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岭茶话:万松林别馆—— 李德立的玻璃屋

山童

<p class="ql-block">1996年庐山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个“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地。而有着百余年历史的近代别墅,有幸成为“文化景观”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自十九世纪末,因英国传教士李德立以不光彩的手段,租借庐山牯岭4500亩山地,规划建设避暑胜地,荒山野岭的牯牛岭日趋繁华起来。西风吹上牯牛岭,东西两谷的山地溪旁,一座座教堂拔地而起,一栋栋别墅日趋增多。西洋教堂的晨钟与山间庙宇的暮鼓交相呼应。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庐山作为国民政府的“夏都”,牯岭更是成为国际都岭(市)让世人瞩目。牯岭上空飘散的不仅仅梅干菜烧肉的香味,还有阵阵牛奶和面包的香味让人垂涎。</p> <p class="ql-block">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美、英、法等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把九江辟为通商口岸,设立"租界",划分势力范围。1867年,圣公会、伦敦会、循宣会、浸礼会、内地会 等外国宗教派系也随之先后在九江设立宗教组织,发展信徒。并成立赣北、鄂东教区,辐射湖北、安徽。1886年的冬天,英国基督教美以美会年轻的传教士李德立, 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登上了牯岭。正是李德立这一"登",使得原来四野荒凉的牯岭从此翻开了新的篇章。</p><p class="ql-block">在这之前,李德立也曾在庐山购地,先是在庐山山脚下狮子庵附近购地,久不成议,只好放弃。后又想在九峰寺地域购地,但和该寺和尚继慈交涉时,因一方要价太高, 一方无力支付,发生争执,继慈和尚竟举起铁拐,将李德立赶出庙门,李德立只好落荒而逃,宣告购地失败。这次来到牯岭,他认真地总结了前两次购地失败的原因,经过几年的惨淡经营与投机,1895年夏,李德立组织英国汉口教会的亚基伯、阿琪巴克、班伯、施伯珩等六位教士来牯岭进行详细考察,制定购地方案。为了取得长冲这片土地的开发权,李德立以民间人士的身份,同清朝的县、道衙门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诉讼,诉讼案直达清廷的总理衙门,最后"改购为租",李德牯立胜诉。1895年冬,李德立与清德化县政府订立租借契约。11 月29日,九江道台与 英国驻九江领事签订 《牯牛岭案件解决协 议条款》。这个条款 规定将牯岭长冲一带 土地租给李德立建屋避暑,租期999年,每年租金1200文银。随后,李德立先后成立租借地的管理机构:托事部,设立办事机构:牯岭公司,以后又成立市政议会,全面主持和控制了庐山的开发与建设。</p> <p class="ql-block">随着李德立对牯岭的不断开发,从1895年至1905年经过10年的经营,牯岭的别墅建筑在河东路、河西路沿长冲河谷展开;英国自然式园林沿着长冲河谷呈轴线铺就,区内道路顺山势以石筑成,纵横交错,体现 了一种特有的繁荣。按李德立的"波赫尔规划",竣工了各种式 样、各种风格的别墅147幢。到1917年,西方文化和艺术已在牯岭深深的扎下了根,并迅速与本土文化相融合。此时,庐山的各式别墅达560余幢。这些别墅分别为英、美、德、俄、法、瑞典、芬兰、挪威、奥地利、意大利、丹麦、瑞士、日 本、葡萄牙、比利时15个国家的国民所建。荷 兰、捷克等国紧随其后,也相继来庐山兴建别墅。至1933年,牯岭别墅达848幢,形成了一个有欧洲、美洲、亚洲 等18个国家的居民同住一山的“洋味”十足的小社会。</p> <p class="ql-block">1896年春,初上庐山不久的李德立为自己在东谷小河旁保留了一块地皮,准备用来给自己建造别墅。