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几天前,上初中时教过我美术课的林老师通过微信,发来了九张照片。那是一个无忧无虑的暑假,刘老师和林老师带着我们上初一的同学,去林队游玩时拍的照片。少年的青涩和向往,从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上洋溢出来。</p><p class="ql-block"> 看到这些留下岁月痕迹的黑白照,我的心绪就如老同学周者军一首诗里的几行诗句: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捡拾岁月就是回望人生</p><p class="ql-block"> 40多年前</p><p class="ql-block"> 从祁连山下的山坳里一路走来</p><p class="ql-block"> 血液中融入了雪水的澄澈</p><p class="ql-block"> 脚步里能听见牧歌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吹惯了草原自由的风</p><p class="ql-block"> 热爱随意奔跑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们虽然离开了故乡,但当年在故乡成长的经历,遇到过的人和事,成了我们永久的记忆。虽然身在异乡,也把如今生活的兰州当成了第二故乡,但从小出生的地方烙在心间的深深印痕,无论何地都不能替代。</p><p class="ql-block"> 这九张照片中除了当年上初一的同学们,还有可敬可佩的刘雅清老师和林江老师。</p><p class="ql-block"> 照片是喜爱摄影和画画的林老师拍摄的,今天再看见这些照片,心中充满感动。 </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林老师年轻英俊,朝气蓬勃,在学校带美术课。好学上进的林老师,在父亲的资助下买了第一部相机,经常免费为同事、邻居、朋友、同学拍摄照片,留下了那个年代弥足珍贵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我当时的第一个业余爱好,就是跟着林老师学画画。林老师利用课余时间,自愿成立学校的美术小组,免费为我们授课,手把手教我们画画。放到现如今,这是不可想像的行为。</p><p class="ql-block"> 林老师的素描非常有功底,那是他勤奋好学的结果。给我留下印像最深的一件事是,在春夏秋三季天气好的时候,每次场里放露天电影,我们搬着长条凳早早去占位子,总能看到林老师早已坐在那开始画素描。画板的白纸上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周围场景惟妙惟肖,让我们既羡慕又敬佩。</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有两张画引以为傲。一张是画的抗美援朝时中国空军飞行员开的喷气式飞机,贴在家里墙上的显眼处,凡是到过我家的左邻右舍,无不竖起大拇指夸赞。还有一张就是儿子刚上幼儿园时,我画的一张儿子戴凉帽的头像,儿子可爱的笑脸在我笔端活灵活现。上初中时,我看了《今天的科学》和《明天的科学》这些科普读物后,凭借想像会画一些大飞机和宇宙飞船,来往于浩瀚的星球之间,这全得益于林老师的无私教导,让我有了绘画的兴趣。</p><p class="ql-block"> 我是初三入的团,当时学校的团支部书记就是林老师。学校组织团员活动,我和为数不多的几个同学坐在老师们中间,浑身很不自在。是林老师用击鼓传花等有趣的活动调动了我们的积极性,化解了我们的尴尬。</p><p class="ql-block"> 1986年,由于才华出众,林老师被调到总场机关政治部宣传科当宣传干事。再后来调到张掖报社,直至荣升报社副社长,总编的职位。</p><p class="ql-block"> 调到张掖报社的林老师还是那么敬业和勤勉,足迹踏遍了张掖地区所属地县乡镇的角角落落,为大家留下了当年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从后来林老师选择转发的一些照片来看,他用相机拍摄的许多照片,及时准确地反映了张掖地区各行各业的风貌,让我们看到了三十多年前张报地区的社会风情和不同行业的情形。</p><p class="ql-block"> 如今已退休的林老师依然童心未泯,初心不改,还坚持画画,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典型人物。</p><p class="ql-block"> 林老师拍的这些照片中,还有一位让我终身感佩,永远怀念的刘老师。当年的刘老师人到中年,育有三子一女,老大和我们一般大,比我们高一级。</p><p class="ql-block"> 刘老师是江苏人,林老师是四川人,都是马场的外来户。新中国成立后,新组建的军马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都是外来户,来自全国各地。</p><p class="ql-block"> 刘老师也是一位自学成才的人物,人到中年,拖家带口,还函授西北师大中文专业的专科和本科,五年的学习时间,让好学的刘老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p><p class="ql-block"> 我初中三年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就是刘老师。</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上小学时,成绩一般,就是个中上等生。机缘巧合,升入初一后,遇到了刘老师。他潇洒漂亮的板书,多闻广见的学识,旁征博引的水平,阅读讲析课文的独特方法,幽默风趣的讲课风格深深吸引了我。</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刘老师让我们写作文,在此之前刘老师写了一篇范文,文风和意境就像课文《白杨礼赞》,让全班同学听的非常动容。