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游览完云冈石窟,乘从云冈石窟到应县木塔的旅游专线车,景区设置这条专线交通确实不错,方便游客转换旅游景点。<div> 从大巴车上下来,远远看见一座高塔耸立在前方,中午顶着大太阳向木塔走去,道路两边也没有什么像样的店铺,看上去比较萧条,看来应县也没啥旅游资源,仅靠这一座木塔维持着流量。<br><div> </div></div> 应县木塔正式名称为佛宫寺释迦塔,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塔高67.31米,底部直径30.27米,总重量为7400多吨,主体使用材料为华北落叶松,斗拱使用榆木。木料用量多达上万立方米。整个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又分作上、下两层,下层为正方形,上层为八角形。塔身呈现八角形,外观五层六檐,实为明五暗四九层塔。由于工程浩大,整整用了140年才建造完成,全部整修完毕已经到了金代明昌四年。 “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这句民谣,在华北地区流传了上百年。80年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听到这首童谣时并没在意,以为就是个儿歌。谁料1918年,他无意中看到日本建筑师写的一份报告,里面就提到了应州塔。他这才恍然大悟“应州塔一定存在!”1933年秋,梁思成四人开始了首次山西之行。梁思成目睹了木塔的神奇,更刷新了他的认知天花板,为应县木塔做出了最珍贵的手绘图稿,而这一幅图也是应县木塔千年以来唯一的一幅图纸,而梁思成先生也成为应县木塔最伟大的伯乐。从此,应县木塔开始闻名天下。 原来的佛宫寺早就毁于战火,只剩下这一座木塔,塔上共有48面匾额,其中“释迦塔”为金代遗物,长2.65米,宽1.7米。佛宫寺释迦塔内保留着许多历史名人题记,其中有明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朱棣书“峻极神功”匾额,挂在最高层上;明正德三年(1508年)明武宗朱厚照题“天下奇观”匾额,挂在明成祖朱棣书写的匾下面,为庆祝应州之捷,登塔宴赏功臣,并书写了这四个大字。底层的“万古观瞻”匾额是清乾隆六十一年时任应州知州的章弘所书。 佛宫寺释迦塔是由“重楼”发展而来,它不同于一般楼阁之处,仅只结顶一层屋面用攒尖顶,并于其上建塔刹。这种楼阁式,每一层均具有组成单层殿堂的三个部分,即阶基(或平坐)、屋身和屋面。五层塔即将这三个部分重复五次。因此,这一形式的自身,就已确定了若干相似的节奏的一再显现,构成了全部立面的和谐韵律。六层檐、四层平坐,由于适应每一层的不同高度、开间、进深和出檐等不同情况,使用了几十种斗拱。充分显示出斗拱在此种结构体系中的重要性,及斗拱在应用上的灵活性。 佛宫寺“释迦塔”体积庞大,出檐及平座宽厚,出檐长度逐层减缩,华拱与下昂高度相应调整,与整体轮廓线的节奏相适合,亦使檐下构件避免了重复。 应县木塔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建筑学上也是一大奇迹,作为全木材建成的塔,全靠斗拱、柱梁镶嵌穿插咬合,梁、枋、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并在近千年岁月中受过数次地震和200多发的炮火冲击,依然矗立于朔州大地,这样的建筑技艺,在人类历史上堪称奇迹。 特别是第一层柱高等于二、三、四层柱高与斗拱、平座高度的总和,而塔的总高度又等于第二层外围柱内接圆的周长。这种设计安排的几何对位,产生了有规律的立面分割,使结构与审美结合起来。 全塔上下有59种不同形式、成百上千朵斗拱,犹如朵朵盛开的莲花装点于塔身各处,种类之多国内罕见,有“斗拱博物馆”之称。古籍上誉其为“远看擎天柱,近似百尺莲”。从结构上讲,应县木塔的设计更为巧妙,全塔上下没有用一颗铁钉,全靠木构件互相卯榫咬合而成。 