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12年旧文新改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文作者:刘建福</p><p class="ql-block"> 南山塔位于略阳县城南山腰小峰,塔身七层,塔尖有一竖直木棍,高约26米,底部一层有四层青石条基础,上为大块青砖,用米浆石灰砌成,六角形塔身,每层六面中间都有一个小窑洞,每层六面连接部位都有一个凸出塔身的两面梯级梯形砖,塔尖呈梯级渐小,底层设一门,内有一米见方2米多高的神龛,上用木板封档,始建于1850年(清道光30年)。</p><p class="ql-block"> 塔主要是佛教建筑,作为一种宗教建筑,最初起源于佛教,用于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随着佛教在东方的传播,塔这种建筑形式也在东方广泛扩散,发展出了极具东方特色的传统建筑形式。在中国,塔的形式和风格有着特定的规范,与道教建筑有明显的区别。例如,佛教中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进一步说明了塔与佛教的紧密联系,“七级浮屠”的概念,即将建造佛塔视为一种积德行善的方式,其中“浮屠”即佛塔的梵文音译,表明在中国文化中,塔被视为佛的象征。此外,塔的建造也具有风水意义,被认为能够镇山、镇水、镇邪,以及点缀河山和利学重教等,体现了其在风水学中的重要地位。塔的象征意义不仅限于宗教领域,它还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文化的尊重。塔的建造和保存,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对佛教文化和建筑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圣地和文化遗产 </p><p class="ql-block"> 塔,最初是寺院特有的建筑,被当作是佛教的象征。塔多为七层,但也有五级到十几级不等,藏佛遗骨的叫做舍利“塔”,不藏遗骨的则叫做“支提”。“七级浮屠”,指的就是七层塔。塔层数是奇数,原因是《周易》曰:“阳卦奇,阴卦偶。”阳卦指有利的条件、环境和机遇,阴卦指各种因素都不利,条件十分艰苦。我国古代阴阳学说把奇数作为“阳”的象征,把偶数作为“阴”的象征。所以我国佛教中许多事物都采用奇数,以表示清静、吉祥或顺利之意。六面是因为这种结构比较稳固。</p><p class="ql-block"> 南山塔应属佛教中的“支提”,实际按修建时的功用来说应该叫“镇水塔”“风水塔”,因略阳城是嘉陵江、八渡河、玉带河三江交汇之地,古时候县城地势低很容易遭水灾,为了避免江水泛滥,清略阳知县张志湜“修塔于玉文山,建奎楼于新城,以补风水,”祈求县城平安。因有江运,可能也兼具有嘉陵江船运指示的功能。</p><p class="ql-block"> 南山塔名是后人起的,因塔建于南山而得名,实际在塔修建之初,并不叫南山塔。</p><p class="ql-block">南山在1552年的嘉靖《略阳县志》图中叫大景山,右和玉文山对峙,左和灵峻山隔河对峙,文中又说大景山“宋改灵峻俗有声名曰雨号”; 1731雍正九年的《重修略阳县志》“文笔山:西南三里,名大景山,南北朝时改回灵峻,孤峰卓立”,“玉文山:南二里”,1846年的道光《重修略阳县志》中叫翠屏山,“翠屏山即今城河南之山,与凤山对峙,峰峦峻险”“玉文山与翠屏山相连对峙”;1904年光绪《新续略阳县志》叫玉文山,“张志湜道光巳酉年修塔于玉文山” 1992年版的《略阳县志》“翠屏山:俗名南山,在县城的嘉陵江与八渡河交汇处,山顶海拔1242米,半山腰有清代建筑的南山塔,山西小峰名玉文山,东高峰名小景山。”又“南山塔位于城南玉文山(南山)北侧山腹,为清道光十七年(1837)修建”</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南山原名在明清县志中记载不一致,有的自相矛盾,如嘉靖志图中灵峻山已有(道光志“文笔山一名大景山,一名灵峻山,一名雨号山,俗名女号山皆谬极矣。”),何又将大景山改灵峻,光绪志说修塔于玉文山,道光志却说“玉文山与翠屏山相连对峙”,似此无法从一而终确定大景山、翠屏山、玉文山那个是南山。