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的刘胡兰”林清芝和她的父母

福歌

<p class="ql-block">林清芝(1918—1933),是湖北省红安县(原黄安县)登记在册的几位少年女英烈中年龄最小的一个,被誉为“大别山的刘胡兰”。她的父母也是革命烈士,一家满门忠烈。百度百科和大别山红色家风故事展播第12期介绍了林清芝烈士一家的革命故事,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有她们的事迹介绍;红安县宣讲、演讲革命烈士的故事,经常讲到林清芝和她父母的英勇事迹;中央电视台七套国防军事频道《讲武堂》栏目专门介绍了林清芝的感人事迹。</p> <p class="ql-block">父亲的革命历程</p><p class="ql-block">林清芝出生于红安县太平桥镇紫潭河村林家大塆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林正祥在共产党员、开国上将周纯全等人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参加了平安区农民运动,黄麻起义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春,中共黄安县委派干部到平安区发展党的组织,向南扩展革命根据地。林正祥积极配合,推荐介绍农民群众中的革命坚定分子入党,在林家大塆秘密成立了紫潭河村(当时行政村称“会”)党支部,并任书记,这也是平安区的第一个党支部,标志着党在红安县最南端当时白色恐怖弥漫处,筑起坚强堡垒。林正祥机智果敢,率领众乡亲一道闹革命。当地农民群众迅速行动起来,建政权,打土豪,分田地,土地革命闹得十分红火。</p><p class="ql-block">林正祥不仅在紫潭河村秘密发动闹革命,还利用社会关系,主动向周边地区开展党的地下工作。他多才多艺、能说会道,还是周围村庄楚剧团的“小生”,也学得几手武艺,在红安、新洲、黄陂三县毗邻一带建立了比较广的社会关系,有着较好的群众基础。红安革命转入成功的消息传递到新洲、黄陂等邻近地区,让受压迫受剥削的劳苦农民看到曙光,当地农民经常向林正祥反映恶霸劣绅的暴行,希望林正祥代表受压迫群众伸张正义,予以打击。林正祥应当地老百姓要求,经常带着农民协会的骨干潜入毗邻紫潭河村的新洲冯集一带活动,处决了不少为非作歹、鱼肉乡民的恶霸。冯集有一位劣绅,非常反动,无恶不作,林正祥有一天对农协会骨干们说:“今晚我们要这个人的狗命!”天黑后,他潜伏到冯集,等到深夜时机成熟,他一刀拿下了那位乡绅的“狗头”。此举使得冯集一带的敌人都心惊胆战,听到林正祥的名字心里就发抖。当时有个说法,只要新洲冯集一带有被反映到林正祥那里、并被认定为欺压祸害老百姓的恶霸地主、国民党帮凶就得死,很少有人能从他手里逃脱。此举为红安赤色地区向新洲黄陂邻近的地区拓展打下了较好基础。</p><p class="ql-block">1931年夏,平安区划归新建的陂安南县管辖。当时,根据地反“围剿”斗争正在紧张进行,红军部队需要大量战斗人员。陂安南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和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李先念亲自主持召开全县扩(大)红(军)大会,动员青壮年踊跃报名参军。林正祥积极响应县委的号召,带头报名参加红军。在他的引领下,林家大塆及周围一带先后有数十名青年农民毅然投身红军,汇入改天换日之历史洪流。林正祥参加红军后,被分配到红四方面军第十一师当战士,跟随部队东征西战,参加了黄安、商潢、苏家埠、光潢4大战役,多次负伤。由于他有基层党的工作和群众工作的经验,智勇双全,在部队得到很快成长。据同村林美华讲,他有一次,送担架到陂安南县见到林正祥,只见他骑着一匹高头大白马,肩挎一把战刀,腰间别着两把手枪,煞是威风。不幸的是,1932年夏秋间在河南光山境内的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牺牲时年仅38岁。</p> <p class="ql-block">父亲地下工作三次脱险</p><p class="ql-block">林芝清的父亲林正祥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勇气、智慧和坚定信念的传奇。