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郑大一附院院史办</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巴丹弱水</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陈明望</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2024年8月10日</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程鹰1939年11月参加新四军,194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6月由河南军区卫生部第三后方医院副政委兼政治处主任,调任中原大学医学院工作,任中共中原大学党委第二总支(医学院总支)书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7月,程鹰作为军代表,接收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并出任改编后的河南大学医学院政治处主任、秘书室主任、院长办公室主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6年全国实行行政级别工资制,程鹰被评定为行政12级(副厅局级)干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7年7月,程鹰在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研究生毕业,毕业后任河南医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1960年2月任河南医学院副院长,1966年5月任河南医学院党委副书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 文化大革命”中成为河南医学院第一个被揪出的“走资派”,惨遭“造反派”批斗。1973年10月任河南医学院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5年5月任中共河南医学院核心组副组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9年4月任河南省卫生厅党组副书记兼副厅长。1980年3月任豫北医学专科学校校长、副书记。1983年4月任河南中医学院副院长,1985年7月离休。</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程鹰</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程鹰,原名程慎英。1924年4月2日,出生于河南省太康县北程路口村一户地主家庭。程鹰兄弟姐妹六个,家有几十亩田地生活尚富裕。1930年六岁时在太康县立一小读书,1936年小学毕业后升太康县立中学读书。1938年6月6日,日军占领太康县城建立日伪政权,太康沦陷后程鹰辍学回家。</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8年6月19日,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长吴芝圃回睢(阳)杞(县)太(康)地区组织抗日武装。10月,由彭雪枫率领新四军游击支队挺进睢杞太地区。1939年11月,15岁的程鹰参加了新四军第六支队睢杞太独立团,个头还没有枪高的娃娃兵程鹰,在抗日烽火中走上革命征途。</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8年6月9日,国民党军队炸开了花园口黄河大堤,试图以水代兵阻滞日军进犯。黄河改道把豫东地区分成了东、西两部分,黄河以东称其为“水东”,黄河以西称“水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0年1月,睢杞太独立团相继成立了卫生院和宣传队,程鹰参加了宣传队,活动在水东地区宣传抗日。“后来又在宣传队的基础上组成了《光明剧团》。在睢(县)、杞(县)、太(康)、通(许)、淮(阳)、鹿(邑)等地多次演出《红鹰》、《大战荆楼》、《白蛇传》、《逃难遇奸》,自己新编戏《送郎上战场》等剧目。现在看来,艺术水平虽然不高,因为密切联系与反映了实际的抗日革命斗争,活跃了部队的文化生活,受到睢杞根据地广大军民的欢迎。”(摘自程鹰《光辉的一年---记独立团坚持与发展睢杞抗日根据地的斗争》)</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1年1月,程鹰所在睢杞太独立团奉命由水东地区东进豫皖苏边区,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11旅33团。程鹰先后任33团宣传队长,青年干事。新四军第四师12旅35团副政治指导员、政治指导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全国上下欢天喜地,尽情欢呼。但是蒋介石不甘心放弃他的独裁统治,国民党发起内战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不断向鄂豫皖苏区根据地进犯,程鹰所在部队英勇反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5年11月,新四军第四师编入华中野战军。1946年8月上旬,程鹰所在华中野战军第八军分区35团,参加了晋鲁豫野战军发起的陇海路汴徐段战斗,攻打了黄口车站(宿州市萧县)。后在永城、涡阳、亳北一带坚持斗争,终因敌我力量悬殊,撤至水东地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6年12月12日,在河南睢县平岗成立豫皖苏军区。程鹰前后任豫皖苏军区独立营副教导员、教导员、营协理员。团副政委兼政治处主任等职。</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7年2月25日,豫皖苏军区独立旅攻克太康县城。3月程鹰在太康县青集作战中负伤。右膝关节上部中弹伤及腿骨,经手术截骨脱险。右脚被流弹击中,贯通伤。</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程鹰与战友马耀祖合影(1947)</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程鹰痊愈后与新四军第四师战友马耀祖合影,拄拐棍者是程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4年5月29日,我去程鹰家收集资料时,还见到他妻子徐屏南至今还保留着丈夫77年前负伤做手术时取出的一节腿骨。睹物思人,那一刻我泪流满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7年,程鹰伤愈后因腿残疾,走路跛行不适合行军打仗和参加渡江战役。