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古镇——梦里水乡

天宫一号

<p class="ql-block">  南浔古镇地处江浙两省交界处,初为浔溪村、南林村,至南宋淳祐十二年(1252年)建镇,取两村名之首字,称“南浔”,至今已有760多年历史。自西向东的頔塘运河与自南向北的浔溪在这里相交,清亮的河水哺育了小镇,也孕育了闻名天下的辑里湖丝。用这里的河水缫的丝,白、匀、细、圆、韧,品质绝佳。靠着位于京杭运河口的便利,早在南宋时,南浔一带已是“耕桑之富,甲于浙右”,至明清,更是富甲一方。</p><p class="ql-block"> 南浔古镇景区占地面积34.27平方公里,东界至宜园遗址东侧起,西界至永安街起,南界自嘉业堂藏书楼及小莲庄起,北界至百间楼。古镇以南市河、东市河、西市河、宝善河构成的十字河为骨架,其间又有许多河流纵横交错,水网密布,街和民居沿河分布,随河而走,以南东街、南西街为串联,构成了十字形格局,街巷肌理完整,河道水系基本保存。十字河两岸形成商业街道,既有傍水筑宇、沿河成街的江南水乡小镇风貌,又有众多高品质的私家大宅第和江南园林,形成了小桥流水人家与大宅园林交相辉映的街区特色,是一个人文资源丰富、中西建筑合璧的江南古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南浔古镇的桥梁数量众多,据清朝时期的史料统计,在桥梁数量最多时期的清朝同治年间,南浔镇上的桥竟然有107座。如今,南浔的桥梁也有几十座之多,每一座桥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故事。‌其中代表性桥梁是通津桥、洪济桥和广惠桥,这三座桥被称为“南浔三古桥”。</p> <p class="ql-block">  南浔古镇南端,南市和与鹧鸪溪在这里成丁字交汇,交汇处有两座单孔石桥,一座是蒋家桥,一座是通利桥。“通利桥”横卧南市河与其垂直的鹧鸪溪上蒋家桥组成水上十字交通,桥堍与桥堍之间形成直角,岸边绿柳叠翠,莺飞雀鸣,古屋逶迤,参差数百人家。</p> <p class="ql-block">双桥面馆</p> <p class="ql-block">丝中极品——辑里湖丝</p> <p class="ql-block">  辑里湖丝,‌又称辑里丝,‌简称辑丝,‌因产于南浔镇辑里村而得名。‌南浔古镇养蚕制丝历史悠久,自元末开始,至今已七百多年,1851年曾获伦敦首届世博会金奖,‌被誉为丝中极品,‌全国闻名。‌明清时期,‌辑里湖丝中的上品是专为皇帝织造御服的贡品。‌清朝皇室内务府规定,‌皇帝、‌后妃所穿的龙袍、‌凤衣必须用辑里湖丝作为经丝精织而成。‌现在南浔旅游公司档案室,还保存着两卷60年前惟一没有售出的辑里湖丝,质地仍鲜艳如初。</p> <p class="ql-block">  在南浔,重要的吃场都少不了浔蹄,结实的蹄膀闪着亮油油的酱色,摆在桌子中央,自有气场,是过年过节最不可少的一道菜。</p> <p class="ql-block">   南东街</p><p class="ql-block"> 南东街位于南浔古镇的核心区域,‌是南浔旅游景点富集区。‌这条街道及对岸的南西街主要围绕南市河分布,‌汇聚了众多历史建筑和文化景点。‌其中包括张石铭故居、‌刘氏梯号、‌南浔丝业会馆、‌求恕里、‌南浔史馆(‌南浔商会旧址)‌、‌江南丝竹馆、‌广惠桥、广惠宫等。‌这些建筑不仅展示了南浔古镇的历史风貌,‌也体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风情。‌南东街与南西街共同构成了南浔古镇的传统商业街道,‌展现了其完整的街巷肌理和保存良好的河道水系。‌</p><p class="ql-block"> 南浔古镇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淳祐年间,‌有着七百多年的历史积淀,‌尤其是在明朝万历年间至清朝中叶,‌由于蚕丝业的兴起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南浔经济空前繁荣,‌成为江浙地区的重要商业城镇。南浔古镇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被誉为“中国唯一的中西风格合璧的江南古镇”,‌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南东街作为南浔古镇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丰富的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而闻名,‌还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价值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漫步在街头巷尾,你可以欣赏到精美的木雕、砖雕和石雕,感验江南水乡的韵味和历史文化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南市河</p> <p class="ql-block">中国笔都 善琏湖笔</p> <p class="ql-block">  善琏湖笔是中国传统书画工艺品之一,历史悠久,工艺精湛,素有毛颖之技甲天下之称。