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主办单位:</p><p class="ql-block">梅兰芳纪念馆</p><p class="ql-block">承办单位:</p><p class="ql-block">云南髙原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p><p class="ql-block">云南粲然国学书画院</p><p class="ql-block">协办单位:</p><p class="ql-block">昆明市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展出时间:</p><p class="ql-block">2024.08.02~08.2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梅兰芳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杰出的戏曲表演艺术大师,以雍容华贵、中正平和的精神气质征服并享誉世界,被誉为“美的创造者”。而他之所以能够成为”美的创造者”,除了承袭京、昆等戏曲艺术的精华外,还受到了绘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深厚滋养。他的艺术历程生动地诠释了一代大师如何熔铸传统、缔造经典。</p><p class="ql-block">梅兰芳曾拜王梦白、齐白石、汤定之等名师学画,吴昌硕、陈师曾、金拱北姚茫父、汪蔼士、陈半丁等画坛名家皆指导过梅兰芳的绘画创作。随着画技的日益精进,梅兰芳的审美判断力和鉴赏力也逐步提升,他积极地将自己从绘画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创造性地运用于戏曲舞台创作,编演了大量开创美学新风尚的新剧目创造了众多深入人心的新形象。如何从高原走向高峰,是我们在当下必须面对的时代命题。梅兰芳在艺术素养上所展现的丰富性与多元性,为这一时代命题的探索与解决提供了重要参考和经典个案。</p><p class="ql-block">今年是梅兰芳诞辰130周年。最好的纪念是传承,最深的缅怀是弘扬。本展览以当代艺术家们对梅兰芳表演艺术及其精神内涵的深刻把握与作品展示为主题衷心希望通过当代艺术家所创作梅兰芳主题的美术作品,展示梅兰芳先生守正创新的艺术精神;彰显他提携后进的宗师气度;体现他爱国为民的高尚情操;弘扬他走向世界的伟大抱负,为发展建设好新时代文化艺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有益启迪和助力。</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梅艺流芳</p><p class="ql-block">梅兰芳艺术人生及绘画收藏作品</p> <p class="ql-block">梅兰芳,名澜,字畹华,是20 世纪杰出的京昆表演艺术家,享誉世界的中国戏曲艺术大师。在5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他继承传统,勇于革新,对京剧舞美、服饰、容妆、伴奏等各方面进行大胆改良,创排上演了大量经典剧目,塑造了众多耳熟能详的艺术形象,进一步发展了京昆旦角的表演艺术,形成了中国京剧艺术中独具风格的艺术流派——“梅派”。</p><p class="ql-block">梅兰芳是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戏曲艺术海外传播的先行者。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他坚守中华文化的本位立场,其访日、访美、访苏之行,以高尚的艺德品性、高超的艺术造诣、高度的文化自觉,让世界对中国戏曲艺术刮目相看,产生了超越外交层面的国际影响力,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体系从而成为国际公认的经典表演艺术体系之一。抗日战争期间,梅兰芳先生蓄须明志,坚决不为侵略者粉饰太平,宁愿鬻画存身,靠典当度日,以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风骨,展现了他最深沉的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梅兰芳以文艺工作者、人民艺术家的新身份,先后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副主席,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并带领剧团踏遍祖国大江南北,远赴前线为志愿军战士表演,深入内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他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觉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庆典之际,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创排出最后一部新剧《穆桂英挂帅》。</p><p class="ql-block">梅兰芳先生去世后,其家人将世代累藏的三万余件珍贵文物文献无偿捐赠给国家。国家批准成立梅兰芳纪念馆,专门缅怀、纪念和弘扬梅兰芳艺术及其精神。