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明华人的集体记忆(1)

阿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监于当时国际环境的需要,一九六五年十一月在广东省连南县寨岗镇动工兴建了名为国营跃进铁厂,后改称为明华机械厂的三线厂。人员來自全国各地,设备也是从各地调拨而來。明华厂早期的人员主要是来自:山西阳泉淮海机械厂(赴粤主要人员是:冯良耕、姚安贵、付根太、樊俊声、牛冬兰、安小兰、宋诗荣、张继来、兰镜芳、丁国胜、李德庆、艾泽根、关文轩等)。山东732厂(赴粤主要人员是:孙树功、羗文增、孙洪琪、周允义、孟锡柱、于修业、刘乃连、于锡泰、常光爱等)、佛山铸造厂、广东拖拉机厂及汕头机械厂(李岳、黄云㳺、王云章等)等调派而来的管理、技术和生产骨干为主体。由于当时的生产力低下,又值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经济状况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处于非常困难的局面,工厂的建设是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为此老明华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牺牲。他们忘我地工作,奋不顾身地奉献,目的就是尽快地把厂子建好,早日投入生产,不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并将其视之为安身立命之所。由此而出现过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成果,但是他们为祖国的国防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他们为这份付出而感到自豪。他们对在当时那样的环境和条件下培育起來的情感有着不一样的感受。如今的明华厂巳被宏大集团收购,其属性也巳发生了变化。早期的明华人大多已退休,并分布在全国各地,然而他们却对这块曾经倾注过宝贵年华与热血的地方魂牵梦萦。这里记彔了老明华人在不同时期的一些照片和简述,以便于我们寻找一些巳远去的记忆。这里较客观地记载了当年出现的一些人和事。至于一些人与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及当时的一些政策与做法的对与错,一些不幸与错失,既然已过去了就让它过去吧。事实上谁也无能力,更不可能去逆转时光重头再來过了。现在关键是调整好心态,享受太平盛世给我们带來的的好时光。这也算是我们这代人幸运之处吧。尽管老明华人的年龄垮度较大,但我们都是世纪同龄人,我们共同見证了一段不平凡的历史,也参与创建了这段很独特的历史。值得我们安慰的是明华厂仍在,明华后继有人,而且还发揚光大,祝愿新的明华厂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社会总是不断向前发展,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老明华厂所有的痕迹(包括人文痕迹),都已逐渐淡去,能留下的只是一些依稀的记忆。祝愿老哥、老姐、各位兄弟姐妹们及所有明华人健康长寿,幸福安康!由于容量限制,有些图片资料会发生变动,请谅解。此为长期展示专栏,会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调整。</span></p> <p class="ql-block">我們的先輩沒有看到中國的強大就去世了,我們的下一代出生時,中國巳經強大了,恰恰是我們這一代,體驗了中國從贏弱走向富強的過程,並且我們親手創造了他。這是一個再也回不去的年代,再也倒不回的時光,但卻是我們人生旅途中獲得的一枚沉甸甸的勳章。</p> <p class="ql-block">三位是原明华厂元老级领导干部之一,他们分别是:前任党委书记(早期也叫政委)尉成文(中)(明华厂的第一任党委书记是廖威,三八式老干部),右边那位是当年的三连(后称机动工具科)政治指导员卢秉昌,左边那位是当年的行政科科长叶宜祥。他们均经历过战争的洗礼。</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九七三年十月系统内领导班子调整前夕,明华厂领导班子成员在稱架河石拱桥下的合照,你還能辨认出他们吗?</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九七三年王東貴政委与孙洪琪总师在稱架河石拱桥下的合照。70年代初,為了加強明華廠的領導,省軍區指派了現役的軍隊幹部王東貴仼明華廠的政治委員(即後來所稱的黨委書記),王東貴在明華廠任政委期間仍採用其在部隊時那套工作作風。