部队照顾伤残军人,把程鹰留在后方改任荣誉军人管理处副政委,政治部《挺进报》编辑主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2月,程鹰任河南军区卫生部第三后方医院副政委、政治处主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6月,程鹰调任中共中原大学党委会第二总支书记。中原大学党委当时设一个直属支部,两个党总支委员会。第一党总支包括文史、理工、政治经济三个系和农学院,第二党总支是医学院总支。</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7月,中原大学医学院的行政管理机构仅设有:秘书室(下设秘书股、人事股)。政治处、教务处(下设教务科)和总务科。政治处下设组织股、宣教股、保卫股、工作组等机构,及警卫员、通讯员等人员。程鹰任政治处主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7月,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由苏州返汴,与中原大学医学院合并,组成新的河南大学医学院,程鹰作为解放军军代表进驻河大医学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8月,由河南军区领导军事性质的河大医学院,移交给河南大学领导,转变为地方性大学。9月27日,撒销了军事编制中的政委制和政治处,政治处改设注册课。教务处和医务科合并,改设教务课。程鹰改任注册课主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中国成立前,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是国民政府统治的大学,在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统治下,为保护中共地下党组织免遭破坏和抓捕,中共党员采取地下隐蔽秘密活动的方式。新中国成立后,国立河大医学院回到了人民的怀抱,掀开了崭新的历史篇章。</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表明我们党已经立足城市,并开始建设未来新中国,1950年2月接河南省委“关于公开党组织”的指示精神,医学院总支书记程鹰组织部署此项工作,公布河大医学院中共党员的名单。</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程鹰原在新四军和解放军队伍里工作,在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里,为了起到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中共党员身份是公开的。而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当时是属于国民政府的大学,性质截然不同,地下党员变为公开身份有诸多的想法和顾虑。程鹰针对党员的思想认识偏差和顾虑,进行解释和说明。宣传党在新时期的政策,党员信息公开象征着革命的胜利,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把党员放在群众面前监督,更容易保持共产党人的战斗性与纯洁性。在程鹰的具体布置下,医学院4月份该项工作基本结束。5月27日中共河南大学党委在大礼堂召开大会,校党委书记兼副校长张柏园公布校党委委员和全体党员名单。</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程鹰在河南大学大礼堂留影(1950年夏)</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25岁风华正茂的程鹰,“解甲归田”后到河南大学医学院从事党政工作。他坐在历经连年战争摧残,满目疮痍的河大校园大礼堂前,心中充满激情,充满希望和理想。憧憬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激励着他从此扬帆再远航。</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4年5月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吞噬了巍峨壮观的大礼堂。可惜这座躲过了日寇的炮火,承载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见证了河大历史变迁,师生魂牵梦绕的地方,被一场大火焚烧掉了几代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0年10月28日,河大医学院机构调整, 院部以下设秘书室、教务科两个行政部门。秘书室主任程鹰,副主任盛智仁(1920.03.28~2011.11.01,河南省西华县人)。</span></h1><h1><b style="font-size:22px;">秘书室下设</b><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h1><ol><li><span style="font-size:22px;">总务科(科长苏俊彦,1909~不详,河北省宁晋县人)</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会计股(副股长张鹏程,1905~去世,河南省开封市人)</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管理股(管理员张汝骧,1906.02.25~1994.06.12,河北省安平县人)</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人事股(股长李自隆,1916.11~2000.03,山西省沁县人)</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秘书股(副股长戴祥骥,1910~不详,河南省兰考县人)</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2px;">供应室(副主任万福魁,1909~不详,70年代调郑州化学制药厂,河北省盐山县人)</span></li></ol><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1年12月,河大医学院撒销秘书室,改称院长办公室。程鹰改任院长办公室主任,盛智仁改任副主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建国初期,一批进城的干部纷纷跟农村的原配妻子离婚。一方面是丈夫进城后感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不同了,于是抛弃发妻,另觅新欢。一方面是农村原配妻子由于生活环境和文化的差异,夫妻间缺少共同语言。另外,由于丈夫南征北战,夫妻长期分居,感情淡漠,况且他们的婚姻要么是战争特定条件下的产物,要么是由父母包办或童养媳。</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说当时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允许干部在城里找一个志同道合的革命伴侣,并规定凡三年没有与原配妻子通信的,就可以单方面提出离婚,由组织上出面介绍婚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相当普遍的一种恋爱模式,伴随着社会主义革命高潮到来,在政治挂帅的年代,左倾思潮盛行扩大了阶级斗争的范围,使离婚成了“资产主义腐朽性”的象征。