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伏高温话今昔 (郁荣金原创)

江南--了然

<p class="ql-block">大伏高温话今昔</p><p class="ql-block"> 老来没用,真的没用了,你不服老还真的不行了。年年登五楼,爬了几十年的五楼,习以为常了。耄耋之年,一口气登上五楼,中间从未停歇过,日前40度高温下,出去办了点事,似乎没走多少路,就是热了点,汗不停而已。返回登楼至顶层还差两三级就到家门口了,摔了一跤。事后想起可能是老毛病左脚大拇指骨刺疼痛突发,登楼抬脚未到位被楼梯级绊倒。多少年未摔跟头了,这一下麻烦了。右胳膊肘豆瓣大的破损,对于大多数人也许小事一桩,毛毛雨,几天功夫就会好利索。但对我没这么简单。我的皮肤再生能力差。我18岁那年吃过苦头,记得那是秀稻季节。我从南京姐姐家返锡,从火车站到南门乡下塘铁桥,有苏锡公路乘汽车到巡塘下车,回家还走差不多一公里路。但当年的习惯都是从火车站经南长街沿塘岸过落霞桥步行到家的。好几十里路呢。九月初,一会儿还是艳阳悬空的,我走在乡间小路上,过了龙潭下不远,忽然起风响雷乌云涌,不好,雨将临。掉头看惠山顶空,嚯唷,龙山戴帽雨来到!乡谚不错,不多会,先是大雨点打在稻叶沙沙作响,旋即阵头雨瓢泼似的,虽然不是很久,但成落汤鸡是不在话下的了。就是这场为时不算太久的阵头雨,给我种下了祸根。一周前,我在姐姐家凑着水泥池洗脚,懒用面盆,池子青苔打滑,我左脚小腿骨面磕破小指甲那么一点皮,当时擦点红药水,没当回事。本已结痂已当痊愈。谁知这突袭秋雨,把痂泡软进而发炎。当年乡间卫生条件差,未经及时消毒敷药的创口由炎症转腐烂,最终成了鸡蛋大的一个疤。这次右手胳膊肘蹭破豆瓣大小一块皮,若不当心,后患如何,不得而知。小心无大错。虽未去医院,药店坐堂医生咨询方便,买了超大型创口贴。偏是今年伏天气温特高,不开空调汗不止。到哪都是洗桑拿,创口贴因汗粘贴不住,另用胶带皮肤过敏痒得不得了。只好改用线绳捆扎。小小一创口,狼狈不堪。</p><p class="ql-block"> 昼夜开空调,当然不行。改用电扇,偏又是摇头坏了。一个方向吹热风,并不舒服,总比不吹好。我是七十年代从部队转地方的。临离队时,想去商场买只电风扇带回家,开开洋荤。谁知店里断货,仅剩一只九吋还摇头坏了的小电扇。稍一犹豫,还是买了。管它呢,不摇头也是电风扇。上世纪七十年代电风扇尚未普及。知识人士用折扇,普通老百姓多用蒲扇。我们无锡乡下夜间乘凉拍打蚊子用的济公扇。乡谣有云:扇子扇凉风,抓牢不放松,倘若有人借,且过八月中(过了中秋八月半)。我们家在我们厂和我居住的那栋搂,是第一个具有电风扇的人家。一只不摇头的九吋扇,在今天给收旧货的,最多给你两元钱。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曾是上档次的家用电器。尽管买来就是残次品。可在那个年代它居然还风光一阵。无锡市展览馆旁边的河惠新村,是个新生村,四幢五层楼。我住的那幢四号楼,我在四层,五户人家三户转复军人。二层住的是无锡市革命委员会常委周厚华。整幢大楼就他家有一只黑白电视机,九吋的。我们家在读小学的一儿一女,每天吃过晚饭就一人一张小竹椅子到二楼周委员家电视机前占地去。老周家也是一儿一女,大高个子小周知道我跟他爸都是尤太忠的部下(老周80师,我军直高炮团)。他对我一双儿女特别照应,看电视每天都有好座位。女儿的同学阿敏,有时放了学先到我家一块做作业,女儿曾拿出不摇头的电风扇显摆吹吹,阿敏挺羡慕的。看电视人多,又挤又热,阿敏说,还是你家好,热了有电风扇吹吹。两只不摇头的电风扇,记录见证了两个不同时代的热气候。九吋不摇头小电扇,开创了我家家用电器的新纪元(何时开始启用空调反倒记不清了)。另一只大台扇不摇头,是自然损坏,太老了吧,陪伴了许多年,恋旧,还舍不得扔。跟空调"接力赛”,还派点用场。人,不是全都喜新厌旧!过日子,哪个人家家里不总是有那么一点点两点点放着没用但又舍不得丢弃的旧物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