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里江山(青海篇)

周国新

<p class="ql-block">青海省博物馆是文博院馆类人文旅游景区,也是青海第一座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大型博物馆。整体建筑采用传统的中轴对称手法,具有浓厚的民族地方特色,散发着强烈的时代气息,为西宁古城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设主、侧展厅9个,核心景观有:《青海省史前文明展》、《青海民族文物展》、《藏传佛教艺术展》,曾获得第五届(2001-2002年度)“全国十大精品陈列展”提名奖。现有馆藏文物47,000余件,国家一级文物150余件。</p> <p class="ql-block">距今约3.7万年前,华北地区的先民进入青海,进行过季节性游猎活动。距今约六千年,仰韶文化人群徙居青海“东大门”、粟黍农业和彩陶文化进入河湟。距今五千年以来,马家窑文化的兴起使何湟地区成为我国原始彩陶文化中心,踏进文明时代的门坎。</p> <p class="ql-block">从考古发掘的资料看,青海地区从旧石器时代就与外界保持着密切联系。其中,以刮削器为主的制作技术为代表,青海与华北地区两大系统中之一的周口店联系紧密,青海远古人群也与河南安阳人群关系密切,在新石器时代东部的耕作农业传入青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舞蹈纹彩陶盆,青海同德宗日遗址出土。泥质红陶、敛口、卷沿、略鼓腹、小平底。黑色纹饰,在口沿内壁绘有两组手拉手的群舞人体图形,分别为11人和13人。人物身着圆球型装束,用简洁明快的构图,生动描绘出一幅原始人群集体舞蹈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裸体双性浮雕彩陶壶,青海省乐都县柳湾出土,现藏于国家博物馆。此彩壶呈小口鼓腹造型,上腹部装饰黑色图案纹饰,颈部略高,口沿外移,在壶身彩绘之间捏塑出一个裸体人像人像。人像站立,双手置腹前,在人像下腹处夸张的塑造出做羞羞的形象。(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木雕坛城(清1636-1912年)。木质立体坛城通高179厘米,底径222厘米。该坛城由数十部件榫铆拼对而成。圆底盘,方供台。其体形庞大,制作工艺精湛,为藏传佛教同类文物中之精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扭达”是土族妇女早期的帽饰,用彩布制成。装饰以银、铜等长针,缀上云母片及彩色丝穗。戴“扭达”时,将头发梳披于两测,发捎上折,绾在两鬓间,呈扇形。</p> <p class="ql-block">贰贯“至元通行宝钞”纸币,海西格尔木农场出土。纸币呈长方形,桑皮纸。钞面第一栏“至元通行宝钞”,第二拦中“贰贯”字样。下方长方形排列的两贯钱形,左右两旁印有八思巴文各一行。钞面上下各有一八思巴文官印,左上角盖有蓝色斜旗缝章印。纸币保存完好,是研究当时社会经济、货币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十分难得。</p> <p class="ql-block">清鎏金铜宗喀巴坐像。铜质,通体鎏金,头戴尖顶僧帽,身披袈裟,左肩莲花经书,右肩莲花宝剑,手饰说法印,结跏趺于双莲座上。宗喀巴为藏族佛教格鲁派尊崇的大师,头戴黄色桃形尖帽,具有自己的形象特征和标志。(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青海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矿区”,形式丰富多彩,极具民族特色,是青海悠久历史的见证,更是增强民族凝聚力,连接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目前全省有6项世界级非遗代表作,88项国家级非遗代表作,238项省级非遗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青海是花儿的故乡,是民族地域曲种之一。在青海,无论是田间耕作,还是外出打工,只要得空,人们都要漫上几句悠扬的“花儿”,人人都有一副唱“花儿”漫“少年”的金嗓子。花儿曲调高亢飞扬,歌词纯朴清新,有“西北之魂”美称。</p> <p class="ql-block">  河湟皮影戏又称“青海皮影戏”,有着独立、成熟的板腔、声腔体系。皮影人物主要分稍子(头)和身子两大部分。皮影戏班多有五人组成,把式一人操纵生、旦、净、丑等角色并兼任说唱,其他四人负责音乐伴奏。</p> <p class="ql-block">塔尔寺藏传佛教“花架”音乐,是专为酥油花制作、展供演奏的音乐。每年从农历十月至腊月,在酥油花制作过程中,以及正月初八至十七日的祈愿大法会期间和正月十五晚展供酥油如花时,正是“花架”音乐演奏的集中期。</p> <p class="ql-block">大通农民画,既具有汉族色彩清秀、图案精美的特点,又有少数民族色彩强烈、装饰味强的特点,所描绘的画面内容丰富,生活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p> <p class="ql-block">土族“於菟”,意为老虎,是同仁县年都乎土族村落一种古老的民间祭祀活动。每年农历的十一月二十日这一天,七名事先选好的青年男子扮演“於菟”,活动分为诵念平安经、人神共舞、祛疫逐邪、谢神返身等仪式。</p> <p class="ql-block">藏医药浴法,以上、水、火、风、空“五源”生命观和隆、赤巴、培根“三因”健康观及疾病观为指导,通过沐浴天然温泉或以烈性杜鹃、刺柏、藏麻黄、圆柏叶、水柏枝、大籽蒿五种藏草药为主药煮熬的水汁或蒸汽,调节身心平衡。</p> <p class="ql-block">锅庄舞(囊谦卓干玛)集表演性和娱乐性为一体。表演时男女围成一圈载歌载舞,舞蹈轻松活泼,从中表现出很多游牧、农耕、狩猎以及图腾崇拜意味的动作,以“颂神”“颂五谷丰登”“颂六畜兴旺”为主要内容。</p> <p class="ql-block">热贡艺术产生于13世纪的青海黄南藏族地区,并随着隆务寺的兴盛而发展。热贡艺术主要是指唐卡、壁画、堆秀、雕塑等绘画造型艺术。以藏传佛教中的佛本生故事,藏族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史诗等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包括一些世俗化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现存共有120多部,2000多万字,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英雄史诗。讲述了格萨尔王为救护生灵而投身下界,率领岭国人民降伏妖魔,抑强扶弱,安置三界,完成使命,最后返回天国的英雄故事。</p> <p class="ql-block">青海境内为数不多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见证了青海大地上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每一处革命遗址的背后都有一段峥嵘岁月。一处处旧址,一座座纪念馆,一个个故事,承载着坚如磐石的信仰信念,彰显着历久弥新的初心使命。</p> <p class="ql-block">1936年7月,红二、四方面军在甘孜胜利会师后,共同北上与中央会合。他们从甘孜出发,经色达进入今果洛斑玛地区,主要任务是避开川、康之敌,绕道敌军力量相对薄弱的青海东南𨺲,抓紧时间筹粮,补充军需,为以后的草地行军做准备。</p> <p class="ql-block">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地势险峻山川巍峨,既造就了它神奇的美景,也阻挡与外界的联系。1950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幕生忠将军的带领下挺进西藏地区,历尽艰险,排除万难,在世界屋脊上修建了青藏公路,创造了辉煌的成绩。