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是湖笔的发源地,距今有二千多年历史。文房四宝(湖笔、徽墨、端砚、宣纸为文房四宝之上品),笔居首位。中国的毛笔是举世无双的书写工具。湖笔,因“毛颖之技甲天下”、“紫毫之价如金贵”,而被誉为“笔中之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南浔区的千金镇因其丰富的剪纸文化被誉为“剪纸之乡”,‌列入湖州市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广惠桥</p><p class="ql-block"> 南浔古镇的地标性建筑,南浔三古桥之一,横跨南市河。单孔石拱桥,其结构稳固,造型优美,桥长18米,宽3.32米,拱高13米,上下各有踏步24级。始建年代不可考,清朝嘉庆和同治年间经历了两度重建。</p> <p class="ql-block">  广惠桥桥堍有一对精妙的石狮子。那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秋,南浔丝业公所募得一笔经费,化了八万银元造了会馆。还想扩大气派,造石狮子镇大门,于是请青田石工设计凿制。狮子分雌雄两座,雌狮子怀中有一幼狮,稚态可掬,栩栩如生;雄狮口中有镂空锈球,雕刻手法独特,线条流畅,形态逼真。这对石狮,青田石雕匠一家三代、用三年时间琢磨而成的。是后人将这对石狮移到桥堍来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广惠宫</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北宋治平年间(公元1065—1068年),宫内供奉有祠山大帝神像,曾作为镇山门之神的王灵官神像,以及道教代表黄大仙神像等。</p> <p class="ql-block"> 黄大仙殿</p><p class="ql-block"> 黄大仙(约328-386年),本名黄初平,晋代人,号赤松子,相传黄大仙是葛洪弟子,40年不食人间烟火,以松子茯苓充饥,最终得道成仙,在信众心中是一个神通广大又有求必应的神仙,因此黄大仙殿香火极旺,殿前更是挂满了善男信女的许愿牌。广惠宫内佛道和谐相处,既供奉菩萨也供奉黄大仙。</p> <p class="ql-block"> 丝业公会</p><p class="ql-block"> 南浔丝业所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春,由南浔丝商庄祖绶等禀请藩司蒋(益澧)批准设立,以收解捐税、维护丝商利益为宗旨,为湖州市首家丝商建立的公所。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广惠桥(张王庙桥)附近购地建屋三楹为办公之用。落成于民国元年(1912年),耗银8万余元,由每包出口丝中捐资所得。民国5年(1916年),丝业公所改称丝业公会,又叫丝业会馆。丝业会馆的大门上,至今仍保留英文书写的SILK GUILD横额。</p> <p class="ql-block"> 端义堂</p><p class="ql-block"> 抬梁式木结构,屋顶为歇山顶,高15米,前面四柱为整块长方形条石,厅内宽敞、高爽,可设宴54桌。每年四月在此开蚕王会,镇上丝业从业人员数百人,聚首一堂共祭蚕神,祈祷蚕事茂盛。大厅南北侧建有西式洋房两间,作为丝业小学办公室。丝业会馆前埭建筑在建国初烧毁,其他建筑均保护良好。现为南浔镇中心学校校址。</p> <p class="ql-block">  徐迟,湖州南浔古镇人,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评论家。徐迟作为新时期的报告文学开拓者与先行者,‌在报告文学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代表作有《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祁连山下 》 《生命之树常绿》等。其中,《哥德巴赫猜想》与《地质之光》获中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他的作品在许多方面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其中主观抒情既是诗性之源,‌也是其作品的突出表现,以极大的热情讴歌科技人员,具有极强的渲染力和感召力,有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我就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记住了徐迟这个名字。