由於長期的軍旅生涯,造就了其耿直、強硬和果斷的性格,並體現在他的生活和工作中,如他家的小孩如有一點差錯便會招至他的嚴利責罵,甚至常用軍用皮帶進行吊打,等一些近乎殘暴的方法處置,他的這些做法常在職工中引起熱議。在一次全廠職工大會上,他曾不加一點掩飾指名道姓嚴勵地批評了一名意志力較薄弱的普通職工,在那個年代,這意味著什麼,現在的人是很難體會到的。不久後這名員工便出現了嚴重的精神問題。具有血牲和壓倒一切的性格是指戰員的優良品性,遺憾的是他沒能將其與日常生活和工作區分開來。他在明華廠任職時間不長,但卻在員工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原國務院副總理鄒家驊視察明華廠時與時仼明华厂黨委書記的謝讓同志正在興趣勃勃的交談中。</p> <h3><font color="#010101">两位当年的帅哥你还能认出他们是谁吗?复退军人是在人民解放军这座革命的大熔炉里经历过锤炼的群体。他们普遍都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组织纪律性及顽强的意志力。这些都决定了他们在明华厂的早期建设过程中起着中坚力量的作用,他们分布在各生产车间、部门和生产班组,是完成各项生产任务的可靠保证。</font></h3> <p class="ql-block">陳樹央先生積極響應國家的三線建設,於65年便舉家遷往連南,他的這一舉動在當時是十分罕見的現像,韶關地區是廣東省的西伯利亞,與沿海地區相比要落後許多,他的做法是絕了自己的後路,可見其對參與三線建設的堅定決心。出於潮汕人的精明能幹,陳樹央先生先後負責過明華廠多個部門的組建和領導工作,為了上新產品的需要,他快速地組建了生產急需鑄造車間,並建立起了一支可靠的骨幹隊伍,為新品上馬保駕護航。由於他精通明華廠的生產和管理工作,1990年被任命為明華機械廠付廠長,1991年任連南總廠總負責人,退休後仍被返聘,繼續發揮餘熱。有人戲稱他為明華廠的“固定資產”。他的兩個兒子也終身服務於明華廠,並擔任領導職務,直至退休。</p> <p class="ql-block">“政治学徒”这个称谓,在老明华人的记忆中并不陌生,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巩固,美西方意识到使用武力征服中国共产党的希望不大,他们将希望寄托在第四代、第五代共产党人退化变质的身上,也就是我们所称的“和平演变〞上。为了粉碎美西方的这一阴谋,共产党中央高度重视培养政治上可靠的接班人问题。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党中央发文至各省,下达培养革命后备力量的任务。广东省则以培养“政治学徒”的方式要求各县、市组织部门把一些“苗红根正”,作风正派,又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基层青年组织起来,在各县市党校集中进行党性教育,并要求参与当时正在进行的“社教运动”,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也就是所谓的“三同”。经过三期社教运动并考核合格后方能分配到各基层党政部门工作。当时广东省委书记陶铸親自负责这项工作,所以也有人戏称这些“政治学徒”为“陶铸学徙”。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浪潮把这项工作彻底地终止了,已进行了二期“社教”运动的这些“半成品”,先后被一些工矿招收为员工,有些则成了村镇的政工人员。由于生产的需要,一九六七年由时任付厂长的陈启华到湛江地区通过当地组织部门挑选了一批较为优秀的学员加入到明华厂的员工队伍中来,。这些学员政治立场鲜明,党性较强,曾在明华厂各个单位和部门中发光、发热,为明华厂的早期建设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政治学徒”这块牌子增添了光彩。为了保护国家材产,何康进烈士不惜以命相许,便是这个群体中的佼佼者。图中是几位学员在赴江西三明厂学习回程时在毛主席故乡韶山的留影。图中的人员分别是前排郑秋来、周琼、叶莹,后排:占土贵、何康进、黄谢利、郑兑、苏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建厂初期流经厂区的稱架河(又稱:石径河)河水清沏、干净,可直接飲用。当时的年轻人也没有什么消遣项目,干净的河滩简直成了他们的乐园。这幅照片再现了当时的欢乐情景。照片上的人有:邝健餘、潘发光、吴双全、张月祥、彭拱富、尹德华、林毓桥、黄锡流、谭社敦。本照片中的人员除邝健餘外其余人员均來自江门市。