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行随拍(沈阳中)

水上叶

<p>中街,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它是沈阳最早形成的商业中心,1625年(明天启五年、后金天命十年)至1631年(明祟帧四年、后金天聪五年)后金将明朝所筑砖城进行改建扩建,按照中国历史上流传的“左祖右社、面朝后市”之说,将原来的“十”字型两条街改筑为“井”字型4条街,即今天的沈阳路、中街路、朝阳街、正阳街。 当时,中街路称四平街,东西两侧建有钟楼、鼓楼各一座。街长579.3米,宽11.7 米,由著名书法家李兴臣题词书写“中街” 二字,如今的中街已成为沈阳市的一条步行商业街。</p> <p>老边饺子是沈阳驰名的传统风味食品。它是1828年由河北任丘一位叫边福的汉族人来沈阳创制的,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p> <p>沈阳名小吃馬家烧麦 为回民风昧,清嘉庆初年由马春创制。牛肉为馅,上笼蒸熟。</p> <p>望花路车行天桥</p> <p>沈阳金融博物馆 利用民国时期张氏父子控股的边业银行旧址落成,该建筑由德国设计师设计,1930年建成,1996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整座大楼占地4967平方米,建筑面积7440平方米。其前楼主体建筑为四层,后楼一次为三层、二层,呈中西合璧式建筑风格。正门6根由花岗岩雕刻成的巨型罗马式门柱,直排到三楼,三楼以上为一座西式门楼,由6根柱顶饰花垂穗门柱作为装饰。门前11级石阶形成的高大平台两侧装有华丽饰灯,十分壮观。</p> <p>位于沈阳路与承德街口的北侧立有盛京古玩城的牌楼。</p> <p>沈阳路街景</p> <p>怀远门(朝西)</p><p>怀远门位于方城内沈阳路西端,因与大西路相交汇,俗称大西门,始建于1631年,为沈阳老城垣之重要标志。</p> <p>怀远门(朝东)</p><p>1634年4月,皇太极改沈阳为“天眷盛京”,并亲自诏令命名八门,西之南者曰怀远门。1930年拆除怀远门,1994年,沈河区政府拓其原址,增其旧制,重修了怀远门。过去,它是内城的门户,是清朝官员们进出的必经之地,也是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怀远门与抚近门之间叫“沈阳路”。</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b><b style="color: rgb(1, 1, 1);"> </b>位于沈阳市大东区望花南街46号,座落于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发生地,“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遗址的东南侧。始建于1991年,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600平方米,展览面积9180平方米。是国内外迄今为止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九一八事变历史的博物馆。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中央国家机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多年来,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以“收藏历史记忆、展示历史真相”为己任,着力围绕九一八历史开展文物及史料的收藏、展示、研究和对外宣传教育。基本陈列《“九一八”历史陈列》,通过大量文物、历史照片及多种现代化展示手段,真实反映了日本帝国主义策划、发动九一八事变及对我国东北进行残酷殖民统治的屈辱历史;生动再现了东北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屈不挠、浴血奋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历史画卷。此展览曾荣获全国十大精品陈列奖。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开馆二十余年来,累计接待观众数以干万,年接待观众达100万人次,已成为对广大民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举办重大抗战纪念活动的重要场所。自1999年起,每年的9月18日,社会各界都在这里举行”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届时沈阳全城将拉起防空警报,撞响14下警钟,以警示世人”勿忘国耻、勿忘九一八”。</p> <p>抗尧山将军抗倭纪功碑</p><p>两甬石碑立于光绪二十四年( 1898 )是东北民众为纪念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在甲午战争中,在指挥凤城、海城之战等战斗中的英勇抗倭功绩而集资建立。原立于辽南千山,后流转于沈阳慈恩寺,2012年7月入藏博物馆。</p> <p>“九.一八”事变柳条湖爆破地点碑</p><p>“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曾在所谓的南满铁路爆破现场设立一个木牌,上书 “昭和六年九月十八 日支那兵线路爆破地点1938年,关东军又在原地用水泥建成此碑。碑体造型酷似炸弹的尾翼,立于一个2米多高、正面刻有“爆破地点”字样的石砌基座之上。抗战胜利后被推倒,1991年入藏本馆。</p> <p>滚地笼 日伪时期的刑具日伪在东北实行殖民统治时期,对抗日反满志士及广大无辜群众用尽各种残忍手段进行镇压和迫害。这件滚地笼就是日伪军对其所谓的犯人”用刑时使用的一-种刑具。</p> <p>1945年8月17日,伪满洲国傀儡皇帝溥仪在奉天(今沈阳)机场被苏军逮捕。</p> <p>展馆正面墙上雕塑再现了九一八事变后,国土失守,山河破碎,东北锦绣河山惨遭日寇蹂躏,生灵涂炭,黑土地在流血呻吟... ..,雕塑用46吨青铜浇铸,永世铭记国难之耻。</p> <p>警世钟 铸成于1999年高2.38米,路直径1.6米重达4.2吨。正面铸有“勿忘国耻”四个大字,背面铭文记述有九一八事变的经过。每年9月18日,社会各界人士在此共同撞响警世钟14响,以铭记历史,勿忘国耻。</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館</b></p><p>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沈阳市大东区地坛街30-3号,是二战时期日本在沈阳设立的一个专门关押太平洋战争中受俘盟军的场所,时称“奉天俘虏收容所”。</p> <p>战俘营占地面积近5万平方米,曾先后关押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法国等6个国家的战俘2000余名,是二战期间日本在本土及海外占领地设立的18座中心战俘营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战俘营目前保存下来的建筑主要有1号战俘营房、日军办公用房、战俘营医院、战俘营水塔及锅炉房烟囱等,依托战俘营遗址建立的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占地面积129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p> <p>一号战俘营</p> <p>战俘营中的温莱特将军1942年4月,菲律宾战场总指挥、美军中将乔纳森 温莱特为保护7万多美菲盟军官兵的生命,被迫向日军投降。于1944年10月,被辗转关押于“奉天俘虏收容所”分所,遭受到了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摧残。</p> <p>視频中墙上的漫画是当时盟军战俘在战俘营中完成的,记录了营中受到的虐待迫害。</p> <p>一号战俘营营房</p> <p>纪念广场 是为纪念生活在战俘营里遭受苦难的战俘而建立的纪念广场,占地面积310平方米。纪念墙上镌刻的是在战俘营死去的战俘的名字。</p> <p>原战俘营内监控岗哨塔架。</p> <p>原战俘营的锅炉房烟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