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梅兰芳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成为文艺界德艺双馨的标杆与楷模。</p> <p class="ql-block">梨园世家沪上成名</p><p class="ql-block">梅兰芳出生于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景龢堂梅氏。九岁(一九〇二)开始学京剧青衣,十一岁(一九〇四)登台一九一二年,他与「伶界大王」谭鑫培合演《桑园寄子》在北京的舞台上崭露头角。一九一三年,他首次赴上海演出,大放异彩、从此「梅兰芳」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一个名字。</p><p class="ql-block">左上图为梅兰芳祖父梅巧玲</p><p class="ql-block">左上右图为梅兰芳祖母陈氏</p><p class="ql-block">左下图为梅兰芳父亲梅竹芬</p><p class="ql-block">左下右图为梅兰芳母亲杨长玉</p><p class="ql-block">右下图左为梅兰芳伯父梅雨由</p><p class="ql-block">右下图右为梅兰芳与启蒙老师吳菱仙</p><p class="ql-block">中下图为1913年梅兰芳于上海第一次演出大轴《穆柯寨》梅饰穆桂英</p> <p class="ql-block">守正创新名旦之首</p><p class="ql-block">梅兰芳持续不断地对京剧舞美、服饰、容妆、伴奏等方面进行改良,并广泛研习京昆各行剧目,顺应时代审美需求。一九一四年起,梅兰芳着手编演新戏,既有直面社会问题的时装新戏,如《一缕麻》《邓霞姑》;也有开创美学新风尚的古装新戏,如《天女散花》《黛玉葬花》。特别是古装新戏,全新的舞台形象引发了观剧热潮引领了京剧旦行艺术的全面革新。</p><p class="ql-block">左上图为时装新戏《一缕麻》梅饰林纫芬</p><p class="ql-block">左上右图为梅兰芳创排第一出古装新戏《嫦娥奔月》梅饰嫦娥</p><p class="ql-block">中图为四大名旦(左起:程砚秋、尚小云、梅兰芳、荀慧生)</p><p class="ql-block">左下图为昆曲《牡丹亭》梅饰杜丽娘</p> <p class="ql-block">文化大使载誉全球</p><p class="ql-block">梅兰芳是中国戏曲文化海外传播的先行者。自一九一九年首次迈出国门,他先后访日、访美、访苏、中国戏曲艺术渐被海外戏剧界了解、认知和接纳,由此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屹立于世界戏剧之林。梅兰芳的海外戏曲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彰显出其高度的文化自觉。</p><p class="ql-block">左上图为梅兰芳在日本演出《贵妃醉酒》</p><p class="ql-block">左上右图为梅兰芳持博士学位证书(被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p><p class="ql-block">左中图为荣誉文学博士学位证书(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p><p class="ql-block">左下图为梅兰芳与苏联著名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p> <p class="ql-block">妙笔绘意戏画相生</p><p class="ql-block">梅兰芳曾拜王梦白、齐白石、汤定之等名师学画,吴昌硕、陈师曾、金拱北、姚茫父、汪蔼士、陈半丁等画坛名家皆指导过梅兰芳的绘画创作。他积极地将自己从绘画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创造性地运用于戏曲舞台创作,编演了大量开创美学新风尚的新剧目,如化用《天女散花图》以创造《天女散花》的人物形象,参考《寒灯课子图》来设计《生死恨》的装扮场景。</p><p class="ql-block">左上图为梅兰芳手工上色《四郎探母》黑白照片</p><p class="ql-block">左下图为《天女散花》舞台照梅饰天女</p><p class="ql-block">左下右图为《生死恨》舞台场景照梅饰韩玉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蓄须明志心怀家国</p><p class="ql-block">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从北平移居上海他陆续排演了《抗金兵》《生死恨》,以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一九三八年’梅兰芳避居香港。日本占领香港后,梅兰芳蓄须明志”息歌罢舞,不与侵略者为伍,多靠典当和类画为生,体现了『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高尚民族气节。