江门籍人员是明华厂早期员工中数量比较多的一个群体,平均年龄也比较轻,接受能力比较强,又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到厂后很快就被派往各地的老厂培训学习。这批人回厂后分配在各生产车间,是明华厂早期产品的生产骨干,为明华厂最早的产品试产、定型及进入全面生产立下了汗马功劳。早年先后从江门市调入明华厂的人员有:陸锡豪、黄锡流、趙德强、潘发光、尹德华、李琼、林毓桥、彭拱富、朱美莲、张就、谭社敦、吴双全、黄俊云、李祥明、李永祥、林成权、张月祥、李勤等人。早期江门籍人员派出培训学习情况:较早一批是黄西、趙仕葵、陸锡豪等四人于1965年9月底在广卅沙面办事处汇同广东拖拉机厂、广东中等技术学校的黄世朗等人、佛山水泵厂、肇庆仪表厂及汕头机械厂的人员一起前往山东xxx厂培训学习,1966年2月回厂。另一批是1965年10月的谭社敦、黄俊云等人在广卅直接北上北京xxx厂进行培训学习,1966年初回厂,这批人后來基本都在一车间。</span></p> <h3><font color="#010101">像片中右一是张就,右二是谭社敦,右三是黄锡流,还有是周开和李祥明。</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为了加強明华厂的建设,由省国防工办指派的专员游石清到当时的广州市水力发电设备厂选调了十五名正在该厂就读的广卅市机电工业职业学校学员,充实到明华厂的技术工人队伍中。1966年5月25日晚10点30分这十五名学员告别了家人,告别了哺育他们成长的广卅市,乘坐火车北上,直奔明华机械厂。当时这批人的平均年龄仅为17岁。这批"广卅仔“年轻,掌握较全面的工业生产和机械加工技术。他们在明华厂的早期建设中曾投下过浓重的一笔。他们活跃在生产和技术革新的第一线,唯独在"中南海“方向没有出现过他们的身影,他们把人生最壮丽的青春年华都贡献给了明华机械厂。这批学员是:李根、黄惠英、卢德英、黄瑞卿、单国荣、甘志亮、黄佑根、梁鸿、张更生、曾云生、吴良志、关海、李钜荣、吴汉兴、黎国全。他们的后代也在这里出生、成长。照片中的两位小朋友是计划生育政策的产物。现在她们已是三十多岁的成年人了。新中国建国初期,我国的人口总数为四亿六千万,人均寿命只有三十五岁。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又由于当时的政府也大力鼓励生育的做法,"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口号响彻全国各地,我国的人口迅速增加到十亿,人均寿命也很快提升到七十岁。由于受到西方发达国家及后來的苏联经济制载及技术封锁,以及连年的自然灾害,政府再也无法养活急速增长的人口了。于是採取了急速降低人口增长的计划生育政策,由一对夫妇只生二个孩子,再到只生一个孩子。这时的计划生育工作巳上升为国策了。可想而知当时控制人口增长这项工作的急迫和重要了。一孩化政策实行了三十多年,终于在2016终止了。他们绝大多数是在没有兄弟姐妹陪伴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是集所有宠爱于一身的环境中成长起來的"小皇帝",他们是幸运的,同时也是不幸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当时"备战备荒“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的三线建设如火如荼,并得到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要人给人,要设备给设备。1966年初开始广东拖拉机厂的九名员工先后加入到明华厂的队伍中來了。他们忍受着别离的辛酸,服从了国家的需要,是一种无私的奉献。他们的名字是:卢培佳、梁苏、郑忠环、李滿添、郑瑞英、梁宏佑、欧阳尧、梁永灿、吴洁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六十年代末,时任省国防工办主任的周鼎到明华厂调研工作,期间想拍摄一张女民兵荷槍巡逻护厂的照片,刚好三位女工的出现,被抓了个正着,由周鼎主任親自操刀,促成了这张照片的出台。八十年代末三人之一的苏平妹在深圳与时任深圳市付市长的周鼎仍有一次偶遇,世界就是这么的奇妙。三人依次是:张捍紅、符丽芬、苏平妹。</font></h3> <h3>1972年12月为了提高产品的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厂指派周允义主任带队前往北京兄弟厂参观学习。一行人员有:周允义、彭成共、黄集群、吴双全、陸锡豪、米才廉。</h3> <p class="ql-block">相片中那位慈祥的老者是明华厂第一任党委书记廖威(第一任厂长是许宏才,是位久经考验的革命干部),三八式老干部,他曾在延安接受过延安精神的熏陶,在明华厂任职期间经受过严励的批斗。