尽管1950年5月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已经正式颁布实施,为新中国婚姻法制初步奠定了法律框架。婚姻法第一条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是建立新式夫妻关系和幸福家庭的基础。第十九条规定:“ 自本法公布之日起,如革命军人与家庭两年无通讯关系,其配偶要求离婚,得准予离婚。在本法公布前,如革命军人与家庭已有两年以上无通讯关系,而在本法公布后,又与家庭有一年无通讯关系,其配偶要求离婚,也得准予离婚。”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尽管有《婚姻法》支持,那时候领导干部提出离婚不仅不被世俗观念所接受,几乎都要闹得满城风雨,身败名裂。家喻户晓的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原型——开国中将、原北京军区副司令员王近山,就是因婚姻问题被降职降衔。诸如此类的例子数不胜数,无一不在反映着当时社会现象和年轻人对幸福婚姻的追求。</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解放前程鹰是一名驰骋疆场保家卫国的军人,在农村老家有一桩父母包办的婚姻,解放初期已经离婚。后来通过组织介绍,李自隆做媒,结识了河南大学校医院年轻护士徐屏南。</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徐屏南(1955.08.22)</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徐屏南,1933年6月21日出生于河南省杞县唐寨村。1939年在杞县读小学,1945年在开封女子中学读书,1949年7月在河南大学医学院三部(附设卫校)学习,1950年7月卫校结业。同年7月又在河南大学医学院五部(附设助产学校)二期学习,同年11月助产学校结业后,留校在河南大学校医院任护士、代护士长。</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大校医院全体职工留念(1951.06)</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前排左2徐屏南,后排右2翟瑞霞(河大医学院1948年毕业生),其他人不详。</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徐屏南(1985)</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4年9月,徐屏南作为“调干生”选派到河南医学院医疗系24期上学。1959年9月河南医学院24期本科毕业后,留校分配在河南医学院一附院中医科任住院医师。1966年调针灸科工作,1979年任主治医师,1986年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1990年2月24日行政18级干部离休,享受处级待遇。</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2年1月4日,中央发出《关于立即限期发动群众开展“三反”斗争的指示》。一场在国家党政机关内部开展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旨在纯洁党政机关干部队伍。之后中共中央相继发出了关于“三反”运动的若干规定,一场群众性的“三反”运动很快在全国形成高潮。</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三反”运动的深入,揭露出贪污分子的违法行为外, 由于“三反”运动的扩大化,,情绪高涨的河大医学院部分师生,抓住程鹰与原配离婚后又与年轻护士徐屏南谈恋爱的个人生活问题,贴出批判程鹰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作风,“医学院党总支是蜕化集团,贪污集团”等大字报。把两个年轻人正常的恋爱,上纲上线到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和生活作风问题的高度,以致发展到“发起要求枪毙程鹰的签名活动”。最终导致程鹰被撤销中共河南大学党委第二总支(医学院总支)书记、医学院院长办公室主任等职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2年9月6日,经河南省政府批准,河南大学秘书室副主任戴汤文,调任河大医学院院长办公室主任。</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程鹰和徐屏南终成眷侣(1952)</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程鹰和徐屏南这一对饱尝道德舆论谴责情投意合的鸳鸯,冲破世俗的枷锁与偏见,冲破旧思想的樊篱终成眷侣。经历了风风雨雨喜结连理后,他们相亲相爱,白头偕老,携手度过了51个春秋,始终相濡以沫,恩爱如初。</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程鹰等人残疾金批准文件(1953.07.17)</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河南省人民政府民政厅:</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院依照卫生厅通知,接贵厅6月10日《53》民荣字第65号通知:规定发放1953年下半年残废金手续。垫发本年下半年度程鹰等7人残废金100万5000元,兹检同发放登表一份,函请查照。希即拨款归垫为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附送发放1953年下半年度残废金登表一份</span></h1><h1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2px;">院长:卢长山</span></h1><h1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3年7月17日</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程鹰等人1952年下半年残废金清单(1952.07.08)</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7年3月,程鹰在攻打太康县城青集作战中负伤,新中国成立后被民政局评定为二等甲级残废军人。1952年下半年应发残废金折合小麦150斤,单价971元/斤,实发金额145.500元(第一套人民币)。