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深处那一抹旧绿(第三期)】我的老邻居

老骥

<p class="ql-block">  昵称 老骥</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 11250158</p> <p class="ql-block">本文获得了卓越奖</p> <p class="ql-block">本篇获月度双精奖</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现在年近古稀,家已经搬了好几次,邻居换了的好几拨,在我记忆深处最难忘的还是我童年和少年时期的老邻居。这真是我记忆深处的一抹旧绿,记忆的闸门一旦被打开,立即就能感受到昔日的温暖和美好。</b></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的家(正面)</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候我家住在铁路家属区,那是一栋L型3层苏式楼房,6个单元(门),一共有36套房子,但是住户不止是36户,因为也有两家人住在同一套房子里面的。</b></p> <p class="ql-block">鸡公车</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家在那栋楼边上,屋后紧靠在前进大队(农村)。天还朦朦亮,就能听见家属区外的土路上鸡公车碾压着地面发出的吱吱嘎嘎的声响,那是农民们开始了一天的劳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刚到天明,楼下“倒捅子”(农民收尿水)的吆喝声能唤醒睡梦中的我。</b></p> <p class="ql-block">叉头扫把</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周未早上家属委员郭妈妈在楼下亮着嗓子几声大喊“扫地啦”,家家户户纷纷非常自觉自愿的拿起竹制的叉头扫把下楼把大院扫的干干净净。这就是那个年代城市早上的市井烟火气。</b></p> <p class="ql-block">石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记得邻居们自愿集资买了石磨,每逢春节前家家户户都需要用磨子把糯米磨成汤圆粉,先提前一天用水泡上糯米,磨成粉后用布口袋控水一夜,初一正好用来包汤圆。推磨的时候,家里的大人小孩一起上,节日气氛马上拉满!而且这一切都是非常有序的,一家接着一家的磨着,没有掐位(加塞)的事情发生。</b></p> <p class="ql-block">打乒乓球🏓</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这个门差不多大的孩子有十几个,一楼杨家的圆形饭桌是放置在她家大屋里的,屋子有20平方米,这饭桌就成了我们的乒乓球桌,经常好几个孩子围着桌子,中间放个竹竿当网子,一打就是很久。先规定到一次打几个,输家下场,赢家接着“战斗”。结果这张“球桌”在我们中间打出了两个学校校乒乓球🏓队的队员。也正是有了这张“乒乓球桌”,培养了我对乒乓球的爱好!老年去异地旅居,居然有刚认识的朋友来预约我打球。虽然只是业余爱好,但是乒乓球带给我了许多欢乐。</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8大杠自行车</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父亲有辆28圈的自行车,由于父亲在外地工作,自行车长期放在三楼的楼梯平台处,我和弟弟同时发力才能搬到楼下,整个过程是我们姐弟倆齐心协力:通常是我弟弟手扶自行车龙头,我在后面一手拉住楼梯扶手(怕力量不够,车一下滑下楼梯),另一只手抓住自行车行李架,一步一步往下挪。下楼之后和其他邻居孩子一起学骑车,规定是一个人骑几圈换人,我们从“滑”开始,然后蹬“拐子”,再到骑“大杠”,一个孩子骑在车上,一群孩子跟在后面充当着“保护者”,跟着自行车跑着……那时候个子太矮骑不上去,到最后我们就连骑车带人都很溜了。</b></p> <p class="ql-block">家属区的游泳池</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候家属区还没有游泳池,我第一次去游泳是跟着比我年长两岁的邻居杨姐姐去西北河游野泳,那时在西北河游泳的孩子不少,当然都是瞒着家长和学校的。