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们离开井冈山根据地烈士陵园,前往茅坪革命旧址群景区。茅坪位于黄洋界西面,距茨坪32公里,四周群山环抱、树木茂密,茅坪河流贯全境,自然环境优越。 茅坪革命旧址群景区正门<br><br> 这里是茅坪革命旧址群景区,由于著名八角楼就在景区内,所以人们通常都管这里叫“八角楼景区”。<br><br> 茅坪主要景点有八角楼毛泽东和朱德旧居、中共井冈山前委和湘赣边界特委旧址(红军医院)、湘赣边界党的“一大” 旧址、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旧址、红四军士兵委员会旧址(陈毅旧居)以及贺子珍生平陈列展览、茅坪红军烈士墓等景点。 <br><br> 步入景区首先看到的是一处景观:枫石。在一块裂开的大石夹缝中生长着一株粗大的枫树,枝叶繁茂 八角楼枫石<div><br></div><div> 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经常在这里看书、思考问题和找群众访问情况。由于这棵枫树生长的环境奇异,毛泽东借此打比喻说“这棵枫树,长在石缝里,长大后,竟把石头撑开了。我们闹革命,现在力量虽然弱小,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撑破蒋介石反动政府这块大石头”。毛泽东的话富有哲理,意义深长,对激励红军战士和群众的斗志起了很大的宣传作用。</div><div><br></div><div> 景区内排列着不少修复后的房屋,都是井冈山革命时期红军各个单位的住房。</div> 茅坪革命旧址群 茅坪革命旧址群——红四军军委旧址 茅坪革命旧址群——中共湘赣边界党的一大会议旧址 茅坪革命旧址群 茅坪革命旧址群——毛泽东旧居(八角楼)<div><br></div><div> 这是当地农民谢池香的住房,因为楼上的天窗是八角形,因此又被称为“八角楼”。毛泽东来到茅坪后,谢池香腾出自己家的房子给毛泽东贺子珍居住。同期在这里居住的还有朱德、龙开富、黄达等人。</div> 茅坪革命旧址群——毛泽东旧居(八角楼)<div><br></div><div> 在八角楼的清油灯下,毛泽东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经验,阐明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div> 茅坪革命旧址群——井冈山上第一位女红军贺子珍展<div><br></div><div> 贺子珍出生在一个官逼民反的动乱年代。为了救国救民,她16岁投身革命,成为井冈山商第一位女红军。她英勇无畏,艰难奋战,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div><div>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她和毛泽东相识、相知、相恋,并结为革命伴侣。 她和毛泽东患难与共,相濡以沫,她伴随毛泽东一起度过了最艰难的战斗岁月,在布满荆棘的革命道路上艰难前行。中国革命胜利的征程中留下了她沉重而光辉的足迹,中国革命历史的丰碑上镌刻着她金色的名字。</div> 茅坪革命旧址群——贺子珍留下的标语 茅坪革命旧址群——谢氏慎公祠<br><br> 八角楼位于在江西宁冈县城东南16公里处的茅坪村谢氏慎公祠后面,是一栋土砖结构的两屋楼房,楼上有一个八角形天窗,当地群众称之为八角楼。 茅坪革命旧址群景区外革命广场上的毛泽东与贺子珍雕像<div><br></div><div>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驻茅坪。袁文才领着包括贺子珍在内的农民自卫军一班人前来迎接。初次见面,毛泽东和贺子珍彼此都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div><div> 从那时起,贺子珍经常向毛泽东介绍井冈山的历史、地理和早期革命斗争情况,同时也悉心照料毛泽东的生活。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战斗生活使毛泽东与贺子珍相互产生了真挚的感情,1928年5月,毛泽东和贺子珍在象山庵举行了婚礼。 在贺子珍的陪伴下,毛泽东在茅坪写下了《宁冈调查》、《永新调查》、《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光辉著作,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指明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方向。</div><div> 1929年1月,毛泽东、贺子珍与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闽西进军,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踏上了新的革命征程。</div> 茅坪革命旧址群——红军井、红军烈士公墓(晒布坪)<br><br><div> 井冈山斗争时期,参加新城、新老七溪岭战斗牺牲的李才明等50余名红军指战员受当时条件所限,散葬于此。<br> 1965年,为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民政部门将遗骨收殓一起;筑墓立碑,以示纪念。<br> 2005年7月19日,井冈山市人民政府重新公布其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div> 离开茅坪革命旧址群,我们又来到了小井景区。这里曾经是红军医院的所在地。小井红军医院,位于江西井冈山市茨坪镇西北面约6公里处。它是由原来的茅坪、大井两个医务所扩建而成的。最初取名为“红光医院”,是我军第一所正规医院。医院全采用木质结构,建筑面积为92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共有32间病房。