学生的学情进行深入分析,了解他们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困难,以便在教学中能够因材施教;最后,我会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创新,如使用多媒体教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这次读书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了备课在高效课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继续深入研究教材、学生和教学方法,努力预设出更加优美、和谐的“教学曲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陈豹读《高效课堂》</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王晓春老师通过许多鲜活的教育案例,展示了如何将教育的智慧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这些案例涉及到不同的学生和情况,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通过这些案例,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智慧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此外,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常见的教育误区。这些误区包括过分依赖教材、过分强调成绩等。这些误区让教育变得机械化和功利化,忽视了教育的真正意义。因此,教育的智慧需要教师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能够摆脱这些误区的束缚,探索更有效的教育方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马小娟《教育智慧从哪里来》</span></p> 综合组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继续深入《高效课堂》的阅读,今日章节让我对“因材施教”有了更深的认识。书中通过实例展示了针对不同体质、不同兴趣的学生,如何灵活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实现最佳教学效果。这不禁让我反思,在日常教学中,我是否足够关注每位学生的独特性?未来的课堂上,我将努力实践个性化教学,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中成长。此外,书中关于评价体系的论述也给我很大启发,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是我教学改进的重要一环。此书,如同灯塔,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汤双双读《高效课堂》</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暑期过半,我在 7月 29 日再次沉浸于《高效课堂》的阅读中。这次,我更加关注书中关于“因材施教”与美术教学的结合。美术是一门充满个性的学科,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和创作方式。书中提到的个性化教学策略,让我意识到,在美术课堂上,我应当更加细致地观察每位学生的兴趣点和优势,为他们量身定制学习内容和方式。同时,我也开始思考如何构建更加开放和包容的评价体系,不仅评价学生的作品成果,更关注他们的创作过程和情感表达。这样的阅读体验,让我对美术教学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和信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徐燕读《高效课堂》</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期开始研读《高效课堂》这本书,“高效课堂”是高效性课堂的简称,指的就是能达到较高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的教学课堂,这本书分为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五个章节。系统的向我们讲述了怎样打造高效课堂。让我重新认识,更加系统的学习了各个环节。首先备课要制定教学目标,备教学内容,备学生,备过程,备问题等。在备课过程中,要始终注重对教材的深入解读。只有真心理解教材的意图和深度,才能为学生提供更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同时,也要非常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结合音乐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王紫俨读《高效课堂》</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分享的意义和价值就是能从中得到一些感悟,从自身出发,再从书中得到一些帮助,从书中看到的办法去实践、改进,再一次从中得到领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因阅读而有思想,因有思想而站立。三尺讲台,一杯清茗,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沉淀,遇见更好的自己。“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才是作为教师本身最美的风景!相信老师们将继续潜心阅读,享受阅读的过程,丰盈自身的修养,定能在阅读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成为点亮学生智慧心灯的那道光!</p> <p class="ql-block">编辑:骈欣茹</p><p class="ql-block">校对:陈传明</p><p class="ql-block">审核:姜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