千年木塔不倒,归功于其结构设计的合理性,结合了软硬不同的材料,形成了巨大的耗能和减震效果。套筒式的结构设计增强了抗倒伏能力,也提升了木塔的强度和抗震性。斗拱之间的软性连接能够在风震中迅速调整,消除外力影响,确保木塔的稳固。 佛宫寺“释迦塔”是现存世界木结构建设史上较典型的实例,中国建筑发展上较有价值的坐标,抗震避雷等科学领域研究的知识宝库,考证一个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一部“史典”。 但由于三十年代的一次修缮中,无知的当地乡绅把木塔各层的夹泥墙和斜撑拆除了,换上了木格窗棂。看上去确实漂亮了,但等于抽了木塔的筋,从此木塔倾斜的速度逐年加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拿出一套可行的修缮方案。有专家推测,如果没有好的修缮方案,木塔很有可能会在三十年后倒塌。 因木塔倾斜严重,为了保护木塔,现在任何游客都不能上塔,底层是可以进入参观的。 释迦牟尼佛彩塑佛像位于佛宫寺“释迦塔”第一层,是全塔最大的释迦牟尼佛塑像,高11米,脸型丰满宽圆,神态亲切安详,美丽端正,高贵温婉。石绿色眉毛犹如新月,双目微启,两眉间有白毫相,鼻梁俊秀,唇边有石绿色卷曲胡须,颜色与眉毛一致,下巴有细月纹。两耳垂肩,而且明显戴着耳环 。 底层佛殿顶部的巨大八角形藻井由八根被称为“阳马”的木骨架向上交会构成覆斗形的穹顶框架,这是木结构藻井的早期典型样式。底层墙壁上还有佛像及菩萨壁画。 底层走廊里还有一些石碑,没时间去细看研究了。 佛宫寺内现在除了这座木塔,还有一处小西天的小寺院可以看看,其他没有什么看点,如果没有一点相应的中国建筑知识,用不了多少时间就看完了,而且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可以拍照的点。 在这个角度给阿光拍了两张,但也是挤满了人,需要排队等候。<div> 我们有幸现在还能看到它的雄姿,也许三十年后它只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和相册里了。</div> 游完应县木榙,在候车点旁有一座净土寺,寺庙外观较新,进入是一片空阔的场地,估计留着将来要建其他的殿宇,中间有一座规模不大的大雄宝殿。在大雄宝殿前看到一对在玻璃罩里的石像,粗看不知是何物,似乎像两只狗。 看了旁边牌子上的介绍,才知是一对“披头散发”的辽代石狮,雕工精美,全国罕见。曾被梁思成先生称为“应县三宝”之一,可惜毁于文革时期,如果梁先生看到现在这副模样,一定会心痛不已。 这座大雄宝殿为寺内唯一尚存的金代遗构。大殿面阔、进深各为三间。平面呈方形,单檐歇山项,上覆筒、板瓦,檐头镶绿色琉璃瓦,坡度较平缓。 屋顶翼勒分张,戗脊鸱吻俱全,形态苍劲,鱼形鸱吻向上高高翘起,很是漂亮。 翘檐上有小仙人和戗兽,中间没有蹲兽。 檐角的转角斗拱虽然已经斑驳,失去了色彩,但还是掩饰不住它漂亮的造型,充满了岁月的沧桑感。 净土寺大殿最重要的特点是,被梁思成评价为"超类绝伦,国宝一绝"的天宫楼阁小木作藻井,中间是“双龙戏珠”的浮雕,制作精细,色彩明艳。 重檐歇山顶的楼阁悬于井顶双龙戏珠浮雕之下,构成"八门九星天宫楼阁"景象,巧夺天工。一座不起眼的寺院,“应县三绝”竟藏其二。<div> 乘车返回大同,今天游览了大同最有知名度的两处景点,云冈石窟和应县木塔,不虚此行。</div> 到山西游玩已进入第四天,今天阿光安排游览大同古城内的几个小众的景点,所以今天也是比较轻松的一天。我们第一站到善化寺游览,其实善化寺也是一个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寺院。<br> 善化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称开元寺。五代后晋更名大普恩寺。金代圆满和尚主持重修重建。正统十年(1445)明英宗赐名善化寺,一直沿用至今。 游览善化寺,一看寺前的五龙壁,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三年(1595),壁长19.9米,宽1.48米,高7米。