</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程鹰(左)和张书元(右)在人大留影(1954.04)</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3年9月,闲置待分配工作的程鹰,被组织选派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学习,用理论学习武装头脑,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程鹰在中国人民大学上学期间,遇到了同在中国人大不一届学习的原河南军区的老战友张书元。张书元和程鹰都是1949年7月接收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的军代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张书元是1948年12月中原大学医学院由河南军区领导时期的首任政委,河南大学医学院归地方管理后撒销了政委制和政治处,政委由党总支书记代替。1949年6月程鹰接替张书元职务任医学院党总支书记。1950年9月8日张书元任河南大学党委委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之后,张书元政委随军南下参加渡江战役,离开了河大医学院,从此失去了联系。1954年4月,两个老战友在中国人大校园意外相逢分外亲,在中国人大校园里留下了这张非常珍贵的照片。</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4年5月29日,我在程鹰家整理资料中无意间发现这张照片,看到照片背后程鹰标注有“于北京西郊人大同老战友张书元同志合影,1954年4月”字样后 ,我欣喜若狂,这是截止到目前为止,收集到的张书元政委唯一的一张照片。</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张书元政委在河大医学院任职时间很短,简历不详。遗憾的是斯人已逝,我们无法查询到张书元政委更多的信息。希望其子女能有幸看到这篇文章后联系作者给予补充。我们可以欣慰地告诉家属,张书元创建的共产党领导下的河大医学院第一届党组织,建立了彪炳史册不朽的功绩。</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人大研究生毕业证书(1955.07)</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5年7月,程鹰在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经过两年努力学习,各科成绩优秀,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毕业,毕业返校后任河医马列教研室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成立于1953年的原政治理论教研室,由张道彰任副主任,主持工作。1955年5月25日改为马列主义教研室,张道彰任副主任,程鹰任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张道彰1908~不详,河南省南阳县人,1940年8月参加革命,1952.08~1958.08,任河南医学院党分组委员,1958年打成“右派”后分配到图书馆任秘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程鹰参军前只有初中肄业文化程度,是一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军队工农干部。中国人大毕业后居然给师生讲授马克思哲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资本论》等大部头著作,脱口而出的高深理论,令人惊叹不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劳动、价值、剩余价值、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资本的本质等命题,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他把看似枯燥、抽象、乏味的哲学经典理论,讲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深得广大师生好评。课堂从“枯燥无味”到“津津有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程鹰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写过不少文章,如果不是因“文革”爆发,评定职称停止,程鹰早已晋升副教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6年1月,程鹰任河南医学院党分组委员。同年全国实行行政级别工资制,程鹰被评定为行政12级(副厅局级)干部。32岁成长为河南医学院最年轻的高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8年7月,河南医学院迁郑。10月河医23期毕业,河医一附院门诊楼前留下了迁郑后第一张河医毕业照片。</span></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医23期毕业纪念(1958.10.15)</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2排左起:学生、杜葆林(院长助理)、宋健(一附院党支部书记)、程鹰、戴汤文(院长助理)、王太钧(党委第一副书记)、程跃吾(副院长)、董民声(院长助理兼教务处主任)、曲本钤(药理教研室主任)、左闺贞(妇产科副主任)、熊诗松(学生)</span></h1><h1><b style="font-size:22px;">23期毕业留校学生</b><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程云超(结核科)、熊诗松(传染科)、方成(传染科)、贾政文(内科支部)、张明堪(胸外科)、宋绣雯(眼科)、杨景存(眼科)、王诗琪(皮肤科)、李爱娟(中医科)、陈琏如(中医科)、袁素一(理疗科)、何国宏(解剖教研室)、梁声琼(解剖教研室)、柴信美(组胚教研室)。</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程鹰河南医学院副院长任命书(1960.02.29)</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0年1月19日,医学院成立院务委员会,王太钧为主任委员,程鹰、董民声、戴汤文为副主任委员。2月29日,程鹰任河南医学院副院长,分工教学、医疗、科研工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0年2月21日,医学院召开“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评比大会,程鹰副院长作“关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报告,指出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向和措施,评出先进教研组12个。