</p><p class="ql-block"> 1992年新版《略阳县志》关于南山的解释很难让人信服,其志时而将玉文山称南山,时而将翠屏山称南山,翠屏山腰塔处小峰称玉文山。</p><p class="ql-block"> 本人偏重于道光志南山是翠屏山之说,因为嘉靖、雍正两志时并无翠屏山,只有玉文山,道光志时才出现翠屏山,且将玉文山定位于“与翠屏山相连对峙”的山,应该是将原玉文山改成了翠屏山,又将玉文山移名到与之相连对峙的山,现在看应该是杜家山。翠屏山与之对峙的还有雨山,即曾用名大景山、灵峻山、文笔山、雨号山。道光志“小景山在玉文山右”,即今杜家山右。玉文山不是塔所处的小山峰。若将玉文山定位成南山,那么与之相连对峙的“玉文山”就无法解释了。</p><p class="ql-block"> 实际南山是民国或建国后民众对地处城南翠屏山的一个俗称。和雨号山叫成女山是一个道理,50年代时宣传略阳城景致称“男山对女山,狮子对象山,凤凰戏牡丹”。</p><p class="ql-block">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1992年新版《略阳县志》,关于南山的解释“为清道光十七年(1837)修建”,实则南山塔刻碑证实为“清道光庚戌孟夏建”,修建时间错误提前了13年。</p><p class="ql-block"> 南山塔碑为青石雕刻,镶嵌于塔门上方二层砖内,中横刻大字右起:福地祥云,右竖刻小字:清道光庚戌孟夏建,左竖刻小字:邑令张志湜题。</p><p class="ql-block"> 清道光庚戌孟夏即1850年6月,古代一个季节的三个月顺次称孟夏(6)、仲夏(7)、暮夏(8)或孟春、仲春、暮春。</p><p class="ql-block">1904光绪甲辰《新续略阳县志》载:“张志湜,字笃生,灵台进士,道光巳酉年(1849)年修塔于玉文山,建奎楼于新城,以补风水,同治初,楼被贼毁,塔今尚存。”又“张志湜,字笃生,甘蘭灵台县进士(今甘肃灵台县),道光丙午年(1846)任”略阳县知县。</p><p class="ql-block"> 风水是指的什么,它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学问,旨在通过环境的布局和气流的流动来影响人的生活质量和运势。它涉及到住宅、村落、城市等选址和建设的方法及原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风水不仅关注建筑和环境的物理布局,还涉及到心理和精神层面的影响,旨在创造一个有利于居住和工作的环境,以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风水的基本理念源于古代哲学思想,特别是阴阳五行和八卦等理论,认为环境的布局和气场对人的生活和运势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调整建筑的方向、位置、内部布局等因素,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和运势。尽管部分理论依据不易用科学方法证明,但现代风水学在发展过程中已经融入了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心理学等,试图为风水提供更加客观、科学的解释。</p><p class="ql-block"> 风水是一种研究环境与宇宙规律关系的学问。 风水的基本概念包括“风”和“水”,其中“风”指的是流动的空气,“水”则代表大地上的流动血脉。风水学认为,通过合理的环境布局,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即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在环境选择和处理方面,风水强调选择一个有利于生活和工作的环境。例如,风水宝地通常具有背山面水、前低后高的特点,这样的环境被认为是吉祥的。