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生如登山</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七夕节,也是我76周岁生日。我喜爱爬山,忽然想起刻在华楼山北麓、崂山水库南岸“响石”上丘处机的一首诗,“修行恰似上山劳,步步难移步步高。若是无心生怠意,直去天上摘蟠桃”。这首七绝是说,道家只有刻苦修行,才能得到正果,凡人也一样。回顾我70多年的经历,深以为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响石,风吹而鸣。圈内刻诗。</p> <p class="ql-block"> 1948年8月,我出生在山东莱阳解放区。莱阳城里有家照相馆,在我过百岁时,父亲抱着我拍了这张照片。白色的小兜兜上绣了“长命百岁”几个字,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能长寿。</p> <p class="ql-block">我的百岁儿照。</p> <p class="ql-block">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父母带着我进城接管青岛港,父亲主持工会工作。我两岁时妹妹降生,父母的工作都很忙,就把我送到距青岛近一百公里的莱西县姥姥家扶养。</p> <p class="ql-block">1950年父亲率团参加青岛市第一届工会大会。</p> <p class="ql-block"> 我姥爷走的早,姥姥自己住,我的到来给她带来乐趣,从此不再孤单。那时政府工作人员实行供给制,大部分工资以实物代替,我和姥姥每月可在当地领取30斤小麦。</p><p class="ql-block"> 在农村的那段时光很是快活,拾麦穗、捡花生、抠知了猴、到村东小河的浅水里捉小鱼等等。7岁时我到村小学上学,全校就一个老师,为老师送午饭是我最高兴的事。为了让我得到更好的教育,8岁时我和姥姥一起回到青岛,在北京路小学从一年级重新读起。</p> <p class="ql-block">1956年小学入学照。</p> <p class="ql-block"> 1960年我上四年级时,全国开始了漫长的三年自然灾害,粮食不够吃,就和同学沿着海边步行20余里到大麦岛挖野菜充饥。就在那时我看到了高耸的浮山,没想到7年后,我和高中同学一起登上了这座高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962年小学毕业证上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1962年小学毕业,我考入了位于贮水山南麓,校园较大的青岛第十三中学。</p><p class="ql-block"> 班主任梁老师治学有方,因人施教,经常为我布置难度更高的几何数学题,使我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初二时加入了共青团。</p> <p class="ql-block">1965年初中毕业证上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1965年初中毕业,我考取了省重点中学青岛一中。这所学校创建于1924年历史悠久,几易校址,现在的校址是1946年迁过来的,以前是日寇的商务学校。校园很大,有足球场,三个排球场,六个篮球场,两个大湾。除了八棵高大的银杏树,空地上种了许多桃树,树下种花生,是我心仪的学校。</p><p class="ql-block"> 高中第二年,毛主席发起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学生停课。校旁挪庄里的野孩子经常到学校偷东西、砸玻璃、钓鱼、欺负女同学,学校成立护校队,班里派我参加,住校闹革命。</p> <p class="ql-block">青岛一中,我上学时的校门和教学楼。</p> <p class="ql-block"> 在护校期间,一天中午我在校传达室休息时,两个小孩跑过来哭着说,有个小伙伴掉进后湾里不见了。我立刻跑的后湾,问清落水的具体位置,一头潜入水中,夏天水混浊,视线模糊,中间换了一口气,终于摸到了小孩柔软的小臂,在其它同学帮助下救上岸,但小孩已经没有了呼吸。我立刻跑到医务室,叫起正在午睡的熊大夫,给小孩做人工呼吸。我又跑到传达室请附近的铁路医院派救护车抢救,一番操作后小男孩终于被救活,为此学校给我记一等功。“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做好事总会有好报。</p> <p class="ql-block">我救起小孩的一中南大湾。</p> <p class="ql-block"> 初登浮山是在文革期间。文革初期,老师们参加运动,学生们自学,于是我们四个男同学从一中出发,徒步20余里去爬浮山。</p> <p class="ql-block">青岛浮山。</p> <p class="ql-block"> 浮山共有九座山峰,我们爬遍所有山头后,又步行近十里去石老人,近距离瞻仰了立在海里的石老人。那时这一带尚未通公交车,只好又返回浮山,搭乘采石场拉石头的汽车返回市区。</p> <p class="ql-block">石老人。</p> <p class="ql-block"> 1967年夏末秋初,我和同住一室的同届校友王培栋,看了一本介绍崂山的书,决定用三天时间环游崂山。从台东区乘坐市郊车到终点站大崂下车,游览了北九水,再翻越崂山最高山口“滑溜口”,参观了白云洞道观遗址,傍晚来到雕龙嘴村时被民兵截住了。经审查后,军代表劝阻我们停止环游,安排在村小学过夜。晚上在海边的观海亭里看到了壮观的海上月出。第二天一早游览了崂山的佛教圣地、被红卫兵砸毁的华严寺后,被迫到王哥庄乘车返回。</p> <p class="ql-block">在雕龙嘴村看到的月出。</p> <p class="ql-block">上高中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欢送护校队的校友展某下乡留念。</p> <p class="ql-block"> 1968年12月我就业到青岛港当装卸工,工作很辛苦,抗大包,搬铁锭,累的腰酸背痛,期间还发生过一次工伤差点丧命。</p> <p class="ql-block">装卸班同事欢送小王入伍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70年7月青岛港成立公安局,我有幸被选中 ,被分配到消防队当消防员。大部分民警被分配到派出所,二十四小时轮流守卫青岛港的各出入口。</p> <p class="ql-block">1970年加入公安队伍。</p> <p class="ql-block"> 在消防队除了每天训练,有大把的空余时间。我利用这些时间读了许多书,包括我父亲收藏的《古文观止》、《聊斋志异》等。期间我担任了公安局团委的宣传委员,出壁报编写小报。