正面通体用五彩琉璃镶砌,分下、中、上三部分。下部为须弥座;中部壁面用琉璃砖拼砌成五条巨龙和山石与云海;上部为仿木构建筑屋顶。背面和侧面砖砌墙体上镶嵌黄色琉璃龙五团。该龙壁原为城南兴国寺山门前照壁,1980年因壁体歪闪倾斜严重,拆迁至善化寺西跨院保护,2009年移建于此。 二看寺院的山门天王殿,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单檐庑殿顶,是中国现存金代时期最大的山门。殿门上悬挂“威德护世”匾,殿内供奉着明代塑像四大天王,高大而形象活泼。 天王殿东侧坐着的是老大南方增长天王魔礼青和老四西方广目天王魔礼寿,特别是广目天王一双俏皮灵动的眼睛,似乎很惊讶地,又似乎挑逗地看着你,被网友称为显眼包最萌天王,活泼的造型很有创意,没有刻板的严肃感。 天王殿西侧坐着老二北方多闻天王魔礼红和老三东方持国天王魔礼海,这里的多闻天王手托宝塔,和华严寺的多闻天王手持的宝物不同,华严寺的多闻天王手拿一把宝伞。他们神态自然平和,毫无一般神像的凶神恶煞样。 三看三圣殿,建于高约1.5米的砖砌台基之上。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檐下斗拱六铺作,单抄双下昂,重拱计心造。殿内采用减柱法。 大殿的斗拱特别漂亮,数量还特别多,檐下布满了斗拱,作为一种装饰。 这就是被称为最漂亮的莲花斗拱,一般斗拱分为三种,在柱子上的被称为柱头斗拱,在转角的被称为转角斗拱,而在中间的被称为辅助斗拱,这个莲花斗拱纯粹是为了装饰用的辅助斗拱。 三圣殿佛坛上的华严三圣为金代原塑,后人予以重装。 三圣殿顶上是画樑雕栋,彩绘斗拱,四周一圈都布满了斗拱,数量之多实属罕见。 殿内两侧有金碑2通,其中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是南宋使金通问副使朱弁所撰,朱弁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叔祖父。善化寺内保存的朱弁碑,既是辽金碑刻及书法艺术的杰作,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四周的墙上还有壁画,画的什么故事,不甚明了。 文殊阁位于大雄宝殿与三圣殿之间西侧,是一座楼阁式建筑,不知什么时候重建的,是否是明代重建的。 阁内正中供奉的是文殊菩萨,手持如意端坐在狮子座上,面相慈祥。 阁的左右两壁有壁画,故事内容也不甚明了。 普贤阁位于大雄宝殿与三圣殿之间西侧,是一座楼阁式建筑,平面方形,面阔、进深均为三间,重檐九脊顶,金贞元二年(1154年)重建。 普贤菩萨双手合十,端坐在白象上,普度众生。 形式和文殊阁一样,左右两壁有壁画,故事内容也是不甚明了。 四看大雄宝殿,为辽代建筑,是现在仅存的六大古建之一。大雄宝殿建在高台上,殿前有一座木牌坊。 善化寺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坐北朝南,渐次展开,层层迭高。前为山门,中为三圣殿,均为金时所建。辽代遗构大雄宝殿坐落在后部高台之上,其左右为东西朵殿。 大雄宝殿前侧月台上,左右是一座钟亭和鼓亭,为明清时期建筑。 大雄宝殿内正中供有五方佛像,从东往西依次排列:东方阿閦佛 、南方宝生佛、中央毗卢遮那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微妙闻佛。 大雄宝殿内共有34尊塑像。佛坛上硕大的莲花座上,端坐着如来五方佛,法相庄严、凝重典雅、衣纹流畅;莲座下还有弟子、菩萨侍立,是辽金原作。 殿顶正中是小木作的藻井,中间是“双龙戏珠”的浮雕,制作精良,但相比于净土寺的藻井还是有点逊色。 殿内的斗拱要比三圣殿外的莲花斗拱简单些,但也很有特色。 大殿的这个莲花瓣形的拱门也很有特色。 殿内东西两侧砖台之上置有二十四诸天塑像,神态各异,性格鲜明。 这位左边的女神好像开了美颜,中间的这位神好像正在作法。 这两位神神态安详,一副恭顺膜拜的模样。 