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个人简历</b></p><p class="ql-block"><b>谷莉莉:1950年5月生。</b></p><p class="ql-block"><b>1957年入沈阳育才小学读书。</b></p><p class="ql-block"><b>1963年9月考入辽宁省实验中学初中。</b></p><p class="ql-block"><b>1968年9月,下乡在沈阳市于洪区造化公社造化大队第二小队知青。</b></p><p class="ql-block"><b>1971年抽调至沈阳第一教师学校美术班学习。</b></p><p class="ql-block"><b>1974年分配到沈阳市第十六中学任美术老师。</b></p><p class="ql-block"><b>1977年考入皇姑区工人俱乐部任美工。1983年考入沈阳市教育学院美术系学习。</b></p><p class="ql-block"><b>1985年招聘至厦门华丽装修公司任室内装修设计师。</b></p><p class="ql-block"><b>1990年招聘至东宇集团公司任华美装修公司经理。</b></p><p class="ql-block"><b>1991年辞职下海经商。</b></p><p class="ql-block"><b>2000年退休。</b></p><p class="ql-block"><b>2017年移居在澳洲墨尔本生活。</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拼命也要上大学 </b></p><p class="ql-block"><b> 上大学,一直是我的梦想。</b></p><p class="ql-block"><b>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我正在家生孩子。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一直在寻找上大学的机会,最好是美术类的大学。</b></p><p class="ql-block"><b> 1983年的一天,朋友小张告诉我,《沈阳教育学院》对外招收20名学员。所谓对外招生,就是《教育学院》本来是以培养教师为目的,一般不招教育界以外的学员,这是第一次,而且年龄放宽到45岁以下。那时,我已经从中学老师招聘到电影院当美工,离开了教育界,就算是外面的了。</b></p><p class="ql-block"><b> 能上大学学美术,机会非常难得,名额即少,而且录取分数线要比内部高30分。要知道,全市有多少专业和业余的美术人才,真是“千军万马抢过独木桥”啊!另外,大学的基础是高中学历,我才是初中毕业,已经有十七年不摸书本了,谈何容易啊!我没有多大信心。小张鼓励我:“其实大家都一样,考考试试嘛,不试怎么知道?”好,我决定搏一回。</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我俩一起报名参加了高中课程业余补习班,每天下了班就直奔惠工广场去补习文化课。</b></p><p class="ql-block"><b> 课堂上的学员,从二十多岁到四十多岁,年龄跨度很大,文化水平参差不齐。</b></p><p class="ql-block"><b> 刚上课,老师就考拼音,写了一大黑板拼音,问谁会?我想都没想就举了手,到前面现拼,写出了汉字。这篇就这样翻过去了。下面开始教高中语文语法,教完语法就出题测验,每次我都是抢先举手,老师一看都对,这篇又翻过去了。课程进行的速度飞快,许多人都反应不过来,叫苦连天。课下布置的作业是写论文。远离书本,远离写作,我也费劲地写了一篇,总算交上去了,可没料到,老师竟把我的论文当范文给全班读了。</b></p><p class="ql-block"><b> 每天下了课就已经很晚了。又饿着肚子,我把二八式自行车蹬成了风,路上已经看不见几个人影,只有地上的影子忽长忽短地陪伴着我,从惠工广场飞奔到位于铁西劳动公园附近的家,斜跨大半个沈阳市,到家时已经是半夜了,全楼的人都睡了。我悄悄吃口剩饭,还有一大盆孩子的衣服等着我洗呢。课要坚持上,家里的生活也要顾及。</b></p><p class="ql-block"><b> 最挠头的是政治课,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内容很多,也只能死背硬记啊!</b></p><p class="ql-block"><b> 多年不学习,脑子也生锈了。我用最笨的方法——贴纸条。厨房、卧室、厕所,总之,所见之处全贴满答题,一边做饭一边背题。有一天晚上,烧上一壶开水,就进屋了,背着背着就睡着了。