</p> <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西方帝国主义的核威胁,党中央毅然决然做出研制核武器的伟大抉择,在青海金银滩创建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自行研制并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中国从此成为有重要影响,有重要国际地位的崭新大国。</p> <p class="ql-block">青海海西州,大柴旦行政区的大柴旦翡翠湖,形态迥异、深浅不一的盐池湖水在阳光下清澈碧绿,宛如一块块晶莹剔透“翡翠”宝石镶嵌大地。</p> <p class="ql-block">大柴旦蒙古语称“伊克柴达木”,意为大盐湖,是柴达木盆地的北大门,海拔约3148米,面积有240平方公里。藏在大柴旦深处的翡翠湖,是一处上天赐予的宝镜。</p> <p class="ql-block">这里比天空更干净,比梦境更迷幻,四周的盐滩和富含矿物质的水,共同组成了镜像一般的空间,是西部最魔幻的画册,是一种梦幻山水镜泊和如海之浪漫的唯美。</p> <p class="ql-block">近处红色的丹霞地貌,映衬着绿色的湖水。近距离的走进翡翠湖,人在水中游,影在天上游。</p> <p class="ql-block">这天然形成的翡翠绿,皆是因为它丰富的含盐量,这里原本是大柴旦化工厂盐矿的采矿区。</p> <p class="ql-block">这里约6公里的翡翠湖,宛如镜面一般倒映着蓝天白云,遥不可及的柴达木雪峰,也出现在碧绿的水面中。</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拍照,无须变换角度避开人群,每一张都是空灵的美景。静看云卷云舒,远眺柴达木山,是否就能体会到恍如绝世之感?</p> <p class="ql-block">受到降雨量和蒸发量的影响,每一段时间前往翡翠湖看到的风景,都是可能是不一样的。</p> <p class="ql-block">无论是晨光朦胧,还是霞光万道,亦或是深夜孤独的繁星,每一刻的风景,都有截然不同色彩。纵横捭阖的山峰,梦幻多彩的湖水,置身其中这片翡翠天镜之中无比欣喜。</p> <p class="ql-block">那天空下的倒影,就是这世间最纯粹的风景—-而它就在那里,正绽放着让人终身难忘的风景。这片无人之境,至今仍保留着它最初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这片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湖泊,均是历经多年的盐湖开采留下的坑洞,形成了如今美丽的翡翠湖。所以,它的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绿色的、黄色的、蓝色的……</p> <p class="ql-block">形态各异的工业盐结晶,也有着不同的风情,像一朵朵迎风绽放的美丽花朵,闪着迷人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从大柴旦翡翠湖前往茶卡盐湖,途经茶德高速S 2013线,这条线路是北京至拉萨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部地区公路网中处于承东启雨栖的重要地位。沿途蔚蓝的天空白云起舞,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建设柴达木千里防风固沙”标牌醒目。</p> <p class="ql-block">从乌兰行驶20公里就看到公路旁的都兰寺。都兰寺全称“噶丹桑阿玉仁佩林”,是因位于都兰河畔故俗称都兰寺。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元始祖元年(1271年)。据说当时有位阿嘉措的禅师隐居在塔延森林中坐禅,相传他很有法术,信仰藏传佛教。</p> <p class="ql-block">行驶在茶得高速路上,整列货运车辆上方察汉诺站牌一闪而过。察汉诺站海拔3332米,位于海西乌兰县铜普镇察汉诺地区,是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管辖的四等站。</p> <p class="ql-block">茶卡盐湖,是位于青海省海西乌兰县茶卡镇的天然结晶盐湖,是柴达木盆地四大盐湖之一,因盛产“大青盐”而久负盛名,是柴达木盆地有名的天然结晶盐湖,已有3000多年的开采史。</p> <p class="ql-block">“茶卡”是藏语,意即盐池,蒙古语“达布逊淖尔”,也是青盐的海。茶卡盐湖是自然形成,固液态共存的天然结晶盐湖。早在西汉时期,古羌族人就已经在这里采盐食用,是中国盐湖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以及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p> <p class="ql-block">茶卡天空壹号景区坐落于茶卡盐湖东部,背靠万山之祖昆仑神山,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大门,可南眺昆仑山,北望祁连山,盐湖倒影如画。景区是以盐湖景观、盐文化为核心,融合古羌景颇文化、德都蒙古文化打造的集盐湖观光旅游、特色盐文化体验、生态度假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火车铁道口位于盐雕艺术群东侧,小火车两侧是呈“非”字形的人行栈道和木观景平台,可以在栈道上湖边漫步,感受着高原炙热的阳光,脚下的盐湖就在远山的怀抱里静静的沉睡着。</p> <p class="ql-block">远处的雪山、白云也在这湖水中形成了若隐若现的倒影。浅滩处清澈见底,高原的微风吹皱着这汪水泛起阵阵涟漪,深水处在高原那纯净的蓝天下发出迷人的一汪汪碧绿,如镶嵌在洁白世界里的翡翠。</p> <p class="ql-block">古老运盐火车,是来自上世纪80年代漠河盐场的生产工具。它见证了茶卡盐湖,从工业生产到旅游兴起。茶卡盐湖旅游的发展,经过盐业人长期努力,呈现今天欣欣向荣的现状。</p> <p class="ql-block">漠河之隅,盐海之滨,茶卡盐湖为上世纪80年代取盐之处,盐车也成为盐厂采盐的生产工具,从采盐之始至文旅兴起,它见证了茶卡盐湖的生平。</p> <p class="ql-block">造型独特的木桥栈道和沉水型栈道,沿十里湖滩分布湖中,可近距离感受天镜盐湖的圣洁与神奇。</p> <p class="ql-block">湛蓝海面般的外湖与碧玉翡翠般的镜湖,由于湖水含盐量的不同,形成了独有的一湖双色景观。夜幕下的天空壹号,仰望星河浩瀚,是国际观星爱好者青睐的绝佳拍摄点。</p> <p class="ql-block">在盐湖,我们每一个人就好像踩在巨镜之上,不知不觉做了镜中之人。天空蔚蓝尽收眼底,雪山巍峨就在脚下,云朵漂浮在游人身旁。</p> <p class="ql-block">我们每走一步,又会映照出另外一番景象,这是人间仙境,美妙无穷。天空之镜把人们带进梦幻世界,大自然弄出来的美妙神奇实在令人叹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茶卡盐湖是固液并存的卤水湖,镶嵌在雪山草地间而非戈隔壁沙漠上。由于茶卡盐湖大量的湖盐类沉积矿物结晶析出并结成数米厚的“盐板”,而其上又铺着一层几毫米厚的水,因此远远望去,站在盐板上的人便好像飘移在水面上一般,倒影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放眼望去,整个盐湖就像一片白色的海洋,脱下鞋子漫步在盐滩上,就会感受到像细沙一样的盐,非常舒服。车上、地上、甚至空气里都迷漫着醇香的盐味。</p> <p class="ql-block">茶卡盐湖是柴达木盆地四大盐湖中最小的一个,也是开发最早的一个。