当时中共紫潭河党支部直接面对的是白色区的国民党反动派,敌人对他恨之入骨,却拿他没有办法,甚至悬赏大洋要他的头,却仍然没有结果。在红安县最南端秘密筹建党的支部前后,他多次深入敌人盘踞地区,以游学为名,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他曾经三次遇险,但每次都凭借机智和勇敢成功脱险。</p><p class="ql-block">第一次,林正祥在林家大塆隔壁的林家上塆被捕。当时,国民党的军队驻扎在林家上塆,由陈副连长带队。林正祥被捕后,国民党多次审讯,毫无结果。他的母亲——陈奶奶听说大儿子被捕后,心急如焚。在得知副连长也姓陈后,她便冒着巨大的风险去与他交涉。陈奶奶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了陈副连长,那晚,陈副连长故意安排林正祥往紫潭河南边跑,而他自己则往东边开枪,制造了一个假象。林正祥成功逃脱,心中既感激母亲的勇敢,也深深明白了革命道路的艰辛。</p><p class="ql-block">第二次脱险发生在新洲雷家塆,当时林正祥潜伏到冯集一带活动,在雷家塆被国民党反动派发现了,国民党立马派重兵把雷家塆团团围住,水泄不通。得知当时的情况后,林正祥便躲藏在嫁到雷家塆的妹妹家谷仓里。在敌人搜查时,林正祥的妹夫机智地掩护了他,面对敌人严厉的搜查,他不惧危险,调侃敌人“你们看我们家哪有其他人!”为了躲避敌人,林正祥连续几天几夜躲在谷仓里,一天,趁着大雨,林正祥穿上蓑衣戴上斗笠,装作村民去河边挑水。他深知,这可能是他唯一的逃生机会。他挑着水桶来到河边,迅速甩掉水桶,趁敌人不注意逃脱了。去河边的路上,当时国民党的人还盘问了半天,看他不像是林正祥,于是放他去挑水。过一会国民党的人反应过来,认为刚才那个去河里挑水的人就是林正祥,立马围追,可这时林正祥早已跑不见了。这次经历,让林正祥更加坚定了为革命奋斗到底的决心。</p><p class="ql-block">第三次,敌人已经尾随追捕林正祥。尾随追捕从麻城歧亭通往黄陂的一条商道——黄陂大路,林正祥经常在这条路一带的村庄活动。在黄陂大路经过冯家垸对面的现五顶时,还有敌人站岗。林正祥背着背包,假装是做生意的,用黄陂腔问放哨的士兵“三姑井水哪里走?”。士兵指引他往西走,林正祥不慌不忙地走了过去,随后转向另一个方向逃脱。他明白,如果表现出慌乱,必定会引起敌人的怀疑,后果不堪设想。</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林正祥三次的脱险经历,向我们展示了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随时面临生死考验,时时处处在考验他们的胆识和忠诚。但无论面对多么恶劣的环境,革命者们坚定地保持着革命信念。这种一往无前,决不被困难压倒的坚定革命意志和英雄气概,是我们奋发向上的无穷动力。</p> <p class="ql-block">母亲的红色印记</p><p class="ql-block">母亲冯正觉(不少资料写成“冯振觉”)是典型的“夫唱妇和”。在丈夫林正祥的带动下,她于1928年秋参加革命活动,在当地做妇女工作,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紫潭河党支部成立后,为防止地主民团的破坏,她主动担任党支部的情报员,密切观察了解民团的动向,及时向党支部报告情况。在她担任情报员期间,党支部在民团的眼皮底下开过多次会,而未被民团察觉;支部成员到各村开展活动,亦安然无恙。1930年平安区第二乡苏维埃政府成立,冯振觉当选为执行委员。当时,乡苏维埃政府执委共7人,她是唯一的一位女委员。</p> <p class="ql-block">林清芝的精彩童年</p><p class="ql-block">在父母的直接影响下,聪明伶俐的林清芝不到10岁就参加了童子团,为革命站岗放哨。1926年,北伐军路过林家大塆时,林清芝那时只有几岁,去看热闹。因为她长得可爱,不少战士逗她玩,还有个战士把她抱起来举高高。