而这位神怒目圆睁,张口大吼,左手持杵在地,右手挥拳上举,不知何事惹怒了他。 其中最醒目的被称为开了美颜的鬼母子,她一人两身像,身下赤发小鬼是她以前作恶时的形象,美颜像为被菩萨点化后的形象。殿内西壁、南壁还有康熙年间所绘的壁画190多平方米。<div> 善化寺规模比华严寺小,但也很有文化底蕴,也是研究辽金建筑的实体建筑。但遗憾的是善化寺已无香火,完全成了一个景点。我认为这样一个具有历史底蕴的寺庙,应该回归它的佛教属性,一个没有香火的寺庙历史再悠久,也就没有灵气了。</div> 游完善化寺,第二站去大同府文庙,文庙的位置其实就在前晚灯火最亮的那条街上。文庙的棂星门建在大街上,是一座新造的建筑,大概是大同古城修建的时候造的。<div> 大同府文庙位于大同古城东南隅,明初时由云中驿改建而成。《大同府志》有这样一段记载:“旧学在府治东,即元魏中书学,辽西京国子监,金时之太学,元之大同县学也。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 年)建为府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以府学为代蕃府第,改云中驿为府学,即今学也。</div> 穿过泮桥就是大成门。 穿过大成门,在大成殿前铺着红地毯,有一所幼儿园在搞毕业典礼。 大成殿的大门上挂着“斯文在兹”匾,整修建筑看上去很新。查资料原来20世纪90年代,大同市第六中学将校址迁入大同府文庙内,文庙残存的文物只余大成殿、神厨、神库、乡贤祠、名宦祠、戟门六处。2008年大同市启动府文庙保护修复工程,同年7月20日,大同六中从府文庙迁出,建造不足15年的教学楼也被拆除。2010年11月,府文庙正式竣工。 大成殿正中供着孔子塑像,上悬“圣集大成”匾,里面的陈设都是新修的,所以缺少年代感。 两侧的墙上挂着孔门十二哲像。 大成殿后还有一座三层重檐歇山顶的尊经阁,阁前还有一座汉白玉的孔子像。 意外的是文庙内也有一座五龙壁,是大同现存诸龙壁中唯一的一座砖雕龙壁,从雕塑风格看,为清代遗物。但较为粗糙,和善化寺前的五龙壁,无论在规模,还是建造工艺上都相差太远了。大同一共有三处五龙壁,还有一处在大同市城区大十字东街,称为大十字街五龙壁。<div> 大同文庙相比太原的文庙要逊色许多,大同文庙里的建筑不少,但除了大成殿是明代建筑,其他大都是后来恢复重建的,即使是大成殿,里面的陈设都不是原来的文物,缺少历史的文化底蕴,所以要逊色许多了。</div> 第三站去关帝庙,庙前有一座戏台,称为“演真楼”,不知是不是元代的建筑。 大同关帝庙,俗称大庙,因专祀关羽而得名,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关帝庙山门面阔三间,悬山顶,大门两边挂着“义存汉室三分鼎,志在春秋一部书”的 楹联。<div> 据清代《大同府志》记载:"关帝庙在鼓楼东街,创建无考,元泰定间敕降封号,紫石小碣,今不存。明景泰、嘉靖、隆庆、万历间,相继增修,俱有碑记"。清康熙、乾隆年间增修。</div> 山门之后是崇圣殿,殿门上挂着“气贯长虹”的匾,殿内正中塑有高大勇猛的关公骑马铜像,高3.3米,重两吨,表现出关公的将帅风采。 主殿武圣殿始建于元代,是至今仍完整保留着的元代大殿,是大同古城内唯一一处元代建筑,弥足珍贵。殿前悬挂着“大义参天”的匾,殿顶为单檐九脊歇山顶,上覆琉璃瓦,光彩熠熠。 大殿的前廊上密集的彩绘斗拱,以及画梁雕栋,仍保持了元代建筑的风貌。 神龛为重檐歇山顶,侧上有天花,斗拱金装,其余彩绘,属于清代古建筑小木作中的上乘之作。殿内清代增置的平棋藻井上绘制的龙形图案,多姿多态,别具一格。神龛内关公端坐在上面,全身戎装,威风凛凛。 关公神龛两侧供奉的是关平和周仓,两神像神采奕奕,气度不凡。 大殿的东侧配殿是财神殿。 大殿的西侧配殿是奶奶殿。配建财神殿、奶奶殿是为满足民众求财、求子的祈福心理,也表现出了我们的信仰功利性太强、太杂的特点。 大殿后是一座“春秋楼”,正殿内供奉着关公像。<div> 大同关帝庙是万里茶道中晋商途径大同时重要的祭拜场所,也是晋北地区关公文化传播、交流的重要枢纽。