盐湖中景观万千,有采盐风光,盐湖日出,盐花奇观等,构成了一幅绚丽无比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坐着世界上最窄的小火车,缓缓通往湖心,空旷的盐湖,矗立神奇的盐雕,弯弯曲曲的铁道,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妙感,因而得名“中国的天空之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茶卡盐湖去青海湖的必经之路,要穿过一段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而这段曲折的盘山公路是1950-1954年修建的青藏公路通过的海拔3817米的橡皮山,是川藏的重要交通枢纽。</p> <p class="ql-block">因为路面土质松软,每到夏季泥浆翻涌,而到了冬季又因为严寒,导致地面龟裂似橡皮一样,所以取名橡皮山。橡皮山的坡路较陡,大多是在30至40度,甚至更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出共和县的黑马河,就可以看见连绵起伏的橡皮山,像一座巨大屏障,高高耸立前方。放眼望去,美丽的高山牧场、羊群、草原实在惊艳,一览无余的高原美景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在青海湖二郎剑景区以东的G109国道与湖之间的区域,栽种有大片大片的油菜田,7、8月份的油菜花田金黄色彩十分迷人。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金色的油菜花田与绿色的草原交相辉映,景色十分迷人。</p> <p class="ql-block">青海湖又名“措温布”,即藏语“青色的海”之意,位于青海省西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内,即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由祁连山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p> <p class="ql-block">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青海省名称的由来。湖泊地域面积辽阔,环湖一周约360公里。湖水浩瀚无边又蔚蓝空灵,湖的周围被群山环抱,而贴近湖畔则是苍茫的草原,景色壮观优美。</p> <p class="ql-block">二郎剑景区位于青海湖南侧,也是青海湖的主要景区。里面建有购物中心、餐厅、宾馆等,全部是别具特色的藏式建筑。建筑周围还有藏传佛教的经幡、雕塑等造型。</p> <p class="ql-block">深入湖内十几公里的一条窄窄的尖形半岛,形状像是一把剑,这也是二郎剑景区名称的由来。众多的建筑和游船码头都在此处,湖中还可以看到一座鱼雷基地的遗址。</p> <p class="ql-block">沿湖边木质栈道散步,经常可以看到湖面上空的海鸥在天空翱翔,海风吹来,环境非常宜人。栈道东侧可以看到西王母的雕像,传说青海湖便是传说中西王母的瑶池,这尊西王母雕塑便是在诉说这个故事。</p> <p class="ql-block">日月之巅腾空而飞的“风马四缘”雕塑,㝢佛俗相成之意,既佛光普照、富裕兴隆、人间和睦、众生安乐。“风马”藏语称为龙达,即一匹健壮的奔马。风马向着灿烂的太阳奔驰,寄托着高原人民对美好生活,祖国昌盛的祈愿。</p> <p class="ql-block">青海湖流域是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特殊生态功能区,境内的青海湖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阻挡西部荒漠化向东部蔓延的天然屏障,是区域内最重要的水气源和气候调节器,同时还是生物多样性与生物种质基因较为丰富的重要地区之一。</p> <p class="ql-block">日月山位于西宁市湟源县西南40公里,属于祁连山脉,全长约90公里,是青海湖东部的天然水坝。该山的平均海拔约为4000米,最高点海拔4877米。</p> <p class="ql-block">日月山历来是内地赴西藏的咽喉。早在汉、魏、晋以及隋、唐等朝代,都是中原王朝辖区的前哨和屏障,固有“西海屏风”、“草原门户”之称,历史上日月山是唐朝与吐蕃的分界线,曾经是会盟、和亲、战争以及“茶盐”互市等重要历史事件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日月山不仅有恢弘的历史意义,还有非常重大的地理意义。它位于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上,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叠合区,是青海省内外流域的天然分界线。藏语称日月山“尼玛达哇”,蒙古语称“纳喇萨喇”,都是太阳和月亮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在日月山口,有为纪念唐代文成公主进藏联姻而建日月亭。唐贞观15年(641年),宗室女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松赞干布,由长安去拉萨曾在这里停留。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确定唐朝和吐蕃以赤岭为界,并立界碑,成为民族友好的象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塔尔寺位于西宁市湟中县鲁沙尔镇莲花山坳中,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是藏区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藏传佛教中的第一大寺院。始建于137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塔尔寺是青海省和中国西北地区的佛教中心和黄教的圣地,整座夺寺依山叠砌、蜿蜒起伏、错落有致、气势磅礴,寺内古树参天,佛塔林立,景色壮丽非凡。</p> <p class="ql-block">八宝如意塔位于寺前广场,这八个塔是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中的八大功德于1776年建造的。其造型大同小异,塔身高6.4米,塔身白灰抹面,底座青砖砌成,腰部装饰经文,每个塔身南面还有一个佛龛,里面藏有梵文。</p> <p class="ql-block">印经院“贝吉拉康俄彩仁钦林”建于1832年,主要收藏以《至尊宗喀巴大师师徒三尊文集》全集等经、律、论“三藏”,阿嘉雍增等大师文集的许多木刻印刷板,还有“杰尊”等的大、小五明教材,并承担印刷、装订、流通,以满足各界人士的需求。</p> <p class="ql-block">护法殿(小金瓦殿),因殿中主供保护正法、驱除邪恶的护法神而得名,始建于1692年。四面墙壁是“塔尔寺藏艺三绝”之一的壁画,内容为护法神保护佛法、护佑众生的场景。殿内供奉着第九世班禅大师却吉尼玛从扎布仑寺骑到塔尔寺白马等标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祈寿殿,因祈祷1717年当时住锡在塔尔寺的第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长寿而建,是一座小巧玲珑的宫殿式建筑,飞檐斗拱,彩绘精美,琉璃瓦屋顶,殿內木雕是塔尔寺木雕的艺术珍品,并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及迦叶和阿难两大弟子。</p> <p class="ql-block">护法殿前有个白色佛塔,为“时轮塔”。此塔是遵循第九世班禅却吉尼玛的意向建造于1942年,高13米。塔基四面的塔龛内敬奉“四大天王”像,第四层塔龛内敬奉“金刚大力士护法神”像,顶部塔龛内敬奉“时轮金刚本尊”像。</p> <p class="ql-block">大经堂,意为“僧伽大会经堂”,是全寺僧众集体诵经和举行重大佛事活动的场所,也是四大学院之一显宗学院的经堂,始建于1612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经堂历史鼎盛时期可容纳3600百多僧人集体诵经,现有800多位僧人每天早上都集中在这里诵经修行,祈祷世界和平,社会和谐,国泰民安,风调雨顺。