<div><br></div><div> 1967年,井冈山人民按历史原貌修复小井红军医院旧址,1987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中国红军第四军医院旧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 中国红军第四军医院旧址<div><br></div><div>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向井冈山进军途中,在原宁冈县茅坪村设立了一所简易的后方医院。1928年5月,毛泽东、朱德两支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后,在井冈山的大小五井,建立了取名叫“红军医院”的后方医院。1928年冬,在小井建成了这所杉木皮盖的屋面、全木质结构、上下两层共32间的红军住院部,取名“红光医院”。</div><div><br></div><div> 1928年10月以后,红军对敌作战十分频繁,红军的伤病员有时有五、六百人,最多的时候竟达八百人。医院住不下了,很多伤兵就安置在当地的群众家中医治。<br></div> 红军医院的简陋设施<div><br></div><div> 由于敌军对井冈山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造成医院的医疗条件极差,医务人员和伤员们一起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因陋就简,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困难,治好一批批伤病员重返前线:西药奇缺,医务人员就上山采掘金银花、鱼腥草、散血丹等草药煎熬给伤病员服用;缺少医疗器具,医务人员就地取材,用木头、竹子等制作成镊子、消毒盆、探针等器具;没有药棉,就将土布洗干净作药棉,一条纱布绷带用了洗、洗了又用,有时用上几十遍直至不能再用为止;没有手术刀,医生们就用盐水泡过的剃头刀、梭镖甚至切菜刀当手术刀使用,用小锯齿的木锯子当作骨锯来给伤员们做手术。</div> 小井红军医院内的群雕<div><br></div><div> 几组群雕反映了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医院里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div> 小井红军医院伤病员殉难烈士纪念碑<div><br></div><div> 1929年1月底,井冈山军民第三次反“会剿”失利,敌军窜入小井村,烧毁了红军医院的这幢房子,把来不及转移的130多名重伤员押到小河边的稻田里,对他们威逼拷打后将其集体枪杀。</div><br><div> 小井红军烈士墓又名小井红军伤病员殉难处。1951年,井冈山人民将部分烈士遗骨迁到茨坪重新墓葬,并建立了井冈山革命先烈纪念塔以示纪念,1969年在烈士牺牲的原地再建一座烈士墓和烈士纪念碑,碑上书写着毛泽东题词“死难烈士万岁!”</div> 在返回茨坪镇的路上,我们还经过了位于上井村的红军造币厂旧址。 红军造币厂旧址(“工”字银元)<div><br></div><div> 红军造币厂是建在上井村邹甲贵家厅堂。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解决红军的部分军费来源,1928年5月,中国红军第四军在这里因陋就简,创办了红军第一个造币厂,并先后在牛路坑、铁坑、茨坪和金狮面等地设立了制坯车间。造币厂由湘赣边界防务委员会主任王佐负责,聘请谢火龙、谢荣光、谢荣珍等为师傅,利用打土豪缴来的银器、首饰等为原料铸造墨西哥版银元,并凿上“工”字,这种“工”字银元主要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内流通。</div><div> 1929年1月底,红军造币厂厂房被敌军烧毁,设备遭破坏,人员被冲散。</div><div><br></div><div> 井冈山红军造币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最早的造币厂,她铸造的“工”字银元,是红色政权发行在革命根据地内流通的第一批金属货币,造币厂的建立洞开共产党领导造币事业的先河,为后来红色政权乃至人民政府造币事业的发展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div><div><br></div><div> 1998年12月,红军造币厂在原址上按原貌修复,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肖克将军还特地为红军造币厂题写了厂名。<br></div><div><br></div><div> 回到茨坪镇,我们又来到位于茨坪镇中心挹翠湖边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参观。</div> <div> 博物馆位于茨坪红军南路中段,依山面水,与茨坪革命旧址群隔湖相望。该馆建于1959年,现有馆藏30000余件。馆标是1962年朱德同志重上井冈山时题写的。</div>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div><br></div><div>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地方性革命史类博物馆,主要担负井冈山革命斗争历史陈列展览、宣传井冈山精神、管理保护井冈山革命纪念地旧居遗址等职责。该博物馆占地面积1.782公顷,总建筑面积2003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8436平方米;馆藏文物3万余件,珍贵文献资料和历史图片2万余份,珍藏党和国家领导人、著名书画家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的墨宝珍迹千余幅。保存毛泽东、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重上井冈山时的影视资料数百件。</div> 中国革命的艰难探索 井冈山最早的革命武装领导人——王佐 井冈山最早的革命武装领导人——袁文才 井冈山斗争时期各地苏维埃政权的印章 馆藏文物:王佐的青龙剑和钟步全烈士参加红军时佩带的帽徽(均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div><br></div><div> 王佐赠给暴动队副队长兼军事教官李嗣凤李嗣凤的青龙剑,质地为铁、木,颜色呈灰黑色的青龙剑,长条形,两面刃。