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行-21 见证/假如你我生活在……

JML

<h1>人烟?</h1> <h1>废了</h1><div><br></div> <h1>工业之痕</h1><div><br></div> <h1>有劫道的,有路见不平的。</h1><div><br></div> <h1>岸边</h1><div><br></div> <h1>上岛看看</h1><div><br></div> <h1>注意事项</h1><div><br></div> <h1>哦,可爱小海豹。</h1><div><br></div> <h1>企鹅</h1><div><br></div> <h1>天涯一隅,居然有如此规模的工厂。</h1><div><br></div> <h1>白骨</h1><div><br></div> <h1>是鲸鱼骨</h1><div><br></div> <h1>早期熬鲸油的锅</h1><div><br></div> <h1>展览馆</h1><div><br></div> <h1>猎杀海象</h1><div><br></div> <h1>齿鲸类鲸鱼的牙齿(另有须鲸类)</h1><h1>曾用于制造国际象棋、钢琴琴键或拐杖手柄等,是对传统象牙的替代(各为海陆最大哺乳动物)。</h1><div><br></div> <h1>在展览馆的放映室,头一次看到被猎杀后鲸鱼的加工过程:从海里通过船尾敞开的大斜板,直接拖上甲板。工人们穿着长靴登踏而上,用长长的工具熟练地划开鲸体,切割为大块儿。下面几人合力,一块儿一块儿拉推到甲板面上的大圆洞洞旁,使之滑落下去(熬油的地方?)……。</h1><h1>现代化流水线作业捕鲸,切割、剥皮、熬油、抛弃残渣等一系列操作,一艘船就什么都就地解决了。</h1><div><br></div> <h1>小屋还挺舒适</h1><div><br></div> <h1>还有钢琴和提琴!</h1><h1>靠近南极圈的荒蛮之地,生活肯定艰苦乏味,尽量搞丰富些吧。想来这应该是工厂主的住所吧(后知确实是)。</h1><div><br></div> <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正面白墙下方的框中写着“1913”</span><br></h1><div><br></div> <h1>求得精神安宁之地</h1><div><br></div> <h1>教堂上面的钟声曾盖过工厂的嘈杂了吗?(天花板上面)</h1><div><br></div> <h1>不同角度</h1><div><br></div> <h1>环视</h1><div><br></div> <h1>在教堂门前的台阶眺望,这里曾是多少鲸的归宿地?</h1><h1>如果不是遇到了人类,经历了几千万年才进化为今,在大海中几乎没有天敌的鲸的个体,可以活上几十年,甚至100年。</h1><div><br></div> <h1>这些巨大的罐罐,要熬炼多少只鲸体的鲸油才能被填满?</h1><h1>一直不太明白,鲸为什么会被追杀到种群濒危,甚至灭绝的地步,就是为了攫取鲸肉和鲸油?</h1><div><br></div> <h1>了解了捕鲸史,细细琢磨,突然大悟,发现了一条内藏着的线——<b style=""><font color="#39b54a">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发展走向之线</font></b>,紧紧栓住决定了鲸的命运走向。</h1><h1>同在地球上,生活在自己大洋世界的鲸,再聪明也无法理解如同是另一个维度的人类,不得不懵懵地承受他们抛甩过来死死勒住自己的命运之绳。</h1><h1>这可不是空洞抽象的泛泛理论概念,是已经发生过的事实。</h1><div><br></div> <h1>追溯起来,人类捕鲸和海豹海象等海洋大型动物的活动,在史前就已经有了。</h1><div>(图片网上下载)</div><div><br></div> <h1>不过那时候主要是为了果腹、取暖吧。工具简陋,捕猎要冒极大风险,会搭上命的,所以偶尔为之,对动物种群影响不大。</h1><div>(图片网上下载)<br></div><div><br></div> <h1>人类城市化的进程促进了照明系统的需求。</h1><div><br></div> <h1>以伦敦为例,1736年市政府把路灯增加到15000盏,油灯的燃烧时间从一年750小时猛增到5000小时。而鲸油是比松节油、鳕鱼油、猪油、牛油等都好的燃料,干净明亮,没有气味。</h1><div>(图片网上下载)<br></div><div><br></div> <h1>特别是抹香鲸油,当时有报纸广告说:“点燃时散发柔和的光芒,熄灭时散发香甜的味道。”</h1><div>(图片网上下载)<br></div><div><br></div> <h1>鲸油还可制做人造黄油、肥皂、油画颜料、无色无味的蜡烛等等。稀有的抹香鲸龙涎香更是调香师求之不得的定香剂。