1973年我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被调到治安科工作,期间破获了多起案件,1976年提拔为副科长。</p> <p class="ql-block">1976年我担任治安科副科长。</p> <p class="ql-block"> 1978年我结婚了,老婆生了个大胖小子,老父亲高兴的合不拢嘴,恨不得天天抱着。儿子三岁时送入市南区联群幼儿园,并被评选为“健、优、美”儿童。</p> <p class="ql-block">1983年儿子进幼儿园时拍的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 1979年我被调往四号码头派出所任所长,当时辖区里的八号码头正在建设中,许多捡拾废品的闲杂人员窜入港区偷盗建材。干警们不辞劳苦,坚持二十四小时巡逻,抓获了多名盗窃分子。</p> <p class="ql-block">拍于1984年。</p> <p class="ql-block"> 1985年,治安科徐科长退居二线,他向局领导力荐我接替他的位置,最终如愿以偿。在治安科工作的近十年间,从年轻同志到老同志,始终支持我的工作,十分团结。期间我们一起登过泰山,游览过崂山和蓬莱阁等景点,我至今还怀念当年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1989年游览崂山时与徐科长合影。</p> <p class="ql-block">带领全科同事游崂山。</p> <p class="ql-block">以上是我在治安科工作期间拍摄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到治安科工作后,办公室王主任约我一起参加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函授班考试。我俩是青岛一中同届校友,文革期间高中毕业没能考大学,现在想去圆大学梦。考试成绩还不错,此后三年,每年四次去济南上课和考试,在那里我们结识了市局的许多干警。</p> <p class="ql-block">与班长、市北公安分局刑警队官队长合影。</p> <p class="ql-block">部分青岛同学合影,拍于济南大明湖。</p> <p class="ql-block"> 历经三年寒暑,往返济南12次,1989年终于拿到了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毕业证,拥有了大学学历。1995年我被任命为青岛港法律事务处(后来改称外经处)处长,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期间共讨回各类欠款一亿多元。</p> <p class="ql-block">1995年任青岛港外径处处长。</p> <p class="ql-block"> 2003年担任集团调研员后,身上没有了压力,适逢“非典”病毒在全国蔓延,我加入了登山队,利用休息日每周爬一次崂山,坚持了12年,写下了30余万字登山游记。</p> <p class="ql-block">12年来写下了30余万字登山游记。</p> <p class="ql-block">2003年拍摄于北九水山涧。</p> <p class="ql-block">2004年拍摄于石老人观光园。</p> <p class="ql-block">2010年拍摄于崂山八仙墩。</p> <p class="ql-block"> 2008年退休了,除了爬山我还作股票,写毛笔字。把登山游记编写成“崂山探秘”系列美篇,尽量让退休生活丰富一些。</p> <p class="ql-block">把登山游记改写成美篇《崂山探秘》系列。</p> <p class="ql-block">临欧阳询《皇甫诞君碑》全文1652字,装订成册。</p> <p class="ql-block">寒舍太小,写小楷自娱。</p> <p class="ql-block">炒股工作台。</p> <p class="ql-block"> 2015年后我不再爬山,改为步行锻炼,每天沿海边疾走一万步,随着年龄增长,现在已递减到六千步左右。还经常陪夫人到市区的山头公登高望远,走海滨步行道观海景、喂海鸥,尽情享受退休生活。</p> <p class="ql-block">2020年于八大峡,手上托着一只黄小鸭。</p> <p class="ql-block">2021年参加同事刘万祥百岁寿宴(仍健在)。</p> <p class="ql-block">2022年拍于小鱼山。</p> <p class="ql-block">2022年拍于小青岛。</p> <p class="ql-block">2022年10月13日于小麦岛。</p> <p class="ql-block">2023年2月1日于鲁迅公园。</p> <p class="ql-block">由鲁迅公园设置的付费自动摄像机拍摄。</p> <p class="ql-block">2023年8月10日拍于天主教堂附近夜景。</p> <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于青岛中山路。</p> <p class="ql-block">2014年4月20日孙女12岁生日。</p> <p class="ql-block">2024年4月看望同事。</p> <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与同事聚会。</p> <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1日初中同学聚会。</p> <p class="ql-block"> 去年七月,良君夫妇从北京回青看望了青岛港公安局工会的赵主席。她今年86岁,其父是老红军,自己小时候还坐过国民党的监狱,但她从来不摆老资格,而且还乐于助人。良君在1976年调往交通部公安局工作时,她给予了力所能及的帮助。</p><p class="ql-block"> 为了欢迎良君夫妇回青,赵主席设宴,并邀请了公安局部分退休老同志作陪。</p> <p class="ql-block">与赵主席合影。</p> <p class="ql-block"> 参加宴请的这些老同志,都是科级以上干部,退休前在不同的岗位上刻苦学习,努力工作。良君同志在交通部公安局从一名普通民警成长为局级领导。我从一名装卸工人,成长为处级干部。如果没有曾经的付出,也不会有现在的回报。</p><p class="ql-block"> 人生恰似登山劳,步步难移步步高。</p><p class="ql-block"> 儿时父母倍呵护,长大岂可恋襁褓。</p><p class="ql-block"> 苏秦读书锥刺骨,孙敬苦学悬发稍。</p><p class="ql-block"> 少壮自当多努力,付出才能有回报。</p> <p class="ql-block">谨以此篇献给我的生日。</p><p class="ql-block"> 2024年8月1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