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庙探秘——仓颉造字由何始?

文正

<p class="ql-block">  “高平有个没顶楼,半截戳到云里头”,这个楼在哪里?从高平县志上查到位于原团池乡张家山村西北。</p><p class="ql-block"> 冲着这句话,我颇感兴趣,决定前往,几年前和朋友在一个冬天的上午一起去了满公山,远远望去山腰处的确有一座像碉堡结构的建筑,屹然耸立在视野之中,驱车导航到小河西村,穿越张家山村继续向北行驶,沿着弯曲的水泥路向上爬行,根据村里人指点,在一个三岔路口向西拐进20米多,水泥路噶然而至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条原始的山间土路,又徒步约15分钟后,我们来到了没顶楼,眼前危墙耸立,似乎要有塌下来的感觉,五层高楼挺拔在巨大石崖之上,给人一种压抑感觉,当地村民也称其为“五节楼”,虽年代久远,却颇为壮观。</p><p class="ql-block"> 五节楼,一层为千佛石窟;二层为道士闭关修炼场所,沙石条砌墙,只有一个门,门楣上刻有“三皇圣祖”;三层供奉地皇神农,均为砖石砌墙,正面只有两个方形窗户,表“地方”;四层供奉人皇女娲,设置有三个窗户,东西两窗户为葫芦沙石石雕,表“福禄、护禄,子孙万代、繁茂吉祥”;五层供奉天皇伏羲,设置三个窗户,东西窗户均为沙石石雕圆形空洞,表“天圆”。</p><p class="ql-block"> 没顶楼最下层是一整块坐北朝南的沙石岩,凿门而进,便是“千佛洞窟”,窟内四壁有1008尊佛像,洞顶有八卦图案,洞内正南上方两侧有出烟孔。门两侧有对联:石室云为幕,草堂月似灯。门楣雕有“混元窝”三字。门楣上方左右各有一佛像石窟,正中约1.5米处刻有四个大字:海运天池,出自古代诗人史浩《临江仙》诗句“三山乘缥缈,海运到天池”。石窟上面有砖石结构的四层建筑,建筑年代应晚于石窟。</p><p class="ql-block"> 没顶楼正南院内原有东西厢房两个院落,均为两层砖石建筑,院落外立面全用长形石条砌墙,石窟东西两侧下方各建有石磨、碾房、仓储房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p><p class="ql-block"> 没顶楼为何没顶?是自然损毁还是原本就没有盖顶,后来从仓颉庙的一块碑文中获知,仓颉乃“开史史皇”,而我本人对“仓颉造字”的理解,应该是仓颉时期人类开创了文字史,取代了结绳记事的历史,所以称其为“史皇”。功垂千秋万代,功高盖世,所以当地人说没顶楼最顶端是为祭祀仓颉,可与天齐,盖以不能封顶。但据上面叙述第五层祭祀的是伏羲皇,伏羲时期人类造了八卦,八卦文说明伏羲时期已经出现了文字符号,伏羲信德而命天下,也是功高盖世,与天齐高。没顶楼最高处祭祀的是谁?</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只修五层呢?到底有顶没顶 ? 以今人而揣度古人的思想,在缺少大量依据的考证下,一切都是猜测而已!</p> 仓颉庙(满公山) <p class="ql-block">在朗公山主峰,有朗公庙遗迹。山顶地势开阔,遭到毁坏的庙基、院落依稀可见。热心的村民把散落的部分建筑构件整理收拢在一起。大殿正门东、西廊檐下有两块石碑保存较完好,一块《观音朗翁龙王碑记》背面有“金泰和三年(1203)”字样,另一块为明成化六年《重修朗翁庙记》。还有几块散落的残碑,一块碑上刻有“朗翁,古仓颉也”。在其基址上另存“建修玄帝庙记”碑。其碑云:“仓颉神址,左结绳之穷,开万世同文之源也,其来远矣”,镌刻于明天启三年(1623)。传说庙后有仓颉墓,很难难觅踪迹。站在仓颉庙遗址上,宋砖明瓦、青瓷玻璃随处可见,屋脊、神台、须弥座石雕精美。大殿东廊檐下巨大石柱兀自矗立,仿佛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悲壮。</p> <p class="ql-block">重修朗翁庙记,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秋七月立石</p> <p class="ql-block">  原永禄乡的下东庄、扶市、上扶三村也各有一座仓颉庙。扶市仓颉庙位于永禄乡扶市村中,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715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一进院,中轴线上建戏台、正殿,两侧为耳房、配殿、妆楼及东西便门。正殿面宽三间,进深五椽,梁架残存彩绘,单檐悬山顶,六檩前廊式,柱头斗栱三踩单昂,格扇门窗,琉璃脊饰,殿内墙壁上残存有壁画。</p><p class="ql-block"> 扶市村委重视历史文化的传承,着手仓颉文化研究,组织和布置了仓颉造字展览馆,展厅里有仓颉画像,用一副对联颂扬仓颉为人文始祖:“起雨粟青云扶日,造福祉人文始源”。《淮南子·本经》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因为仓颉创造出了文字,人类获得了文明,灵智开可通万物,变得强大了,所以鬼都怕了,只有哭的份儿。在戏台上布置有仓颉占卜鸟迹文,据说是唯一流传下来的28字。