</h1>(图片网上下载)<div><br></div> <h1></h1><h1>风靡欧美的束腰裙,用柔软又赋弹性的鲸须做内支架裙箍,所以又叫鲸骨裙。像《飘》中黑人保姆帮助郝思嘉束的胸衣,泰坦尼克中的罗斯被勒得喘不上气时的装束大概率都是这类。</h1><h1>当时这并非仅贵妇所爱,有些女仆也会拒绝去不让穿这种裙子的主顾家干活儿。</h1><div><br></div><h1>在没有发明塑料之前,鲸骨还经常用来制作衬衣领子、马车鞭子、儿童玩具,甚至早期打字机的弹簧等等。</h1><h1>题外:突然想起因塑料不可降解,被说成是人类最糟糕的发明,可发明它的初衷却是想拯救制作纸张的大量树木。</h1><h1><span style="font-size: 17px;">(图片网上下载)</span><br></h1><div><span style="font-size: 17px;"><br></span></div> <h1>注:鲸骨并非是指鲸鱼的普通骨头,而是特指鲸须——长在须鲸类口部,由表皮形成的巨大角质薄片,用于进食时滤取小鱼虾。</h1><h3>(图片网上下载)</h3><div><br></div> <h1>工业革命发展时期大量机器的涌现,使得润滑油需求不可缺失(小到纺织机上的纺锤,大到钢铁机械等均离不开),而鲸油就是其重要来源。<br></h1><div><br></div> <h1>也许,美国名著《白鲸》中的描述,能使人得到些猎杀鲸鱼缘由的感性印象:“在全美国你也找不出比新贝德福的贵族味儿更足的屋宇,更豪华的公园和私人花园。它们是打哪儿来的呢?它们是如何被安置到这方曾是贫瘠得有如火山熔岩的土地上来的呢?</h1><h1>只要到前边那座巍峨的邸宅去瞧瞧它周围树立的当做标记的铁标枪,你的问题就有了答案。不错,所有这些气象万千的房屋和繁花似锦的园林都来自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它们没有一件不是用标枪射得,从海底拖到岸上这儿来的。请问,魔术大师亚历山大先生能变出这样的戏法来吗?</h1><h1>听人说,在新贝德福,父亲嫁女儿,陪嫁是鲸鱼,他们的侄女成婚时,每人得的是几头海豚。只有在新贝德福,你才能见到灯火辉煌的婚礼;因为据说那儿每户人家都有一池池的鲸油,每晚都可以毫不在乎地点着鲸鱼蜡烛到天明。”</h1><div><br></div><h1>另例:当时全球900艘捕鲸船有735艘都来自美国;</h1><h1>1853年美国人一年捕杀了8000多条鲸鱼,创造了超过一千万美元的收入。</h1><h1>原来也并不知道,捕鲸业曾是美国的第五大产业,最早起家的那批富人和华尔街金融家,其重要特征之一,便是与捕鲸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h1><h1>就连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任职之前,做为美国驻英国大使,也曾极力说服英国进口美国捕鲸者出售的鲸蜡。</h1><div><br></div> <h1>在没有接触到人类捕鲸史之前,哪里知道追杀鲸鱼之疯狂血腥程度呀。</h1><div><br></div><h1>自由游弋霸主般的鲸,原本分布于各大洋,100多个种类,数量相当可观。有航海记录记载,船要避让闪躲着航行,以免撞上密集的鲸;“我们遇到了很多很巨大的鲸鱼,就跟鼠海豚一样多!”(当时结队的鼠海豚数量可达数百或数千);整个晚上我们都被鲸鱼所包围,它们游得离我们的舰艇是如此接近,以至于当它们吹气时,就会把水喷到船上来;当五月花号到达北美时,人们看到了水下鲸鱼的巨大阴影……。</h1><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br></span></div><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最早是欧洲吧,到美洲,各大洲的许多国家;从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到北冰洋;特别是从17世纪到20世纪;更特别是伴随所需应运而生的捕鲸方式的不断升级,到了颠覆型的现代化阶段(鱼叉、标枪、捕鲸枪、捕鲸炮等等),人类探寻跟踪着鲸的游迹,使得鲸一个地方接一个地方、一个种类接一个种类从地球上消失。</span></div><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br></span></div> <h1>可谁又能想到,挽救鲸鱼厄运的折点,竟是1859年美国宾夕法尼石油的发现。一口油井日产量可达3000桶,而为期三年的捕鲸航行最多可带来的鲸油是400桶,从此捕鲸业势衰。</h1><div><br></div> <h1></h1><h1>图为日本的红烧鲸鱼罐头</h1><h3>(图片网上下载)</h3><div><br></div><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前面不是说了嘛,鲸的命运秘密,</span><b style=""><font color="#39b54a">嵌藏在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走向之中。