</p><p class="ql-block"> 徐迟晚年传记作品《江南小镇》以其水晶晶的特质和浓郁的文化氛围而闻名。‌徐迟在其作品中,‌用66个“水晶晶”来形容他的故乡——浙江湖州南浔古镇,‌展现了该地区的自然美景和生活细节。‌ </p><p class="ql-block"> 作品描绘江南小镇的日常生活场景,‌如孩童在长廊里追逐玩耍、‌妇人在河埠的石阶上浣洗、‌空气中飘散着饭菜香味和苏州评弹的吴侬软语等,‌展现了江南水乡人家的温馨和谐。‌这些描述让读者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江南小镇的宁静和美好,‌体验到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和满足。‌徐迟梦里的江南小镇是一个充满水晶晶特质的地方,‌不仅自然风光秀丽,‌而且文化底蕴深厚,‌日常生活充满诗意和温馨,‌是一个令人向往的理想之地。</p><p class="ql-block"> 他的生命之舟,是从江南小镇南浔启航,经过了漫长曲折的人生之旅,而到达了那波澜壮阔的海洋的。《江南小镇》所写的,就是作者回首话沧桑,追忆自己从出生到成长以至成熟的过程。把这样的一部回忆录,命名为《江南小镇》,是因为江南小镇是他的灵魂的归宿,生命中的忧伤而甜蜜的情结。</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座有着七百年历史的江南古镇,南浔的传统风俗—— “水上婚礼”也被沿袭了下来。古时候,南浔以水路交通为主,嫁娶都要用船。在这里,我正好看到“水上迎亲”热闹场面。</p> <p class="ql-block">  这里就是南市河、頔塘故道、宝善河交汇的十字河口,过了这个十字河口,正前方就是宝善河,右侧进入頔塘故道。</p> <p class="ql-block"> 通津桥</p><p class="ql-block"> 通津桥,位于南浔古镇中心十字形水系的交叉点,南北向跨“世界文化遗产”頔塘故道,是南浔古镇三大古桥之首,公认的“南浔第一桥”“标志性名片”。明清时期,南浔以丝业闻名,通津桥处曾是镇中闹市,交通要津。通津桥见证了明清以降南浔镇丝行栉比,商船结队的繁荣景象。1851年,南浔“辑里湖丝”在英国伦敦首届世博会上夺得金奖。通津桥南的“丝行埭”为昔日全国贩丝市口和“辑里湖丝”集散中心,每逢新丝上市,这里“列肆喧阗,衢路拥塞”。南浔古镇通过大运河运送到上海的生丝占出口总量一半以上。</p><p class="ql-block"> 通津桥始建于宋代(具体年代己失考),为单孔石拱桥。原名浔溪桥,后改名通津桥,俗称大桥。南浔现存最早镇志,清代潘尔夔等纂修的《南浔镇志》有“通津桥在东栅跨运河,俗名大桥”的记载。通津桥的出典是“通济行人”之意。</p><p class="ql-block"> 清嘉庆三年(1798),湖州府通判时敏见桥渐塌,行人艰难,他主持重建,并勒石《重建通津桥记》。咸丰五年(1855)、七年(1857)整修,同治五年(1866)又修。桥长33.9米,宽4米,拱高7.9米。南北两坡均33级台阶。桥额为阳刻楷书“重建通津桥”,桥栏外侧署“嘉庆三年”款。现为省保文物单位。</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通津桥依然如驼峰高耸,形胜壮观,其半圆形的石拱横跨运河之上,与水中倒影组合成一轮满月,尤为靓丽,是古镇主要旅游景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南浔故道</p><p class="ql-block"> 頔塘故道全长约1.6公里,开凿于西晋太康年间,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隋代初期,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建成,頔塘成为湖州联系大运河的重要航道。南宋时期,頔塘成为大运河支线——江南运河西线的一部分。也是大运河的重要支线。頔塘故道是至今保存完好的江南运河支线河道,2014年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运河湖州南浔段頔塘故道是湖州市唯一入选的申遗点段,大运河所在的南浔古镇也成为了中国首个整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江南古镇和运河重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南浔古镇以其丰富的桥梁文化而闻名,‌其中通津桥和洪济桥是该古镇中两座重要的古桥。