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近照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经过调查和测量,将新港口确定在后海,从北到南分别是供远洋轮船使用的大港、供修船用船渠港和供山东沿海各地民船使用的小港。<br> 在设计上,德国人认为意大利热那亚港半圆形的坞型港池与青岛港新址的地理位置近似,于是将热那亚港列为青岛港口建设的样板。<br> 为方便船只进出胶州湾,德占之初就建造两座灯塔--潮连岛近陆灯标和游内山的港口灯标”。1898年,游内山(即团岛)灯塔开建,1900年11月建成,12月1日启用。塔身安装一组联闪光灯(照明器和航标灯均由德国运来),为胶州湾海域启用最早的灯塔之一。同时,还修建汽雾笛台一座(俗称海牛),传播距离为7海里。借助这一灯塔,来往船只夜间也可安全入港。由海上入港的水路都设有海上航标和灯标。<br> 1900年6月1日,胶澳督署成立港务局,直接隶属于总督。其主要职责在于监控船舶交通、管理灯塔和航海标志以及行使港口管理权, 筑港费高达5000万马克。<br> 1900年11月,建立总督府船厂,至1902年,业务应接不暇,还专门设立了徒工学校,,大港开港后该厂被命名为青岛造船厂,拥有工人1800人,除修理舰船外,还能独立制造各种船只。<br> 完善的设备和陆港一体化的转运体系使青岛港贸易得到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东亚重要港口和贸易中心之一,至此,青岛港的所有设施超过了东亚所有港口。 这是德占时期的青岛小港的平面图 这是海关后小港楼,是青岛港标志性建筑,是为管理小港所建,建造年代不祥,是专门用来查验往来的货物及收取关税用的,建筑中的塔楼部分在当时是用来瞭望和查看风向用的。这座塔楼高12.96米,顶端观景台是用6根直径60厘米,高2.5米的花岗石柱建成。建筑的窗檐均为石制浮雕装饰,尤其是面向街口的圆柱形塔楼,别具一格。 这是1922年回收青岛时的青岛小港警察派出所 这是青岛小港码头的鸟瞰图画,德国人在1901年春首先建成了施工难度小的小港码头,为其运送建材及军火,小港码头水浅,适合千吨以下的船舶使用。港内还有打桩机和挖泥船。 这是青岛小港港内的修船厂,现在这里是4808厂。 这座建于1901年的奥斯特别墅,是船厂老板奥斯特在厂区内高地上建造的传统家族式欧洲城堡建筑,非常漂亮!是青岛西部标志性建筑,能浏览海面,海港内及内陆的情景。<br> 奥斯特船厂的历史不长,很快就合并到了位于大港和小港之间的中港位置。 青岛修船厂船坞的建成改变了青岛有鸟无巢的局面,船坞长135米,可修万吨轮和各种军舰。 这是建于1899年的朝连岛灯塔,是青岛最大最早的航标灯塔,辐射黄海海域。 这座历史悠久的八角灯塔距青岛30海里,以她独特的魅力傲立黄海之滨。 这是德占时期的青岛团岛灯塔,还有青岛人熟悉的海牛。 团岛灯塔与小青岛灯塔和朝连岛灯塔都是全国重点保护单位。 这是青岛大港码头建造之初建于1900年的总督府港务局办公用房。 这是德占时期的青岛大港,左边的桥洞是商河路与新疆路的桥洞。在对面右边就是大港的主入口。当时胶济铁路接通后,车船客货转换的效率提高了近30倍。一度成为我国北方最大港。 这是青岛港的鸟瞰图画。画中可以看到的是一号二号五号码头。左下角是青岛港的入口,入口右边是海关大楼。<br> 当时一号二号码头可以同时停靠12艘(停靠要靠拖船)6000吨位的货船。与此同时,铁路线也早已接通码头。 这是位于新疆路16号的胶澳海关。与帝国法院同属德国人在青岛的最后一批大型公共建筑,都是全国重点保护单位。海关原址在中山路2号。<br> 建筑的设计施工监理都是德国公司,建筑风格简洁大方,属德国青年派样式,砖木结构,四层,建筑面积2826平米。壁柱承重。主入口在侧面带有大台阶,显示出国家职能部门特殊权利的气质。 德占时期青岛海关楼的情形 这是民国时期青岛新疆路大港入口处的情形,当时的入口没有大门,只是有个小木屋值班室。 这是青岛海关楼的正门,现在是海关博物馆,这里见证了青岛开埠以来的悲欢离合,恩辱情仇,沧桑历程,浪漫情怀。 这是六七十年代的青岛港客运站大楼,位于新疆路6号。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有可容纳2000人的候船大厅。当时的是青岛至东北,江浙,福建,广东等地的主要海上航线。票价也便宜。旁边是海员俱乐部和商场,文革时期建造,现代建筑风格。 <p class="ql-block"> 青岛的铁路建设比港口建设投资更大,与港口紧密衔接。(德国人在胶济铁路投资5000多万马克,在津浦铁路投资1.2亿马克,将青岛彻底建成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青岛的城市发展也是沿着铁路而成型,当时的铁路沿着海岸布置是为了减少对城市的分割和干扰,但是有了这个铁路的大动脉,城市的布局有此展开。港路建设使得青岛发展规模急剧扩大。