可能是因为他的太太不在山上,把别墅建在哪里或建成什么式样,他一时难下决断,因此也就一直拖而未建。 1898年冬,他终于在牯牛岭的南端、医生洼的东口选定了他的私宅地皮。 这个地方,东濒长冲河,西靠松树路,左有日照峰,右有吼虎岭,面对大月山,水源丰富,阳光充足。</p><p class="ql-block">深隐于万松林间的李德立的别墅为一层楼,原叫香山路479号,现在称河西路86号,坐东朝西。四面墙中有三面是以窗代墙。一长排从屋檐一直落地的横推式大玻璃窗,使得这座别墅颇有日本建筑风格。玻璃却是彩色的,有如我们在教堂里常见的那种。庐山人叫它"玻璃屋"。从屋檐直至落地的整体玻璃墙分为两层:下层为长方形,可左右推拉,未加刻意粉饰;上层与屋檐相接,用图案精美的格固定。固定的玻璃与可推拉的玻璃窗有机组合而富于变化,洋溢着浓郁的英国乡间别墅的情调。别墅的正门也是由大玻璃组成,与玻璃墙相连。为了突出大门 的位置,大门的屋顶呈缓坡三角形,略高于其他屋顶。于是,在玻璃大门的上方,便多了一块用红色雨淋板装饰的三角形屋面,使大门多少有了一点庄重感。在长长的玻 璃墙的北端,又耸起了一个六角亭屋顶,与最南端的缓坡三角亭屋顶遥相呼应,使别墅主立面多了几分摇曳的美感,也弥补了整体玻璃墙所易产生的单调。很显然,李德立别墅由整体玻璃墙隔成的内走廊,不但使别墅内客厅、卧室采光充分,而且极好地抵御了春天湿雾和冬天寒气的人侵,也为室内开辟了一个比较宽敞畅达的活动空间。李德立并未在别墅前宽裕的场地上再建什么小亭之类的附属建筑,因为别墅内的空间已经足可满足人的需求。就牯岭区域整个别墅群而言,李德立的玻璃屋其建筑风格并无特别突出,算是比较简朴和不显山露水。但李德立这栋别墅位置与造型及建筑风格还是很有中国人的“隐遁”之风。李德立是当时庐山的实权人物,"玻璃屋"常是高朋满座,笑语喧哗。不少有关牯岭的开发规划,建设管理的若干举措都是从这栋玻璃屋流出去的。</p><p class="ql-block">1921年,李德立被委派到澳洲进行商务活动。1928年后,他的主要活动转向了新西兰,他在那里开辟新的旅游胜地。这一年, 他把在庐山上的这栋“玻璃屋”卖给了一个叫李品求的香港人。</p> <p class="ql-block">1933年,玻璃屋的主人又换成了孔祥熙。这位国民政府的“财神爷”住进来后,这栋别墅便被人称作了“万松林别馆”。比李德立更财大气粗的孔祥熙,为了纪念搬入新居的日子,便在他的客厅里举办了一个由庐山上的达官贵人和文人骚客参加的“万松林诗会”。其中有行政院长汪精卫、江西省主席熊式辉、清末诗人陈三立以及民国要员和文人雅士戴季陶、李烈钧、邵元冲、 彭醇士、刘成禺、林尔嘉、许世英、 曾仲鸣、曹经沅、贺鹏武、吴汝澄、鲍庚、王 揖唐、谢远涵、龙榆生、吴鼎昌、陈隆恪、吴宗慈等四 十余人与会赋诗,太虚法师参加并提韵目。诗会采取分韵赋诗的传统方式,以晋代东林寺高僧慧远的《游庐山》诗做韵目,一字一纸团,谁抽到哪个纸团,便以纸团上的字为韵脚做诗。组织者还为未到会的诗人代拈诗韵,会后共成诗75首, 由曹经沅负责编成《癸酉庐山雅集诗草》一册,并请陈三立作序。陈三立虽然对李德立强租牯岭的行径所不齿,但对李德立的玻璃屋和屋前屋后的松林却非常喜欢,他在李德立别墅仅有的两次活动都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关注。一次是在1932年。陈三立八十大寿的庆典活动,因为规模盛大,松门别墅容不下前来祝寿的亲朋好友,只好在李德立别墅举行。这次寿庆活动不仅在庐山,就是在当时的中国文艺界都是一件盛事。上海、南京等地的报刊,都对寿庆活动作了详细报道。这一次是在孔祥熙成为李德立别墅的主人后,陈三立应邀参加了“万松林诗会”,当时包括汪精卫在内的许多党国要人都应邀赴会。但不知什么原因,陈三立并没有作诗。他只是在为这次诗会的诗集所写的序言中留下这样一段话:“抑国事岌岌,迫危亡之会,无所控诉,姑假以写忧而忘世变欤?”其原因或是因他早有“搁笔戒诗”的誓言,或是因当时“国事岌岌”之忧虑。</p> <p class="ql-block">关于此次“万松林诗会”的发起者是谁?