</p> <p class="ql-block">大经堂是塔尔寺建筑面积最大的经堂,内共佛像,佛经、佛塔等文物众多。其中一层供奉《甘珠尔》大藏经、释迦牟尼像、弥勒菩萨、千尊宗喀巴大师、十一面观音菩萨、宗喀巴大师7岁、16岁、53岁鎏金铜像、十世班禅大师塑像、药师佛坛城、坚桑护法神等。</p> <p class="ql-block">大金瓦殿位于塔尔寺正中,是塔尔寺最主要最古老的建筑。初建于1560年,后于1711年用黄金1300两,白银一万多两,改顶层为金顶,形成了三层重檐歇山式金顶。正门额悬“护国保民”匾,是由中国国民党元老戴季陶于民国二十三年题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殿内,迎面耸立着12.5米高的大银塔,它里面还有一个小砖塔,是宗喀巴母亲修的“莲聚塔”,这就是宗喀巴出生的地方。殿内还悬挂着乾隆皇帝御赐金匾,匾额题字为“梵教法幢”。</p> <p class="ql-block">大殿金塔内供奉宗喀巴大师的药泥像,表面镏金,造型古朴手法细腻。此外,塔内还藏迦叶佛牙和如来佛舍利子等珍贵文物。每逢良辰吉日,僧人们会为宗喀巴塑像涂金。</p> <p class="ql-block">金瓦殿和金塔不仅是宗教艺术的杰作,也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重要圣地,殿内还藏有许多佛教典籍和历史、文学、哲学,医药、立法等方面的学术专著。金塔的建造反映了藏传佛教对宗教信仰和艺术表现的重视,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酥油花馆建于1988年,2013年国家拨款重建。为一进二院格局,主殿为藏式平顶建筑,阔五间,进深七间,高三层,雕梁画栋,鎏金银饰,造型精致,庄严华丽。</p> <p class="ql-block">该馆以供展“塔尔寺藏艺三绝之冠”酥油花而著称,供奉地藏王菩萨,陪衬壁画、堆绣。酥油花一以至尊宗喀巴大师在拉萨祈愿大法会时的梦境亦记—-“佛前供养花卉饰品、重现神圣庄严的场景”演化传承至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1612年正月神变法会开始,塔尔寺供养酥油花,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悠久历史。供展酥油花成为塔尔寺正月法会佛事活动的主要仪轨之一,盛况空前。</p> <p class="ql-block">酥油花题材取自佛经传记、民间故事,传承藏传佛教“精、繁、巧”的工艺特色,捏塑的佛像人物神态自然,花卉鸟木栩栩如生,楼台亭阁惟妙惟肖,故事情节委婉动人,善行成就教化有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弥勒佛殿位于大金瓦殿之右,大殿门楣上挂有“佛日重旭”匾额。弥勒佛殿始建于1577年,殿内有一尊弥勒佛12岁身量佛像,殿内三面墙上绘有明代壁画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殊菩萨殿,也称“九间殿”为汉式硬山顶建筑,面阋九间,进深三间三间,初建于1592年,廊柱为藏式朱色八棱柱。</p> <p class="ql-block">医明经院是塔尔寺四大经院之一,该经院培养了很多知名藏医。这座经堂始建于1711年,由时任第十八任塔尔寺大法台创建。修佛经的同时,修藏医知识,治病救人。</p> <p class="ql-block">青海美术馆高大挺拔,美轮美奂。远远望去,似一艘乘风破浪即将远航的舰船。建筑的设计理念与青海地方民族文化融合,墙面的设计仿照了青海传统民居石材堆砌的原理,而大峡谷采光井屋面铺设了五彩玻璃,在阳光照射下展现出美轮美奂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恰逢1号展厅展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青海省书法家协会三、四、五届副主席,三次获青海省文化创作奖的姚忠保书法展。作品曾入展首届兰亭奖,第五届、第七届中青展,第五届行草展,中外草书展,第八届国际书展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姚忠宝以宋人尚意书法为基础,特别喜爱“米”字的率意妙趣,在明清张瑞图、倪元璐等人身上下过功夫。也追求过高估朴拙的书风,遍临汉代简牍、魏晋墓志和敦煌写经等,在古人的墨迹中广泛涉猎,大量吸收传统笔墨精华,凝炼笔意,丰富书法创作。</p> <p class="ql-block">二楼的书法作品展厅,分别为遗墨留香、老骥风规、挥斥方遒、新枝竞秀、民族书风五个板块,多视角展示了当代青海书法成就和书家风采,斑斓多姿,绚烂夺目。</p> <p class="ql-block">为进一步丰富青海美术馆藏品体系,开展对青海省知名老艺术家作品的发掘展示,保护研究、收藏的工作,特举办“为霞满天染昆仑--青海省老一辈艺术家作品连展”。</p> <p class="ql-block">联展是对青海省知名老艺术家留下的一批影响深远艺术精品的一次集示,他们的作品记录和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艺术风格。举办此展旨在追忆老一辈艺术家坚定的理想信念,质朴的精神境界,也是对文化传承、艺术教育、历史见证和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走进馆内,大厅被一道形式“峡谷”的设计切成两块,阳光从“峡谷”顶端的彩色玻璃照泻到建筑内部时,地面上呈现出不同色彩的变化,堂皇气派而又深具现代化风格。馆内划分为展览教育区、公众服务区、珍品典藏陈列区、学术交流区等。</p> <p class="ql-block">馆内的旋转楼梯被设计的极具艺术感,名为“天使之翼”,楼梯矗在美术馆的中央大厅,中,高达14米,旋转上升至二楼和三楼,形成了一个壮观的视觉焦点。楼梯的设计灵感和造型充满了创意,以台阶构成流畅的旋转曲线,灵动的造型挑战了建筑设计领域的高难度。</p> <p class="ql-block">青海省文化馆与青海省美术馆,青海省图书馆连成一体,位于西宁新宁广场南侧,高大挺拔,美轮美奂。文化馆是国家设立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是繁荣群众文化的主导性业务职能部门和龙头单位,策划各类公共文化艺术活动,为群众提供各种文化服务。</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厅,阳光从顶端的彩色玻璃照泻到装饰奇特建筑内部,富丽堂皇又具现化风格。馆内醒目提示2024年城东区第一届“东韵润心”美术素养活动—-“艺”起向未来,童心“绘”东韵的美术作品汇展拉开帷幕。</p> <p class="ql-block">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历史悠久,现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这独特的艺术形式引入课堂,使学生们能够亲身感受银铜艺术的魅力。作为小学生主要通过临摹创作的方法,用锡纸画、线描画、银通艺术制作等技能,弘扬这一青海特色非遗。</p> <p class="ql-block">茶席始于我国唐朝,至宋代还把一些取型捉意于自然的艺术品设在茶席上,一个摆放正确的茶席,能够展现出喝茶人的品位和修养。通过针线在布上的有序排列和精细绣制工艺品,西宁市康南小学将刺绣与茶席结合起来,创作了大大小小丰富有趣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青海省图书馆位于西宁市城西区,是青海省唯一大型综合型公共图书馆,是全省目录和图书馆的协作及业务研究、文化交流的中心。2018年5月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图书馆,2020年10月入选第六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青海省图书馆总面积24,000平方米,设有13个机构部门,有阅览室是23个,读者阅览座席1300多个,馆内藏书120多万册。