</font></b></h1><h1>两次大战燃起的战火,使得鲸又被盯上了。鲸油可制造的硝化甘油,是烈性炸药所需原材料;鲸肉是极端匮乏食物的补充。</h1><h1><br></h1><h1>这一切与本不相干的鲸来说是多么不可知,不公平啊!它们所能做的只有学会逃离危险的海岸,躲避船只,寻找陌生遥远的安全水域;或者做为个体去复仇,就像那只大白鲸,撞翻原本不属于大海的非有机体浮动体,攻击吞啮伤害过自己的两脚兽。可生活在这个星球上,怎么能摆脱得了人类呢!</h1><div><br></div> <h1>南乔治亚 葛利特维根湾 Grytviken</h1><h1>(展室照片)</h1><div><br></div> <h1>就在我们眼前(上图照片)</h1><h1><br></h1> <h1>1914年 南乔治亚葛利特维根湾 Grytviken 捕鲸站</h1><h3>(照片网上下载)</h3><div><br></div><h1>当北极的鲸几乎被捕杀殆尽难以获利时,有个参加过南极科考的挪威人卡尔.安东.拉森(Carl Anton Larsen)人,将思路转向了南极(当时的捕鲸界对此持怀疑态度)。就是他选址了这里,建立了自己的捕鲸基地。1904年11月,拉森的第一艘捕鲸船“幸运⼥神号”(fortuna)在这⾥下锚。1904年圣诞节,第⼀桶鲸油提炼出来了,下一年,鲸油的产量飙升到了7000桶。</h1><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开了头就会有随后的闻风而动,到了1912年,南乔治亚已增加了六个捕鲸站。</span></div><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br></span></div> <h1>屠宰平台上的一具蓝鲸尸体 (1917年摄)</h1><h1>英属南乔治亚葛利特维根湾 Grytviken 捕鲸站</h1><h3>(照片网上下载)</h3><div><br></div><h1>拉森的妻子、三个女儿、两个儿子和他一起生活在这里(当时许多捕鲸经营者都会带着家眷)。</h1><h1>全盛时期这里大约有450名工人,还有一个养着猪、羊、牛和母鸡的小农场。</h1><h1>那座小教堂也是他带着盖起来的,典型的挪威风格(先在挪威建造好后再移至当地搭建起来),属挪威路德教会教堂,它也是世界最南端的教堂之一。</h1><div><br></div><h1>这个捕鲸站运行了62年,直至1966关闭,估计共宰杀杀了175,250头鲸鱼,生产出900万桶鲸油。</h1><div><br></div> <h1>直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意识到鲸类数量急剧下降,一些种类已濒临灭绝,1946年为规范商业捕鲸行为而成立的国际捕鲸委员会(IWC)才改变政策,开始保护鲸鱼。于1986年起,要求其成员国停止所有商业性捕鲸,并建立了一些禁捕区。但其后,以“科学捕鲸”的名义,仍有许多鲸被杀害。</h1><h1>目前世界上仅有冰岛、挪威和日本三国允许商业捕鲸。</h1><div><br></div> <h1>回想起来,我们这一代人似乎是从看了《海豚湾》,开始有了保护海洋动物的环保意识的。眼前捕鲸站的废墟,使人类强加给鲸鱼的命运悲剧,在脑海中生动活泛了起来。</h1><div><br></div> <h1>突然想到,人与鲸之中,做为主宰的人类中的普通一员,假如你我生活在过去那些年代会怎样?</h1><h1>假如是青春期的女孩儿,你我会拒绝妈妈送给自己的束胸衣和漂亮大裙子吗?或者请求茜茜公主、郝思嘉关注鲸的命运远离时尚?假如是家庭主妇,你我会在惊叹肥皂清洗全家衣物的去污能力时,去思考它取自鲸油吗?假如是走在伦敦夜晚街头的市民或警察,你我会不会沉浸于光明的欣喜,并为伦敦市政减少黑暗中的犯罪率所作的努力而赞叹?假如是造船厂的厂主或工人,你我会推掉捕鲸船的订单或拒绝干活儿吗?假如是正在找工作的男子,你我会不会为了一家老小的生计而登上捕鲸船?假如在战火中饥饿难挨,你我会摈弃眼前的鲸肉罐头吗?假如……</h1><h1><br></h1><h1>补充:从南极回来多日后,在一本不相干的书中读到了下面的内容,“重述这起戏剧性的事故时,她拉起裙摆,让其他女士们看看她的腿: 用连着鲸须的皮筒固定着,鲸须本身就是支撑裙摆的环箍。</h1><h1>"这就是克里诺林裙撑的好处。"女歌手说道。</h1><h1>在葬礼弥撒中,这位女歌手的歌喉和仪态备受称赞。让路德维卡心生一计的,也正是这位女歌手的动作: 抬起钟形裙摆,露出沿着鲸须和撑骨精妙铺排出的圆罩下秘不示人的内容。”</h1><p class="ql-block"><br></p><h1>引文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女作家托卡尔丘克的作品《云游》中“肖邦的心脏”中的段落。