第二天早上听到邻居喊叫,出来一看,水烧没了,壶烧红了,幸亏是铸铁壶,差点失火!</b></p><p class="ql-block"><b> 再一个办法就是我把所有答题写在卡片上,揣在兜里。上班的路上,我一边骑自行车,一边摸出卡片背,有几次差点出了车祸。就这样,我用上了所有的碎片时间来背题。整块时间用来练画画。</b></p><p class="ql-block"><b> 当考试成绩公布出来时,我俩都乐疯了,都够录取分数线了!</b></p><p class="ql-block"><b> 可是接下来的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当我去申请学费时,单位“一把手”的脸色很难看。虽然每年只有500元,可我每月的工资不到40元,也是拿不起的一笔大钱。我说:“领导,我就是听了你在会上的讲话,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才发奋学习的,没想到真的考上了,非常非常感谢你!……”好话说了一火车,他终于签了字。</b></p><p class="ql-block"><b> 那年,我33岁,上有老下有小,都需要照顾,每天还要上班,半脱产学习,负担很重。</b></p><p class="ql-block"><b> 现在回头看,这次拼了命考上的大学,是非常值得的。它使我的事业从此登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开启了新的人生。</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第一次画裸体模特</b></p><p class="ql-block"><b> 进入大学,才真正学到了正规的美术教育。</b></p><p class="ql-block"><b> 冬天,上过解剖课之后,就开始画人体模特了。</b></p><p class="ql-block"><b> 教室里除了暖气,还安了一个铁炉子,烧得通红,我们全都脱得只剩下一件单衣了,还汗流浃背,因为模特是不穿衣服的。虽说社会开放了许多,但是还没有专业做模特的,老师只好自己去找。</b></p><p class="ql-block"><b> 第一堂课,找来了一个农民工小伙儿和一个瘦老头。据说是一小时8元钱,这在当时已是高薪了,“重金之下,必有勇夫”。年轻小伙虽然穿得破衣喽嗖,但脱光了衣服,浑身都是肌肉,很健美。大多数人都围了过去,我没有地方,只好先画瘦老头。老人家有七八十岁了,一副皱褶的皮囊包着骨头,像干枯的老树一样。他磨磨蹭蹭地脱衣服,脱一件问老师一句:“还脱啊?”脱到最后一件裤头时,老师坚决地说:“全脱光!”老人边脱边叨咕:“哎,要不是缺钱花,哪能干这丢脸的勾当……。”真是难为他老人家了。我们心里很可怜他,很过意不去,就对他说:“老人家,没事,这是一种职业,不丢人。”虽这么说,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还是根深蒂固的。</b></p><p class="ql-block"><b> 还有一次,我们唯一的女老师没来,男老师找来了一个农村妇女,由于没有事先“验身”,脱了衣服一看,大家都呆住了。原来她的乳房像两个干瘪的长面袋子,耷拉在胸前。老师赶快让她穿好衣服回去吧,她哭了,觉得自己没有挣到钱,还受到了侮辱一样。</b></p><p class="ql-block"><b> 还有一个三十多岁的妇女给我印象很深刻。她身材很好,微微松懈的肌肉能显出骨骼的形态,比起那浑圆的形体,结构感很强,对于初学者来说,是非常愿意画这种模特的。她很少说话,休息时间,她向我们讲述了她的故事。她是农村人,嫁给了一个工人,由于她没有工作,经常挨骂挨打,很受气。找到这个职业,绝不敢告诉丈夫,就说是打扫卫生。我们很同情她,安慰她,我每天把中午饭分给她吃。我们都很体谅“模特”的不易,尊重他们的人格。要不是生活所迫,他们也不会选择做“模特”的。</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第二年,就有了专业做模特的年轻人了,她们是主动愿意做这行的,我们也没有思想负担了。专业模特就是不一样,满不在乎地走上台,不用老师指导,自己就会摆各种姿势。</b></p><p class="ql-block"><b> 模特的思想变化反映出社会开放的速度太快了!这才是1984年。</b></p><p class="ql-block"><b> 两个冬季的人体素描和人体油画的训练,使我们对人体结构的把握烂熟于心,给我们画人物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印象最深的几个老师</b></p><p class="ql-block"><b> 小霍老师教我们素描课。