</p><p class="ql-block">左上图为梅兰芳蓄须照</p><p class="ql-block">左上右图为《生死恨》化妆照梅饰韩玉娘</p><p class="ql-block">左下图为《抗金兵》梅饰梁红玉</p> <p class="ql-block">鬻画存身丹青不渝</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期间,在时局不靖、生活艰难的情形下,梅兰芳依然在书画创作中积累与戏曲艺术共通的审美体验,为日后重返舞台积蓄力量,体现了坚强不屈的铮铮傲骨9以及对抗战必将胜利的坚定信心。抗美援朝期间,梅兰芳多次组织募捐义演,并且在第三次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中担任副总团长,奔赴前线慰问演出。一九五一年他与徐悲鸿、叶恭绰等人共同发起了『抗美援朝书画义卖展览会,共展出一五OO件作品,义卖所得全部捐献给中国人民志愿军。</p><p class="ql-block">左上图为梅兰芳蓄须时期在“梅花诗屋”作画</p><p class="ql-block">左下图为《春消息》梅兰芳绘于抗日战争胜利前夕(1944)</p><p class="ql-block">右下图为《抗美援朝书画义卖会事实概要》</p> <p class="ql-block">齐白石《荷花四条屏》(复制品)1923年</p> <p class="ql-block">黄宾虹《缀玉轩图轴》(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徐悲鸿《松鹤图轴》(复制品)1918年</p> <p class="ql-block">吴昌硕《墨梅图轴》(复制品)1923年</p> <p class="ql-block">张大千《桐阴高士图轴》(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阵半T《牡丹图屏》(复制品)1923年</p> <p class="ql-block">梅兰芳《墨梅图轴》(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梅兰芳《洛神图轴》(复制品)1950年</p> <p class="ql-block">梅兰芳《观音像轴》(复制品)1933年</p> <p class="ql-block">梅兰芳《雏鸡紫藤图轴》(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梅兰芳生活形象及舞台形象(当代绘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范梅强《题郭沫若咏梅诗》2024</p> <p class="ql-block">任方程《梅兰芳肖像》2017</p> <p class="ql-block">李文培《梅兰芳像》2019</p> <p class="ql-block">韩学中《梅兰芳与齐白石之师生情深图》2011</p> <p class="ql-block">李文培《贵妃醉酒》2024</p> <p class="ql-block">杜彦锋《贵妃醉酒》2023</p> <p class="ql-block">钱流《虞姬》油画2015</p> <p class="ql-block">刘晓弟《从梅兰芳到梅葆玖》油画2016年</p> <p class="ql-block">刘俊彪《龙凤呈祥》油画2017</p> <p class="ql-block">唐建《梅花》2024</p> <p class="ql-block">段昭南《洛神》十二条屏2014</p> <p class="ql-block">李红兵《凤还巢》油画2015</p> <p class="ql-block">刘晓迪《梅兰芳》剪纸2023</p> <p class="ql-block">姚明《贵妃醉酒》瓷板画2021</p> <p class="ql-block">王云亮《梅兰芳兰花指》2015</p> <p class="ql-block">李白雪《宇宙锋》2015</p> <p class="ql-block">李白雪《凤还巢》2015</p> <p class="ql-block">李白雪《白蛇传》2015</p> <p class="ql-block">李白雪《摔印》2015</p> <p class="ql-block">李文培《贵妃醉酒》2024</p> <p class="ql-block">刘冰《贵妃醉酒》2024</p> <p class="ql-block">董浩《美人小醉》2024</p> <p class="ql-block">周石峰《贵妃醉酒》2024</p> <p class="ql-block">刘西园《贵妃醉酒》2024</p> <p class="ql-block">笫三部分</p><p class="ql-block">梅韵琳琅展现梅兰芳精神风骨主题当代绘画书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宗建业《礼赞梅兰芳先生》书法2024</p> <p class="ql-block">赵长刚《一生几分七言联》2020</p> <p class="ql-block">尹文钱《四言对联》2011</p> <p class="ql-block">郑棣青《兰芳几回琴箫中》2024</p> <p class="ql-block">纪清远《春风香四溢》2018</p> <p class="ql-block">王德芳《梧桐凤凰图》2019</p> <p class="ql-block">任清《清气满乾坤》2024</p> <p class="ql-block">汤立《玉堂春》2018</p> <p class="ql-block">李泊谊《劲节精神》2024</p> <p class="ql-block">张桐瑀《满园芬芳》2024</p> <p