在我的记忆里,河水还是比较清澈的,我们在岸边先脱下鞋子放在草坪上,再利用裙子做掩护,换好泳衣,最后把大花的裙子罩在衣物上,这样即便在河里也很好辨识到自己的衣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去了猛追湾游泳池,由于我们住在城市的西边,而猛追湾游泳池在城市的东边,两地相距比较远,家长一次给两毛钱,我还得算着花钱:游泳票是6-8分钱,我们需要走一段才有公交车(成都剧场到猛追湾),要4分钱,冰糕:水果味的4分,牛奶味的5分,我们一般公交车坐个单程,游玩之后步行回家。一路上说说笑笑,也没有感觉到路途遥远,还能剩下几分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再后来人民公园也有了游泳池,记得一次到人民公园游泳池,游玩后跟着杨姐姐到她妈妈工作的地方(游泳池附近)休息,喝了杨妈妈自制的酸梅汤那味道酸酸甜甜,太好喝了!以至于我一直都不能忘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能多在泳池待上一会儿,我们都是未开池前,先进泳池附近的厕所换好泳衣,一开池迅速跳进泳池,到起池时还需要工作人员吆喝了才依依不舍的与游泳池告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没有教练,我们都是自己在水里悟出的游泳要领,那时候猛追湾游泳池根据水的深度,分为:戏水池、少年池、乙池、甲池和跳水池,由于水深的原因,到甲池和跳水池游泳需要考取深水合格证,当年我就通过了这一考试。游泳也成了我一生爱好的运动。</b></p> <p class="ql-block">缝纫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贝妈妈家住在一楼,她老公是工程师,但去世比较早,还有一个轻度智障的女儿,生活相对比较困难,她家有缝纫机,会做衣服,很多邻居小孩的衣服基本都在她家做,给贝妈妈一点手工费。二楼左侧的胡老师家是我们单元里唯一一家用“方砖煤”的,这种煤不产生炉灰,她和贝妈妈经常用广东话聊个不停,我们都听不懂,她对贝妈妈很是关照。二楼右侧的李妈妈特别贤惠,总是一副慈祥的笑眯眯的模样,家里一尘不染非常干净整洁,夏季家里随时都备有冷开水,我经常在外面疯玩的一头汗水回家,先冲进李妈妈家讨口冷开水喝。我家对面住着程婆婆,她家门上贴着“光荣之家”,因为她大儿子牺牲在朝鲜战场,程爷爷是个工程师,同时也是个“右派”,长期住在工地。他们是河南人,饺子做的又快又好吃,我记得我第一次知道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在程婆婆那里,她先讲了一遍原文,之后释义,娓娓道来,让我仿佛穿越时空,踏入了那个隐匿于尘世之外的桃花源。对面小屋住着张嬢嬢,她一个人带着一双漂亮且聪慧的儿女,我做的最拿手一道菜“鱼香茄子”🍆,就是当年张嬢嬢“传授”给我的手艺。</b></p> <p class="ql-block">  我们房子的后面</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家只有一间20平方米的大屋,另一间11平方米的小屋(还带个晾台)住着另一户段姓人家,两家共用一个小饭厅(只能放张饭桌),约5平方米,卫生间和厨房合用,我们家4个姊妹,段家倆兄弟,两家男主人都在野外工作,卫生间邻居让给了我家,原本卫生间就没有马桶、洗手池等设施,我家放了一张小床就已经把这屋填满了,后来卫生间成了我的“卧室”,我还很高兴,因为我拥有单独的一方天地了。就这样我们一套房子住着两户人家,6个年龄差距不大的孩子,大家都能和平相处,真是把“远亲不如近邻”演绎的淋漓尽致!在我的记忆中,6个孩子从来没有发生矛盾,有的是互相帮衬。</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那时候的邻居称得上是相邻相守,大家都陪感亲切,真是邻里一家亲!这段邻里之情让我现在都回味无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现在我们这帮邻居已经分散居住在城市不同的地方,我们的上一辈都已故去,那段邻居之情已经成为我记忆深处那一抹旧绿,永远不会忘怀,不可复制,它将永远留存留在我的记忆里。</b></p> <p class="ql-block">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