有不同版本:一是原国民政府江西省省长熊式辉,一是原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孔祥熙,一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国民政府安徽省政府秘书长曹泾沅。根据多数文献记载,发起者和具体组织者是曹经沅。根据《邵元冲日记》的记载,1933年7月27日,熊天翼(熊式辉)在庐山359号别墅宴请邵元冲、曹镶薇(经沅)、彭醇士、吴鼎昌、谢敬虚等人。席间有人提出在庐山搞一次诗会,并请曹经沅牵头组织招呼。宴后曹镶薇立即发起行诗社,并约散原老人到会。两天后在庐山避暑疗养的民国要员和风流雅士们便云集到孔祥熙的万松林别馆。这时,在庐山大林寺讲经说法的太虚法师以及听课的戴季陶、蒋作宾、张墨君等人也问讯而来。大家听着陈散原老人讲着分韵赋诗的文化传统,希望这次万松林诗会也能照此执行。太虚法师提议以晋代高僧慧远的《游庐山》一诗为韵目,拈字分韵成诗。大家鼓掌赞成。慧远《游庐山》诗为五律,14行,70个字。</span>慧远公的原诗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p><p class="ql-block">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p><p class="ql-block">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p><p class="ql-block">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p><p class="ql-block">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p><p class="ql-block">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p><p class="ql-block">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次诗会的参加者和诗作韵目录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云龙(酉)左景清(万)龙达夫(松) 释·德峻(林)黄伯度(慧)周一夔(远)巴壶天(诗) 李烈钧(韵)许凝生(岩)姚 琮(岩)刘景晨(成)方本仁(清)蒋作宾(清)关赓麟(气)程 臻(幽)丁湖村(幽)曾学孔(栖)吴宗慈(神)程天放(迹)释·太虚(希)蒋 笈(声)吴鼎昌(群)张默君(籁)黄 浓(响)李宣(出)伍非百(山) 杨漱谷(溜) 陈天锡(游·步戴传贤韵) 马宗霍(所) 杨增荤(适)徐宝泰(冥)戴传贤(游)汪兆铭(然)张珩(忘)许崇灏(挥)林葆恒(手)林尔嘉(抚)何承微(云)熊式辉(门)许同莘(灵)邵元冲(关)王揖唐(安)解树强(群)谢远涵(流) 曹经沅(玄) 彭醇士(理) 许世英(弗) 宗 威(腾) 金天翩(腾) 贺鹏武(冲) 刘道铿(天) 林葆恒(是·步李宣龚韵)陈其采(扁)黄 谦(感)黄子献(隔)李宣龚(是)龙沐勋(霄)刘成禺(奋) 程学恂(翩) 林世焘(妙) 郑鹏秋(妙·步林世焘韵)曾仲鸣(同) 曹熙宇(同) 张元群(同)贺良琦(同·三人均步曾仲鸣韵)刘筠友(趣)吴汝澄(自) 沈迈士(自) 祝 谏(均) 陈隆恪(一) 鲍 庚(悟) 平宝善(超) 黄履思(三)向乃祺(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据说汪精卫拈到的是“然”字,其诗为:《癸酉夏集万松林分得然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石廊泉槛意泠然,筚路于今四十年。三面峰峦先得地,一林松栝渐参天。名山不尽烟云变,古迹尤多翰墨缘。鹿洞风流宜振起,伫看户诵与家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次“庐山千载难逢的诗会”载入了民国时期吴宗慈编撰的《庐山志》 中,很多要员的日记里也都记下了 这次盛会。</span></p> <p class="ql-block">李德立的玻璃屋经历了百余年的历史风云。