北伐军威武雄壮、可敬可亲的仪容,在林清芝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后来,她参加了乡苏维埃宣传队,与年龄比她大得多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一起,到各村去开展革命宣传活动,如散发革命传单,教唱革命歌曲,解释苏维埃颁布的法规等。有时,他们还利用夜晚的时间,悄悄地深入到赤白交界地区刷标语。林清芝未上过学,只是在苏维埃政府开办的“识字班”听了几次课,能认识几十个字,但不会写。刷标语时,她负责准备石灰水,协助会写字的队员把事先确定的标语口号刷在祠堂或过往行人易见的墙壁上。由于她能说会道,在宣传队她最拿手的还是口头宣传,其他队员都很佩服她。一次,她到一个偏僻的小村子里宣传分配土地。这个村子都是些穷人,田地很少,乡苏维埃从邻近的一个大村子划出一石多田交给这个村子分配,但村里的群众害怕将来地主反攻倒算,无人敢要。林清芝便对村里的群众说:“红军的力量大得很,还怕几个臭地主吗?田地都是苏维埃的,苏维埃是我们穷人的政府,地主敢说三道四,红军、苏维埃就要他的狗命。有红军和苏维埃撑腰,谁敢不服?”在她的宣传鼓动下,从外村调拨的这批农田很快分配落实到户。</p><p class="ql-block">1931年秋,林清芝被调到陂安南县政治保卫局当审判员。她参与审判的案子,涉案人都是在地方上有劣迹的坏分子。别看她年纪小,但判断力较强,得到主审官的赞扬。</p> <p class="ql-block">母女俩的颠沛岁月</p><p class="ql-block">1932年10月,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四方面军被迫向西实行战略转移,由于形势所迫,陂安南县委、县苏维埃政府移驻红安四区、五区,机关压缩,工作人员有的编入独立师、独立团,参加打游击;有的派回家乡,隐蔽活动。林清芝回到林家大塆,与母亲冯正觉一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不久,平安区各地被敌人占领,母女俩便转移到麻城中驿林家寨一带隐蔽。大浪淘沙,在革命转入低潮时,绝大多数共产党员和革命者坚定跟党走,但也有极少数意志薄弱者变节求荣或被裹挟出卖、残害原来的同志。她们母女二人在麻城隐蔽时,有一天被原农民协会会员殷“补锅匠”发现告密。地主民团派人欺骗母女俩,说现在没事了,可以回家了,诱骗母女俩踏上回村的路。</p><p class="ql-block">一路上,母女俩发现情况不对,多次寻机自尽,均未获成功,经过紫潭河时,还伺机跳河,也被阻止。母女俩遂于1933年农历6月15日被诱骗回村,当晚关押在徐李塆一间牛棚里。翌日行刑场面十分惨烈,母女俩大义凛然,刑场上的对话,尤为感人。</p> <p class="ql-block">母女俩的壮烈牺牲</p><p class="ql-block">1933年农历6月16日这天中午,烈日当头,整个天地像一个大蒸笼一样闷热。敌人将林清芝和她的母亲冯振觉带到了宝印山,准备杀害。在民团头子的指使下,民团还押来了一批红色群众观看。</p><p class="ql-block">敌人企图使母女俩屈服,威胁冯正觉退出共产党,并与参加红军的丈夫离婚(当时,冯正觉不知道丈夫已牺牲,敌人对林正祥参加红军后的情况也不知情)。冯正觉宁死不屈,断然拒绝。敌人又威逼林清芝,要她劝告母亲投降,否则便用乱刀砍死。林清芝大骂敌人可耻,并高呼革命口号。</p><p class="ql-block">面对死亡,林清芝和母亲冯正觉显得镇定从容。但林清芝年小,冯正觉想通过乡亲们的帮助保她一命。她对在场的群众说:“乡亲们,我革命不后悔,死了不可惜。只是女儿清芝还是一个孩子呀!是我和正祥唯一的骨肉,求求你们想想办法救下她,她就是你们的女儿,让她一生为你们尽忠尽孝。”</p><p class="ql-block">这时,人群中有人说:“留下清芝吧,她还未满15岁,还是个小孩。”有几个群众还上前去拉林清芝。敌人用枪逼退了群众,恶狠狠地说:“谁想救人,冯振觉、林清芝就是谁的下场。”</p><p class="ql-block">面对疯狂的敌人,林清芝和母亲昂首挺胸,擦干了眼泪。林清芝将乌黑的辫子理顺,把衬衣抖了抖,对敌人大声说:“要杀要剐就快来吧,让我死在我母亲前面!”冯正觉理了理弄得有些凌乱的鬏巴,将簪子抽出重新插好,整理好衣裤,对女儿说:“我的好孩子,不要怕,革命总是有牺牲的,让母亲先走吧!”</p><p class="ql-block">敌人故意先对林清芝行刑,要让冯正觉亲眼看到女儿的惨死。