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嫄陵下悲壮曲

文韵年华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姜嫄圣母陵</p><p class="ql-block"> 姜嫄圣母陵在武功古城南关正街绿野村西边的小华山塬顶,当地人也称“姜嫄墓”。</p><p class="ql-block"> 据司马迁《史记》载:古时武功称有邰方国,为神农氏后裔姜姓所属。有位叫姜嫄的姑娘,美丽勤劳贤慧,被选为帝喾(ku)原妃,生子姬弃。姜嫄从弃小时,便用先祖炎帝所遗留原始农作方法教导他,所以弃从小喜种庄稼,长大后还能辩识土壤,筛选和推广优良品种,教民稼墙,并在炎帝原始农作方法的基础上开创了农业耕作。因解决人们粮食和吃饭问题有功,被帝尧封为农官后稷,舜帝又赐有邰为他的封地。从此后稷受人们世代纪念,他母亲也被尊为姜嫄圣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姜嫄圣母陵坐西面东,原有20多亩大,四周围墙因年代久远己断垣残壁,正面有砖箍石牌坊。每年腊月开始,人们便在绿野村南的祭祀坛和沿墓北坡台阶点腊祭祀,直至正月十五结束。</p><p class="ql-block"> 人们传说正是姜嫄圣母和后稷的福荫护佑,武功及周边地区少遭灾荒。当地人现实的理由就是:你看,姜嫄圣母陵下这二百多亩田地,武杨路东的产量六七百斤,路西的打千斤。咋?路西还不是圣母保佑的么!</p><p class="ql-block"> 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千百年来,雨水冲刷,将西塬上土地表面的营养土层挟带到了川道武杨路西而已。</p> <p class="ql-block"> 姜嫄陵下的旱井</p><p class="ql-block"> 百米高的姜嫄陵下,有一条南北向的武杨公路。这条公路新世纪前起止武功古镇和杨陵镇之间,是六十年代前武功古城做为县城,从杨陵火车站转入转出物资的重要交通要道,所以杨陵火车站自一九三六年建站开始一直名为武功车站,八二年才改为杨陵镇车站至今。那时没有西宝中线公路,西北农学院要去西安宝鸡,也要先北行到武功镇的104西宝省道北线,才能向东向西外出。</p><p class="ql-block"> 至于西宝中线的修建,北线的改道,武杨路向北扩建成杨临(平)路,己是后来的发展了。</p><p class="ql-block"> 武杨公路东西两侧大约200多亩地,大部分属绿野生产大队。路东地低能靠渠水灌溉,但路西地整体西高东低,东西长200多米,呈走水地。浇地时西头刚引水入地,马一样快地就到地东头,淹了武杨路是常事。所以庄稼常常是西头旱死了,东头淹死了。当时的绿野一队地在今一队新庄基西边,于五十年代中将地分为两段修成了梯田,西头是高约1米多的第二层梯田。为了灌溉修了一口旱井,从东边武杨路边水渠引水到梯田下旱井,浇地时再用水车将水从旱井中抽上去灌溉二层梯田。</p> <p class="ql-block"> 姜嫄陵下悲壮曲</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六年春末天旱,绿野一队为给武杨路西二层梯田灌水蓄墒,准备播种棉花。队长派24岁的樊三宝和另一社员,去旱井淘井,把去冬今春风刮到旱井里的枯枝树叶和於泥清理上来。</p><p class="ql-block"> 因为干这活队长不在跟前监督,所以派的这俩社员是自觉性高,手脚勤快的人。果然,他俩前半天找木椽,借辘轳,寻绳索,搭好了架子,架上了辘轳,找好了镢锄,铁锨,粪笼,水桶后就回家吃午饭,约好下午开始下井淘井……</p> <p class="ql-block">  下午一点多,28岁的共产党员,绿野大队大队长徐永顺,刚在大队部院子剃完头洗头时,听见门外“救命”的呐喊声,急得连毛巾都来不及放下,向出事地点跑去。</p><p class="ql-block"> 原来,旱井里枯枝树叶腐烂后,和淤泥混合沤出的有害气体,没有排出。当樊三宝刚下到井底,对上边人的呼叫就没回声了。井上的那位社员急忙下井施救,刚下一半就不行了,恰好有去地里的社员路过,大家赶紧拽绳救了上来。于是呼救的呼救,找风箱的找风箱。</p> <p class="ql-block">  徐永顺一到井边,急忙给腰间绑上绳索。大家一再劝说等一下风箱,给井里扇点空气再说。