长74厘米,宽3厘米。剑柄上有一块圆形铁皮护圈。剑鞘由两片硬木合成,五组铜片圈固定,铜片上的纹饰各异,靠护手圈内一组的铜片圈两侧各有一条青龙,故称青龙剑。此剑原为王佐所用,它是王佐戌马生涯的历史见证。 </div><div> 钟步全1927年帽徽,银质,帽徽呈五角形,正面中间为中国共产党镰刀、斧头的党徽;背面靠下上角有一挂针,角内有“钟步全”三字;靠左上、下角处有“1927”字样;靠右上、下角的邻边相交处有“党”字。</div>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朱毛会师井冈山 朱德书写的诗:会师井冈<div><br></div><div> 《井冈山会师》七言绝句,是朱德1957年7月为纪念井冈山会师30周年而写的七绝诗。“<u>革命雄师会井冈,集中力量更坚强。红军领导提高后,五破围攻固战场。</u>”这首诗气势恢宏,虽寥寥数语,但勾勒出一幅朱毛会师井冈山以及朱毛会师后井冈山革命斗争如火如荼的壮丽画卷。字里行间蕴含了深厚的历史背景。</div><div> 1966年2月9日重新书写赠井冈山博物馆收藏。</div> 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使用过的简陋武器<div><br></div><div> 看着这些极为简陋的兵器,可以想见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的艰难。但即使是这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从来也没有丧失信心。他们依靠人民群众,不断地同国民党反动派周旋,打退了一次又一次的围剿。不断总结斗争经验,摸索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创造出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中国革命不断发展壮大,逐步走向成功。因此,井冈山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div> 第三天,我们将要拜谒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div><br></div><div> 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位于茨坪北面的北岩峰上。陵园于1987年始建,同年10月建成并开放参观游览。1997年10月,由邓小平题字的“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落成剪彩。陵园整体建筑包括陵园门庭、纪念堂、碑林、雕像园、纪念碑五大部分。<br></div> <div> 清晨,天上飘起了浓雾。 笼罩在北岩峰下的烈士陵园更显得肃穆庄严。踏入陵园大门,是块横式牌坊园标,“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9个烫金大字为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宋任穷同志所题写。 <br></div> 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div><br></div><div> 进门后,经过花坛园庭,顺山而上的宽阔平台台阶分为两组。第一组49级,象征1949年新中国成立。第二组60级,寓意陵园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60周年的1987年建成。</div><div><br></div><div> 我们沿着台阶缓步走上烈士陵园纪念堂。纪念堂大门上方烫金横幅“井冈山根据地革命先烈永垂不朽”是彭真委员长1987年视察井冈山时为陵园题写的。</div> 烈士陵园纪念堂<div><br></div><div> 纪念堂设有瞻仰大厅、陈列室、吊唁大厅、忠魂堂。<br></div> 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纪念堂<div><br></div><div> 瞻仰大厅正面汉白玉墙面的“死难烈士万岁”六个大字是毛泽东1946年为革命烈士题写的。正面玻璃柜存放的是井冈山革命烈士的名册。大厅内放置的花圈、花篮,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井冈山时向烈士们敬献的,有社会团体及旅游观光团敬献而留下来作为纪念的。 </div><div><br></div><div> 瞻仰大厅左侧陈列室展览的人物是建国后去世的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领导人的挂像。目前有51位。右侧陈列室陈列的是建国前牺牲的革命先烈,他们都是在井冈山斗争时的老红军、老干部。这组烈士挂像目前有54位。</div> 井冈山革命烈士的英名录<div><br></div><div> 瞻仰大厅后为吊唁大厅。吊唁大厅四周墙面嵌刻的是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壮烈牺牲的烈士英名录。这是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包括周边七个县市范围的烈士名录,共有15744位。 </div> 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纪念堂无字碑<div><br></div><div> 吊唁大厅中间有一块汉白玉的无字碑安放在正上方,这是对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牺牲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革命烈士立的一块无名碑,以示人们对无名先烈的深切怀念。</div><div><br></div><div> 从吊唁大厅后侧出去便到了碑林。首先看到的“井冈山碑林”五个烫金大字,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名誉主席、原山东省委书记舒同题写的。他是江西东乡人,也是一位老红军。 </div> 井冈山碑林<div><br></div><div> 井冈山碑林(下称“碑林”)采用江南园林建筑风格,分为碑廊、碑亭、碑墙三种碑刻陈列形式,因山就势,高低错落,配以亭、台、楼、阁相结合的整体建筑造型。碑林的碑石全部用的是江西玉山县的罗纹石。</div><div><br></div><div> 碑林一共陈列有138块精湛的书法碑刻,主要有三部分内容:一为党和国家领导入上井冈山视察时的题词;二为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的题词;三为全国著名书法家、画家、作家和知名人士热心赞颂井冈山的题词。他们以不同的形式,从各个方面热情讴歌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和英雄业绩与壮丽河山相互辉映的独特的风景名胜。</div> 我沿着碑林中的甬道慢慢上山,经过一段后来到了纪念碑广场。 烈士纪念碑广场<div><br></div><div> 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以下称纪念碑)位于“佛”型山体脸部,陵园的最上方。纪念碑由基座、碑座和主碑三部分组成。全部采用本市长坪乡生产的花岗岩砌成。<br></div> 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 <div><br></div><div> 主碑是用镀汰的不锈钢制作的;它高达27米,意含1927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碑座的碑名“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是邓小平同志1984年在北京亲笔为纪念井冈山革命烈士题写的。 </div> 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div><br></div><div> 主碑的造型是突出“山”的形状。它有着几层含义:远看像一团火焰,寓意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近视如林立的钢枪,寓意“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主碑的基座部分,采用“将军红”大理石砌成,高9.7米,表示1997年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70周年建成。碑座四个立面是反映井冈山斗争的汉白玉浮雕。</div> 反映井冈山斗争的汉白玉浮雕<div><br></div><div> 正面组浮雕的主题为“荟萃井冈”,展示井冈山红军于1928年4月名扬天下的“朱毛会师”和同年12月的红四军与红五军会师的情形以及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等领导人的英姿气概。</div><div> 东面组浮雕主题为“红色割据”。展示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开创的“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即开展土地革命、军队建设、党的建设,政权建设的生动场面。</div> 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div> <br><div> 西面组浮雕主题为“浴血罗霄”。这组浮雕通过反映井冈山斗争著名的龙源口大捷等战斗和以茨坪为中心的井冈山军事根据地及其五大哨口以及九陇山军事根据地,展示红军以非凡的毅力,英勇奋战,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多次军事“进剿”和“会剿”以及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 </div></div> 从纪念碑广场向东俯瞰便是井冈山雕塑园。 <div>井冈山雕塑园<br></div><div><br></div><div> 井冈山雕塑园坐落于陵园东侧山头,于1987年10月兴建。她是全国第一座以革命历史人物群像为题材的雕塑园。雕塑园园标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萧克上将题写。</div><div><br></div><div> 园内塑造了20尊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共井冈山前委、红四军军委、湘赣边界特委的主要领导和著名人士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谭震林、陈正人、张子清、王尔琢、宛希先、李灿、何挺颖、王佐、袁文才、蔡协民、伍若兰、何长工、罗荣桓、滕代远、贺子珍、赖传珠等人的光辉形象。 </div> 井冈山雕塑园<div><br></div><div> 这20尊雕像分别以青铜、汉白玉、花岗岩为材料创作塑造,集南北雕塑艺术之精华,再现了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一代先驱的英雄气概和战将风采,具有历史观瞻和雕塑艺术的双重价值,是难得观瞻到的雕塑珍品。</div> <p class="ql-block">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出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再回首仰望。唯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我们今天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全赖无数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蒙蒙细雨浓雾就似泪水,寄托着我们的哀思。</p> 离开井冈山一路向南。 赣粤高速即景<div><br></div><div> 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傍晚时分,我们抵达广州。