这是当年他向在理化室工作的黄妙清、周振华、严志强传授果树稼接技术的情景。</p> <h3>1966年初江门籍人员陸锡豪、趙仕葵到山东兄厂培训后回到明华厂。回厂后他们分配在机加车间不同的生产线上,均为生产技术骨干。这是他俩在厂门口的河边留影。</h3> <h3><font color="#010101">文艺宣传队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他以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主旨。要成为宣传队的一员必须要会弹、会唱、会舞,政治可靠,颜值高的人才可以加入这个队伍,是当时年轻人所向往的地方。集体照中有当时的付厂长孙玉昌和风华正茂的张征勤、黄锡流、陈振汉、李森、甘志亮、黄俊云、潘发光、吴洁珍、卢德英、石惠萍、周凤、钟红英、陈亚玉、周善松、陈镜光、李钜荣、李梅芳、陈海、谢侶英等人。文艺宣传队曾为活跃明华人的文化生活起过积极的作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党员代表大会是一个党组织讨论、制定党组织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会议,是党组织的重大事件。如果这些人都是参加会议的代表的话,那代表的比例还是比较高的。你能从照片中辨认出谁参加了这次会议吗?党组织的领导是实现明华厂各项建设目标的可靠保证,尽管有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但方向是正确的。带好和维护好职工队伍,完成和超额完成国防工办下达的政治和生产任务。</font></h3> <p class="ql-block">這是一張70年代末我駐守珍寶島的解放軍戰士正準備用新研制的70破槍榴彈射殺蘇聯(即蘇維埃加盟共和國,有段時間我们也把它称稱作“蘇修”)的T62型坦克。60、70年代蘇聯的大國沙文主義思潮澎漲,想利用共同建立長波電臺及聯合艦隊的手法控制中國,毛澤東主席看透了蘇聯的伎倆,為了維護黨和國家的獨立自主和曾向世界宣告中華民族從此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莊嚴承諾,毛澤東主席斷然拒絕了蘇聯這一要求,此後的中蘇關係急轉直下,據說關係最惡劣時期,蘇聯企圖用核武器摧毀我國的核設施,並聯合剛取得抗美戰爭勝利後而信心爆棚(曾自稱是世界第三軍事強國)的越南,從南北兩個方向挾擊中國。蘇軍出動軍隊侵犯我珍寶島,越南則在中越邊境地區頻繁制造事端。我駐珍寶島邊防軍人僅用手中的輕武器便擊退了蘇軍的多次侵擾,卻對蘇軍的坦克無可奈何。為了應付這一被動局面,軍方要求儘快生產出能擊毀蘇軍坦克的武器,在時局緊迫的情勢下,推出了一種既輕便,又能擊穿蘇軍坦克防護層的70破槍榴彈。明華廠在接受了這一生產任務後,相關單位和部門加斑加點,以最快的速度生產出合格產品,解決了國防前線的急需。70破槍榴彈是一種應急的過度產品,隨著珍寶島軍事衝突強度的逐漸平息,很快這個產品便退出了歷史舞台,但其歷史作用卻不可否認。急國家所急,雷勵風行的優良作風卻一直保留了下來。</p> <h3><font color="#010101">由曾学兴牵头组建的女子篮球队,活跃了女职工的文体生活。从照片的背景可以看出当时厂区的环境和条件是何等的简陋。球队的成员有:曾学兴(队长)、李琼、钟红英、朱美莲、黄玉兰、苏平妹、石惠萍、陈碧如、张柏英、黄惠英、田慧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1983年明华厂参加省政工电视函授培训人员的合照。这批学员曾在明华厂的政工工作方面起骨干作用,有的后來还成为厂级领导成员。照片中人员依次是:前排右起占土贵、黄勇、翁盛、丘佳,后排右起刘元召、胡木金、林良滿、李盛、何小凤。</font></h3> <h3>明华厂前任财务科科长陈达禧,由省财政厅直接调入,有深厚的财务管理经验,长期掌管明华厂的财务部门,在复杂的环境中从无出现过差错,为老明华厂的正常运作起着关键作用。这是他与其科室成员何茂兰的合照。</h3> <p class="ql-block">當年明华厂幼儿园的小朋友們,你們還認得這些曾經幫你們把尿、擦屁股的阿姨嗎?</p> <h3>这是79年至80年黄谢利先生担任明华厂团委书记时一次参与机关团支部组织到鲤鱼山爬山活动时的照片。</h3> <h3>这是当年二车间团支部组织的一次活动时参与人员的合影,当年这些英姿勃发的年轻人你还能辨认得出来吗?</h3> <h3>老明华厂的计生及妇女工作的主要负责人李梅芳。计生与妇女工作在当时的形势下是项异常艰难的工作,终日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抗力,是项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但职责所在又必须做好。