这位一米八、九的大汉,焦急地挣红着脸说:救人要紧!便下井了。上边人不断呼唤,应答声越来越小,感觉他刚到井底就没了应答声,人们急忙拽绳救他上来,却拉上来了空绳……</p><p class="ql-block"> 县消防队来了,医院大夫们来了,周围大队的人们也来了,向井里通风,消防队员带着防毒面具下井施救,但一切都晚了……</p><p class="ql-block"> 据下井救援的消防战士说,当时徐永顺从后环抱着樊三宝,看样子想把绳子挷在三宝身上先救他,但还未挷上绳子自己就己经中毒昏迷了。</p> <p class="ql-block">  在绿野大队车马大店的南厢房,安放着两位烈士的灵柩。送别的那天,全大队的社员们,扶老携幼,无不失声悲痛……在清晨召开的全公社追悼大会上,当时的公社书记谷枫林,社长郭俊号召全公社向优秀党员干部徐永顺学习,向“三好”社员樊三宝学习,学习他们爱队如家,舍已救人的英勇精神。并宣布向上级申报他们的英勇事迹和烈士称号……</p> <p class="ql-block">  当绿野人们还没有从悲痛中走出来时,谁知两个月后紧随着,一场更大地政治风暴席卷国,“文革打倒一切”开始了,各级政府瘫痪,公检法被砸烂,领导们被批的批,斗的斗,被逼死的死……英雄们的英勇事迹,也被一场接一场的运动风波冲淡了。</p><p class="ql-block"> 1982年,笔者因事找到谷书记,当时他已任外贸公司书记。说到当年,他无可奈何地感叹道:十年内乱,害死了多少人误了多少大事啊!也亏欠了绿野大队两位烈土啊!</p> <p class="ql-block"> 生生不息总是春</p><p class="ql-block"> 两位因公因救人而牺牲的英雄,距今58年了。今年正月初九,樊三宝的老伴也已83岁高寿离世,再次唤起大家对58年前那场姜嫄陵下悲壮场面的回忆和感叹……</p><p class="ql-block"> 聊以安慰的是,两位英雄的家人后辈们,有的参军,上大学,做餐饮,跑运输,务农打工,均已成家立业,现在都幸福平安。</p><p class="ql-block"> 还值得告慰英雄的是,他们当年为之献身的姜嫄陵下这片沃土,已在七五至七六年间,经过全大队社员的艰苦劳动和努力奋斗,平整为便于机械化耕作的一马平川。并配套一口专用深机井,秋夏两料年年丰收。</p><p class="ql-block"> 更值得告慰英雄的是,和全国农村一样,从改革开放到今天进入新时代,绿野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能吃饱穿暖,还家家住进了一砖到顶的绝大多数还是两至三层的楼房。还成了省市县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就象大家顺口溜说得那样:</p><p class="ql-block"> 种地不再交公粮,</p><p class="ql-block"> 国家反倒补大洋。</p><p class="ql-block"> 农村建设大变样,</p><p class="ql-block"> 家家都住新楼房,</p><p class="ql-block"> 条条村道都硬朗,</p><p class="ql-block"> 再也不见泥土傍。</p><p class="ql-block"> 村头还有小广场,</p><p class="ql-block"> 健身器材高大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街道两边大变样,</p><p class="ql-block"> 花草树木争亮相。</p><p class="ql-block"> 两边墙壁文图详,</p><p class="ql-block"> 传统文化优势强。</p><p class="ql-block"> 两忙收种老幼上,</p><p class="ql-block"> 青年远出打工忙。</p><p class="ql-block"> 生活美满多和祥,</p><p class="ql-block"> 社会主义幸福長。</p><p class="ql-block"> 注:绿野村和华山村于二0一七年合并,现称绿华村。</p><p class="ql-block"> 二0二四年七月二十七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