class="ql-block">孟瑞璇《千年寻梦》壁画2023</p> <p class="ql-block">李旭阳 周栩汀《梅兰芳与卓别林》2023</p> <p class="ql-block">李旭阳 周栩汀《幸有梅郎识姓名》2023</p> <p class="ql-block">李旭阳 周栩汀《梅兰芳从艺之路》2023</p> <p class="ql-block">汪诗嘉《梅园隐秀》2024</p> <p class="ql-block">纪念梅兰芳先生诞辰130周年</p><p class="ql-block">云南书画贺展作品</p> <p class="ql-block">王维贞《李大钊先生联句》2024</p> <p class="ql-block">王永银《天赋异禀》2024</p> <p class="ql-block">朱福《只有秋声最好听》2024</p> <p class="ql-block">陈鸿翎《梅兰-翰牍》2024</p> <p class="ql-block">成联方《兰陵王破阵舞》2024</p> <p class="ql-block">赵勇军《咏梅兰芳》2024</p> <p class="ql-block">刘庆飞《梅花念我》篆刻2024</p> <p class="ql-block">黄静《弄潮》篆刻2024</p> <p class="ql-block">杜遵恩《梅兰芳肖像》油画2024</p> <p class="ql-block">图为《我的父亲梅兰芳》书封面</p><p class="ql-block">作者:梅绍武(梅兰芳长子)</p><p class="ql-block">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p><p class="ql-block">1984年6月第1版</p><p class="ql-block">定价1.50元</p> <p class="ql-block">【附一】</p><p class="ql-block">《我的父亲梅兰芳》之【序】</p><p class="ql-block">序</p><p class="ql-block">吴 晓 铃</p><p class="ql-block"> 清德宗光绪二十年甲午九月二十四日,即公元一八九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我们的伟大艺术家梅畹华(兰芳)大师诞生了。他诞生于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急存亡的一年。且不说这年一元复始之际,慈禧皇太后由于她的六旬万寿庆典大肆晋封妃嫔、宗室和外藩王公,加恩内外文武大臣的粉饰升平,荼毒百姓的罪行,就在同月,驻英大臣薛福成和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滇缅条约二十款,二月驻美使臣杨儒和美国签订了荼毒百姓的华工条约六款。接着便是五月至九月之间的日清战役,以九月十五日北洋海军舰队的彻底覆灭而结束。晚华大师诞生的这天,法无可逭而又是封建统治者的替罪羊的济远舰管带方伯谦被斩首示众和李鸿章被褫去三眼花翎和黄马褂。这个婴儿真是生不逢辰!在他呱呱坠地的时候没有人预想到他在后来会成长为蜚声中外的伟大艺术家。就连他自己也不会预想到能在人民世纪得以充分发挥其才智,受到党和人民予以的崇高殊荣。特别是他在戏曲艺术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不只是位居一代之宗师,而必将永世长存。</p><p class="ql-block"> 今年十月是畹华大师九十岁诞辰,上距他辞世之年已经二十有四载了。他的哲嗣绍武兄把历年来所写的十八篇回忆文章在哀集为《我的父亲梅兰芳》之后,又增写了十二篇,共辑为三十篇,交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印行,做为纪念。在他修订旧稿和撰写新篇的期间,我不单荣幸地成为第一个读者,而且就所知见,参与了末议。绍武兄要我写几句话,这倒使我为了难。因为,从交谊来说,我是义不容辞的;但是,就学力未说,我实在是没有资格来以蠡测海,以管窥豹。不获已,只好说些文不对题的话充数,也顾不得那离题万里之讥了。</p><p class="ql-block"> 首先,我觉得象晚华大师这样不世出的巨人,应该而且必须有一部足以传世的传记垂诸永久。当然,这只有大手笔承当才能相得益彰,以期能媲美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和《圣雄甘地传》。否则,便是采取集体撰著的方法,即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以收群策群力之功。这是一件任何人都不能推卸和责无旁贷的工作,而且还要尽速尽好地完成之。</p><p class="ql-block"> 然而,已经迟了。与畹华大师并世的许多师友和同侪大都做了古人,弟于辈在世而能多知博识其业绩者亦是寥寥可数。人证难期,还有什么可说的!幸好,现存的物证,诸如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外报刊发表的叙述性和评论性文章以及戏单和海报之类的文献资料,设若勤于搜寻,总能有所收获。在十年动乱期间,梅宅惨遭洗劫,损失綦重;连我收藏的一些被许姬传老人借去的名贵照片也被殃及池鱼。在劫难逃,更没有什么可说的。幸好,梅夫人福芝芳女士在畹华大师逝后将家藏的有关文献、信件、照片、剧本、戏单、图书、期刊、剪报、书画、纪念品、实物、外文书刊和杂件十三类,编号三千二百三十六,共计三万一千四百十五件,扫数寄存原中国戏曲研究院暂为保</p><p class="ql-block">管,据闻迄今完璧无损,这是一件容待发掘和利用的宝藏,给予有心人无穷的希望。