此外,风水的应用还包括对建筑朝向、内部布局等方面的考虑,以确保居住或工作的空间能够最大限度地吸收自然的正能量。风水的基本原则包括五行相生相克、阴阳平衡等。五行理论认为,大自然中的五种元素(金、木、水、火、土)相互影响,决定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风水学要求在建筑设计和布局时考虑到这些元素的影响,以达到和谐与平衡。此外,阴阳平衡也是风水的重要原则之一,强调在环境中保持阴阳元素的和谐共存。</p><p class="ql-block"> 略阳有水患之害、有匪兵之侵、有生存环境艰难、有人文不济文运不昌等多重恶劣衰弱运势。那么建楼建塔的布局就是为了消减不利因素,为了阴阳平衡、调整县域环境建筑布局、调理人居心理精神,试图改善环境、趋利避害、消灾起运、祈祷吉祥,达到天人合一、和谐共存、繁荣昌盛的美好目的。</p><p class="ql-block"> 综上,实物证据为先,南山塔应建于1850年6月。其名称没有直接证据叫什么名字,现实为一种方位山名所叫的现代塔名。前因山名变更,无法以山命名塔名,根据功能意向应定名风水塔或镇水塔。有考证从略阳“文人不利,科甲不兴”的文运不昌,为改变略阳文运风水而修塔角度,试图证明南山塔应该叫文峰塔为宜,但始终没有历史实物和资料直接佐证,这些都是旁证定名,暂且不论。</p><p class="ql-block"> 南山塔建成之初,塔底前方山边还建有一座四方、四角翘顶、屋顶呈尖三角的小庙,现有清末照片为证,还有周边散落旧瓦为凭。现今塔在,庙不知何时湮灭。</p><p class="ql-block"> 南山塔历经160余年,风雨沧桑,巍然屹立。1976年8月16日松潘平武7.2级地震波及塔身,有轻微裂缝,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波及,塔上三层严重损坏,倾斜移位裂缝,2009年夏,上级拨款将上三层拆除回砌重修。</p><p class="ql-block"> 南山塔有讹传是林则徐来略勘灾修城修了此塔,也有许多人误传塔为烈士而建,包括很多老师给学生的解释。这些都是错误的。</p><p class="ql-block"> 不错,林则徐是来过略阳勘灾修城,不过,那是道光七年(1827年)他代任陕西布政司时,因略阳水灾,亲来勘灾,并批准在文家坪旧武兴城(今新城)建新城一座,第二年竣工。从时间看,来略时间比修塔提前了23年,不可能是林则徐来略时修的塔;另外,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林则徐就已因病辞归,次年10月65岁的林则徐奉旨为钦差大臣,抱病赴广西镇压农民起义,当年11月22日病逝广东普宁,怎么可能到略阳修城修塔呢。</p><p class="ql-block"> 为烈士建塔更是印象附会,实际塔前原是有烈士墓,安葬着年仅18岁的郝明德烈士。他是略阳解放初期县政府通讯员, 1950年6月2日,在金家河发生的反革命暴乱事件中为掩护首长阻击中英勇献身。每年清明时节,烈士墓前,花束堆绣,人流不绝,多年来,已成为干部、学生开展英烈事迹教育纪念活动的地方,2002年被批准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县上将陵墓移位于塔后200米处,并建有汉白玉的“郝明德烈士纪念亭”。</p><p class="ql-block"> 过去人们由山脚左边小路和农户门前登上南山塔游玩,并在塔砖上刻有很多留言。2004年,县上划定林业部门开发南山植物园,修通了盘山水泥公路和上塔的梯级路,沿路田地全部退耕还林,成为略阳群众登山锻炼、休闲游玩的好去处。2011年底,又由塔左修建环山路与水泥路接通,形成环线,车可直达半山,接左右环线梯步路到达南山塔前,可饱览三水环绕的略阳县城全景,2014年又给梯路和塔身、塔下周围装饰了彩灯,每到夜晚,南山呈现出色彩斑斓、魅力四射的绚丽美景,成为略阳城市的一大亮点。</p> <p class="ql-block">1875年俄国摄影师拍摄</p> <p class="ql-block">1875年俄国摄影师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