</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突出政治的1960年,“政治挂帅”成为整个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程鹰却敢于提出“以科研为中心”,“科研第一”的口号。参加深低温研究的人,由于长期注重于研究,很少参加政治学习和听报告,其他人对此提出意见时,程鹰训斥说:“什么是政治,深低温就是政治,把深低温搞上去就是最好的政治,搞深低温思想也可以提高”。</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程鹰于学生们在一起(开封)</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0年程鹰担任河南医学院副院长,主抓教学、科研等业务,真达到了真抓实干的境界,他不仅不辞劳苦深入各部门,还常出现在教研组指导教学及科研。他组织了临床和基础学科的同志共同參加深低温麻醉下的心脏手术的研究,支持沈琼老师到林县做食管癌早期诊断和防治的探索,当然,他还对基础和临床众多科研项目做出了大力支持,当时河医的科研真有遍地开花、百花齐放的态势,也取得丰硕的成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尊重知识,爱惜人才,十分重视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培养,号召大家向科学进军。在他领导下,扩大充实了图书館,开辟宽畅的教师阅览室,购买了几乎齐全的中、外医学杂志和各种专著,和国内著名的医学院图书館相比,可以说亳不逊色。为了督促、鼓励教师进图书館,他经常查看入館登记簿,对经常进館、辛勤钻研的教师公开表扬,每天深夜,他还会巡视基础部教学大楼,了解各教研室窗户熄灯的时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向教师提出,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櫈。此外,他还要工会组织各类外文业余学习班,想方设法提高教师的外语水平……总之,那时的教学人员学习氛围之髙之浓,可谓空前。当时有种说法,只要程院长抓某项工作,很快便会有起色和取得成绩。他真是真抓实干、身教重于言教的典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程鹰同志平时衣着朴素,生活简朴。一次我去他家,正值飯时,见他捧一大粗碗喝糊涂面条,也没有什么菜,比我们吃得还差。终其一生,程院长身体力行地保持了革命本色,忠于信仰,忠于党的事业,是一位我们不应忘却,永远值得敬仰的好院长、好领导,他是河医的功臣!我们应该纪念他,秉承他的遗愿,使我们的学校各方面更上一层楼,成为国内名副其实的髙质量的医学院校。”(摘自赵庆夏 2016年8月4日《真抓实干的程鹰副院长》</span></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程鹰副院长</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2年3月20日,河南医学院召开第三届党代会,选举程鹰等七人为党委常委。</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程鹰在选拔使用干部的标准是:“成绩好的可以当研究生,一般的可以教学,不及格的可以做行政干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2年,程鹰以工农“调干生”基础差,影响教学质量为由,强制要求河医30期15名工农学生,学籍转到开封医专和豫北医专。对出身好基础差的代培生,只安排一般“打杂”的工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4年“三年困难时期”刚熬过去,国民经济仍然处于“低标准”困难时期。程鹰在学生食堂蹲点时,看到正处于长身体阶段的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们食不果腹,营养不良,面黄肌瘦,只能以馍和菜汤充饥。程鹰为了改善学生们的生活,指示伙食科把学生假期返家期间不应享受的助学金合计七千多元不上缴,违规截留助学金给学生改善伙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程鹰关心知识分子,1964年调整工资时,为了留住打算回香港与丈夫(洛医解剖教研室主任张平本讲师,1962年回香港)团聚的寄生虫教研室讲师徐秀芬(1926~2018.09.05,江苏省宜兴市人)。照顾1948年留美归国,职称仍然是妇产科主治医师的朱绮霞(1917.01.29~2020.01.08,云南省普洱县人),他在会上力排众议说服大家,坚持为徐秀芬和朱绮霞涨工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5年6月26日,“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六二六”指示发表,对我国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11月初,为了响应“六二六”的号召,抽调河医附属医院192名医务人员组成医疗队,由医学院程鹰副院长、附属医院陈恺(1918.10~1985.05.27,山东济南市人)副院长带队,先后组织了三批医疗队,分赴西峡、淅川、内乡、镇平等县,深入农民家中或田间地头,开展巡回医疗,手把手地辅导培训农村“赤脚医生”,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医医疗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1963)</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医医疗队永城县留念(1963.11.09)</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前排左起:陈钟颖(内科医师)、苏芳忠(脑外医师)、渠敬亭(行政干部,文革前调豫北医专)、白学莲(妇产科护士)</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后排左起:金兴华(外科医师)、徐屏南(中医科医师)、张玉芬(外科护士)、王锡佑(急诊室护士)</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省医疗队永城县留念(1963.11.09)</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前排左起:郭骏明(内科医师)、××(内科医师)、渠敬亭(行政干部)、苏芳忠(脑外医师)、张爱梅(护理部副主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后排左起:王春亭(麻醉科医师)、孙香云(麻醉科护士)、刘献玺(骨科护士长)、阎乃清(检验科技师)、××</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6年5月,程鹰任河南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在5月4日以前,医学院院务会议召开研究如何在学生中开展“文化大革命”运动,程鹰持不赞成态度。