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旱窝口2024家族教育基金会奖学金发放仪式已过去一段时间,然而我时常还会情不自禁去翻阅手机里的视频和照片。莘莘学子敬香告祖,感恩祖先、感谢老师和父母;聆听长辈谆谆教诲及深情寄语。这些浓浓的祟文重教场景,不由让人沉思默想,心泛涟漪。虽然我从未踏足此地,虽然我与他们遥距千里。在加入家族群后,随着交流的广泛,家族情感逐渐强烈,以至心里时常会惦记起那一群人,关切着哪里发生的一些事。究其原因,或许是我身体里的血脉传承之作祟,又或许是床头橱上那族谱中的文字惹的事吧!</p><p class="ql-block">曾听父亲说过,在南岭群山深处,桃川之源,隐逸着一个“远看鸡公嘴,门前清水圳”的小山村,村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山脉、河流自然形成脉向走势,灵气聚集,好一个风水宝地——旱窝口村,李姓人家聚集地。</p><p class="ql-block">李氏族谱记载:李家先祖出自名门,地位显赫,李氏递传至晟公,崛起擎天之柱。当唐室不靖之秋,唐之天下岌岌可危,晟公以一旅之师平定朱滔造反,镇其危而奠其安,长安得于收复,晟公为保驾唐室立了奇功,遂由太尉中书令晋升为西平王,赐赠太师,谥号(追封功臣之称号)为西平忠武王。这便是该支李氏支脉“西平堂”堂号的由来。李氏子孙,更是人才济济。文出状元,武中举人,秉承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传统,延续着一代又一代人才辈出的景象,宛如天上繁星,灿烂而夺目!</p><p class="ql-block">一个家族想要崛起,并非易事,说难,确实难,难得令人窒息。要不天生在一个好地方,或者后迁到一个适宜发展的地域;还要经过几代、甚至十几代人的艰辛努力,或许才可以实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据新兴李氏族谱记载,新兴李氏落居祖福盛、秀清公,于明朝洪武年间,从广东仁化石塘徙居桃川之源一全南新兴(乌桕坝在全南建县前名呼龙南县新兴堡)开创千秋基业。初居大吉坑,后因此地山高、地薄、林深、兽多,不宜开拓耕耘。至洪武末年,移居角山马村建居创业。直至五雄衍生二十芳,人丁兴盛,居地狭小,又于明成化九年癸已再迁祠堂背老厅下建厅立庙。风水宝地、人杰地灵,奇出少年。传说有神童骑竹马升天,遂立灵位于祖座,敬称为“少年亚公”。其神灵力广,裔后繁茂。又于明万历年间,再由颙芳公后裔善出土地,在乌桕坝圩内立祠。尔后,五雄十八芳子孙蕃衍,枝叶繁茂,遂广居乌桕坝、南迳、大庄等地村寨,直至“有”字辈后,众多先辈徙居外省、外县开拓发展。</p><p class="ql-block">我先祖安居乌桕坝,生活于自然之中,耕自然之地,读自然之理,体验自然之大道,并以此成就人生之理想,精神之高洁,人格之完善。浸润这片古老的土地,从而形成家族悠久的文化与人生智慧。</p><p class="ql-block">耕读传家是生存与发展之道。耕读使生存所需之衣食得到保证,经济独立带来了人格独立,为向外发展奠定基础。为了振兴家族,李家先祖坚守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格言。认为人生在世,唯读书、耕田二事最为要紧。读书者不贱,耕田者不饥,于是耕读成为李氏家族的理想追求。</p><p class="ql-block">归根结底,一个家庭、一个家族命运终究要从获取知识来改变,古时候大多数是通过科举考试,然后进入仕途来实现。</p><p class="ql-block">一座古老建筑篆刻着新兴李氏的崛起历程:</p><p class="ql-block">乌桕坝古祠(李氏宗祠)位于全南县乌桕坝,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年)距今有四百年之久。古祠集中、西建筑特色于一体,是具有客家风貌的宫廷式建筑特点的历史艺术珍品。古建筑气势宏伟,楼宇辉煌,外观内观极其壮丽。门前两只石狮沐经数百年的风雨,那布娃娃似的调皮劲丝毫未减,大张着嘴的公狮笑看天穹,雄根不藏的样子更是让人觉得有趣,这石狮的模样是绝少可见的,它洋溢着一种自然、天性、大度之美。两只石鼓分竖于正门两侧,象征着这李氏家族明代出过高官,曾经显赫一时。仰望上去,天花板不仅结构严谨,工艺精密,更为奇妙的是上面画满了飞龙舞凤、花鸟虫草、人物图像类的彩色浮雕,其中,尤其突出的凤凰、荷花和家庭主母教子及子听母训的图画。正门上方有飞檐三层,歇山顶上脊背与角上塑了双龙戏珠,还有鸣鹿、立鹤,其它便大多是飞凤了。