在宋代,‌王著对《‌淳化阁帖》‌进行了破译,‌其中包括了仓颉的鸟迹书字符,‌破译结果为“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乂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28字记载了黄帝时的一段历史,由五行八卦说分析:东为甲乙木,中央戊已土,据《史记·五帝本纪》载,炎帝有圣德,以火德王,黄帝有土德之瑞,土为黄色,所以称为黄帝,居于涿鹿,位于中央位置,所以“戊己”代表黄帝,“甲乙”代表炎帝。“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记述炎黄二帝同为部落首领,他们的所做所为均是天下各个小部落的楷模。“左互×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记述了黄帝征服炎帝和平定蚩尤之乱,天下重新恢复安宁,百姓安居乐业,黄帝又成为天下部落首领。</p><p class="ql-block">扶市村仓颉庙管理中心与高平市国学文化促进会联手打造国学文化基地,将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p> <p class="ql-block">  上扶仓颉庙位于永禄乡上扶村北。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46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建筑风格,清雍正四年(1726)维修。中轴线上现仅存正殿,两侧为耳楼。正殿面宽三间,进深七椽,单檐悬山顶,琉璃脊饰,八檩前廊式构架,柱头斗栱五踩双昂。其特色是木雕比较精美,柱础石雕刻精细,有一块很有说服力的清道光15年的石碑,概述了沮诵和仓颉是黄帝的左右史,分别记录黄帝说的话和做的事情,强调了朗翁就是仓颉,为开史之皇即“史皇”,而非“史官”。沮诵和仓颉通过观察鸟爪印和兽蹄迹,并且搜集民间的创意图形等,造出了文字。碑记中的:“始作书契以代结绳,盖观鸟迹以兴思也”,出自西晋卫恒的《四体书势》,原文是“昔在黄帝,创制造物,有沮诵、仓颉者,始作书契以代结绳,盖睹鸟迹以兴思也。”看来不只仓颉造字,还有沮诵,或许还有沮诵仓颉等一群人,“仓颉”只是那个时期“始作书契”的代表,他们共同开创了应用文字记录历史的先河,所以称“史皇”。</p> <p class="ql-block">  东庄仓颉庙位于原永禄乡东庄村中。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812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2007年维修,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一进院落,中轴线上建有戏台、正殿,两侧为妆楼、耳殿,东西妆楼下辟有东西山门各1座。正殿面宽五间,进深五椽,六檩前廊式,单檐悬山顶。仓颉庙东西两个券门上分别是雍正九年(1731)刻石“受图创字”和“六书始祥”题记,这两块石刻含义深刻。“受图创字”是指《重修纬书集成》所说的仓颉为帝南巡狩,灵龟负书以授帝之事。而“六书”即是: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的文字。从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刻画符号到商周时的甲骨文形成,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文字。美丽的方块字,洋洋洒洒,现在的字库中有六万余个。仓颉时代,我国的原始农业生产,已经发展成为当时社会的重要经济基础,耜耕农业是主要的生产方式。神农种五谷,发明了黍稷而成为当时人们主要粮食作物。新石器晚期,大汶口、半坡的陶文应是我国汉字的最早文字,距今已有五六千年。原始汉字,在神农时期,主要用于祭祀、图腾标识、信息传递等,传说神农氏已做《穗书》,这是一部最早记载农事的书。文字起源于图画,从伏羲到尧舜,到商周逐渐形成的汉文字,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时代,我们所说的汉字由汉朝而得名。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发展成为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汉字。高平羊头山是炎帝的活动地,是我国原始农业的渊源之地,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这里也是汉字的开创地。</p><p class="ql-block">院内还有“明隆庆元年(1567七月十五日造”石鼓一对,当地村民说这对石鼓门当不是此庙的物件,是维修庙宇时从郎公山仓颉庙遗址上拉来的,我们发现门当石恰好放反了位置,石鼓顶上各有一只雌狮、雄狮,不过泊来石放错了也放反了位置,无足轻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