他说如果坚持开展运动,就先在一、二年级试行,避免影响高年级学生学业和实习。</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8月“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和“十六条”的发布,标志着“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当河南省委批准河医学生停课搞“文化大革命”运动后,程鹰划了许多条条框框,限制学生运动的规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学生“造反派”向“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杨永年(微生物学国家一级教授)、李永昌(医学院副院长,技正,相当总工程师职称)开炮时,程鹰在党员干部会议上发言“他们是内部问题,不要乱放枪,乱开火,要宣传我们的主张和看法”,尽自己的能力保护高级知识分子。</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马列教研室要贴张仰骞副主任(1922.09.17~2015.11.16,山西省长治市人)的大字报时,程鹰发话说张以前的问题已在党内处理过(已经下放到总务处),有新的问题可以提,不要旧事重提。</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35期5班学生贴出河南医学院王太钧院长、程跃吾书记、刘光副书记,徐鹤皋、董民声、曲本钤、朱秋林等教授,享受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住“高干楼”(住高干楼条件:行政11级以上干部,3级以上教授)的大字报后,程鹰极为不满,层层布置不许学生再贴此类大字报。在召开的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上,批评院党委领导运动无力,指出35期5班贴“高干楼”大字报是方向性错误。</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病理解剖教研室教师揭发资产阶级讲师沈琼大字报后,程鹰指示不许再贴揭发大字报,对知识分子要区别对待,要讲政策。在该教研室会议上说:“老沈是个好同志,不要把他打悶了”,阻扰群众揭批沈琼。</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0年参加深低温研究的人,由于长期不参加政治学习,不听报告,其他人提出意见时,程鹰训斥地说:“什么是政治,深低温就是政治,把深低温搞上去就是最好的政治,搞深低温思想也可以提高”。“啥叫突出政治?主要看工作的好坏,工作不好就是政治不好”。深低温心脏手术在当时医疗条件下难免出现死亡现象,“文革”中把程鹰领导下的深低温心脏手术,说成是草菅人命。</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7年1月,“红卫兵”运动方兴未艾,“造反派”进入“全面夺权”阶段,河南医学院党委受到冲击陷入瘫痪。程鹰是河医第一个被揪出的“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被拉下马,随后揭发、批斗“二程一杜”(程鹰、程耀吾、杜葆林)运动在全院掀起高潮。无数次的批判、抄家、头戴纸糊高帽,脖子上挂牌批斗,“坐喷气式飞机”,以示向革命群众低头认罪,遭受凌辱和精神摧残。</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程鹰中年时期</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2年4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社论。中央针对“文化大革命”中老干部遭受打击迫害的事实,重申了党的干部政策,使一批被打倒的党政军领导干部重新走上了领导岗位。河医贯彻中央精神,开展了甄别、落实干部政策工作,“走资派”程鹰被“解放”,出任医学院医教组组长,仍然分管教学、医疗、科研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2年4月28日,程鹰“解放”后首先改组基础部,成立基础部“核心组”,启用“文革”中被打到的原基础部总支书记“走资派”王子乾(1925.07~不祥,河南省清丰县人),原基础部主任王明波(1919.12.03~1999.3.22,河南省孟县人),副主任张治公(1924.11.08~2022.12.13,辽宁省辽阳县人)、杜百廉(1929.06.03~2021.10.24,河南省睢县人)等基础部原班人马。在医学院核心组会上,积极为原基础部秘书常明达(1922~不祥,河北省怀来县人)呼吁恢复党组织生活。以“核心组”边缘化“革委会”的职权,削弱“造反派”的势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程鹰积极向军宣队刘毅(核心组组长),由南阳地委书记刚调入河南医学院任核心组副组长林晓推荐:“王子乾作基础部工作很长时间了,很能干。杜百廉原来是教师,对教学工作有经验,很熟悉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程鹰身处逆境,仍一身正气,不改初衷。他说:“我不怕对我有意见,我不怕坐飞机”(“文革”专用术语,指被批斗者在台上两只胳臂被反转到背上作喷气式飞机状,以示向革命群众低头认罪)。“当王子乾对程鹰说跟着你老是犯错误,程便给王子乾撑腰打气说不要怕,错了,你挨斗时咱俩一块上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2年,根据毛主席“大学还是要办的,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 “七二一指示”精神,我校遂面向全省招收“工农兵”学员。这是自从1966年大专院校停止招生后河医首次恢复招生,学制为三年。入学采取“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因此,学员年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2年,河医510名 “工农兵”学员入学。面对校园里六年来第一次响起的上课铃声,程鹰倍感珍惜,他“主持制定的教育计划、课程设置,基本上是旧的一套走关门、三脱离的老路。还多次催王子乾等人修改制定了许多制度。有升留级、考试、请假、纪律等等,并亲自审阅”。“制定了摸底考、课程考、期考、年考等等。以分数看学员,分数高的就是响当当,一俊遮百丑。分数低的就诬为不争气、不努力,大会点,小会批。并宣扬学习好的当医生,学习差的当医助。提倡业务挂帅,智育第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对于“工农兵”学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的现状,积极主张学校补习文化课。72年4月14日他讲:“要向省里写报告增加12周,不同意也补。”