文革期间,曾做过红卫兵宣传队的排练场,以后又作为庐山旅游宾馆职工宿舍,一栋房子分住两三家员工。上世纪九十年代职工搬出,房屋便空置起来。无人管理的“玻璃屋”开始漏风漏雨,门窗歪斜起来。今年初,庐山文旅控出资将玻璃屋全面维修,六月上旬已维修完毕,玻璃屋重新焕发出清新的面容。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玻璃屋保留了原来的建筑风貌,门窗依旧,玻璃光亮,壁橱、门锁、拉手以及室内格局保持原貌不变,室内的几个用意大利瓷砖贴面的壁炉依旧原貌保存。庐山文旅集团将对维修后的玻璃屋进行展览陈列,目前正在筹备阶段,不久将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站在宽敞的走廊间,我们似乎感受到当年万松林诗会的喧闹与欢笑。</p> <p class="ql-block">走廊间这道隔墙,据文革期间在此居住过的人回忆倒是没有,可能是文革后职工搬进来,为了住宿方便加隔的。玻璃屋在民国时期搞过几次类似万松林诗会的大活动,如果走廊中间有隔断,人员肯定是活动不开的。</p><p class="ql-block">还有玻璃屋的进门台阶不知何时有两个台阶?最早只有一个。可能是文革后期几户职工搬进来后,各家分开进入自家时增加的。倘若这次要搞李德立旧居展览陈列,应当拆除一个后来增加的台阶。</p> <p class="ql-block">看到冬天烧柴取暖的壁炉四周贴的意大利瓷砖至今保存完好,可以看出当初李德立建房期间的用材十分考究的。</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大学者胡适在游览庐山后,敏锐的感觉到:“庐山有三处史迹代表中国的三大趋势”,而其中第三个就是“三,牯岭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李德立就是这第三个趋势的典型代表。有人说,李德立是“改变牯岭历史进程的第一人”,也有人称李德立是“一个人改变一座山的历史”。而李德立“李氏山馆”的玻璃屋里演变的故事,便是这座山百年历史的闪耀一瞬。</p> <p class="ql-block">1983年李德立孙女来庐山旅游,曾向庐山有关部门提出,想在山上某地为李德立树 立一块纪念碑,遭断然拒绝。对此,有位名气很响的女作家说,“我不明白庐山为什么就这么小气,李德立改变了这座山的历史,这是客观存在,让大家知道这座山的往事,又有什么不好?就算他当年有过骗地的经历,可毕竟是他,让庐山有了今天。” </p><p class="ql-block">然而,也有位作家感慨的说:“我倒觉得,这是迄今为止庐山所做的最富有血性的事情之一。李德立当年有过骗地的经历,不能简单地用就算二字 来谅解,来一笔勾销,那是一种以强凌弱,趁火打劫,一种不 可饶恕的罪恶。不是小过,而是大恶。”</p><p class="ql-block">横看成岭侧成峰,专家们的意见见仁见智。</p><p class="ql-block">如今庐山尚保留的620多栋的民国时期的别墅群,已成为庐山世界文化景观的重要遗产之一,也是庐山当前发展新旅游的重要资源。我们这些老人们闲暇之时,喝喝茶聊聊天,或是到别墅群里走走玩玩,或是找几本庐山故事书看看,品读这些发生在老别墅里的故事,探寻一些牯岭的历史真相,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p><p class="ql-block">庐山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其深厚且悠然的历史是由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所创造的,不管这些人在这里居住的长短,其足迹或深或浅或依稀,但大家共同创造的“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相联的文化景观”是不容小觑的!</p><p class="ql-block">庐山的故事多,庐山别墅的故事更有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