</div><div><br></div><div> 广州是一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div><div><br></div><div> 广州市是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公元前214年,秦朝统一岭南后,在岭南地区设南海郡,建立番禺城(今广州),从此开启了广州2200多年的建城历史。</div><div><br></div><div> 广州市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在近代史上有三元里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抗英斗争、孙中山领导的反对封建统治的黄花岗起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广州既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又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英雄城市。<br></div><div><br></div><div> 广州市还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对外开放的试点城市之一,充满了活力。既有老广州的历史记忆,也有新广州的现代化标记。 </div> 广州历史的记忆 广州现代化新貌 广州新地标——广州塔(小蛮腰) 在广州这段日子,正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期间,是亲人团聚、朋友欢聚,最能体现人间烟火气息的日子。 每年春节前夕的广州花市都会吸引市民携家带口全员出游<div><br></div><div> 广州迎春花市在南汉时就已有之,到19世纪中叶,花市例定在除夕前几天举行,花木涌入城市,十里长街,市民结伴“行花街”,热闹非凡,越办越旺,发展到珠江三角洲的许多城市都有此俗。<br></div> 年味儿<div><br></div><div> 今年的主城区虽然没有解除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但百姓们被压抑了许久的心情总要找到发泄的通道。于是在周边的郊县乡镇整个节日期间,爆竹声中除旧岁,烟花璀璨迎新春。</div> 新开馆的广州美术馆暨广州艺术博物院也是节假日的好去处 番禺沙湾古镇则更多地展示了人间民俗烟火气 风味小吃 传统美食 当地特产 古老的民间习俗 古镇老街人流如织 家家贴对联 户户请门神 古镇街道与会所 宗祠与道观<div><br></div><div> 南方各地对于家族宗祠是格外重视,那是维系一个家族的纽带,是赓续家族传统的场所。宗祠即是祠堂,是供奉祖先和祭祀场所,是宗族的象征。宗庙制度产生于周代。</div><div> 道观(包括寺庙)则是信仰的寄托所在,是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祖先社稷的建筑,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div> 沙湾何氏大宗祠及门前的旗杆夹<div><br></div><div> 沙湾留耕堂,又名何氏大宗祠,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北村,建筑面积3334.45平方米,始建于南宋德佑元年(1275年)。沙湾留耕堂主要建筑有山门(头门)、仪门(牌坊)、拜庭(中庭)、后寝、庑廊、东衬祠和西衬祠。沙湾留耕堂山门门面宽20多米,檐柱为一列六角形大石柱,内柱为一列两人合抱粗的圆形木柱。12根大柱支起五条檐梁,上有精美木雕;正门有对联“阴德远从宗祖种,心田留与后人耕”仪门牌坊紧对着正门,牌坊呈“山”字形,左右三路,前后五进,由八条石柱支撑;仪门不远处有钓鱼台,高1米多,长6米,宽16米多,有石阶可登;过钓鱼台,就是拜庭,拜庭用28条木柱撑起,山墙用牡蛎壳砌成,面积400多平方米,屋顶由两座硬山顶合成,侧看似M形,每根大柱约有两人合抱般粗的 [2]。沙湾留耕堂是凝聚何氏宗族文化和岭南建筑文化的精髓,是沙湾古镇的标志性建筑。2019年10月,沙湾留耕堂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div><div><br></div><div> 旗杆夹与旗杆,为古代科举制度之遗存。古人凡科场得意猎得功名,必于祖祠前竖旗杆、祠内悬金匾,为光宗耀祖和毕生荣耀之事,也象征士子从此可进入到士大夫阶层。旧日池塘南部旗杆夹满布,旗杆如林。今已考得何族留耕堂曾踊现出文武进士8人、博学鸿词省元1人、文武举人近50人,何族数百年人文之炳蔚及对教育之重视由此可见。</div> 正月十五闹花灯(元宵灯会)也是中国民间在春节期间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灯会兴于唐,盛于宋,明朝时达到顶峰。中国的元宵节是汉民族的一个重要节日,由元霄而孕萌的元霄灯节和灯会是中国遍及汉民族居住地的重大年节活动。 越秀公园的传统灯会 越秀公园的传统灯会 夜幕降临花灯展放 诗词里的广州 灯会上人头攒动、人流如织 广州还是一座文化名城,拥有众多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音乐厅和剧场影院。能在二沙岛的星海音乐厅里听一场音乐会,那绝对是一种享受。 星海音乐厅<div><br></div><div> 星海音乐厅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晴波路33号,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演出场馆之一,也是中国音效最好的专业音乐厅之一,音乐厅以中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名字命名,从捷克、德国、日本等国家引进的管风琴、钢琴等大型乐器和先进的音频、视频设备使星海音乐厅的音效蜚声中外。<br></div><div> 整体建筑为双曲抛物面钢筋混凝土壳体,室内不吊天花板,做到建筑空间与声学空间融为一体。</div> 离开广州之前,有机会在星海音乐厅欣赏了一场弦乐四重奏轻音乐演奏会。 <b> 未完待续</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