我一激动,就写了两篇作文。刘老师不仅在班上读了我的作文,还经常为此表扬我,提振了我学语文的信心。受此鼓励,我的语文成绩上来了,其它成绩也慢慢上来了。初三时,除了初二转入总场中学的三位成绩好的同学,我在年级已经排到前两名了。后来我们一级的初中同学,包括转入总场中学的同学,考上高中后应届考上大专院校的就三人,我在其中。</p><p class="ql-block"> 给我印象极深的有两件事:一是刘老师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刻腊板,让我们练习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找一句话中的主谓宾和定状补。二是刘老师经常利用放假时间,和林老师组织有兴趣的同学去野游。到林队去爬山,是我们最喜欢的野外游乐活动。虽然一天来回四五十里,感觉很累,但攀登过程中见到原始森林,还有野黄瓜和地飘等可食用的野果子,心情无比舒畅。尤其在林队走过架在乱石嶙峋和湍急河流上的吊桥时,虽然惊险刺激,但踩着晃悠悠的木板过河的体验至今难忘。那座简陋的吊桥今天还在吗?河水从上游咆哮而下时还会激起朵朵浪花吗?四周山上的森林还是那么郁郁葱葱吗?林队早已成残垣断壁的队址还能看到当年的影子吗?</p><p class="ql-block"> 今天回过头来想想,这些经历让我们眼里有光,内心充盈,在往后的日子里,总能向阳而行。</p><p class="ql-block"> 刘老师对所带的每一届学生总是无比负责,所以经常无暇顾及自己的子女。背后总有人说刘老师是傻子,把自己子女放着不管,管的都是别人家的孩子。说实话,这样的人物如今的确难见。</p><p class="ql-block"> 刘老师脾气耿直,比较倔强,不会低眉顺眼,看不惯的事总会当面说。为此,得罪了当时的领导,让他去赶学校拉东西的炮车子。刘老师一句软话也不说,就去赶炮车子了。这是后来我听别人说的,为学校没有用好这样一位好老师深感遗憾。</p><p class="ql-block"> 我读过刘老师发表在北京知青编写的《情系祁连》专辑上的几篇文章,回忆早年在马场的放牧生活,写的非常细腻动人,文笔特别优美。从另一个侧面让我了解了刘老师的早年工作生活,对刘老师的敬佩有增无减。其实,刘老师带过的历届学生中,对刘老师心存感激的大有人在。</p><p class="ql-block"> 后来,刘老师和我家还成了邻居,和刘老师走动的就频繁了。工作后的寒暑假常到刘老师家串门,看他画水彩画,欣赏他养的花。那时的马场人家里摆设都比较简单,工资也不高。刘老师家里子女多,生活自然紧张,但他除了热爱的教育工作,还喜欢画水彩画,养花。那时觉得刘老师太能了,照着自己养的花花草草画,花开得鲜艳,水彩画也很形象。</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刘老师退休了。因为有个中级职称,所以住到了张掖干休所,我们就很少见面了。七八年前,我在张掖干休所去看过刘老师,那时他已生病,但爽朗的笑声依旧那么感染人,亲切感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 刘老师是一位无私奉献的老教育工作者,用自己的光在照亮自己的学生,不会去曲意逢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真的做到了洁身自好。</p><p class="ql-block"> 几年前,刘老师走了,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我听闻噩耗,心里难受了好一阵子。刘老师去世两三年后,师母在她姑娘的陪伴下,从玉门专程到永昌看望我的老母亲,两位老人他乡相见,格外亲切。</p><p class="ql-block"> 愿老师在天之灵永远安息,无忧无虑,学生永远怀念您!</p><p class="ql-block"> 对故乡的怀念,不仅仅在于那里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还有曾经相识的熟人,和他们共同经历过的往事。就像照片中的老同学,如今天各四方,但看到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自然就感到亲切。</p><p class="ql-block"> 对故乡的眷恋,无不体现在曾经睁眼就能看见的山川大地,还有那些让我永远难忘的人和事。</p><p class="ql-block"> 如同我的老处长,一位六十年代西北农学院毕业的老大学生,在工作和生活上和风细雨的作风,超强的工作能力,都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受疫情影响,老处长去世两年了,但我经常会想起他,想起跟着老处长工作的过往,老一辈人的许多优秀品质,在老处长身上都能感受到,真正让人体会到什么是“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p><p class="ql-block"> 老处长待人的真诚情怀和接物的方式方法,让人感觉很舒服。在他从事过的行业,工作水平一流,待人接物一流,能让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人都能基本满意,这种本事不是一般人能具备。既便你做错了事,也很少见老处长发火,总是用春风化雨般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改变你不好的做事习惯,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工作水平。</p><p class="ql-block"> 几张老照片,勾起了我的无限回忆,在感情的湖水中泛起阵阵涟漪。</p><p class="ql-block"> 再次感谢林老师留给我们的记忆,青春虽去,人心不老,让我们带着过往的美好继续前行吧!