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br> 一直没有什么仪式感,不管是关于节日还是纪念日。<br> 七夕这一天回爸妈家吃饭,也只是因为得空了想念了,就空着手直奔家门,踩着点吃上了老妈炒的饭。<br> 饭后一定要泡茶喝的,喝茶是一定会聊着闲话的,聊到十五岁那年也一样“出”了“花园”,简配版的,广而告知一下我家有个姑娘十五了,但还要继续读书。<br><br> 十七岁那一年,考上一所离家二十多公里的学校,需住校,每周五回家,周日返校。<br> 学制是三年,三年中骑自行车来回,有的时候有伴,大多数时候自己走。<br> 有时碰上雨天,路上会花更长的时间才能到达,有时北风太大,也得逆着风骑行,冬天日短,往往到家天已经黑透。<br> 我一直以为爸妈对我的自理能力十足放心,没想到闲谈时老妈说她担心过很多次,那时没有电话,天黑下来我未到家她就会心里不安,直到我到家为止。<br> 但是当时的我是不知情的,我以为家人都笃信我能自己解决所有离家在外的问题,因此我生出无限勇敢,不管是独自骑行,还是独立生活。<br> 所以我一直觉得行路就是一直朝着前方,风雨交加时记得躲着,上坡前蓄力,下坡时把好方向,微风起时好好感受,太阳多大都不用停下,因为光亮适合赶路。<br><br> “赶路”这样的词汇是不是也会在如今的语境中失去它的存在意义呢?现在出门叫做“行程”,要紧事都由电磁波瞬时传达了,人类的躯体能否按时到达目的地并不重要,所以似乎不再需要“赶”着做什么了。<br> 但现实又却并非如此。上学时要赶着娃六点半起来,赶着七点半到校,赶着初中生多学点高中的知识,赶着高中啃完很多本的《五三》,赶着学一点兴趣特长,赶着在上大学前逼近弹性限度…<br> 像是在赶着走过一生的路。<br> 可是却没有了那么从容地晒着太阳淋着雨的十七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