对当年的一些措施和做法理解的也好,不理解的也好,李梅芳都应得到我们的尊敬。她毕竟只是个执行者。</h3> <h3>几位正值青春年华的少女们。他们是:周凤、朱美莲、何茂兰、孙庆英。</h3> <h3>当年时尚靓丽的三位女工。</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1983年8月曾任二车间技术员的曾云生获准调往深圳,临别前与一起工作的同事在办公室外的留影,这是其中之一张,背景就是木公坪山景。一起留影的同事有:陸锡豪.纪经琴、李钜荣、樊卫东、唐柳生、刘慧民等,在此向几位老友表示深深的谢意。</span></p> <h3>寨岗镇一位于连南瑶族自治县首府三江东南约36公里的地方,面积约为270平方公里。是离明华厂最近的城镇(约四公里)。早期明华人的曰常生活用品几乎都在这里购置,甚至连想吃碗肉味汤切粉都要到寨岗才能如愿。由于物资紧缺,当时职工的月粮食定额约为30斤,每人每月半斤肉、四两油,并配发布票、鞋票、糖票甚至衣车票、单车票等无奇不有。明华人的的一些紧缺所需可以在寨岗得到一些补充。每个星期的赶集日,事实上也是明华人的喜庆日。赶集日当天,各种山货、土特产应有尽有。周边地区的瑶族兄弟,阿贵、阿妹们也成群结队來赶集,场面热闹非凡。明华人对这座小城再熟悉不过了,也对这座小城充满了感激之情。下图为寨岗镇近期街景。</h3> <h3>这是明华厂独生子女家庭的一次有关计生工作会议后,在当时的大礼堂前的台阶上拍摄的一张集体照,你还能认出当年的这些人吗?</h3> <h3>较后些的厂级女兰球队成员,够青春亮丽了吧,还能辨认出她们是谁吗?</h3> <h3>三位帅哥逛广州城,他们是:李滿添、吴良志、梁兆昌。</h3> <h3>四位稚气十足的厂级足球队员,有模有样,就不知他们当年的实力如何。他们是(左起):甘志亮、余文斌、梁鸿、吴良志。</h3> <h3>这是当年一次什么活动的合照?有谁能告知一下吗?</h3> <h3>这是当年青春年少的吴良志与谭基正司机在其所驾驶的车辆旁的合照。由于当时的汽车很少能开上汽车的人可以说得上是天之骄子,当时最吃香的三个职业是:司机、医生、猪肉佬。能与汽车和司机扯上点关系也是值得弦耀的事。车辆运输是明华厂至关重要的部门,明华厂生产材料的运进,产品的运出都得汽车來完成,对于身处相对偏僻的明华厂來说是生死攸关的生命线。</h3> <h3><font color="#010101">1999年初明华厂组织了一次小范围的茶聚活动,参加的人员有当时在任领导,前任领导,在职人员及巳调出的人员,气分相当热闹。给人一种不分上下,不分内外,不分职别,水乳交溶的感觉。也是明华人宽阔胸怀的例证。</font></h3> <h3>老明华𠂆技术界四巨头,他们是黄集群、张征勤、彭成共、李安峰,这是非常难得的四位"老九"凑在一起照的一张相。</h3> <h3><font color="#010101">别离后首次比较大规模的聚会,许多老师付都到场,实在难得。相中人员是:左起黄勇、黄佑根、何森、卢长、张征勤、吴良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相中人员排列是:左起孙树功、何燕珍、苏平妹、何平、黄惠英、梁煥贤、苏苑兰、吴洁珍、林佐君、邹木荣。</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000年初在深圳宝安聚会时的合照.人员排列是:后排左起曾云生、吴良志、黄佑根、李滿添、张更生、张征勤、陈达喜、程光辉、黄勇。第二排左起黄祥.春、石惠萍、梁煥贤、吴洁珍、李梅芳、黄云霞、苏平妹。前排左起卢煥秀、许翠霞、麦志华、孙庆英、何蒸珍、周凤。</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人员排列,后排右起:张征勤、?、黄勇、程光辉、陈达喜。前排右起:黄佑根、张更生、尹德华、容学球、李滿添。</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后排右起:欧阳、黄祥春、梁煥贤、吴洁珍、石惠萍、黄云霞、卢煥秀、周凤。前排右起:麦志华、许翠霞、李梅芳、孙庆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000年初在深圳宝安聚会时的美女大合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99年肇庆小聚。1999年年中曾云生因事途经肇庆市作短暂停留,期间与取得联系的几位老友小聚。在场人员有:潘熙东、伍兆明、梁兆昌、郑瑞英、何秀蓉。明华人即使各在一方,但仍维系着一种特别的情感和信念,它不以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改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好友重逢格外親切。