</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我刚刚工作,总场中学数学教研组同仁合影,摄影林老师。</p> <p class="ql-block">以下依次是1980年至1983年林江老师的自拍照,管中窥豹,可见当年丰采。</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林老师拍摄的一张照片,站着翻奖状的就是刘雅清老师。</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从左数第二人就是刘雅清老师。</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林江老师在总扬机关工作时,拍摄的马场的照片,展现了各行各业的劳动工作场景,为马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老照片</p><p class="ql-block"> 近日,在朋友圈中不断看到林江老师发的老照片,把我的思绪也带到那个难忘的年代。</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个物质并不丰富,但精神饱满,有理想和追求的年代。</p><p class="ql-block"> 第一张照片是我大学刚毕业,到总场中学报到后,和总场中学数学组教初高中数学的老师合影。不知为何,当时中学数学组的两任组长杨秀峰老师和王道明老师没有合影。 </p><p class="ql-block"> 王道明老师西北师大数学系毕业后,分配到山丹军马总场中学,教过我高一高二数学。王老师数学讲的很棒,逻辑思维清晰,板书干净漂亮,数学语言表达的精准干脆。我们后来成了围棋棋友,在总场中学因下棋,周未常到老师家蹭饭。可惜后来王老师去了外地,从此杳无音信。</p><p class="ql-block"> 杨秀峰老师后来调到了永昌一中,我到永昌后专门去找过他不遇,后来听说他又调到职中了,退休后不知住那,再没有见过。我们父辈都是永昌人,平日里就能聊到一起,所以在总场中学时,也时常到他家蹭饭。</p><p class="ql-block"> 照片中还有一位我高三的数学老师,就是林江老师的大哥。林老师的数学讲的天马行空,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非常有帮助。板书也是不拘一格,满黑板写。如今我教中学数学,深受当年林老师思维方式的影响,喜欢举一反三,追根溯源。</p><p class="ql-block"> 林老师八十年代中期到中南财经大学上研,后分配到甘肃省经济管理学院任教,最后以正教授职称在西北师范大学退休。</p><p class="ql-block"> 在兰州的这二十一年间,我们师生来往密切,成了亦师亦友,可以交心,也可以开玩笑的师友。老师现在兰州和成都两地居住,夏来兰州避暑,冬去成都暖冬,生活很惬意。</p><p class="ql-block"> 照片中的其他数学老师,年龄大的几位已经过世,其他老师都基本退休,居住在省内外。</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这里想说的是林江老师,因为第一张照片有我,啰嗦了几句。</p><p class="ql-block"> 林江老师是一位完完全全靠自学成才的人物,不走寻常路,坚持不懈地迫求自己的理想,真正做到了初心不变,信念坚如磐石。</p><p class="ql-block"> 林江老师的父亲是马场基层连队的一位指导员,谦和睿智,平日教子有方,把四个子女都培养成才了。除了喜爱摄影和绘画的林江老师外,其余三位子女都考上了学,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p><p class="ql-block"> 林江老师在农业连队干过机务工,在山丹军马四场学校当过美术老师,在山丹军马总场宣传科当过干事。后调到张掖报社,因工作业绩突出,从一般工作人员到报社总编辑、副社长、党委委员,前两年才退休。</p><p class="ql-block"> 从林江老师朋友圈发的系列照片,就可以想像,勤奋敬业的林老师干出的不凡成绩。这些照片从马场到张掖地区,从劳动生活到日常琐碎,从上级领导到普通老百姓,从家庭到社区,拍出了各行各业,不同年龄阶段人们的时代风貌,是真真切切的现实反映,是直观形象的回忆录。看林江老师拍的照片,就像在看纪录片,把那个时代定格了下来,能够引起人们精神上的愉悦和共鸣。</p><p class="ql-block"> 从第二张照片到第九张照片,按时间顺序,点点滴滴记录了林江老师工作初期的成长之路。</p><p class="ql-block"> 从林江老师身上可以看到,那个年代自学成才一样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从林江老师身上也可以看到,那个年代学历不是唯一,只要虚心好学,积极向上,一样可以大展鸿图。</p><p class="ql-block"> 如今,在这个学历贬值的时代,这种自学成才的人物少之又少。究其原因有二个方面,一是学历普及的速度远超人才的需求,出现了供大于求,市场倒挂的现象。二是为理想信念拼搏的人没有那个年代多了,大多数人被卷的只想眼前的面包和住房了。</p><p class="ql-block"> 所以,林江老师是幸运的,他生活在了一个可以按照自己意愿,追求自己理想的社会环境中,通过自己持之以恒的努力,取得了不凡的成就。林江老师又是不可复制的,在当今这个学历唯上的年代,没有敲门转就上不了那个平台,也就没有多少发展和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所谓时势造英雄,林江老师的确是那个时代我们的偶像。</p><p class="ql-block"> 林江老师是我小学初中的美术老师,他给我们爱好美术的学生课外义务授课,乐此不疲,就让我们深深的敬佩。如今退了休的林江老师仍然坚持摄影和绘画,这种精神就值得我们永远学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