‌通津桥位于南浔镇中心,‌是十字形水系的交叉点,‌而洪济桥位于镇东栅,‌俗称新桥。‌这两座桥都是单孔石拱桥,‌且都是南浔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通津桥因其历史悠久和文化价值,‌成为了南浔古镇的一个重要景点,‌而洪济桥也同样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两座桥均位于古镇的主要街道上,‌通津桥位于南浔古镇的入口处,‌而洪济桥则位于通津桥的东侧,‌两者之间的距离不远,‌都是游客和当地居民经常光顾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洪济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万历年间,‌它在清嘉庆十年(‌1805年)‌进行了重建,‌展现了其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文化价值。‌这座桥不仅是南浔古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古镇不同区域的重要通道。‌与通津桥一样,‌洪济桥也是单孔石拱桥,‌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桥梁特色。‌两座桥共同构成了南浔古镇独特的桥梁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体验。‌</p> <p class="ql-block"> 廊桥</p><p class="ql-block"> 廊桥始建于明代,横跨百间楼河,全长88米,宽4米,高7米,是江南地区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廊桥之一。廊桥集亭、台、楼、阁四种建筑风格于一体,以其精美的造型和悠久的历史而著名。桥面呈弧形,两端微微翘起,犹如一条蜿蜒曲折的巨龙横跨在河面上。桥的两边是宽阔的走廊,桥面铺设厚实的木板,可供行人欣赏河两岸的美景。</p><p class="ql-block"> 南浔古镇还有许多其他造型各异、历史悠久的古桥,这些古桥不仅见证了南浔古镇的历史变迁,也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文化记忆。‌</p> <p class="ql-block">过了廊桥,进入百间楼河,水面豁然开朗。</p> <p class="ql-block"> 百间楼</p><p class="ql-block"> 百间楼位于南浔东,是至今江南保存最完好的沿河民居建筑群之一。百间楼相传为明代礼部尚书董份为女儿出嫁时陪嫁的100名婢女而修建的,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虽然这段故事的真实性尚未得到证实,但百间楼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成为南浔古镇的重要地标。百间楼的特色是依河立楼,顺河道蜿蜒逶迤,错落有致,有石桥相连。楼房为传统的乌瓦白墙,形成由轻巧通透的卷洞门组成的骑楼式长街。各楼之间均有形式各异的封火山墙。河石砌护岸整齐,且有河埠,方便百姓、船家、商人上岸、下船,搬运货物和出行,又便于百姓汲水和洗涤。河埠石阶,木柱廊檐,与映在河水中的倒影,连同隐约的渔歌,构成了一幅江南水上人家的画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多年前就一直想来南浔古镇,今年夏天终于来了。古镇丝毫不张扬,但那古朴的石桥和桥下清澈的流水,已经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宁静。河湖交错,水网纵横、桥街相连、桨声灯影,这就是我梦中的江南水乡 。古镇的静谧与岁月的沉淀,让人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纯净的时代。南浔之美,在于风景,更在于那份从容宁静。这里,没有喧嚣的车水马龙,没有高楼林立的压迫感,沿着青石板路缓缓前行,两旁是典型的江南建筑,黛瓦白墙,飞檐翘角,每一扇门、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似乎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来到南浔,一定要乘坐撸船,摇橹的船夫,身着粗布衣裳,脸上刻着岁月的痕迹,他们的动作熟练而悠然,仿佛与这船、这水融为一体。和风轻拂的柳丝,静静流淌的河水,轻轻的摇橹声,传递着水乡人的情感与故事。它是诗意的象征,也是风俗的传承,让这片土地充满了独特的魅力,令人心驰神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