后排右起李滿添、梁永灿、梁煥贤、何燕珍,前排右起:黄惠英、呂小红、王乃德、吴良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002.06工友们欢聚在江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002年11月部分人员清远游,受到在当地的人员张伟明等的热情接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002年11月清远游部分人员合照:右起黄勇、吴良志、陈达喜、陈镜光、梁永灿、张伟明、吴汉兴、李滿添。</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002年11月清远游女士合照。右起樊玉霞、何燕珍、石惠萍、张捍紅、梁煥贤、李梅芳、周凤、许翠霞、陈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004年3月部分员工在深圳相聚,在场人员有:黄勇、石惠萍、梁煥贤、钟红英、李国康、伍克美、张捍紅、吴良志、曾云生、苏平妹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004.05重回明华厂时七老友在跨河桥上的合照。右起:李滿添、曾云生、卢长、黄佑根、梁永灿、伍兆明、潘熙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004年5月工友们重回明华厂探访,并在三排风景区拍下了这张合照。</font></h3> <h3>一九六六年为了快速补充技术工人的不足,明华厂在附近地区招收了一批年纪轻,又具备一定文化水平的人员,组建了一所工读学校,生源来自连县、连南、和陽山的应届初中毕业生。由厂技术骨干对他们进行工业生产技术和岗位培训,学校行政负责人是:叶宜祥、钟辉,教员是:彭成共、张征勤、沈荣辉、罗宏源,教学办法是边读书,边工作。由于他们刻苦学习,很快便掌握了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经验,成了所在岗位的生产主力军。这张是早期朝气勃勃的学员们与他们的恩师们一起留下的珍贵合照。这批学员一共有三十人,他们是:陈碧茹、黄仲琴、邓菊珍、邓秋霞、贾连娇、范水英、范桂珍、杨就球、罗国娣、陈少球、严志强、黄业雄、李志孔、潘考光、黄帮战、潘启韶、李暖妹、甘伟英、钟红英、罗玉珍、王雪珍、黄海妹、林四妹、何瑞云以及朱燕辉、罗丽珍、黄惠珍、吕泗娣、黄明新、戴卫平。</h3> <h3>这是五十年后部分学员的合照。这时候的他(她)们巳是爷爷、奶奶级的人物了,从他们幸福的笑容中就可以看出他们的现状了。很可惜的是这批学员中有几位已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未能与其他同学共享现今的大平盛世。</h3> <h3><font color="#010101">2004年时山顶原职工小学改名为连南金山中学,校园环境仍很优美清静。后來改作一间小工厂,再后來却无人问津了,现在巳渺无人烟,垃圾、杂物遍地,破败不堪。有不少老明华人的子弟曾在这里接受过早期教育,这里曾经承载着他们少年时代的许多欢乐与梦想,这所小学的办学‘历史虽不长,却在他们的人生历练中留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印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2004年5月拍摄的厂卫生所的照片,这里曾是全厂上千人的卫生保健中心,负责全厂员工及家属的曰常卫生保健及伤病员的转运等工作。卫生所有陈煥彬医生和徐医生及蒋秀清、邵祖珠等两名护士,工作量可想而知。陈煥彬医生是大学本科毕业的全科医生,掌握全面而丰富的医学知识,是卫生所的主心骨。徐医生來自部队,他具有丰富的战地救护经验,与陈医生密切合作,较好地应对全厂出现的各种复杂的情况,在员工中享有较高的信誉。由于员工的增加后來也先后增加了几名医务工作人员。如今,昔日那种人來人往的繁忙景像巳一去不复反了。取而代之的是的破败、冷清、人去樓空的景像。</font></h3> <h3>这是锅炉房傍的球场,2016年时仍保持完好。这里曾经承载了老明华人许多的欢乐。篮球、排球、拔河、足球等的运动项目都在这里举行。在那没有多少娱乐活动的年代,每逢放电影时更是热闹非凡,小朋友们为了能佔个好位置很早就搬了椅子來"霸位"。连附近农村甚至寨岗的居民都跑过來看电影。当时那个热闹的场回至今仍难以忘怀。这里其实就是老明华人的体育文化中心。</h3> <h3><font color="#010101">2005年元旦期间在广卅聚会时的合照。