大堂内醒目处也昭示着这祠堂是为颂扬李氏老主母杨氏育子有方而建。这些母亲味很重的文化氛围,很自然让人生出想像,这位杨氏主母必定是位了不起的母亲!查考全南县志,知道这位柔弱而坚强的女性培养出了二位明万历年间知州,有言、有教公分别荣任南潭州知州(相当于长沙市市长)、邵武府知州(邵武市市长)等官职,曾为李氏光宗耀祖,后人引以为荣。她的美德传颂了好多年、好多代,鼓舞着李氏后人,到了清雍正年间,她的后人们满腔的敬仰之情无以言表,便扩建这李氏祠堂,绘以图文,记录这家族辉煌时刻,以感怀老主母的德行和先辈的杰出。祠堂内外高悬着的“亲亲长长”、“道德千秋”、“叙伦堂”及东西侧门雕刻着的“祥居”(氏族)、“宗亲”等字样,无不透露着家族融乐和亲的气氛。</p><p class="ql-block">明末、清朝是新兴李氏一波鼎盛发展期,那时新兴李氏人丁兴旺,家族扩展迅猛。明万历年间我九世祖有凖公开居松树坑;乾隆年间,十二世祖之祷公开居旱窝口下屋子;乾隆壬午(公元1762年)十三世祖本武公开居旱窝口上屋,乾隆辛亥(公元1791年)又开居松杵坑口;咸丰丙辰(公元1856年)十五世祖文逵公建旱窝口祖堂;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十七世祖振何公携弟并子侄等由松树坑旱窝口迁居竹园头开居。竹圆头衍派开居时间不长,旅居在外人员众多,一直延续以房支身份参与祖籍地旱窝口的宗事活动。</p><p class="ql-block">一个家族的兴衰,融入到岁月的洪流,就是一个个历史的印迹。</p><p class="ql-block">1925年,由于姓氏之争,对方行贿广东军阀陈xx,李氏宗祠惨遭焚毁,至1935年才得于重建。如同宗祠建建毁毁,家族命运也是起起落落。解放初期,竹圆头衍派遭遇重大变故,导致祖父英年早逝,家族瞬间跌入致暗底谷,赢弱的祖母束手无策。危难时刻,是三叔公坚定地站了出来,将家族责任扛在肩上,成为了竹圆头衍派的指路灯塔。他修桥补路、积德行善;卧薪尝胆,砥砺前行;谋划着家族东山再起。他毅然决然将父亲过继为嗣,减轻了祖母的负担。在那样极度困难之时,他还坚定让父亲及叔叔们读书,诠释了他的担当与睿智。祖母也算是个有远见的女子,她变买家产,倾其所有;三叔公砍柴售卖,靠出苦力;硬生生供养出伯父、父亲两位大学生。伯父、父亲也没有辜负他们期望,后来都做到副县级干部,成了祖母,三叔公的骄傲,也为我们后人树立了榜样。</p><p class="ql-block">记得曾听老辈人讲过,在“文革”期间,李氏宗祠发生过一件离奇的事:祠堂门口的两尊石狮,不知被谁看中,派人来到乌桕坝,准备将石狮搬运到全南县城,可是任人怎么吊也丝毫不动,只好作罢。有人说这是神灵在保护。后来有人猜想,恐怕建祠时,石狮已同地下建筑物连成一体,不然怎么就吊不起来?我寻思,这个征兆,不正昭示着李氏家族根基稳固,流芳万年吗!</p><p class="ql-block">如今,旱窝口李氏家族已发展到近千人口,在外旅居的人也越来越多。孩子们几乎都能考上大学,研究生和本科生比比皆是,光荣参军入伍的人数有增无减。政府、医院、学校等许多部门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用自己的勤奋努力,续写着旱窝口人的家族崛起史,同时也改写了自己和家庭的命运。一些在家、在外办厂开公司的,也是成绩斐然。非遗传承全南熏鸡,根雕茶桌、茶几等等做得风生水起,成功的企业家大有人在,这些杰出的宗亲都曾为家乡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所以说生在好地方只是起点,每代人努力奋斗是过程,李氏家族经过几代人的原始积累和不断努力,终于提升了社会阶层和个人地位,实现了一个家族崛起的梦想。</p><p class="ql-block"> 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家庭模式是“耕读传家”,既学谋生,也学做人。旱窝口李家人是一个典型的“耕读型”家族,他们秉承“读可荣身,耕可致富”的理念,种田读书成为主要的生活之路,“耕读为本”成为基本的生活态度,崇文重教,倡导道德教化,则构成了李家人的灵魂核心。当田园逸乐成为一种文化理想,当耕读传家的传统生活方式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融为一体时,必将产生巨大的生命力,我想信:李氏家族通过持之以恒、勤奋努力,一定会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辉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