如果说万事俱备,那就只欠东风吹起了。</p><p class="ql-block"> 绍武兄写的这本书始发其轫,送来了东风的信号。这本书的特点是科学性强。这表现在无论是他自己的回忆(如《在香港沦陷的日子》),还是采访的实录(如《和王琴生先生的一次谈话——忆父亲的表演艺术及其他》),都质朴平实,不加夸饰,称得起是信史。我特别喜欢他写的那几篇记述畹华大师和国际间文学艺术界人士交往的文章,所引资料丰富翔实,称得起是有据的信史。信而有据,是要付出辛勤的劳动的,因为它的劳动强度大,难度也大。即以掌握外国语言一事来说,就不是轻易可以染指的,又何况有关世界文艺的知识了。如果有人认为这本书的文笔在风格上缺乏光昌流丽之致,那就未免买椟而还珠了。因为这是在供给信而有据的素材,只要求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索精神。</p><p class="ql-block"> 当然,总结畹华大师的艺术生涯和道德品质,这本书的内容还是远远不够的,绍武兄在着手之先,也并未作如是想。我们不应当苛求,而是应当理解其用心所在。其用心所在则又绝非是做为人子的不匮孝思,但是也不妨说隐寓着他的焦虑情怀。</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多么企盼着能够出现一部《梅兰芳传》,一部《梅兰芳论》,一部《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一部或多部这类的专著呀!哪怕是一部或多部《梅兰芳文献长编》、《梅兰芳年表》和《梅兰芳年谱》 以及《梅兰芳身段谱》、《梅兰芳扮相谱》、《梅兰芳指法》、《梅兰芳歌曲谱》和《梅兰芳演出剧本全集》之类的导乎先路的资料性编纂工作呢,都是迫切需要的,而且这与为个人树碑立传毫无关系,这是关系我们民族文化的大事因缘,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p><p class="ql-block"> 我在开头时特别谈到了畹华大师诞生之年的特定历史环境,是有所考虑的。在这里我寄希望于为他撰写传记的人一定要把他的艺术生活纳入他成长的历史环境中,才能说明问题,解决问题,否则,一本备忘式的陈谷子、烂芝麻的流水帐簿是无法说明和解决问题的。绍武兄在这本书里已经做了一个很有启发性的开头。例如:《表——童年的一段遭遇》和《傲骨从来耐岁寒——忆父亲坚决拒为敌伪演出的事迹》等篇。此外还有畹华大师在沟通中外文化交流和国际友好关系方面所做出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绍武兄在这个课题上付出了不懈的劳动,尤其值得表彰。</p><p class="ql-block"> 我说这本书是始发其轫,意云开了个好头,还是那句话,远远不够。今值畹华大师九十诞辰之契机,很多事情都应该做起来了,不只是传记的撰写,我看,以晚华大师为纽带的,并寓有远远超过纪念性的戏剧博物馆;专门以中国戏剧发展史为纲的梅兰芳艺术研究机构,以及供中外人士瞻礼的故居和沦于荒烟蔓草间的万华山麓的孤冢也应该予以庄严。一句话,要做些切实的工作,有益的工作来表彰晚华大师,促进我国艺术事业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是为序,未免不象序,序所思,寓取瑟而歌之思,思无邪,故不遑虑及人言如何如何也。</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四年元旦开笔于京华宣南文双棔书屋。</p> <p class="ql-block">【附二】</p><p class="ql-block">《我的父亲梅兰芳》之【后记】</p><p class="ql-block">后 记</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是举世闻名的京剧艺术大师。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艺术,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艺术事业,对祖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和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他一八九四年诞生于北京,原籍江苏泰州,祖父梅巧玲和父亲梅竹芬都是京剧演员。他六岁开始学戏,十一岁登台演出,直到一九六一年病逝,在舞台上表演我国优秀而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京剧达五十多年之久,一直受到人民深切的尊敬和爱戴。</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艺术上尊重传统,善于继承,勇于创造,而且勤学苦练,从各方面学习和借鉴,对待艺术一贯严肃认真,使他的表演艺术达到了高度的水平,赢得了国内外观众一致的赞赏。人们誉他为“真正的演员,美的创造者”。但是他为人谦虚,从不自满,直到晚年还在艺术实践上不断地改进,精益求精;一九五一年,他在总结自己的艺术创作时,认为自己不过是个“笨拙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我到今天还是一个努力学习的小学生。”