</p> 原来的大港火车站建于1899年,原名维林,大码头,1909年改为大港站。当时主要为码头货运服务。这是1911年改建的大港新站。三层砖木结构,有办公室,行李房,候车室,售票厅,行包房,行车室,站长室,有地下室和阁楼。底下有个桥洞。 这是青岛大港火车站的正立面,当时山东河北正闹饥荒,青岛的建设使得人工费用高于其他地方4倍,这里也成了人员聚集地。 馆陶路和堂邑路是中山路商业街的延续,建于1899年。真正的成为青岛的“华尔街”还是港口的建成,在小港和大港码头竣工后,原先在栈桥码头附近的兰山路洋行都搬到了在小港和大港之间的馆陶路堂邑路了。当时有五六十家各国洋行遍布于整个街道,争相斗艳,异常繁华。被称为德国风情街,也有许多洋行是日本占领时期建造的,像馆陶路22号的证券交易所及几个日本洋行。也就是说日占时期继续维持着她的繁华。 馆陶路和堂邑路是中山路商业街的延续,建于1899年。真正的成为青岛的“华尔街”还是港口的建成,在小港和大港码头竣工后,原先在栈桥码头附近的兰山路洋行都搬到了在小港和大港之间的馆陶路堂邑路了。当时有五六十家各国洋行遍布于整个街道,争相斗艳,异常繁华。被称为德国风情街,也有许多洋行是日本占领时期建造的,像馆陶路22号的证券交易所及几个日本洋行。也就是说日占时期继续维持着她的繁华。 这是位于堂邑路11的三井洋行,属于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建于1920年。建筑面积2980平米,两层。正立面贯通式艾奥尼克柱式装饰,三井物产在青岛涉及军事,工业,营造等垄断有40年的发迹史。 这是三井物产株式会社的门头。 这是位于馆陶路1号的横滨正金银行,建于1919年,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两层带阁楼有地下室。装饰豪华,内有金库。 这是位于馆陶路2号的麦加利银行(又名渣打银行),建于1925年,地处莱州路与馆陶路口,梦莎屋顶,是金融街的起点。建筑四层,底层是半地下室,砖混结构。<br> 另外,在这个馆陶路堂邑路及莱州路的三岔口的地方,在解放前曾是青岛最大的集市贸易交易地。 这是位于馆陶路3号的三菱洋行,建于1918年,建筑面积2236平米,砖石结构,三层,墙面以花岗岩装饰石材砌筑,一层有400平米大厅,装饰豪华大气。解放后为青岛纺织局使用。 这是位于馆陶路5号的汇丰银行,建于1917年,建筑面积3150平米,砖石结构,两层带阁楼有地下室。<br> 汇丰银行青岛分行成立于1912年,后被日本接管,1946年又恢复。现为海军用房。 这是位于馆陶路12号的朝鲜银行青岛分行(成立于1917年),建于1930年,钢混结构,日本人设计施工,建筑面积1500平米,一层大厅650平米,有8根雕花石柱围绕,顶部和侧窗采光,装饰精美,布局合理。<br> 日本投降后,南京政府中央银行接管,现为青岛工行所用。 这是位于馆陶路13号的齐燕会馆,建于1921年,钢混结构,两层带地下室,内有400多平米的大厅(礼堂)。<br> 齐燕会馆属于山东河北同乡会(1902年成立)。1925年的孙中山追悼会和1930年的“五卅国耻”会就是在此举行。日本人把他改为兴亚俱乐部,现为海军用房。 这是位于馆陶路22号的青岛取引所,建于1920年,建筑占地6965平米,建筑面积18276平米,钢混结构,平面呈“田”字形,三层带地下室,对称布局,建筑采用古典构图风格,由日本建筑师主持设计,内有原为证券交易所,国民政府收回青岛前是全国最大的证券交易所。后改为取引所,现为海军俱乐部,内部的交易厅改为600座位的剧场,期货厅改为体育馆。 这是取引所的背立面的在莱州路,西边就是铁路,从建筑的体量来说,占满了整个用地,在当时该是青岛最大的公建项目了。而且气势恢宏,装饰精美,整体的花岗岩砌筑,内部由“田”字形组成的四个交易大厅都是由天井天然采光屋顶构成,厅内设有陶立克立柱,建筑与胶澳总督府的细节处理方式相似。 这是位于馆陶路28号的丹麦领事馆1922年回收青岛的图片,当时是商务总会会址 建筑立面朴实,屋顶的变化丰富,大坡度屋顶和折式屋顶共存,坡顶上开有曲线形的老虎窗,这是德式建筑中常见的处理手法,房屋转角处做拱形窗,二层拐角处窗边有立柱装饰。 这是位于馆陶路37号的青岛历史优秀建筑——日商大连汽船株式会社航运业务楼,建筑面积1350平米.v形组成,属于仿欧19世纪商业古典构图风格。 这是位于馆陶路43号的德国高等海员公寓在德占时期的情形,建造年代不祥,只知道原来的馆陶路汽车站在此开通,也就是1910年以前建造的。该建筑现在还在。 这里是青岛最早的城市汽车站。1907年,由于大港码头和大港火车站的成功衔接,这里就是旅客“零距离乘换”的聚集之地,客货陆路交通马上在此成为了枢纽,许多汽车运输公司进入这里开展业务。最初这里只是有个车站牌子和一片空地,后来由于人员聚集带来了商机,逐渐盖起了房子,酒店餐饮等应运而生。<br> 现在这里(馆陶路49号)是道路交通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