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校记略

Mr.Zhou

<h3>  今天下午,04届高三(1)班部分学生返校,举行毕业20周年聚会,邀请了当年的授课老师参加。15:00学生们到校,去会议室稍息,并布置会场,在背景墙拉上横幅,还整理了会场桌椅,井井有条。等老师们到齐,大家围桌就坐,作为组织领头人的崔同学开宗明义,阐述本次返校活动的宗旨是毕业二十周年,回母校参观校容校貌,寻找当年做学生时的感觉,表达对母校的感念。</h3> <h3>  接下来每位同学按座位次序发言,他们各人述及自己的工作与生活现状,表达对母校和老师的感恩,对曾经校园读书时光的怀念,以及对青涩青春的追忆,言语间是满满的珍惜。然后各位老师轮流讲几句。老师们更多的是对时间的感慨,对人生易老的喟叹,都说二十年就跟一节课一样,下课铃一响就过去了。每个人讲话结束,大家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庄重的气氛里,有开心的欢笑,欢笑里流淌着淡淡的岁月嗟伤。会场后面横幅下,拍了集体照。<br>  出了会议室,来到学校正门,学生们给每位老师捧上事先订制的鲜花,花香四溢,给极度炎热的天气注入了些许清凉。几位老师手捧鲜花,排成一字,以校门为背景,以校园为景深,合影留恋。<br>  </h3> <h3>  宴席按排在酒店一楼,三桌,其中老师坐一桌,本来是六位老师,后加入其他几位同仁。菜丰盛,酒挺好,学生们轮番过来敬酒,老师们也到学生们的桌子去回敬。欢声笑语里,不知不觉就喝高了。<br> 酒桌上谈话热烈,都围绕着学校、高考、学生后续发展的主题次第展开,就像心照不宣地在共同撰写一篇有关教育与人生的命题作文。在座的都很会说,自然流畅。而我却不知不觉就走了神,一个我坐在现场给每个人奉献专注的耳朵,而另一个我已脱身而出,独自在时光的隧道里,奋力地追逐那远去的二十年。<br>  临散场,六位授课老师都拿到一个礼包。回到家打开,见到礼品上面都统一印有“20th Anniversary 下塘中学04届高三(1)班”字样,显见是特别订制的。学生们真是用心了。</h3> <h3>  关于04届高三(1)班,有几点重要的补充。当年这个班(2001-2004)的授课老师与班主任的变动很大,用“走马灯”形容也不为过。具体来说,高一阶段(2001.9-2002.7)班主任兼英语老师是Z,但是一年后Z考学离开了。高二阶段(2002.9-2003.7)班主任兼数学老师是S,结果一年后S调往H城某中学。高三阶段(2003.9-2004.7)班主任兼数学老师又换成了G,他今天在座。就是说仅仅班主任三年就换了三次,数学老师换了两次,语文老师换了两次,英语老师换了两次,第二任英语老师就是本人,我带了高二高三两年,即02-04年。<br>  不可思议的是,这个班学生自始至终纪律好,学习肯用心。可能也正是因为过于严肃认真了,班级的气氛显得有些沉闷。这一点给我印象极深,在刚才的发言中我也特别提到了。清楚记得,当年我曾跟同事背下研究过这个“现象”,同事说可能是班里女生太少,男女比例失调所致。的确,女生多些的班级往往比较活跃,而这个班女生只有四五个,而且还有一位中途转往别校就读去了。这样女生数目就更加零落不堪了。<br>  但我窃以为,班主任与科任老师超出常规的频繁变动才是根本原因,它导致学生在学习适应与情感接受上,遭受双重挑战。他们想不到在十几岁的年纪,在学业上突然遭遇到足以影响他们一生的变故。这就是命运。面对命运,没有谁能轻松起来的,唯有埋头苦拼而已。所幸的是,这个班授课老师新组合,绝对是当时下中最好的,语数外理化生,都不到40岁,且专业过硬,极富敬业精神。——这一点,稍具良知者都不能否认。最后高考结果是什么?全班58人,本科达线26人,其中好几个达重点线。<br>  一个班级高考成功与否,至少涉及到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其一是比较好的入学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入学基础,后续学习就会筚路蓝缕。其二是授课老师组合体,必须各科都专业过硬,教学有方,爱岗敬业。另外就是纪律严明,学生努力。三者齐备,没有不成功的道理。04届高三(1)班的成就,是很好的注脚。<br>  (2024.8.10夜深)</h3> <h3>本来是四五个女生,但是拍照时多了几个。估计分班出去的参加了原班级毕业照。这张照片当年我没拿到,今天学生发给我,我是20年来第一次看到。前数第二排右起第三个是作者。</h3> <h3>当年语数外理化生六科老师(2024.8.10下午)</h3> <h3>  当初的小青年,如今个个事业有成,挈妇将雏回母校,孩子都长成春天的花朵了。</h3> <h3>2004.7 高考结束后,厦门普陀山(距今整整20年)</h3> <h3>2004.7 厦门</h3> <h3>2004.7 厦门 鼓浪屿 胡里山炮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