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姐姐张小林上尉军官</p> <p class="ql-block">姐姐张小林和姐夫张望生</p> <p class="ql-block">退休后的姐姐、姐夫和我,第一代和第二代航天人</p> <p class="ql-block">在卫星发射基地整星竖直转场</p> <h3>火箭载着卫星点火发射</h3> <p class="ql-block">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们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试验队乘专列来到大戈壁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执行尖兵一号遥感卫星发射任务。当时基地条件较艰苦,我们住在招待所,每天生活用水要限时供给。我们每人一个大“卫得罗”(俄语译音,一种开口大底口小的水桶),到供水点时,去排队接满一桶水,以备一天之用。一天,我正在排队准备接水,一位身材不高飒爽英姿的女同志正盯着我看,我不禁脱口而出:“姐姐,你也在这儿?”姐姐说:“我们也在这里执行任务。”由于保密规定要求,平时我们均不知道也不探问对方的信息,真可谓是不期而遇,有说不完的话,叙不尽的情。在这戈壁大漠的姐弟相逢是多么难得,执行不同的航天任务是多么珍贵,姐弟情谊更是长记在心。</p><p class="ql-block"> 姐姐张小林是第一代航天人。她没有和我们一起住在北京,而是一直在四川老家上学。记得是在1960年夏天的一个星期天,我正在家中读书,听到敲门声,打开门,一位漂亮的女军官(与母亲酷似的面容)站在面前,我一眼就认出来是姐姐,扭头叫:“妈,林姐 来了!”原来姐姐快要大学毕业了,正赶上国家航天国防急需,特地从重点大学选调一批精英来充实科研队伍,姐姐被选上并入伍穿上军装来到北京。钱学森院士是他们的总师,聂帅的女儿聂力是他们研究室的组长。这一代人在国家处于困难的时期,不搞浮夸,不尚空谈,不瞎折腾,用自己的青春和聪慧、热血与才智,栉风沐雨,砥砺前行,艰苦奋斗,运用新学到的现代科学知识,初步建立起中国航天体系,搞出了两弹一星,使中国跻身于世界航天之林,是很值得学习和尊敬的。</p><p class="ql-block"> 至于我本人,只能算是第二代航天人了。这是由于文革浩劫,国家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十年岁月磋砣。直到打倒四人帮,拨乱反正,人民共和国得到第二次解放,改革开放,1978年我考上了国防七子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航天光学遥感技术工作。从设计室的绘图桌旁、工厂机加车间的自动加工设备边、光学系统测试的仪器侧、相机及卫星测试试验的大厅中,到相机航空校飞试验、大地辐射定标试验、卫星发射试验,都留下过我的足迹;从第一代返回式遥感卫星、第一代实时传输遥感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到神舟飞船、中国空间站、嫦娥探月,都留下过我的印痕。2023年,嫦娥项目办仍在邀请我去参加“嫦娥五号”某分系统的技术评审。四十年来,我亲身参与、亲眼目睹了中国航天发展壮大的过程,可谓是岁月岂能虚度,两鬓已然苍苍。</p><p class="ql-block"> 第三代中国航天人,这应是女儿张旻、侄子张春啸的称谓了。他们在2000年前后从重点大学毕业,加入到中国航天事业中,已经成为各自专业领域专家。祖国航天蓬勃向前,代代传承,期望能更顺畅地发展。回忆起一件趣事,多年前在太原卫星发射基地,我与女儿在试验大厅相遇了,父女执行同一任务,在试验队一时传为佳话。这只能算是预期而遇了。</p> <h3>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执行任务(多位专家已经故去,向他们致敬)</h3> <h3>在基地的戈壁滩上留个影</h3> <h3>基地旁边的额吉那蒙古包前留影</h3> <h3>领取颁发的奖状和奖金</h3> <h3>风华正茂</h3> <h3>新型测绘相机进行飞机航拍试验</h3> <h3>中巴地球资源卫星,资源一号01星</h3> <h3>安装CCD相机景物模拟器</h3> <h3>相机质心测量</h3> <h3>相机振动试验</h3> <h3>相机热真空试验</h3> <h3>相机辐射定标试验</h3> <h3>整星辐射定标试验</h3> <h3>整星热真空试验</h3> <h3>卫星的各种技术会议</h3> <h3>资源一号02星帆板展开试验</h3> <h3>资源一号02B星发射</h3> <h3>资源卫星影像图首都机场</h3> <h3>密云水库立体合成图像</h3> <h3>南水北调立体合成图像</h3> <h3>中巴两国技术合作风雨同舟</h3> <h3>奧运鸟巢图像</h3> <h3>我们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陆续上天,成功运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