</p> <p class="ql-block">图书馆馆藏实力雄厚,现有古籍1万部13万册。其中,古籍善本673部10,125册,馆藏珍贵字画1000多种,碑林帖拓片800种,古字画1000多种,新版古籍15,000多册。</p> <p class="ql-block">图书馆收藏青海省文献、地方出版物、地方出版音像资料、少数民族文献、文革资料等各类文献资料近3万余册(件)。其中地方型图书近2万余/册,地方性出版图书2000余种/册,各专业志书都较为完整,已成为特色馆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宁市东关清真大寺坐落在高原古城西宁市东关大街,是西宁市10万多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中心,在青海省内规模最大、历史悠久,与西北地区著名的西安化觉寺、兰州桥门寺、新疆喀什文提卡尔清真寺等,并称为西北最大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东关清真大寺,相传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据1961年编的《西宁市自搞》载:“西宁东关清真大寺,相传明洪武年间,由明将军西平侯沐英,建议明王朝出次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清统冶者在镇压苏四十三起义时将西宁东关清真大寺拆毁;清咸丰末年至同治初年,清廷再沃镇压白彦虎领导下10万回族人的起义,将重新修建的大寺再次拆毁;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韩文秀领导下的回族、撒拉族反请起义再次被镇压,重建的大寺又被拆除;直至辛亥革命后,青海各界人士捐资动工修建,于民国三年(1924年)完工。</p> <p class="ql-block">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重要信仰。1949年9月5日,西宁获得解放,西宁地区的回族群众在东关清真大寺院内召开隆重的庆祝大会,王震、廖汉生、王恩茂等同志参加了大会。以后,朱德,陈毅,彭德怀等同志先后到大寺参观访问。</p> <p class="ql-block">东关清真大寺现每天有500多人按时到大寺做“乃麻孜”,每逢“主麻日”来寺聚礼的约有6000余人,每年的开斋节和古尔邦节有15,000人在大寺举行会礼。</p> <p class="ql-block">坐落在两米高石基之上的礼拜大殿,面积为1136平方米,其外形仿照明代“金銮殿”的形式,外壁全用大青砖砌成,坚实牢固。前廊两侧各种图案精雕细刻,大殿屋顶覆以彩色的琉璃瓦和小青瓦,殿脊中心竖有3个金黄色筒形宝瓶,灿烂夺目。</p> <p class="ql-block">东关清真大寺是一座融塔、墙、殿堂为一体的伊斯兰建筑,整个建筑式样别致。广场外是花岗岩石砌成的前三门,古朴庄重。三门两侧䇯立着两座高大的呜经楼,也叫喧礼塔。楼顶装饰有两个非常精致的小经筒,据说是湟中塔尔寺赠送的宝物。</p> <p class="ql-block">马步芳公馆位于西宁市东城区,始建于1942年6月,耗资3000万大洋,次年六月建成。马步芳统治青海长达40年,集军政大权于一身,采用极端残酷的手段,对青海各族人民进行血腥的镇压和掠夺,犯下了滔天的罪行。</p> <p class="ql-block">公馆取名为“馨庐”,是青海省保存最为完整的民国时期的建筑,也是全国唯一选用玉石建造的官邸,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玉石厅,可谓是“玉石公馆”最典型的玉石装饰建筑物,从外到内几乎所有的墙壁都是甲玉石镶嵌的。</p> <p class="ql-block">公馆由多个院落和不同形式的房舍以及花园组成,各个院落的布置有序,结构严谨,构成了统一的整体。</p> <p class="ql-block">瞿昙寺始建于1392年,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起初由西藏噶玛噶举派高僧噶·桑杰扎西尊上师旨意建,后经大明洪武、永乐、洪𤋮、宣德等皇帝大队扶持和历代册封大国师的苦心经营,终成今日规模。</p> <p class="ql-block">瞿昙寺的四角有香趣塔四座,塔高9米,长、宽各约5米。半壁式画廊从金刚殿左右两侧起,分经大小钟楼和鼓楼,直连隆国殿两侧,形成环抱之势。</p> <p class="ql-block">瞿昙寺位于乐都县湟水南部,寺院占地面积近45亩,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金刚殿、瞿昙殿、宝光殿、隆国殿、大小中鼓楼、回廊、御碑亭及佛塔等,整个建筑整齐对称,气势恢弘,具有明显的汉式宫廷建筑形式,在众多的藏传佛教寺院中独具一格,尤其是在建筑格局上与北京故宫极为相似。</p> <p class="ql-block">画廊共有50余间,面积近400平方米,其中28间布满了巨幅彩色壁画,堪称寺内最为珍贵的艺术品,它是用连环画的方式描绘释迦牟尼一生的故事。场面宏大,画竟精湛,为瞿昙寺一绝。(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深山朝佛图》颇具深意:年轻的高僧在深山盘坐修行,一些赶着牦牛的信众,手提奶捅从各地前来供养,而画作左侧则是身穿盔甲的一对人马,似是寻人而来。整个画面生动写实,引人遐想,似乎在印证着民间关于建文帝逃离应天府隐居瞿昙寺的传说。(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瞿昙寺三世殿壁画&lt;&lt;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展现了观音菩萨的广大神通和慈悲智慧,壁画构图精美,笔触细腻,色彩丰富,是元代壁画技术的杰作。现藏于青海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明铜鎏金观音立像,由明朝皇帝赐给青海著名的瞿昙寺。像高146厘米,身姿婀娜,站立在莲花座上。衣饰线条流畅飘逸,面含微笑,表情慈祥,遍体鎏金。其铸造工艺代表了明代的最高技术水平。现藏于青海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寺内现存明清时期汉、藏族文匾额11方,以佛法教义为主,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整个明代,朝廷在甘青敕赐匾额的寺院只有5所,属瞿昙寺得赐最早、最多。加之寺院里的5通明代御制汉、藏文碑刻,其重视程度和重要地位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花儿”发源于青海,广泛流传于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的一种山歌。其曲调高亢飞扬,歌词淳朴清新,歌曲表达率自由率真,有“西北之魂”之称。在青海又称“少年”,对其中的词称“花儿”,演唱称“漫少年”,是民族地域的曲种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瞿昙寺花儿会起源并流传于乐都区瞿昙寺一带而得名。花儿会参与群众以汉族为主,其他民族也踊跃参加。在演唱曲令上,除当地的《碾伯令》外,还有《白牡丹令》、《尕马儿令》等。瞿昙寺花儿会同时也是当时地的庙会,从农历6月14到16日共三天。</p> <p class="ql-block">此外藏族人民喜爱的“拉伊”在这里也有广泛的演唱,其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联唱等。其中最能体现瞿昙寺花儿会民间特色的就是两个阵营的对歌。</p> <p class="ql-block">瞿昙寺花儿会在新城街外的道路两旁举行,14日拉开帷幕,15日进入高潮。从新城行走到瞿昙寺大殿,全部道路水泄不通。这里唱“花儿”形式很随便,有在帐内对唱,有在露天竞技的。今年的花儿会则安排在福神庙内大舞台上。