</p><p class="ql-block"> 从青年时代起,他就作为一位传播京剧艺术的使者,多次出国访问演出,曾于一九一九年、一九二四年和一九五六年三次访日,一九三〇年访美,一九三五年和一九五二年两次访苏,一九五三年访朝,使祖国绚丽多采的京剧艺术登上了国际舞台,为祖国的艺术争得了崇高的荣誉。他一生由此结识了众多国际知名的文艺界朋友,与他们切磋艺术,交流心得,建立了诚挚的友谊。</p><p class="ql-block"> 父亲是个爱国主义者,早在五四时期,当廿一条国耻条约签订时,他就激于义愤,编演了《木兰从军》,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九一八”事变后,他又编演了《抗金兵》和《生死恨》,激励人民抗敌救国。八年抗战期间,他身陷敌占区,不顾威胁利诱,蓄须明志,坚决拒为敌伪演出,表现了一个艺术家大义凛然的高贵品质。新中国成立后,他被委任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和中国京剧院院长,并兼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他一九五九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晚年编演了《穆桂英挂帅》,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杰出的巾帼英雄的形象。</p><p class="ql-block"> 亲友师长们早就鼓励我写些回忆录,把我对父亲的认识和感受记录下来,以供广大读者和戏曲研究工作者参考,但由于我本人是专搞外国文学研究的,对京剧尽管从小耳濡目染,但毕竟是个门外汉,认识肤浅,故而迟迟不敢贸然动笔。直到一九七六年,我才鼓起勇气,借助亲友的叙述和家藏的文物资料,试写起来,其中有的已在一些报刊上发表过,香港《广角镜》杂志社还曾从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年将部分文稿连载了两年,"并编辑成册,这都给予我很大的支持。本书汇集的就是这些年断断续续写的二十九篇文章。</p><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生事迹甚多,尚待我回忆整理续写。本书中谬误之处,尚祈读者不吝赐教,以便我继续把这一工作做好。</p><p class="ql-block"> 在写作过程中,承蒙文艺界许多老前辈和至亲好友的亲切关注,尤其是吴晓铃教授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谨致深切谢意。</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先父诞生九十周年纪念,谨献此书 以示无限缅怀。</p><p class="ql-block"> 梅 绍 武1984年元旦</p> <p class="ql-block">【附三】</p><p class="ql-block">《梅兰芳先生的生平与贡献》</p><p class="ql-block"> 梅兰芳先生是中国京剧表演艺术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生平与贡献对中国戏曲艺术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对梅兰芳先生生平与贡献的详细阐述:</p><p class="ql-block">一、生平概述</p><p class="ql-block">1. 早年经历出生背景:梅兰芳,名澜,字畹华,出生于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的北京,祖籍江苏泰州。他出身于京剧世家,祖父梅巧玲是“同光十三绝”之一,父亲梅竹芬是京昆旦角演员,母亲杨长玉则是著名武生杨隆寿之女。学戏之路:梅兰芳自幼便展现出对戏曲的浓厚兴趣。他八岁学戏,九岁正式拜吴菱仙为师,学习青衣,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他刻苦学习,认真练功,艺术逐渐成熟。</p><p class="ql-block">2. 艺术成就舞台生涯:梅兰芳的舞台生涯极为辉煌。他不仅在国内京剧界享有盛誉,还多次走出国门,将中国京剧带向世界。他的表演风格独特 ,扮相大方,雍容华贵,嗓音圆润,唱腔委婉,轻柔妩媚,身段和谐自然,富有节奏感。他塑造的众多中国古代妇女形象深入人心,如穆桂英、梁红玉、林黛玉等。创新贡献:梅兰芳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他综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独具一格 的梅派艺术;他注重剧目、唱腔、音乐、表演等各方面的革新与发展;他还对化装、头饰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使得京剧艺术更加丰富多彩。</p><p class="ql-block">3. 社会活动爱国行动:在抗日战争时期梅兰芳表现出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他罢歌歇舞蓄须明志拒绝为日伪演出;他还编演了《抗金兵》《生死恨》等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戏曲作品以激励人们的抗战斗志。