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逛浙江建德、桐庐(古村与古镇篇)

正正

七月正是酷暑难耐的季节,恰逢几十年不遇的高温,只为到新安江看看气温较高时才会出现的晨雾。据说由于新安江电厂发电时所放的水是新安江水库大坝底部的水,底部水温低,遇到比它热许多的空气就有一部分升华为微小的水珠,从而形成了当地的一大奇景“白沙奇雾”了。<div>7月22日~26日跟随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摄影家协会来到建德与桐庐。</div><div>在五天的时间里,尽管避开了中午的烈日,在其他时间段活动依然动一动就会满头大汗。但还是兴趣盎然的游览了梅城古镇、深澳古村、三都渔村、石舍古村等古村、古镇。</div> 梅城古镇地处杭州建德市东部,北枕乌龙山,南临三江口。新安江自西向东,兰江自南而来,烟波浩淼,形如“丁”字。两江在此汇合成富春江,浩浩荡荡奔向东海。<br>梅花城,简称梅城,原是睦州 严州府城的雅称 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杜牧诗“越嶂远分丁字水,腊梅迟见二月花”,孟浩然诗“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写的就是此地景色。 江边的城门澄清门 严州城楼 <div>古南城墙筑有梅花雉堞<br></div> 建德城即严州城,俗称梅花城,以临江一段雉堞半作梅花形故也。这一带有“天下梅花两朵半”的俗谚,除南京、北京外建德这半座,缺正北及东北角。 城墙 城楼晚霞 老街 傍晚的老街 南峰塔坐落在新安江、富春江、兰江的汇合口,与古镇梅城隔江相望。 新安江边南峰塔 遥望北峰塔<div>梅城镇南,有二塔隔新安江相望,一称南峰塔,一称北峰塔,又名卯巽二峰塔,俗称夫妻塔。<br></div> 老街 <div>老街上有着众多牌坊,也是梅城古镇的一大特色。</div> 民居 民居内庭院 街景 天后宫 六眼古井<div>建德六眼古井位于建德市梅城镇府前街文化馆对面,现为建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井身是用石板砌成六角形的,井深7.7米,水深5.7米,口径1.65米,上有6个井圈。明宣德年间(1426~1433)马量福出资建造。明宣德八年(1433),严州知府万观题“德沛甘泉”表彰此举。</div> 街头雕塑 竺可桢旧居亦是浙江大学西迁建德办学旧址 魁星阁 六合古井位于梅城镇总府社区勤俭路19号和石板井头交汇处,是一处公用井。井深7.15米,水深6米,井圈为石质,高0.4米,外部为六边形,内部为圆形,直径0.39米,井圈上刻有六合古井。 六合古井又名“嫁资(妆)井”,或云为当年某大户人家为出嫁的女儿所凿。现多传为“教子井”,谓是三国时吴国太倚井教子之处。 六合堂 六合堂 严州府谯楼 建德三都渔村,地处富春江、新安江、兰江“三江”交汇处,与梅城古镇隔江相望,依山傍水,景色秀丽。这里老一辈的渔民原本都是生活在三江流域,以打鱼为生,上世纪因下游的富春江水电站建成,因此才上岸定居,慢慢地形成村落。<br>当地的渔村风俗,更是与众不同。长期以来,建德三都渔村居住着一支特殊的人群——“九姓渔民”的后代,分别是陈、钱、林、袁、孙、叶、许、李、何九家姓。<div>相传,元末明初年间,陈友谅因与朱元璋争夺天下失败,陈友谅及其部将共有九姓人被贬入新安江、富春江一带在水上生活,包括子孙后代永世不得上岸居住、不得读书应试、不得与岸上人通婚。<br></div> 村口的伫思亭 九姓碑文 村口的湖泊 民居 长廊 远眺北峰塔 渔村 鱼鹰 远眺新安江大桥 三江口 石舍是浙江桐庐的古村落,位于杭州市桐庐县富春江镇。村落山环水抱,村舍紧贴着山崖。环境幽深而显闭塞。由于这里石头丰富且独特,早年间村民们就以石头垒砌房屋,因此得名石舍,这是富春江最远的一座山村。<div> 石舍古村的村落布局也颇具特色,主要表现在受山体所限,村庄边界由山体围合而自然形成,村落形态与山体紧密依存,山环水抱,村舍紧贴着山崖。幽深的环境自然会让人们想到,在未通公路之前,一条沿着溪流的山径就是这儿通外部世界的唯一通途。此外,石舍古村整体地势南低北高,村内建筑布局依山就势,形成阶梯状聚落格局,民居高低错落,空间环境变化丰富。 <br> 石舍过去有三多:石屋多、石径多、祠堂多,是全盛时期最有历史感的古迹。但现在颓废了、衰落了,古建筑加起来才有3000多平方米,但却足以让今人记住这个幽深僻静的古村落。从村高处府瞰,明、清建筑一街三弄,井然有序。<br></div> 石舍隧道 进入石舍村 石舍古建筑群 河道里的大石头 在水里避暑游玩 过水堤坝 山坳里的小村庄 深澳古村位于富春江南应家溪畔,隶属桐庐县江南镇,西距县城16.5公里,地处丘陵地带,南望天子岗,东濒黄山,地势南高北低,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div>深澳古村始建于南宋,原始村落格局和风貌依存,现有明清时期古建筑140多处,民国时期的古建筑60多处,古建筑外拙内秀,雕刻十分精美。</div><div>保存较为完好的明代古水系是其特色之一,具有一定的科学和人文价值,部分明沟暗渠和坎井至今仍在使用。<br></div> 村口池塘 深澳村悠久的文化传统源自南宋申屠氏的开村之功。作为申屠氏的血缘村落,深澳村95%以上的村民姓申屠,其他少数姓为周、应、朱。 申屠氏宗祠 村落街道 小巷 街景 前房弄台门 茶馆 民居 民居 戴公馆 戴公馆陈列的戴笠像 明代时,村落留下了一个完整的地下水系,水系的水源来自山上的泉水,清甜甘冽、冬暖夏凉,至今还是深受村民喜爱的生活用水,而取水、用水的澳口更成为深澳村独特的文化风景点。“澳”在当地话中是“地下井”的意思,深藏地下的井即为深澳,深澳村古时称同里,也因深澳而得名。 文字参阅360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