</p> <p class="ql-block">瞿昙寺花儿会还具有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底蕴,对花儿会的生成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因而成为研究大型民俗活动与地方文化发展关系最好的典型个案。同时也是当地群众交流花儿的最大舞台,许多民间花儿歌手从这里走向青海乃至西北地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瞿昙花儿会久负盛名,“花儿王”朱中禄、“花儿皇后”苏平、“花儿王子”马骏这些高手也经常来此献艺。一些歌手从这里走出乐都,走向青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p> <p class="ql-block">瞿昙寺花儿会从1821-1850年前间(清道光年间)开庙会起,至20世纪初的清末民初逐渐发展成一定规模。传说有一年一股土匪包围了瞿昙寺,危急下由一位老汉率领大家唱起了花儿,歌声像风一样传遍四面八方,土匪贼兵慌忙逃走。为纪念这场死里逃生的劫难,从此以后瞿昙寺每年都有花而会。</p> <p class="ql-block">金银滩原子城是一个神秘的地方,这个基地就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基地,国营221厂,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就诞生在这里。它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是一个震惊世界的地方,也是培育两弹一星精神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金银滩草原位于青海省海晏县境内。它的西部同宝山与青海湖相邻,北、东部是高山峻岭环绕,南部与海晏县三角城接壤。这个1100平方公里的大草原上,有麻匹马河和哈里津河贯穿,这就是青海有名的金滩、银滩大草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金露银露的芬芳在这里源源流长,三生石的记忆在这里萦绕心头;卓玛姑娘的细鞭轻轻抽过诗人的肌肤,西部歌王的梦想在那遥远的地方慢慢徜徉。</p> <p class="ql-block">金银滩草原牧草肥美,牛羊肥壮,人们以金银遍地来形容这片美丽而富饶的土地,故得名“金银滩”。</p> <p class="ql-block">221 基地地下指挥中心,距地表面9.3米,纯钢筋混凝土浇铸而成的地下掩体,工程隐蔽坚固,有较强的防御性,是两弹指挥者工作和生活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现在看这些设备很落后,可在当时还是先进的。两弹一星功勋专家门隐姓埋名,都曾在这个地下指挥中心工作和生活过。</p> <p class="ql-block">指挥中心有载波室、配线室、通风室、指挥室、配电室、人工交换室、电报室、发电机房八个部分组成。</p> <p class="ql-block">第一颗原子弹轰爆试验场景模拟再现。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人民从此扬眉吐气,昂首挺胸屹立在世界东方。</p> <p class="ql-block">高高耸立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碑,向人们诉说当年科学家们隐姓埋名不畏艰辛,克服重重困难,历经千辛万苦,成功研制出核武器的光辉历程,为中国人民的国防安全和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p> <p class="ql-block">西宁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位于西宁市南川东路烈士陵园内最高处。陵园由烈士群雕塑像、纪念碑、烈士墓、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组成。纪念馆总面积784平方米,为平顶一层建筑,由徐向前提写馆名,是西北最大的西路红军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西路军艰苦卓绝、英勇奋战的历程,是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这一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缩影,诠释了理想信念从来都是一个人、一个政党乃自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力量。革命理想高于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回首中国共产党青海早期历史,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在青海,无疑是重要的篇章之一。正是西路军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紧要关头,忠于理想,听党指挥,顾全大局,把革命的火种深深地撒播在辽阔的青海大地上,奏响了一曲人类历史上震古烁今的英雄赞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36年7月1日至2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第四方面军长征在四川甘孜会师后北上,3万余名红军途经青海省班玛县;1937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左支队、右支队转战青海,以及后来被俘西路军将士在青海的斗争事迹,从而决定了青海社会历史的最终走向。</p> <p class="ql-block">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前身为红四方面军总部及所辖九军、三十军、五军、妇女独立团等部。在以往的战斗生涯和革命岁月中,这些英雄部队拥有令敌胆寒的辉煌战绩,更以其英勇善战、顽强拼搏的精神而闻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西行支队在祁连山艰苦穿行的过程中,唯一的一部电台因发动机油耗尽而无法工作,后将电台改装成了手摇发动机,向中央请示下步行动。当时西行支队还得到了当地牧民的帮助,蒙古族牧民诺尔布藏木送来了3000余只羊,并带领部队走出了祁连山。</p> <p class="ql-block">1936年11月11曰,第四方面军过河部队改称西路军后,为执行打通苏联和建立河西根据地的任务,与其国民党军马步芳部十几万人进行了5个多月的殊死搏斗,歼敌两万余人。但是终固孤军深入,兵败祁连。最后,西路军约7000人牺牲、9000人被俘,4000人流落,仅有400余人突围扺达新疆。</p> <p class="ql-block">三月的祁连山冰天雪地,渺无人烟,饥饿和劳累,把每个人都折磨到了地点。晚上露营,大家只能将身子紧紧地挤在一起,互相取暖。长夜难眠,红军姐姐搂过小战士,坚定地说:不要怕,有五星给我们引路,只要我们坚定信念,我们一定能活着走出去。</p> <p class="ql-block">战斗中,他们或因为子弹打光、或因身负重伤、或因打散与部队失去联系,先后被俘被押解青海西宁。但他们无论是在什么样的极端环境中,都始终红心向党,坚持斗争,以实际行动,在青海大地上竖立起了一座中国共产党人忠于理想、坚守信念的永恒丰碑。</p> <p class="ql-block">红九军军长孙玉清受伤被俘,尽管敌人用尽浑身解数进行“软化”,但孙玉清在敌人的重重诱惑面前始终没有低下头颅,表现出了共产党人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1937年5月下旬被秘密杀害,牺牲时只有28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路军浴血奋战河西期间,中共中央给予极大关注,从各方面展开营救。