路德维卡是肖邦的姐姐,她后来就是把装着肖邦心脏的罐子藏在裙子下偷偷带入波兰境内,完成了肖邦的遗愿——死后回到祖国。</h1><h1>引用这段是想说明,鲸骨裙在当时是司空见惯,再普通不过的服饰了。如果不是去过南极,接触了解了一些捕鲸史,我是根本不会注意到这个细节的。</h1> <h1>浏览血腥捕鲸史的过程中,似乎没有看到彼时彼地的人和舆论对捕鲸行为有过什么明确的非议(没有深入考证)。带来鲸油的人被赞誉为带来光明的人;发明改进捕鲸枪、捕鲸炮的人名字作为发明家被记载于史;捕鲸是大有前途蓬勃发展的行业……。</h1><div><br></div><h1>别说生活在过去的年代了,现今,当读到讲探险家沙克尔顿的《熬:极地求生700天》这本书的结尾部分时(前面第15集有述),亦印象深刻:“当天晚上,举办了一场非常简陋的招待会,(……)四位白发苍苍的挪威老船长走上前来。他们的代表用诺尔斯语发言,由瑟勒翻译。他说,他们在南极海域已经航行了四十多年,他们一定要和仅凭一条二十二英尺长的小船就穿过了德雷克海峡,从大象岛来到南乔治亚岛的这几位好汉握握手。(……)许多捕鲸人都蓄着胡子,穿着厚厚的毛衣和高筒橡皮靴。这里没有任何繁文缛节,也没有高谈阔论。他们也没有什么奖章或纹饰要颁授,有的只是对如此壮举发自内心的敬佩,或许也只有他们才能充分欣赏壮举的伟大。他们的真诚赋予此情此景一种虽简洁但却令人深深感动的庄严。从此以往,尽管后来者的荣耀也有很多,但或许还没有哪一个能超越1916年5月22日晚上。这个夜晚,就在南乔治亚岛上的一间又黑又脏的仓库库房里,空气中弥漫着鲸鱼尸体的腐烂气味,南大洋的捕鲸者们一个接一个地走上前去同沙克尔顿、沃斯利和克林一一握手。”</h1><h1>硬汉,感人至深,是不是!</h1><div><br></div><h1>可了解了捕鲸史后转念了,他们不也是追杀鲸鱼的……,似乎又说不出口,矛盾着疑惑了……。</h1><h1>可假如“我”是一头有思想的鲸呢,矛盾和疑惑就不会生出了吧。</h1><div><br></div><h1>血腥的捕鲸史并不仅仅是史料上的数字,所有的数字都是由具体的人,那个时代的一个一个又一个的人填充支撑起来的,谁能说自己是局外人(也代入假如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你和我)?</h1><div><br></div> <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拉开了距离后,从远处高处,另一个视角和层面回望,似乎一切</span>简单无疑一目了然,义愤地谴责自然而然且正确。但,那一切是可以避免的吗?在彼时彼地该怎样做才好?更难的是,我们人类会不会此时此地在不自知的方面,重复着类似会被后人诘问责难的行为?而这些是可避免还是不可避免的呢?……</h1><div><br></div> <h1>回到眼前</h1><div><br></div> <h1>这片和谐静好,应该也是人类多年反思并协力争得来的。</h1><div><br></div> <h1>在吃奶吗?</h1><div><br></div> <h1>该断奶了吧</h1><div><br></div> <h1>可爱小家伙</h1><div><br></div> <h1>“老龟”</h1><div><br></div> <h1>湾那边与老捕鲸站相对的新建筑</h1><div><br></div> <h1>时代变了,其用途自然也与老建筑绝然相反了。</h1><div><br></div> <h1>远眺沙克尔顿的墓</h1><div><br></div> <h1><br></h1><h1><br></h1> <h1>驶出港湾</h1><h1><br></h1> <h1>注:我们的运气不错,一切顺利。头一天因风浪大,有其它船的客人晚上11点才从岛上回到大船;也有不巧没能登岛的。</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下集:</span><a href="https://www.meipian.cn/55w16vv5"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0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南极行-22 远足归来</a></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集:</span><a href="https://www.meipian.cn/55ucn5y4"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0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南极行-20 巡游小景</a></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