增加文化课程,减少下乡学农时间,延长学时。基础临床课的安排是1:2,他强调理论基础,要求长期关门办学,致使72级入校两年来未下农村(当时招生文件中学习内容规定:面向农村开门办学,参加生产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时的教育方针是贯彻执行《五七指示》:“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72级的课程设置是:政治、军体、劳动和专业课。因此,河医聘请了工农教师。程鹰对于这种高教乱象持否定态度,他一句:“以后下去(指下农村)都是工农教师” 借故推辞,就把学校聘请的工农教师给辞退了。在当时政治环境下,说出这话需要很大的勇气。他尽自己能力尽可能保障高等教育质量体系的水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工农兵”学员上大学,不乏也有凭关系走后门入学的学生,入校后发现个别学生有听力障碍、肺结核等疾病。身体素质是大学生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身体素质是民族强盛、国家繁荣的体现。程鹰发现入学新生不符合健康要求后说:“这是大学,不是大队卫生室,跟赤脚医生不一样,不走不行,你们不适合学医。”指示医教组办理转百泉农专和退学手续,以保证入学新生身体素质健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3年10月,程鹰任河南医学院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5年5月,程鹰任中共河南医学院核心组副组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5年底“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使刚恢复的正常教学秩序再次陷入混乱。1976年10月,“四人帮”倒台,结束了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11月经省科教办批准,程鹰组织整顿教学秩序,对基础部进行拨乱反正,清退“文革”中突击入党、突击提干把持教研室领导权的“造反派”。重新任命了各教研室领导班子,逐步恢复到“文革”前的行之有效的教学制度。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8年8月13日,河南省委召开会议,商讨解决省人民医院的问题。根据省委赵文甫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等几位书记的指示,省委决定派出工作组。抽调由省卫生厅和河南医学院人员组成省科教办工作组,由程鹰任组长,进驻省人民医院,对“文革”中造成的冤假错案进行调查处理和平反,对院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1979年4月25日,工作组完成任务撤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9年4月,程鹰调任河南省卫生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主持卫生、医疗、教学、科研、医政等工作。</span></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全省药政药检新乡会议上讲话(1979.12.18)</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全省药政药检新乡会议上讲话(1979.12.18)</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0年3月6日,省委组织部刘蒂副部长找程鹰谈话:“省委常委讨论,确定调动你的工作,到豫北医专当领导人,征求我的意见,我当即提出三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省委对省人民医院工作组的问题未作结论前,请不要调动我的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央卫生部在桂林办了一个卫生局长学习班,省卫生厅党组和省文教部已批准我去学习,并已上报卫生部,机会难得,我的意见还是去学习一下对今后工作有好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请求省委派人调查了解我在卫生厅工作的表现。刘蒂副部长答应把我的意见向省委常委反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后我诚恳要求段君毅书记在百忙中抽出点时间,找我谈话听听我的意见。”</span></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豫北医专附属医院大门</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0年3月,程鹰尽管妻子有病,儿子年龄尚小,纵有百般不情愿,一旦组织决定,他仍然服从组织安排,调任位于新乡市汲县的豫北医学专科学校校长、党委副书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具有近30年医学院校丰富教学管理经验的程鹰,具备长远的眼光,他到任豫北医专后,用前瞻性眼光预见未来医学教育事业的趋势和发展方向,意识到国家刚起步的改革开放政策将推动医学教育改革进程,充分认识到专升本工作对豫北医专未来发展的重大意义。</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调整办学理念、构建办学思路和办学定位,在任期内积极促成了豫北医专升格为本科,1982年12月3日更名为新乡医学院(河南省教育厅文件,豫教高字(1982)333号)。他对豫北医专升格为新乡医学院的功绩,应载入学校发展史上的里程碑。</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年时的程鹰</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年近六旬年老多病,早年因战争负伤,造成右腿残疾,走路跛行,抛家弃子独身在外地工作,身边又无妻儿子女照顾的程鹰,1983年4月组织照顾他调回郑州与家人团聚,调任河南中医学院副院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程鹰从风华正茂到老骥伏枥,一生致力于医学教育事业。面对新岗位、新环境从不言败的程鹰,仍然怀有远大志向和充满雄心壮志。</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程鹰在焦作卫生经济学会第二次年会作报告(1986.08)</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程鹰身居高干,住房和生活却仍保持简朴。在开封时租居在北道门双庙街民房。1958年由开封迁郑后,住在河医“老八排房”两间平房。1960年左右,河医家属院的3~12号家属楼相继竣工交付使用,程鹰家搬到3号楼居住(两大两小一个单元),居住条件得到改善。