民团的刽子手,面对怒目横视的林清芝,握枪的双手直打哆嗦,扳机连扣8下,一直未响。敌人以为遇到了什么邪气,将子弹退出,放在鞋底下擦拭了几下,又颤抖着扣动扳机。林清芝倒在血泊中,殷红的鲜血浸透了白色的衬衣。接着,民团威逼着红色群众将冯正觉打死,但群众宁愿自己死也不肯动手打自己人。随后,胁迫原农民协会一会员用梭标戳中冯正觉的腋下。这时,一伙民团一哄而上,将冯正觉推倒,用锄头、梭標和石头将其打得昏迷过去,然后抛在半山腰,让太阳暴晒。她苏醒后还强忍着剧痛,往山下的水塘爬去,想到水塘边喝一口水,最后血洒一路,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残忍的民团还不准任何人收尸。直到天黑后,林清芝的堂叔林正富才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用草席将母女俩的尸体一一背到龟息咀,然后合葬。</p> <p class="ql-block">扶正惩恶、褒扬传承</p><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我们的红色江山是千万万革命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决不允许江山变色,人民也决不答应。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要继续向前走,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告慰革命先辈和先烈”。</p><p class="ql-block">红安县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一直高度重视红色教育、红色传承,党地组织和学校每逢清明,就要组织党员和学生瞻仰烈士陵园,祭拜冯正觉、林清芝等革命烈士。</p><p class="ql-block">这里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早在1941年皖南事变后的一年农历六月初六,新四军第五师派一个锄奸小组来紫潭河村,镇压杀害冯正觉、林清芝的反动民团头子及刽子手,为烈士报仇。黄昏之后,锄奸小组几名战士背着雨伞和背包,包中蔵着手枪,分两路来到林家大塆。当天,林家大塆正在西南后山脚撘台唱戏,两路战士来到后,看戏旳人群中有人觉察到,便呼喊:有“外人”来了,引起戏场小小的骚动。这时,一名战士站上看戏的板登,解释说:乡亲们不要误会,不要慌,我们是来“做生意的”。随后,锄奸小组又趁天黑找前往隔壁塆捉拿元凶。但因戏场的骚动和看戏的村民提前跑散,引起反动民团头子的警觉;加之不巧的是,锄奸小组在半山腰,便遇到一人,刚好是反动民团头子“放哨”的,锄奸小组不知情,要他带来。他一上到岗上就大声连喊:“三爹爹,‘共先生’来找你了”。捉奸小组虽然将这一通风报信的帮凶予以枪击,并对张罗唱戏的党内变节分子予以处决,但狡猾的元凶连夜逃脱,其中一人从家中后墙洞中(平时用簸箕遮住)钻到屋后竹林,然后逃到鄂西北竹山县,一直不敢回村,后来被鱼翅卡死。此举虽然说没有完全达到目的,但是极大地伸张了正义,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让红色群众再次感受到共产党的主张和力量。</p><p class="ql-block">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安宁生活更应珍惜。</p><p class="ql-block">林清芝全家参加革命,为国捐躯,他们的高风劲节和革命精神,感天动地,震古烁今,千古永垂。她的一位旁系亲属含泪写下《七律•怀念我的叔伯姑姑“大别山的刘胡兰”林清芝烈士及其父母》,诗曰:</p><p class="ql-block">阴风乱卷宝印山,正气高扬紫潭湾。</p><p class="ql-block">热血甘朝天地洒,微身岂向鬼魔弯!</p><p class="ql-block">满门忠烈凭谁祭?万古江河似泪潸。</p><p class="ql-block">朗朗乾坤悬日月,飘飘雨雪见梅兰。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