他是鲁迅美术学院刚毕业的高才生,才二十多岁,比我们学生的年龄都小。他刚走上讲台,很紧张,纵有一肚子学问,倒不出来。而学生求知欲很强,又急于弄明白。我就是沉不住气的人,一个接一个的问题,问得小霍老师脸通红,直冒汗。后来,小霍老师考回到鲁美,读雕塑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做了教师,雕塑系主任,现在已经是著名雕塑家了。</b></p><p class="ql-block"><b> 吴老师是我最崇敬的老师,也是我见过的最有修养的一位女老师。</b></p><p class="ql-block"><b> 如果说到“大家闺秀”和“淑女”之类的词,我立刻会想到吴老师的样子。永远是齐齐的短发,衣着朴素,气质文静、高雅、秀美、端庄,善良中还透着一种天真和纯洁,说话从来不高声,语调缓和,真诚、温柔。我经常去她家串门,她有一儿一女,教子有方,夫妻恩爱,家庭和睦,都是我所羡慕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 吴老师是教工笔花鸟画的,她一心扑在事业上,有时达到了忘我的境地。有一次,我刚一进她家门,看见她铲起一铲煤,掀开锅盖就倒在了锅里,一锅饭白糟蹋了!她笑着对我说:“不好意思,刚才光想着画画的事,走神了。”她丈夫在出版社工作,很支持她的工作,包揽一切家务活。</b></p><p class="ql-block"><b> 吴老师对待教学非常认真。有一次,吴老师给我们上课,她进教室一看,屋里没几个男生。一问才知道,因为头天晚上熬夜画画,起不来了。她很生气,直冲到男生宿舍,挨个掀被窝,把他们都拎起来去上课。</b></p><p class="ql-block"><b> 再次见到吴老师时,我已经是50多岁了。那天是吴老师过生日,我随同学们一起捧着一大簇鲜花前去看望。吴老师的家布置得很艺术,她正戴着老花镜画工笔画呢,她的工笔花鸟画画得极棒了。吴老师老了许多,但是精神气质依然不减当年。闲聊中得知,她的儿子在美国读博士后,女儿在日本读研究生。我说:“呀!这俩孩子都这么出息啦!多招人羡慕啊!”吴老师依然静静地笑着说:“我们院儿里谁也不知道,我今天才第一次跟你们说说。”</b></p><p class="ql-block"><b> “为什么呀?”我不理解,要是我的孩子,我早嚷嚷得恨不得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不要说,有的人心里会不舒服的。”一个人的修养就体现在一些微小的事情上,自觉为别人着想的善良。</b></p><p class="ql-block"><b> 后来听说,吴老师每次去看望儿子和女儿,都是把自己画的一批画带去展览,每一幅画都被人高价买走,来回的路费和生活费都够了。但就是这样一位画家,做人从来都是低调。每当我为人处世不知怎么办时,就会想到吴老师。</b></p><p class="ql-block"><b> 再一个就是李老师,一米八三大个,长得很帅,我们叫他“大个儿李”。</b></p><p class="ql-block"><b> 不知为什么,其他老师对他很冷淡。说是老师,却不教课,大部分时间都让他去干木匠活,整天拉锯、推刨子做画框。他很少说话,每天默默无闻地干活,有空闲时间打打篮球,画点画。</b></p><p class="ql-block"><b> 有一次,上色彩课,邢老师给我们画示范画。全班几十个学生围在邢老师身后观看。前面的坐着,后面的站着,看不见的就站在凳子上,站在桌子上,像大合唱一样,形成阶梯状。</b></p><p class="ql-block"><b> 这时,大个儿李老师悄悄地进来了,没人和他打招呼,仿佛他是空气。他默默地选了一个角度,画了起来。我站在最上面,什么也看不清,就坐在了李老师的身后观看。呀,李老师画得还真好啊!那色彩非常丰富、漂亮!从那以后,不管别人说什么,我认定要跟他学画画。</b></p><p class="ql-block"><b> 后来,接触多了才知道他是犯过错误的,而且是那种虽不重,但却最让人反感的“生活作风错误”。他因此背了个处分,没脸见人,非常后悔。可我却很同情他,年轻人嘛,一时糊涂,犯了错误,改了就好,也不能一棒子把人打死吧。</b></p><p class="ql-block"><b> 夏季,学校组织我们去农村写生。</b></p><p class="ql-block"><b> 天刚蒙蒙亮,我们就来到小河边,画日出之前那绚烂的朝霞。再过几分钟,太阳就出来了,刺得眼睛什么都看不清了,就没法画了。练的就是色彩感和快速的绘画能力。</b></p><p class="ql-block"><b> 当我终于画出了自己满意的一幅画,立刻跑去给李老师看时,却被李老师的一幅画惊呆了,他竟然画出了太阳出来后那刺眼的光芒!