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春江花月夜》

江南一庐

<p class="ql-block">唐代诗人张若虚创作的七言歌行《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全诗意境清丽幽美,邈远寥廓,哲理深沉。来自扬州的张若虚,他的诗在《全唐诗》中仅只有两首,这在唐代灿如星辰的诗人群里实在算不上什么,但这首《春江花月夜》却有“孤篇压全唐”之赞誉而光耀千古,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有点类似于后来的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是王希孟的成名之作,也是他唯一的传世作品,虽是唯一,但成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p> <p class="ql-block">全诗如下:</p><p class="ql-block">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p><p class="ql-block">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p><p class="ql-block">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p><p class="ql-block">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p><p class="ql-block">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p><p class="ql-block">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p><p class="ql-block">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p><p class="ql-block">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p><p class="ql-block">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p><p class="ql-block">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p><p class="ql-block">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p><p class="ql-block">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p><p class="ql-block">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p><p class="ql-block">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p><p class="ql-block">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p><p class="ql-block">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p><p class="ql-block">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p><p class="ql-block">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p> <p class="ql-block">我非常喜欢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能背滚瓜烂熟,当然也很喜欢以此诗为背景而谱就的古曲《春江花月夜》。这是中国古典十大名曲之一,分析起来,在当时的唐朝就有曲调了,只是后来失传。我们现在所听到的《春江花月夜》又称《夕阳箫鼓》,起初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独奏曲,曲谱最早见于鞠士林(约1736年—1820年)所著的《闲叙幽音》琵琶谱中,不知是否鞠士林作曲存疑。直到1954年,由我国著名作曲家罗忠镕先生把它改编成民族管弦乐合奏曲,自此传遍大江南北并享誉世界,堪称新编古乐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整个曲调表达的意境由八部分组成:从江楼钟鼓起,经过月上东山、花影层叠、水云深际、渔歌晚唱、回澜拍岸、欸乃归舟,最后尾声,曲调尽而意无尽。江南丝竹合奏的全曲,时而缠绵悱恻,时而激昂高亢,旋律渐强渐慢交叉进行,形象地浮现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给人以愉悦的享受和听觉的冲击力。</p> <p class="ql-block">在天台,琵琶演奏家袁孙翔老先生弹《春江花月夜》久负盛名。袁老先生今年90岁了,他曾师从王育和、卫仲乐两位琵琶大师,继承了琵琶海派的风格,奠定了在琵琶界的地位。1960年10月1日,他在杭州胜利剧院领奏的《春江花月夜》博得全场的热烈掌声。袁老先生培养了许多学生,推动天台成为“琵琶之乡”。据袁老先生讲,他的父亲会好几种乐器,女儿会弹古筝,儿子袁音继承了父亲的琵琶风格,现在是天台县音乐家协会主席,他的孙辈在读音乐学院,四代人从事音乐艺术,可谓音乐世家。袁老先生除了琵琶特长外,拉二胡也是一绝。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我家大哥来。大哥多才多艺,喜欢文学,教语文英文,懂医会电,当然最拿手的是拉得一手好二胡,当年村里开办了越剧团,他除了拉越剧曲调外,我所知道他最喜欢拉的就是这首《春江花月夜》。如今,大哥去世15年了,然人终而曲不散,仍觉在耳。</p> <p class="ql-block">闲情雅致最是难得,能与袁孙翔老先生合奏《春江花月夜》,是我的愿想。这次他拉二胡,他女儿袁虹弹古筝、儿子袁音弹琵琶,我吹洞箫,四个人第一次合奏《春江花月夜》。他们三人是高手,我是新手,滥箫充数罢了。夏夜蟋蟀吱吱,似觉江上凉风习习、花月浮动扑面而来,美好如春,绕梁未央。怀念大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