该次聚会应多谢姜玉林、王广键夫妇的盛情招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难得的聚会,來个大合照,个个喜形于色,争妍斗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009年5月9日在南海大沥聚会时的合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林辉厂长发言,欢迎老员工回厂探访.。情真意切,温馨感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工程师黄集群、张征勤是明华厂建厂初期的技术元老之一,在座的还有原付厂长孙玉昌,他们正在畅述别后各自的情况。曾经风华正茂的"臭老九"们如今已是两鬓班白,飽经风霜的老者了。那是岁月流逝留给他们的印记,有如每项产品都留有他们智慧的印记一样。睿智、沉稳是他们这一群体的特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原孙玉昌付厂长也到场与老员工会面,受到在场人员的热情欢迎,照片中还有于锡泰科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明华厂元老之一,杨元科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老领导一一王锡亭主任</font></h3> <h3>九十多岁仍精神奕奕的老员工张瑞兰(原明华厂副厂长郑彩美夫人)。</h3> <h3><font color="#010101">老明华厂车工技术的领头人何森师付在聚会现场。早期明华厂在解决车工方面的技术难题时必定有何森师付在场,他留下的一些技法如今仍在延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石惠萍发言,感谢明华厂对回访人员的热情接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他(她)们是老明华人的第二代,他们的父辈曾为新中国的建立而南征北战、冲锋陷阵,后又转入军工战线。虽然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但他们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生产管理经验,是建厂初期的中流砥柱。现在這批人巳年迈体弱,有的巳离开了人世,我们在此向他们表示敬意。他们的后代很多仍在为明华厂服务,有的还走上了领导岗位,他们继承了先辈的遗志,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继续奋斗。在场人员有:左起杨果、姜红、陈海、孙庆英、王广建周凤、孙建国、许少菲、姜玉林、周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黄玉秋、陈武备。人称"炮锋"的黄玉秋是明华厂篮球队的明星球员,只要有他上场的赛事必定是火热的场面。他投球准确,干脆利索,他投出的球有如出膛的炮弹。他动作干练、优美,是当时兰球迷心目中的最爱。他在老明华人的心中留有良好的型像。陈武备人称"智多星”,他点子多,头脑灵活,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处处都体现出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部分女士合照。右起粱煥贤、陈进玉、卢德英、黄惠英、吴洁珍、陈让爱。</font></h3> <h3>原木工車间六位同事的合照(右起):林毓桥、黄集群、彭拱富、黄俊云、谭义宁、曾云生。</h3> <h3><font color="#010101">单国荣、李滿添、曾云生、黄惠英、欧阳尧、彭拱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四女士合照。右起许少菲、欧阳尧、苏平妹、张捍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010年5月2日在大沥聚会时的女同胞大合照。聚会的主体是机动工具科的人员及一些相关人员,由原机动工具科科长王云章为主理事,场面热闹非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原明华厂老厂长姜文增也参与了聚会活动。社会及明华𠂆的急剧变化是老厂长无论如何都预料不到的,这时的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部分员工合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014年4月25一27日部分退休人员自发回连南老厂探访,有的离开巳30多年,首次回访,情绪非常激动。