同时,广大群众也采取多种方式掩护救助。最终,有4700多西路军将士经营救回到延安,4000多流落失散人员幸存下来。至今,青海大地仍传诵着动人的各族人民营救西路军将土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苦熬苦吩,1949年9月,西路军被俘将土和青海各族人民一道迎来了青海的解放。喜获新生的西路军被俘流落人员,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建立了新的功勋。</p> <p class="ql-block">西路军纪念馆,陈列展出了在青海牺牲的5600余名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烈士的事迹。其中有照片280余幅,大型油画170幅以及从“万人坑”挖掘出的烈士遗物等。再现了红军西路军将土浴血奋战、慷慨悲歌的光辉业绩和英雄形象。</p> <p class="ql-block">西路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的英雄部队,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殊死搏斗中,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不朽业绩,在战略上支援了河东红军主力的斗争。西路军干部战士所表现出的为党为人民英勇献身精神,是永远值得人们尊敬和纪念的。</p> <p class="ql-block">青海,在中国的版图上,似嫦娥玉兔仍留在人间。弯曲的三江发源清晰可见,养育着中华大地的各族人民。“天河锁钥”、“金城屏障“、“海藏咽喉”、”西域之冲“之美誉,如同“三江源”源源流长。</p><p class="ql-block">青海省有国内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因此得名,简称“青”。</p><p class="ql-block">青海有不同的民族,也有不同的文化传统。青海有旧、中、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众多的宗教建筑群;历代的文物古迹动物岩画和宗教岩画;悠扬的民歌“花儿”;奔放的藏族歌舞;抒情优美的土族民间舞蹈;民间佛教绘塑“热贡艺术”;藏族卷轴画唐卡艺术、酥油花艺术;独具特色的民间刺绣。</p><p class="ql-block">青海是新疆与西藏的融合,有“世界屋脊”的美称。其境内既有青海湖大海般的风光魅力,又有青藏高原的雄伟壮丽,河湟文化的辽阔宽广。世界著名河流,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于青海境内。青海湟中是藏传佛教黄教派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故寺庙规模宏伟,建筑辉煌。尤其是塔尔寺,它是格鲁派六大塔寺之一,是西北地区佛教活动中心。此外,青海湖鸟岛,成千上万只鸟儿齐聚在这里,形成了青藏高原一大奇观。</p><p class="ql-block">青海美,美在三江源。在青藏高原腹地,藏有一方绚丽的水世界。在这片以崎岖高寒著称的土地上,除了流淌的水,绝大部分都以冻土、冰川的形态被大地封藏。还有一些或汇聚于湖泊,或涵养于湿地,或渗透于地下,共同构成了一个高原水世界。这就是长江,黄河,澜沧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等)河流的发源地,被称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山为江源之骨,茫茫昆仑,巍巍唐古拉,纵横错落,跌宕起伏,构织起一幅壮美的山脉风光;水乃江源之魂,溪流汇集,湖泊遍布,被誉为“中华水塔”,维系着全国乃至亚洲生态安全命脉;动植物是江源之子,珍奇异草遍地,有野生维管束植物2238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9种,维系着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使命。黄羊、藏羚羊、野牦牛、沙狐以及玉带海鸥、鸬鹚、斑头雁、棕头欧等珍稀动物种群,成为三江源一张耀眼的名片。草原上众多的天然小湖泊,如一块块翡翠镶嵌在茫茫的碧野上,一条条小河如蛇形般蜿蜒流淌,地毯似的草地上点缀着各种各样的小花,牛羊自由自在的在享受到大自然的馈赠。</p><p class="ql-block">青海美,美在青海湖。青海湖被藏族人民称为“高原上的蓝色海洋”。它如同镶嵌在青海高原上的一块碧玉,为青海大地添上了画龙点睛之笔。青海湖四周巍巍高山环抱:北面崇宏壮丽大通山,东面巍峨雄伟日月山,西面逶迤绵延青海南山,南面峥嵘巍峨橡皮山,犹如群山中的蓝宝石。美丽的湖水清澈明亮、湖面似一面明亮的镜子,倒映出天空中的云彩和远处的高山,还有人的身影也映在水中,静静地卧在青海的大地上。浪花拍打在岸边岩石上,发出隆隆的声音,像一位鼓手在为浪涛伴奏,天上翱翔的海鸥展翅在舞动圆舞曲。夏秋季节,当四周巍峨的群山和西岸辽阔的草原上披上绿装时,湖畔山清水秀,天高气爽,景色十分绮丽。那碧波万顷水天一色的青海湖,好似一泓玻璃琼浆在轻轻荡漾。冬季湖面结冰,浩瀚澄碧的湖面,冰封玉砌银装素裹,如同一面巨大的冰镜在阳光下熠熠闪亮,放射着夺目的光彩。青海湖是那一方的灵山秀水,是一幅清秀圣洁的画面。传说当年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在被押解进京时,途经青海湖滨在此原圆寂。</p><p class="ql-block">青海美,美在雅丹。由雅丹地貌形成的阿什贡峡谷,地处黄河北岸,两侧山峦夹峙高耸入云,红的如火,青的似黛。山崖经亿万年的风雨侵蚀,形成了无数道奇形怪状的景致。有的像久经风霜的老人面孔,有的像西天取经的唐僧师徒,有着像动物世界里的多种动物造型,还有着酷似男人的雄器、女人的阴户,真是浑然天成,鬼斧神工,惟妙惟肖的艺术杰作。在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历经千万年的地质运动和时空变幻,孕育出一片世界面积最大、最为壮观的神奇雅丹地貌群,其中更有一片奇特的水上雅丹,竟位于蓝色的湖泊中,这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水上雅丹,它是戈壁湖泊上的碧玉,是一处遗落的、旅游探险者的伊甸园。远远望去,只见湖泊中,一座座水上雅丹地貌,宛如万舰出海浩浩荡荡,耳边传来了远古声响。历史的脉轮铿锵有力地转动,动辄百千年,一眼万年。那高高低低的小山丘翩翩起舞,像骏马、大象、狮子,又好似群鲸戏沙,百万海狮晒太阳。近看酷似百万座城堡,远看犹如星河舰队。在这里等待日出日落,满天星辰的感觉,仿佛置身与另一个星球,清幽、空灵而魔幻。</p><p class="ql-block">青海美,美在花儿与少年。“山里头有名的昆仑山,大川里,美不过青海的草原;花儿里俊不过白牡丹,人伙里好不过英俊的少年”。青海是花儿的故乡,河湟花是西北花的精魂,最美的花儿是用三江源最纯净的源头之水浇灌的圣洁之花,是民族地域的曲种之一。在青海,无论是田间劳作,还是外出打工,只要得空,人们都要慢上几句悠扬的“花儿”,可以说人人都有一副唱“花儿”漫“少年”的金嗓子。花儿发源于青海,是广泛流传于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的一种山歌,其曲调高亢飞扬,歌词淳朴清新,歌曲表达自由率真,有“西北之魂”之称。在青海,又称“少年”,对其中的词称“花儿”,演唱称“漫少年”,声调高亢舒展,即兴编词。花儿是一种以情歌为主体的民歌,她男女爱情婚姻的各个细微方面都有着精彩的描绘歌咏。此外,还有反映历史事件及现实生活方面的内容。花儿起兴句所涉及的知识面更是极其广泛,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奇风异俗,三教九流,五花八门,几乎无所不有,是一部西北的“百科全书”。正是因为有了青海的花儿,高原的夏天变得更加灿烂。