文化交流: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积极投身于新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他多次率团出国访问演出将中国京剧带向世界;他还积极参与国内的文化交流活动为推动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二、贡献奖虽然“梅兰芳先生生平与贡献奖”并非一个具体的奖项名称但我们可以从梅兰芳先生的贡献中提炼出他应得的荣誉和奖项。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贡献奖类别及理由:</p><p class="ql-block">终身成就奖:鉴于梅兰芳先生在中国京剧表演艺术领域的卓越成就和深远影响他应被授予终身成就奖以表彰他对中国戏曲艺术的杰出贡献。</p><p class="ql-block">艺术创新奖:梅兰芳先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为京剧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元素。他应被授予艺术创新奖以表彰他在艺术创新方面的杰出成就。</p><p class="ql-block">文化交流贡献奖:梅兰芳先生多次率团出国访问演出将中国京剧带向世界为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应被授予文化交流贡献奖以表彰他在文化交流方面的杰出贡献。</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梅兰芳先生以其卓越的表演艺术、深厚的艺术功底、创新的艺术精神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赢得了国内外广泛的赞誉和尊敬。他的生平与贡献将永远铭刻在中国戏曲艺术的历史长河中。</p><p class="ql-block">(此段文字来源于网络“文心一言”)</p> <p class="ql-block">【本文后记】</p><p class="ql-block">梅兰芳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也是一位爱国抗日的民族英雄,又是一位传播友谊的文化使者。他的一生,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信心,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和平与善良。“梅兰芳”这个名字,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归根结底是属于中国的骄傲。</p><p class="ql-block">梅先生不仅在京剧艺术方面登峰造极,而且在昆曲方面也有极髙的造诣。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梅先生笫一次見到“江南曲圣”俞粟庐(我的伯祖父),親耳聆听了粟庐先生的昆腔唱段和俞振飞先生(我的堂伯父)的曲笛并大加赞美,从此梅、俞两家便有来往并建立起真诚的友谊。1934年2月,梅先生与俞振飞第一次合作演出昆剧《游园惊梦》,梅饰杜丽娘、俞饰柳梦梅。至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梅先生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想重返舞台,但嗓子就是唱不上来,情绪低落,似乎“完了”。正在此时,俞振飞鼓励梅说“你蓄须明志,八年不唱戏,大家都很佩服,不要说演戏,就是你往台上站一站,观众也会来看你的”。这一番话,极大地鼓舞了梅的信心。于是,第二天俞振飞就带了笛子到梅家,先从唱几出昆曲试试,经过两个月的准备,终于在十一月二十八日开始公演,原定十场,后又加滨三场,场场爆满,“美琪”演出结束后,梅就邀请俞加入梅剧团,两人的友谊更加深厚了。至1955年,梅兰芳与俞振飞合作拍摄了昆剧《断桥》,1959年,又联合拍摄了昆剧《游园惊梦》,为中国的戏曲舞台增添了新的光彩。由此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总而言之,梅先生的光辉形象和对戏曲事业的巨大贡献,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p><p class="ql-block">值此,梅兰芳先生诞辰130周年之际,谨向梅先生表示衷心的祝福!</p><p class="ql-block">希望“梅派”艺术后维有人!</p><p class="ql-block">希望京剧艺术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希望京昆艺术永葆青春!</p><p class="ql-block">希望中国的戏曲文化更加自信!</p><p class="ql-block">是为后记。</p> <p class="ql-block">感谢您的阅读和欣赏!!</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昆明市博物馆展厅</p><p class="ql-block">文字来源:展品的文字说明</p><p class="ql-block">拍摄者:俞经农</p><p class="ql-block">编辑者:俞经农</p><p class="ql-block">制作时间:2024.08.1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