可想人们对明华厂的感情是何等之深厚,毕境这里是他们奉献过青春和热血的地方,这里的土壤渗透过他们的汗水,他们对这里有着特殊的感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014年5月27日在深工友们在蛇口茶聚。参加人员有:尹德华、黄谢利、丘佳、黄佑根、曾云生、李滿添、林康华、吴良志丶孙庆英、占冬妹、苏平妹、黄祥春、邓菊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014年10月18日明华厂广卅、江门、深圳部分退休人员在深圳聚会,场面温馨热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014年10月18日深圳聚会部分男士合照。前排左起李根、粱永灿、黄西、李滿添、吴汉兴、后排左起曾云生、何启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014年12月6一7日部分明华厂退休人员赴肇庆活动,期间受到潘熙东、邓世茂、李凤珍、梁兆昌、何秀蓉等多位老友的热情接待,在此向他(她)表示深深的谢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老友重蓬,特别开心,特别兴奋。木工车间两老友黄锡流、梁兆昌正在畅述别后各自状况。</font></h3> <h3>2016.11.12-13日广卅、深圳、江门、肇庆等地约50名退休人员在广卅聚会,参加聚会的人员除明华厂离退休人员外还有几名外单位退休人员,可见我们的活动也吸引了社会的关注。参加聚会的人员中有的年纪比较大、身体状况不太好,行动不太方便人员也克服困难来参加聚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通过聚会增进友情,增进交流,表达相互间的关心。人们畅谈别后各自状况,互相交流生活、键康、爱好等方面的知识。聚会场面热闹、温馨,场面感人,个别初次参加聚会的人表现得很激动。参加聚会的人员有:林辉、林佐君、黄勇、石惠萍王云章、李根、粱永灿、黄惠英、曾云生、苏平妹、黄佑根、黄祥春、陸锡毫、谭义宁、何茂兰、何秀兰、黄俊云、刘顺平、许翠霞、麦志华、单国荣、朱卫东、黄明伟、徐建华、吴良志、何燕珍、刘华、廖丽华、周凤、郑瑞英潘熙东、尹德华、孙庆英、孔繁华、张庆仁、关诲、何先明、粱煥贤、姜玉林、壬广健、欧阳尧、容学球、占冬妹、潘发光、陈让爱、吴汉兴等。</h3> <p class="ql-block">部分成员不由自主地踏起了熟悉的舞步,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舞出美好的心态,舞出幸福的晚年生活。</p> <h3>2018年7月19一23日老明华厂部分退休人员在湛江市举行了一次较大型的聚会。参加的人员中有原明华厂的领导人林辉、部分干部及员工共40多人。聚会由身居湛江市的梁忠泽负责联系、接待。</h3> <p class="ql-block">2019年11月28日部分老明华人再次回到原厂区,受到现任领导的热情接待。看到新明华厂的欣欣向荣的景像,这些老明华人都异常兴奋,临别前纷纷送上温馨的问候和祝福。</p> <p>2020年6月4日部分老明华人的后代,也称"铁二代"(明华厂对外也称跃进跌厂)的明华人在顺德市相聚,这批人也已相继退休了,他们虽然年纪小些,他们的成长也和共和国一样,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苦难。幸运的是他们都有个比他们的父辈要好得多的晚年生活。</p> <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23日至25日,在陈鸿飞、曾云生等人的努力下,带领一批原明华厂的退休员工重回明华厂,并受到在任领导的热情接待。老员工们见证了明华厂翻天复地变化,现今的明华厂己今非昔比,祝明华厂(现己更名为:广东省防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p> <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23~25日的老明华人粤北行,一行共48人,他们分别是(有的是微信帐号名):曾云生、陈鸿飞、何惠莲、谭义宁、何茂兰、樊卫东、吴良志、陈海、黄佑根、黄祥春、张琰、李丽珊、梁永灿、李满添、黄俊云、钟红英、刘元绍、范水英、苏平妹、付丽芬、芳芳、开心、李秋庆、冯桂英、蒋小娇、霞姐、岁月静好、黄惠英、李荷香、卢爱珍、甘伟英、李暖妹、王雪珍、周如长、刘顺平、锦云、丁翠萍、樊玉霞、吉祥、陈娟、剑兰、于头、姚金英、杨华、兰兰、节余、吉祥、张苏兰等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