</div> 第四站大同九龙壁,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原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的照壁,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整座龙壁长45.5米,高8米,厚2米。由壁座、壁身和壁项三部份组成。壁身用426块特制的五彩琉璃构件拼砌而成。龙与龙之间,由水草山石图案相连,相互映照烘托。 九条巨龙腾云驾雾,翻腾于汹涌的波涛之中,活灵活现。壁前有一长方形倒影池,飞龙倒映水中,水动龙游,妙趣横生。大同九龙壁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建筑年代最早的一座琉璃龙壁,是现存三座九龙壁之一。<br> 在九龙壁的前面隔着一条马路,正在建造新的代王府,崭新的碧绿的琉璃瓦屋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这种新造历史文化建筑不知道有多少意义,能吸引多少游人去游玩呢?即使大同府文庙,还保存着明代的大成殿,但新建的东西没有年代感,缺少灵魂,根本吸引不了游人的兴趣,更何况是一座完全翻新的代王府呢! 第五站法华寺,法华寺的这个寺门很高大,但太新了和整个寺庙不太谐调。<div> 该寺始建于元末明初,后因年久失修,仅存一座白塔。2009年进行了修复重建,再现了明代古寺的秀美壮观。</div> 法华寺的建筑布局分为四进院落,沿中轴线的主要建筑包括山门、三士殿、大雄宝殿、法华塔和藏珍楼。山门天王殿内塑有六尊佛像,分别为弥勒佛、韦陀以及风调雨顺四大天王。壁画以祥云、荷花、牡丹、青石等题材很好的烘托出了四大天王的神照场景。 大雄宝殿供奉三身佛。佛像庄严而坐,面容慈眉善目,温婉典雅,背光采用悬塑并绘有石绿、深蓝等颜色,使得立体感很强,烘托出佛的庄严,肃穆之感。山墙绘有水陆壁画,又称人神行进图。人物众多、形态各异,内容包括儒、释、道各色人等。<div> 在山西游了这么多寺庙,在一众寺庙中大同法华寺是最小众的了,但也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佛教寺庙。难能可贵的是法华庙还保持了香火,我们游览的时候寺院里正在做法事,大雄宝殿不能进入,虽然有些遗憾,但还是感到欣喜,一路走来多所寺庙被游客拥挤,却没有一点的香火,寺庙名不副实了。</div> 上午紧锣密鼓地游览了五个景点,中午回宾馆进行了休息,下午15:30出发去大同博物馆,想不到一个地级市的博物馆,都已经16:00了,还排着长长的队伍,将近排了三刻钟才进入到博物馆内。 大同市博物馆分为“沧桑代地”“魏都平城”“辽金西京”“明清重镇”等几个展区及部分专题进行陈列。底楼的“大同恐龙”等主题展,我们没有兴趣去看,直奔二楼展厅。前面部分主要展示一些汉至北魏时期的一些建筑构件。 这个北魏石雕帐座真是漂亮,这个帐座,其材质为砂岩,底座方形,上为覆盆式,中央有圆孔。方座四周刻波状忍冬纹,四角浮雕弧形纹饰。覆盆腹部浮雕四条首尾相连的龙,不得不感叹古代工匠高超的艺术技艺。 这是另一个雕刻精美的帐座。 琉璃犼—— 犼古书上说的是一种似狗而吃人的北方野兽,据说犼是一种极有灵性的动物,它每天蹲在华表上密切关注皇帝的行踪,招呼外出早日回归,久居要出去巡视民间疾苦。这只琉璃犼是以前北魏皇宫建筑上的吗? 这一只是屋脊上的琉璃鸱吻,另一件是龙型琉璃构件。 这两个是华严寺薄伽教殿正脊上的两个琉璃鸱吻,要比大雄宝殿正脊上的两个琉璃鸱吻要小些,不知何因整修时没放到薄伽教殿正脊上,而要放在博物馆里?是因为损坏严重吗? 博物馆里最重要的文物是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文物了,文物数量之众,物品之丰富,几乎撑起了大同博物馆的近半藏品。前面的两件精美的帐座也是司马金龙墓出土的。