“文革”中被打到后,勒令交出一大一小房间,一家六口人蜗居在一间半的房间里。</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9年11月,战备疏散下放到临汝县,一家人分散居住在庙下、温泉等几个村镇。</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1年 6月,从临汝返回郑州后,在7号楼短时居住后搬家到河医南家属院,即康复二院工字楼(现郑大三附院)两间筒子楼。</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程鹰廉洁自律,勤政务实,在住房上不利用职权谋私利,不搞任何形式的特殊化,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工农干部本色。</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康复二院工字楼前程鹰与程兵父子留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80年夏)</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年照片上祖国的花朵、天真烂漫的红领巾程兵,如今已经长大,在父母的熏陶下立志从医。1994年河南医科大学毕业后,留校在自己从小生长的地方——河医一附院核医学科工作,如今已经成为主任医师、副教授,核医学科副主任。一代代河医人接过父母的接力棒,把河医精神延续传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1年,河医一附院建新街16号楼(大板楼)建成,在河医一附院针灸科工作的妻子徐屏南主治医师,分配到两大一小一套单元房。此时,已经是卫生厅副厅长的程鹰,仍旧居住在河医一附院那套没有客厅,面积60多平方的住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5年7月12日,程鹰行政12级干部离休。离休后河南中医学院9号楼建成,程鹰家才搬迁到河南中医学院家属院居住。</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程鹰离休后离职不褪色,他老有所为,继续发光发热,仍然坚持哲学、经济学方面的研究。著有《二程故里志》(1992年1月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伊洛学派及其教育思想》(1993年1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著作。发表了《试论〈周易〉对中医学产生与发展的影响》(河南中医1996年06期)、《范仲淹与应天书院》等论文。</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与河医一附院总经济师夏清洲(1929.10.01~2021.08.21,河南省南阳市人)合作,以第一作者发表了《论观念更新与卫生体制改革——卫生部门观念更新的几个问题》(中国卫生经济学会论文)、《大中型医院实行承包是深化卫生改革的需要》(中国卫生经济1988年第4期)、《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在卫生部门的作用和特点》(中国卫生经济1990年第8期)、《坚持公有制医疗单位的主体地位与主导作用》(中国卫生经济1991年第8期)等数十篇有关医疗卫生改革的论文。</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程鹰按照中共党组织史资料中关于中央编辑制定的分工表和要求,1987年3月参与《豫皖苏革命根据地组织史资料,1938.10~1949.3》和1991年9月《豫皖苏革命根据地党政军群组织沿革,1938.10~1949.3》等史料的编纂工作。撰写了《光辉的一年——记独立团坚持与发展睢杞太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斗争》。1986年5月程鹰又与河南中医学院马列部副主任张学忠合作,以第一作者撰写了《新四军第四师与豫皖苏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等新四军史料的编纂。</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程鹰(1924.04.02~2003.02.01)</h3>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03年2月1日,是农历大年初一。春节本应是爆竹声声辞旧岁,合家欢乐迎新春,阖家团圆喜庆的日子。这一天却天降噩耗,老院长程鹰溘然离世,享年79岁。</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院长程鹰在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对共产主义理想坚贞不渝,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为河南的教育事业奉献出了自己毕生精力。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程鹰老院长自新中国成立后在河医工作和生活长达30余年之久,与河医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抓教学、抓科研,科技创新,标新立异。“文化大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二程一杜”使他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程鹰老院长早已走出了我们的视线,但是却从未走出我们的思念。“啥叫突出政治?主要看工作上好坏,工作不好就是政治不好”,那铿锵有力的声音还在耳边回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仿佛又看见1959年他领导的深低温研究组,开展了河南首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开创了河南省心外科领域的新纪元。</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仿佛又看见1960年他组织河医25期实习学生和肿瘤防治医疗队,到林县食管癌高发区开展普查、防治,建立了食管拉网法,解决了食管癌早期诊断,取得了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科研成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仿佛又看见他1965年带领二百人的医疗队到南阳地区农村开展消灭疟疾,防治地方病巡回医疗。开展寄生虫病、甲状腺病、宫颈癌的普查,他的足迹踏遍了豫南地区的山山水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高山仰止,万古流芳。</span></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