我问他怎么画的?他告诉我:“其实很简单,你先把太阳出来的位置上,用清水点湿,接着用柠檬黄晕开,再接上橘黄色朝霞的色彩就成了,记住,千万不能用铅笔画个圈。”我比别人多学了一招。</b></p><p class="ql-block"><b> 以后,我就经常到李老师那里吃“小灶”,他总是非常耐心地、毫无保留地教给我,使我学到了更多的东西。后来,听说他调回家乡去了。多年以后,在一次展览会上看到了他的作品,画得非常棒!</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学美术是最快乐的</b></p><p class="ql-block"><b> 学美术,考进去很艰苦,学起来却很愉快。</b></p><p class="ql-block"><b> 学美术的人大多数都具有灵性。同学中不乏许多“天才演说家”,“天才编导”,每次上课,同学们都一边画画,一边说笑。有时被“天才段子手”逗得笑得直不起腰了,连模特都忍不住笑得浑身颤抖。</b></p><p class="ql-block"><b> 教育学院美术系是培养美术教师的,什么科目都学。素描、水彩、油画、国画、工艺画、摄影、书法,还有一些理论课,如教材教法、心理学等。丰富的学科,为我们在以后的发展中,提供了多方面的选择。</b></p><p class="ql-block"><b> 有一堂课很特别。老师先播放了几段不同情调的音乐,然后让我们根据对音乐的感受,用色彩表现出来。每段音乐所表达的情绪不同,同一段音乐,每个人的感受也不同,所以,在绘画上的表现也不尽相同。不同的色彩会表达出不同的感觉,红的热烈,黄的明亮,蓝的冷静,紫的神秘。这种训练很有意思,不仅训练了每个人对音乐理解的敏感性,同时也训练了每个人绘画方面,利用色彩来表达不同的情感,提高的是艺术修养。</b></p><p class="ql-block"><b> 工艺课的毕业创作也五花八门,什么表现手法都可以。我是用家里的烂毛线,在一块麻袋上,一针一线编织了一幅挂毯《深秋》。画面上有三个重叠的大树叶,红、黄、绿色交织在一起,衬着蓝天,喻意着深秋丰富的色彩和丰硕的果实。在这色彩斑斓的画面上,有两只白色的小天鹅在比翼双飞,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b></p><p class="ql-block"><b> 夏天是室外写生的大好时机。</b></p><p class="ql-block"><b> 我们学校组织去过许多地方写生,看过泰山的日出,欣赏过青岛海边的美女,踏遍农村的沟沟壑壑,描绘过城市的高楼大厦。</b></p><p class="ql-block"><b> 把一处美景装入画框里,远没有摄影那么容易。</b></p><p class="ql-block"><b> 我曾在大连海边为了观察海浪的变化规律,一坐一整天,脸都晒爆了皮。我曾在千山之巅,画山峰,忘记了周围熙熙攘攘的游客,如坐无人之境。待画完时,站起来远看画面,然后,一屁股坐在了调色盘上,人们发出一片惊呼,一回头才发现,身后竟然站了半坡人在观看。</b></p><p class="ql-block"><b> 1986年,我们即将毕业了。</b></p><p class="ql-block"><b> 为了完成毕业创作,同学们纷纷向单位请假,去“采风”。有的去了新疆,有的去了西藏,拿回来一摞子照片。那时我刚刚被招聘进黎明厂,厂领导不给我假,我只好照常上班,也只有我没有任何素材可画。</b></p><p class="ql-block"><b> 老师看我愁眉不展的样子,说:“就画你最熟悉的嘛。”一句话,点醒了我。</b></p><p class="ql-block"><b> 我最熟悉的当然就是我自己啊。于是,我就画了一个当美工的我。全画面就是一个1:1比例的自画像,目光仿佛凝视着前面的电影广告牌,手里握着几支画笔,题材就叫《我》,用的是油画点彩法。</b></p><p class="ql-block"><b> 没有想到,过了几天,我突然在报纸上看到了我的这个作品。原来这幅毕业创作画参加了省美展,还被刊登上了《沈阳日报》。可惜的是,我几经辗转弄丢了那份报纸。</b></p><p class="ql-block"><b> 美术和其他艺术形式是触类旁通的。我们这批学生,培养出了一些著名画家,还有一批做了美术编辑、电视编导、作家、美术老师、摄影师,我后来做了装修设计师。</b></p> <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文、图/谷莉莉 编辑制作/ 傅晓昕</b></p><p class="ql-block"><b> 2024年8月</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