<div> 最珍贵的是这件漆画屏风,1965年冬,大同市石家寨村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共计五块木质漆画板,是一座漆屏风的主体部分。这些漆画板的前后两面皆有图画,图侧刊写榜题。其上朱漆髹地,线描勾勒人物,墨书榜题。画面内容延续汉代以来帝王将相、烈女、孝子等传统故事,如帝舜、周太姜、卫灵公、齐宣王、晋文公、孙叔敖、汉成帝与班婕妤,以及孝子李充、卫灵公夫人、蔡人妻等。屏风的工艺制作采用榫铆联结,继承战国、汉代漆画传统的技法,设色富丽、边框装饰精巧。人物描绘运用铁线描法,兼施浓淡色彩渲染,形象生动逼真,并有纵深的空间感和立体感。构图上重在突出主题,中心人物大于陪衬人物。画风古朴,富有装饰性。漆屏风画的出土,弥补了北魏前期绘画实物的空缺,画法上与传为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酷似,亦与传为初唐阎立本的《古帝王图》之间有着承继关系。此外漆画上的题榜,较典型地反映出汉隶向唐楷演变中的魏书发展面貌,字体圆润俊秀、气势疏朗,是不可多得的北魏墨书真迹。</div> 司马金龙墓出土的石雕棺床,是用来放置棺椁的,上面雕刻了精美的花纹。 每个底座上还雕刻了双手托天的人物,看人物形态和艺术风格不似中原艺术。 司马金龙墓还出土了许多陶俑、动物俑等陪葬品,这是出土的300多件陶俑列阵,见证着南北朝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进程。 这一组杂技陶俑,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博物馆内也有许多的石雕和陶制人像,这两个武士俑,鹰勾鼻、凸眼珠和身上的盔甲穿着,不像是中原人士。 这两尊护法力士像,面目狰狞,怒目圆睁,身上肌肉凹凸不平,极具艺术的夸张。 佛教艺术也是博物馆展现的主要的内容之一,梵语清音一尊尊或雕于寺观、或藏于民间的雕塑艺术珍品成为大同历史脉搏及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它们用或博大雄健、或简约流畅的民族性格将大同悠远的文明雕凿成为永恒。 这尊高僧像,双眼微翕,神态安详,修行者的气质不同凡人。 这尊露出笑容的胡僧,洞悉世间沧桑变化,充满了智慧。 这尊双手合十虔诚的石雕人像,说明了民间对佛教的信仰很广泛。 明代的八仙铜像,虽然人物个头不是很大,但也形象生动,展现了较高的艺术技能和民间信仰。 2001年大同市城南七里村北魏墓群出土的北魏玻璃瓶,高3.2厘米,口径2.2厘米,底径4.4厘米,在那个年代已经有了正宗的玻璃瓶,让我进一步刷新了对玻璃器皿在中国应用的认知,以前一直以为玻璃用品是一种年代比较近的泊来品。 大同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瓷器产地,至迟在唐代已有瓷窑出现,辽金元是大同瓷器发展的鼎盛时期,著名的瓷窑有浑源窑、怀仁窑和青瓷窑等。 这件温酒器,充满了生活气息。 还有一些金饰品的展示,也是非常的精美。<div> 大同市博物馆作为一个地级市的博物馆,藏品的等级和丰富与一些省市级的博物馆还有一些差距, 但能有这么高的人气,也确实不易。</div> 漫步在大同古城内,被大同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建所吸引,同时也被大同古城整洁有序的城市风貌所改观,一改以往北方城市的杂乱与无序之感,这不得不说是耿彦波改造大同古城的成功。耿彦波主政大同五年,大同古城的改造只进行了一半,但他奠定了基础,他的继任者都继续执行了改造计划,现在仍还在进行中。但在大同古城内,明显感受到了的人气的不足,有些商业街游人希少,特别在关帝庙那块区域,没有多少游客。当年为了改造古城,把城内的居民全迁走了,如果光靠游客来吸引人气,那显然是不够的,我认为还是应该迁回当地的居民,有的小院应该让人来居住,有了烟火气,才能吸引人气。和当地的居民交流中也有相同的看法,不知我的想法是否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