在这里不仅有绿水青山,还有从各地赶来的“唱家”,人山人海,歌声震撼山川,扣人心弦,昼夜不息,歌声笑声,掌声喝彩声,汇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花儿与少年》风靡全球的经典歌舞,美妙动听的旋律,响彻整个中华大地:“春季里么就到了这,迎春花儿开迎春花儿开,年轻轻的咯女儿家呀,踩呀么踩青来呀,小呀小哥哥小呀哥哥呀,拖一把手过来,迎春花么就开放呀,女儿家的心上呀起呀么起波浪呀,小呀哥哥小呀哥哥呀,扯不断情丝长”。</p><p class="ql-block">西宁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高原古城,曾是汉后将军赵充国屯田的地方,南凉的都城,唐蕃古道的咽喉,丝绸南路的要道,青藏高原通向中原的门户,河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古就是一个璀璨的“高原明珠”。青海省博物馆,文博院馆类人文旅游景区,青海第一座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大型博物馆:史前文明展、民族文物展、藏传佛教艺术展,是一部关于青藏高原神秘世界的百科全书,建筑风格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为西宁古城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青海省文化馆、青海省美术馆、青海省图书馆连城一体高大挺拔的建筑,美轮美奂。远远望去似一艘乘风破浪即将远航的船舰,设计理念与青海民族文化融合。大峡谷采光井铺设的五彩玻璃,使各大厅被一道“大峡谷”切成两块,阳光从峡谷顶端照射下来,五彩光线使地面上呈现出不同色彩的变化,堂皇气派具有现代风格;文化馆是反映群众文化的主导性业务职能部门,策划各类公共文化艺术活动,西宁小学生们的篆刻、吹塑纸板画、银铜艺术、布里生花、油画、茶道绣品等展品,令人拍案叫绝;美术馆的书法作品展,摄影作品展,老一辈艺术作品连展等,记录和反映了青海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艺术风格,已成为青海省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青海独特的高原风情和山川风貌,提高了公众的艺术修养和文化自信;图书馆是青海省唯一大型综合性公共图书馆,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馆内藏书达120多万册,读者阅读席1300个,人们可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东关清真大寺是西宁古城著名建筑,该寺建造雄伟,具有我国古典建筑和民族风格建筑的特色,雕梁彩檐,金碧辉煌,大殿内宽敞高大明亮。殿内和整个大寺处处都显得庄严肃穆,富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格,大寺以所辖教众人数名列伊斯兰教世界第五大者玛提,被中国伊斯兰协会列为全国礼拜人数最多的清真寺;塔尔寺位于西宁西南湟中县鲁萨尔镇,是中国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在中国及东南亚享有盛名,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被誉为“。塔尔寺三绝”。寺内还珍藏有许多佛教典籍和历史、文学、哲学、医药、立法等方面的学术专著。塔尔寺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格鲁派创始人宗巴喀大师就出生在这里的大金瓦寺;日月山位于湟源去青海湖的路上,也是青海进藏的必经之路。传说文成公主进藏时,在此摔破了无法照见家乡的镜子,分为日、月两瓣,日月山因此得名。日月山口两侧各有一座山峰,分别修有日亭和月亭两座标志性建筑。历史上日月山是唐朝与吐蕃的分界,唐蕃古道的重要关口,见证了会盟、和亲、战争以及互市等许多历史事件;坐落与湟水南岸的瞿昙寺,明代隶属西宁卫碾伯所。这一地区是往来东西的交通要道,进出藏地的必经之所,对历朝历代经略西北、治藏安藏至关重要。瞿昙寺之所以青史留名,倍受关注,主要在于它不仅是明代在安多涉藏地区由皇帝敕建的具有汉式风格的藏传佛教寺院,也是西北地区至今保存最完整的集土木建筑、壁画、雕刻于一体且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建筑整体。由于寺庙超高规格的建筑形制,某种程度上可媲美同时营造的北京故宫,故有“高原小故宫”之美誉;瞿昙寺花儿会,每年农历六月十四至十六日举行,歌手们一边领略瞿昙寺胜景,一边唱“花儿”、“漫少年”,一片片歌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p><p class="ql-block">门源百里油菜花田延绵百里,放眼望去,犹如金色的大海无边无际,在高原蓝天白云和雪山映衬下,有一种铺天盖地的大西北气概;翡翠湖位于柴达木湖东侧,周边土壤中饱含矿物质,再与周围的盐碱滩相结合,形成了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湖泊群,每个湖的颜色不同,与眼前的大柴旦雪山遥相呼应,犹如人间仙境,被誉为“上帝的眼泪”;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西北部,被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等山脉环保,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盆地的雅丹地貌世界闻名,盐产及矿产都相当丰富,被誉为“聚宝盆”;茶卡盐湖位于柴达木盆地的东部边缘,盐湖中景观万千,有采盐风光,盐湖日出,盐花奇观等,构成一幅绚丽的画卷,是青海的“天空之镜”;金银滩草原位于海晏县西海镇,一条小河蜿蜒穿流,金花银花成片绽放,犹如金色和银色草滩,因此而得名。“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一曲西部王洛宾的《在那遥远的地方》,金银滩草原由此名扬天下;原子城位于金银滩草原上,这里有原子城纪念馆,暴轰实验厂,221分厂等。两弹一星的功勋专家们隐姓埋名,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不畏艰难,终于研究出核武器,为我国的国防工业立下丰功伟业。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人民从此扬州眉吐气,昂首挺胸屹立在世界东方。</p><p class="ql-block">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地区胜利会师后,为巩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命令四方面军总部率领21,800余名指战员,配合一方面军大部挥师河西走廊,执行夺取宁夏的《十月作战纲领》。1936年11月11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根据战局形式的变化,命令以渡河河的四方面军总部及所属的五军、九军、三十军、骑兵师、教导团、妇女抗日先锋团等部组成西路军。西路军将士们为了打通国际路线,为了粉碎国民党蒋介石对河东红军的“围剿”,为了配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他们以坚定非凡的意志品质,怀着对中国革命的无限忠诚,在没有任何补给,缺粮少弹,地冻天寒的极端环境下,与占绝对优势的国民党马步芳、马步青部展开了殊死搏杀,他们在铸就攻关夺隘、建立政权、纵横千里及先后歼敌25000余人辉煌战绩的同时,更以被俘后的对敌斗争、打散后的千里奔返、以及流落中的痴心不改,写下了著称于世的伟大历史册页。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忠于理想,听从指挥,顾全大局,将革命火种深深地撒播在辽阔的青海大地上,奏晌了一曲人类历史上的英雄赞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